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说明文阅读_世界最新科技说明文

【www.zhangdahai.com--自传自我鉴定】

  【专题阐释】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从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看,科技说明文阅读题主要考查以下几点:1.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2.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说明顺序,理清作者思路;3.对科技说明文中的关键词能正确理解、判断、阐释,对文章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能进行恰如其分的赏析;4.正确、恰当辨析文章中所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与想象;6.理解文章中所蕴涵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7.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进行反思、审视与判断;8.具备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链接中考】
   (201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兰花的智慧
   ①从热带雨林到寒带针叶林,从潮湿的海滩到干燥的高山草甸,到处都能发现兰花的踪影。
   ②兰花的种子十分细小,很多比人的头发丝还细。种子的外种皮内部还具有许多充满空气的腔室,进一步减轻了重量。凭借轻巧的身子,种子一出果荚就可以随风飘荡到离母株很远的地方。种子的外围包裹了一层致密的细胞,可以防止水分快速渗透。这样,种子还可以借助水流、动物皮毛等“走”到更远的地方。
   ③兰花为了生存,使出浑身解数,真可谓“诡计多端”。
   ④兰花种子虽然练就了上乘轻功,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内功。它们太细小,以至于没有空间来容纳胚乳或子叶这类储藏营养的结构。于是它们跟真菌拉上了关系,在种子萌发时依靠消化真菌的菌丝为自身生长提供营养。兰花大多生长在岩壁、树干以及贫瘠的土壤上,这样便可以减少与其他植物竞争,为自身发展争得更大的空间。
   ⑤绝大多数兰花是典型的虫媒花,它们的花粉被打包成块状,不给传粉者取食的机会。花粉块同粘盘、花粉块柄一起组成了兰科植物的雄性生殖结构,这种结构会整个地粘在传粉者身上,通过它们传递到下一朵的柱头,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因被取食而产生的浪费。
   ⑥兰花家族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更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有的兰花将自己装扮得像有花蜜的花朵一样,如果蜜蜂不辨真假,钻进花中找蜜吃,就只能乖乖地为兰花无偿传粉了;有的兰花还会发出长距离传播的香甜气味,如此色香俱全,蜜蜂和蝴蝶自然会主动上门来充当“信使”;有的兰花将自己伪装成雌性昆虫,当雄性昆虫试图与这些“雌虫”交配时,传粉工作就开始了。高超的“骗术”,使兰花在享受传粉服务的同时却不给传粉者任何好处。
   ⑦还有些兰花,没有昆虫传粉照样可以开花结果繁殖后代。如大根槽舌兰,它的花粉块柄会向内弯曲360°,并最终将顶端的花粉精确地送入柱头腔中完成受精。缘毛鸟足兰子房中的胚珠可以直接发育成种子。这些兰花可以在缺少传粉者的条件下顺利繁殖,并且还可以把那些吸引昆虫的“费用”节省下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种子生产中去,可谓一举两得。
   ⑧还可以列举更多的例子来证明兰花的智慧。与此同时,人们是否也应从兰花能够在大千世界悠然自得的长久生存中得到些许启迪呢?
   1.指出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兰花种子虽然练就了上乘轻功,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内功。
   (2)兰花家族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更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
   2.根据第②段文字,简要写出兰花种子能够广泛传播的两个原因。
   3.“兰花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第④段至第⑦段文意,分点简要回答。
   4.从兰花的生存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解析:题1,考查名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第(1)句中的“内功”,顾名思义,就是内在的硬实力,属武术术语。具体到兰花种子,考生就要从原文中找答案了。兰花种子的内部构造是简单的,没有胚乳或子叶这类储藏营养结构,而这些“结构”,即为“内功”之含义。第(2)句中的“铁公鸡”,本义是用来形容吝啬到极点的人,这里将兰花家族的成员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它们在传粉过程中的斤斤计较。因此,从原文可知其意思是这些兰花在享受传粉服务的同时却不给传粉者任何好处。题2,题目中很明确地告诉考生答案在第②段,考生只要从中归纳出两点即可。题3,题目中“兰花的智慧”即为文章标题,文中所讲的主要是兰花在传粉时的“诡计多端”,但还介绍了兰花其他方面的生存“智慧”,考生在答题时需考虑周全,从兰花的营养获取方式、自主选择生存环境以及多样化的传粉方式三方面归纳。这样,考生便能得出答案。题4,属于开放性较强的试题,考生可以从文中所述兰花的生存智慧中任选一条进行阐述。如兰花自觉地适应自然环境,教会“我”要靠自身努力获取生存的条件。
  
  【应对策略】
   在解答科技说明文阅读题时,同学们要按照以下方法,分步骤进行:
   一、通读全文。
   同学们在作答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对文章内容形成整体印象,初步了解主要信息,为答题过程中准确筛选文中信息打下基础。通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材料的内容要点,弄清文中主要概念、作者(或文中某人)的思想观点或基本倾向。2.对文段中的关键信息点进行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来,特别应留心先与后、因与果、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条件与结果、局部与整体、肯定与否定这些关键之处。阅读中,同学们可运用勾、画、圈点等方式自我提醒,把握关键点。3.遇到复杂的长句时要认真分析句子结构和成分,并进行收缩加工,通过删枝叶,抓主干,把握句子主体部分的意思。
   二、细读试题,题文对应。
   对文章内容有了总体印象后,同学们应根据试题内容仔细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科技说明文阅读题答题时有一个基本规律:答案就在原文中。因此,同学们必须根据题意,从原文中找出所提问题所对应的句段,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作为已知条件和解题依据。
   三、排除法。
   排除法在科技说明文阅读的选择题型的答题中是十分有效的。科技说明文阅读涉及较宽的知识面、较多的知识点,需要较高的理解能力,这就给同学们正面作答造成了困难。但命题者往往也会不动声色地为同学们提供一些辅助条件,将错误选项难度降低,使其有破绽可寻。这时,对错误项的排除就成了同学们一步步接近正确答案的阶梯。科技说明文阅读选择题错误选项的类型,主要有自相矛盾、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超前肯定、指代混乱、强加因果、杂糅纠缠等。同学们要熟悉各种错误类型,在平时的练习中养成自觉运用排除法的习惯。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天边的新星――国际空间站
  □刘进军
   ①国际空间站,呼号为“阿尔法”,它是航天史上第一个由多国合作建设的载人空间站。它是现代人类工程技术史上的伟大奇迹、人类科技的坐标。
   ②国际空间站主要由14个舱段和一个桁架结构组成,其中有6个科学实验的研究舱,3个供宇航员居住的生活舱,1个为空间站提供推进、姿控、通信和储存功能的多功能服务舱,3个对接用的节点舱。
   ③国际空间站与以前空间站的结构完全不同。俄罗斯“和平”号等空间站仅仅是由舱体连接而成的空间站。国际空间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增加了横向的桁架。这种“纵横交错”的结构方式,灵活性更强,工作效率更高。
   ④国际空间站虽然非常庞大复杂,但安装原理很简单。科学家像小朋友搭积木一样在太空中建设国际空间站。
   ⑤首先,将发射的几个大舱段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主干。然后,在主干上横放一个巨大的钢梁。最后,把各种舱段、各种组件、各种设施、太阳能帆板和其他对接件挂在钢梁上。在钢梁上还可以接上更多的钢梁,悬挂更多的舱段。这样的结构能够加强空间站的硬度,有利于各舱段的科学设备和实验仪器正常工作,也便于宇航员出舱装配与维修等。
   ⑥国际空间站既是一个超级太空实验室,也是一个太空联合国。它最先进的研究设备吸引了不同肤色、种族和国籍的科学家,成为人类在太空中进行长期科研的一个平台,为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和天文学家提供方便。
   ⑦国际空间站运行于低轨道,虽不会自己发光,但可反射太阳光线,如同一个小月亮,悬挂在太空。
   ⑧请你擦亮自己的眼睛,注意一下遥远的太空。2010年后,我们在地球上除了能用肉眼看见太阳和月球,还可以看见一颗新星――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它正缓缓划过太空,追寻未来的时空。
   (选自《科技信息・探索与发现》2011年第3期,有删节)
   1.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国际空间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说说科学家是怎样在太空“搭积木”的。
   3.为什么说国际空间站是一个“太空联合国”?
   4.太空中的星星大致可分为恒星、行星、卫星三大类。如果按此标准划分,“国际空间站”这颗新星相当于一颗 。
   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速冻”也新鲜
  □王泽斌
   速冻食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鲜问题,它以与新鲜食物相差无几的营养和口感走进了千家万户。
   通常人们把没有经过加工和未做过储存处理的食物都叫做新鲜食物,但是收割或者宰杀时间比较长的“新鲜食物”,在营养和安全方面都会变差。因为在后续的保存过程中,植物体内的生化反应还会继续进行,缺少了水和养分的供给,这些生化反应的结果往往会使食物腐败;对于肉类来说,它们特有的香味物质不很稳定,容易挥发或者氧化。更严重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食物很容易成为致病细菌生长的“乐园”。
   怎样才能控制这些生化反应和细菌生长呢?人们想到了低温保存。
   把食物保存在低温下,上述的反应就会减慢,细菌的生长也会变缓。但是在一般的低温(比如冰箱的“保鲜”温度4℃)下,这些反应和细菌的生长并不能停止。在冷冻的温度(比如冰箱的“冷冻”温度零下18℃至零下20℃)下,这些反应就基本停止了,细菌也不会生长。从理论上说,食物在这样的温度下可以长期保存,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冷冻食品。
   后来,人们发现冷冻食品的口感不太好。实验表明,在一般的冷冻过程中,温度是慢慢降到0℃的,食物中会出现一部分水的“晶核”,随着温度继续降低,“晶核”逐渐增大,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这样的“冰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从而导致食物的口感变差。
   于是速冻食品应运而生。速冻的过程比较独特。在这一过程中,食物的温度快速降低,远远低于水的凝固点。由于降温速度很快,水在零度的时候并没有结冰,从而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过冷”的状态。等到温度远远低于零度的时候,大量的水同时结冰,这样形成的冰没有“冰晶”,对细胞的破坏比较小,从而可以保持食物速冻前的状态,真正达到保鲜的目的。
   总的来说,真正的新鲜食物是最好的选择。如果食物不得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周转才能到消费者手里,那么速冻食品是更好的方式――相比于放了好多天的“未加工”“未冷冻”食物,速冻食物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新鲜食物的营养,而且更加安全。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0期)
   1.速冻食品的出现为人类解决了哪些问题?
   2.新鲜食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3.为什么冷冻食品的口感不太好?
   4.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5.这篇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见下期

推荐访问:说明文 科技 阅读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zichuanziwojianding/2019/0320/2582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