省发改委副主任在XX市项目服务活动中讲话

【www.zhangdahai.com--助学金申请书】

贯彻特色竞争战略 深化项目前期工作
——省发改委XX副主任在项目服务活动中的讲话

  这次来参加省发改委对XX市项目开发的服务活动,有幸再和我们XX市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一个交流。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围绕着深化项目前期工作这个主题,就XX市要推进的重大项目,看看怎么样来加强衔接,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使这些项目能够早一点得到启动和建设。前面,我们委里的金谷和张国云两位处长,已经分别就工业项目、服务业项目的开发和前期工作,谈了很好的意见,有很多观点我也深受启发。下面,我想利用一点时间,再来谈两点体会,或者说讲两个问题。

  一、如何深刻领会XX市的特色竞争发展战略

  XX市这些年的发展势头很好。我去年曾参加了XX市“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论证工作,记得规划中曾提出过一个“一、二、三、四”的总体思路,即“一个统领”、“两大目标”、“三大战略”、“四个翻番”。这个概括言简意赅、易记好懂,当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XX市原来对发展战略的表述是“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编制“十一五”规划时,又进一步充实了“特色竞争”的战略,我认为提得很好,当时就曾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个人理解,如果这个特色竞争的发展战略,能够真正成为XX市上下的一个共识的话,今后一定会对XX市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实,类似的提法由来已久。早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之初,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就提出了“发挥优势、促进联合、保护竞争”的12字方针;
90年代末,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就一再强调:“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竞争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习近平书记在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代表省委提出了著名的“八八战略”。

  “八八战略”有两句话,叫做“发挥八项优势、推进八项举措”。其实大家认真地想一想,“八八战略”就是注重特色竞争的发展思路。无非这前一句话讲的“发挥优势”,侧重的是我们历史上已经形成的一些发展优势;
这后一句讲的“推进举措”,侧重的是我们需要进一步与时俱进、发扬光大或者说是不断创新的竞争优势。

  所以说,无论是国家还是省里,包括我们XX市,真正要抓住发展的真谛和精髓,那就应当是走特色经济发展之路,着力打造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按说这个理念不难懂,也不难贯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少地方还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足够的自觉。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自己多年已经积累起来的特色优势认识不足,发挥不够。辛辛苦苦这么些年,在这么一个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已经形成的特色优势,自己却往往视而不见、麻木不仁。总是“这山看着那山高”,而自己恰恰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我们讲“八八战略”前面要讲“发挥八项优势”?就是说我们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今天的XX是昨天的XX一步步走过来的,对自身既有的优势还是要很好总结,还是再回顾、再认识。二是对当今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体会不深、应对无方。这就是说,凡事不能吃老本,要知道时代在变,世界在变,社会在变,我们已经形成的那些传统优势,必须与时俱进地提升,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多的发展路径依赖,改弦更张,找出新的优势和增长点,这样才有可能在近乎白热化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是对的,但不能满足于笼统地照搬照抄,简单地复制克隆。人家怎么做,我也依样画葫芦地去照做不误,这叫做鹦鹉学舌、亦步亦趋。三是在发展举措的制定上缺乏针对性,也少有创新性。口号喊得非常大,也非常响,但要是联系当地的实际,就感受不到那种切肤之痛的针对性,我们那些个空话、套话,往往也是由此而产生。

  因为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结果导致我们欠发达地区虽有赶超式发展的雄心,但是难见跨越式发展的结果。回过头来,我为什么要在讲项目开发之前,要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特色竞争战略多说这些话,我觉得道理就在这里。实际上,在这些问题上没有高度自觉的认识,没有真正悟通、悟透,我们很多具体项目的前期工作很难有到位的意识。XX市提出特色竞争的发展战略,是比较优势的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创新应用,应该说是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要求。我对这个战略赞赏有加,现在我也要借这个平台来宣传它。

  所谓特色竞争的这个特色,往往是历史发展的积淀,是多少年积累下来的东西,但是,它又不一定就是当今区域竞争当中现实的优势。我们必须要看清这一点,要把它的这种既定的特色,提升转换成为现实的竞争优势。竞争力不是凭空得来的,它一定是对传统优势的一种继承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我们原来讲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人的认识的深化也是这样,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这样。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理论来源。他讲的一个概念就是“扬弃”,“扬弃”实际上就是与时俱进,好的保留下来,新的补充进去,始终保持着一种蓬蓬勃勃的活力。扬弃就是我们不去简单地复制历史,而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不断地去提升、发展。

  XX市在贯彻特色竞争发展战略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我觉得首先我们要看到自己的优势。XX市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还是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发展特色和相对优势,比如“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比如发展生态经济的资源优势,比如跨越式发展的后发优势等等。XX市至今在环境容量、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和土地的待开发资源等方面,拥有着不少沿海发达地区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因为我们有土地资源,有低坡缓丘,有较多待开发的资源,我们就有可能将这种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这个土地资源怎么个利用法呢?我们就要想办法把那些坡地、荒地和生地,变成新增耕地,变成“代保地”,然后吸引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我们经常讲现在干什么活要获取最大的效益,要做到效益最大化。不但是弹无虚发,而且是一箭双雕,最好是一石三鸟。土地资源开发出来,不但农民收入可以增加,还可以招商引资,提升我们XX市经济发展的后劲。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和资金,同XX市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对接得好,可以作出一篇互利双赢的大文章来,对全省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是一件大好事。XX市已经在这方面有了大动作,迈出了可喜的步子,这实际上就是认识自己的优势,开发自己的优势。

  我们在把特色优势转化竞争优势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一个就是要审时度势,顺势应时。先发地区曾经走过的道路,不一定我们后发地区都要“一条道跑到黑”,重新再走一遍。比如说大量生产、大量耗费、大量废弃、大量污染的这种增长模式,我们沿海发达地区都走过,那我们欠发达今天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都一定要重蹈覆辙呢?我看不见得。因为我们毕竟已经进入了新的世纪,现在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提倡的是和谐社会论,建设的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所以,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只是对三件事情进行严格考核,所谓三大约束性指标。第一个就是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率。第二个就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率,包括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第三个就是耕地保有量。衢化能有今天,全靠氟化工。那个煤化工、盐化工,已经无可避免地走向了没落,而搞石油化工它又没有资源和港口的条件。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衢化要是没有氟化工的话,现在是怎么一个状况,会不会就是第二个长广煤矿?长广现在资源衰竭了,几万大军,不化个十亿八亿,根本无法收拾残局。衢化这些年来要是未能形成氟化工的特色竞争优势的话,弄不好就是死路一条。在这里我对特色竞争优势谈点体会,也是跟大家在一起,共同深化对我们XX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战略的认识。

  二、如何进一步深化项目的前期工作

  如何深化项目的前期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从理念上去深化项目的前期工作。任何项目的开发,总有一个发展方向的问题、有一个政策导向的问题,也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的项目前期工作中好像很虚、很空,但事实上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该从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论和宏观调控策这几个方面,从理念上去深化我们的项目前期工作。我们很多的项目,都是从中央的重大战略思想、重要政策决定延伸过来的。比如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就要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现代文明向农村覆盖,所有这些都会带来一批项目,像交通康庄工程、村的文化设施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如此等等。

  再比如产业项目的选择问题。我国目前的整个宏观经济运转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多、底子薄,而且农村人口占全社会人口的大多数。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前一阵子走了一条农村工业化的路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泥腿子上岸、船小好掉头。但是研发不足、资金不足、管理不足,只能搞一般的制造业,包括出口加工业。我们现在靠得就是大量耗费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生产廉价的产品来出口创汇。长此以往,资源耗尽了,环境污染了,整个国家怎么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当然要搞宏观调控,即实施“两门一槛”的政策,就是严控信贷阀门、土地阀门和市场准入的门槛。所以,我们有很多项目就要注意不能逆潮流而动。明明以后干不成、或者干成了以后投不了产、或者投的了产却收不回投资的,那我们现在到底还干不干?那就不能干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前和之后,是完全不一样的。对此,思想上一定要“拎得清”。要从理念上分清,哪些是要抓住机会大干快上的,哪些又是审时度势肯定干不成的。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从规划上深化项目前期工作。国家现在是越来越重视规划的地位和作用了,规划是政府配置资源、确定功能区划的最主要手段。国家发改委有个方向性的提法,就是今后各级政府,要越来越多地从审批项目,转向审批规划。上次我来XX讲座时曾提到“以思路带规划、以规划带项目”,项目的合理性,在极大程度上是以规划的合理性来确定的。如果在规划当中没有考虑到,这个项目今后也很难站得住脚,很难“落地生根”。这里更多的是指基础性的项目,至于市场竞争类的、产业开发类的项目,很难靠规划来描绘发展前景。当然,基础设施要靠网络效应,要有个合适的比例,不能过度的超前。两个城市之间修一条路可以、修两条三条也不是不可以,但修它个十条八条就成问题了。

  关于规划的问题,要从规划体系的角度去加以完善。总体上讲,规划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三大块,一块是发展规划,一块是专项规划,还有一块是空间规划。发展规划主要是各级政府授权各级发改委牵头编制的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专项规划是发展规划的细化,包括发改委和其他政府各个部门编制的行业规划、事业规划,等等。第三块包括建设部门抓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或谓城乡规划,国土部门抓的土地利用规划,发改部门抓的区域规划,这些规划合在一起叫做空间规划。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发展规划处于统领地位,由它确定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它是管“干什么”的;
专项规划明确一个一个领域、一个一个行业怎么去干,它是管“怎么干”的,确定怎么干;
空间规划是解决空间布局和管制问题的,所有的项目都要建立在现实的土地上,都不能是“空中楼阁”,它是管“在哪里干”的。三大规划有机统一,这就是我们的规划体系。

  项目的开发和运作,从规划上来深化前期工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涉及你这个地区发展的战略性项目,纳入到本级和上级的发展规划中去。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省政府即将发布的“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中,有很多我们XX市的项目。这些项目是真正上层次的项目,也是省里认可的项目,抓好这批项目的前期工作,是有规划依据的。还有一条比较重要的,就是要纳入各类专项规划。比如综合交通运输规划,铁、公、水、民航、管道等,都“一网打尽”了,也包括各个交通枢纽、节点,而它们今后也往往就是物流的枢纽、节点。当然,还要关注国家的专项规划。比如XX机场的搬迁,就要纳入“十一五”国家的民航规划,衢江航道的改造,也要纳入交通部的航运布局规划,并且要进一步纳入相关的建设规划。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过的“先有规划。后有项目”的理念,学会从规划的角度去深化项目的前期工作。

  3、要从论证上深化前期工作。所有的建设项目,都有一个科学论证的过程。它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的工程咨询机构,给我们提交项目的技术经济报告,从预可行性报告,到项目建议书,再到可行性研究报告,甚至包括初步设计、施工图,等等,都需要专业机构来组织开展前期工作、编制提交报告。另一个是指在所有进行的程序当中,不能光听专业咨询机构的,政府还要组织评估和评审,另外请一批专家从部门衔接、综合平衡的角度,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这两个方面,都是科学决策的组成部分,都需要一一进行深化。一个项目,不是哪个领导有了意图、意向就可以上了,所有的过程就结束了。事实上恰恰相反,是漫长的论证过程的刚刚开始。像预可行性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投资机会的研究,有些项目要提前三年五载,有的甚至是几十年。丽水的滩坑电站是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前期工作了,直到前几年才真正付诸实施。当然,如何与专业咨询机构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也是我们项目深化当中需要注意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4、要从决策上深化项目前期工作。专业咨询机构对所有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的决策都是赞成的、同意的,但还不等于从行政决策的层面就万事大吉了。有些项目,还是需要疏通争取的。比如说抽水蓄能电站,全省有三十多个点都符合规划选址的要求,但是不是都可以上了呢?还必须从有利电网平衡调峰的角度,从宏观经济效益的角度去有选择地布点。布点在哪里,谁先上谁后上,这里面就有一个行政决策的问题。再比如浙西核电项目,选址在建德可以、龙游可以、兰溪也可以,但最后选在哪里就是行政决策了。尤其是大盘子里的项目,如XX机场搬迁,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有十几个,XX市能否挤到前面去,既有规划的问题也有行政决策的问题。“会叫的孩子有奶吃”,争取项目就要勤汇报、勤反映,才能够争得行政决策上的优先权。项目在技术经济决策科学的前提下,跑道有限、位置有限、空间有限,能否挤到“第一位”去,完全取决于行政决策方面对项目前期工作的深化。

  5、要从配套上深化前期工作。一是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的条件,即平台建设。实际上,一地的平台建设的主战场,就是工业园区或者工业功能区块。对此应该坚持集中开发、高密度开发,万万不可“天女散花”,分散资源。二是土地征迁的条件。从今年项目推进的情况看,不是没有项目,也不是没有土地指标,实际情况是由于征迁工作到不了位,使项目推进举步维艰,难以形成现实的工程量,难以形成最后的生产能力。我们当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对农民的征迁政策落实一定要百分之百地到位。但是,在政策到位的情况下,如果还是创造不了“无障碍施工”、“无障碍建设”的外部环境,那就是地方政府的失职。地方政府在讲政策。过细做工作的前提下,还要敢于啃硬骨头,还要有硬朗的工作作风,为重点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资金条件。筹划项目、筹组业主和筹措资金,这“三筹”“一个都不能少”。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学会广开财路。招商引资也好,银行贷款也好,争取补助也好,每一个渠道都要一一去狠抓落实。四是工作条件。上次我说过,项目的前期工作是“事在人为”,“希望在人间”,没有对项目前期工作有热情、有责任感、又懂行的人,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这项工作也是做不好的。XX市委、市政府对抓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很重视,我听说专门成立了前期办,安排了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我相信,依靠领导的支持,依靠相关各方面的共同参与、通力合作,XX市的项目前期工作,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推荐访问:副主任 发改委 讲话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zhuxuejinshenqingshu/2021/0223/13945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