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荒原中的一抹希望 洒一抹希望在秋天

【www.zhangdahai.com--自我评价】

  摘 要:人性是什么?这实在是个古老而又复杂,也是答案众多的话题。文学即人学,大凡文学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人性”。《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   关键词:人性;文学;美与丑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72-2
  
  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从而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美丽。人性是什么?这实在是个古老而又复杂,也是答案众多的话题。文学即人学,大凡文学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人性”。《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雨果――这位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者,依据史实,又以艺术夸张的手法,揭露了一个阴暗、虚伪的畸形世界,刻画了人与人之间虚伪、丑陋的嘴脸,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人性的荒原。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就是节选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苏教版语文必修四“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一专题中的一篇文章。属于本专题第二板块“美与丑的看台”.探讨的重点是人性美与丑的对立与交织。对真善美的热烈褒美,对假丑恶的无情鞭笞,都聚焦在对伽西莫多行刑的看台上。伽西莫多受刑,爱斯梅拉达给他送水喝,就像一道人性的光芒,划破了那个时代的黑暗,给人以希望,也对照出了中世纪人性的蒙昧和愚妄。
  一缕阳光能够驱散天空中的阴霾,一点爱心足以温暖整个世界。一滴水,拯救了一个灵魂;一滴泪,闪耀着人性之美。本专题的学习要着力把握文中的人文内涵,借以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净化灵魂,提升人生境界。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就是雨果在1827年《克伦威尔序》中提出的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在艺术创作中具有衬托和提升“美”的作用。强烈的美丑对照,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他把这个原则运用于创作,因而他的作品情节奇特,人物性格夸张,充满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小说的节选部分就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一组组构成对比的人物形象,从中彰显人性的美与丑,表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善与美的呼唤。所以,小说就是以伽西莫多受刑,搭建了一场人性美与丑的戏台,在这场美与丑的博弈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荒原中的一抹希望。
  一、伽西莫多受刑,围观者愚昧无知、冷漠无情
  就节选部分而言,伽西莫多是核心人物。在他受刑前,围观群众早早等候在刑台的四角,“并没有表现出十分不耐烦的样子”;等伽西莫多被拖到刑台顶上,人们认出他时,“场内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看见他“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爆发出一阵哄笑,“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骂他是一个好像东方建筑似的怪物,脊背像圆拱顶,两腿像弯曲的柱子”;在他受刑时,人们好像获得了一项娱乐,“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在他受刑后依旧“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对他进行恶毒的诅咒:“聋子!独眼!驼背!怪物!”“邪教的怪物”“这个丑相比所有的医药还能使孕妇流产呢!”,恨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的丑陋。写围观群众,强调他们虽身份不同,但对待伽西莫多受刑的态度却一致,围观群众对一个可怜人被打得死去活来,不但不同情,还起哄,嘲笑,辱骂,向他投石块、脏物,在伽西莫多求水喝时,无人理睬,作者充分地表现了“中世纪的人民”的无知愚昧和缺乏起码的同情,也写出了那个时代是一个普遍缺乏同情与良知的社会,是一个人性的荒原。在喧闹的人群中,伽西莫多找不到丝毫的爱意。他僵化的人性慢慢地死去。
  二、伽西莫多受刑,养父冷酷绝情、忘恩负义
  伽西莫多是一个弃儿,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收养为义子,长大后让他当上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伽西莫多忠于职守,对副主教(义父)极为崇敬,惟命是从。1482年1月6日,巴黎沉浸在庆祝主显节和愚人节的欢乐中。外貌奇丑的伽西莫多被选为愚人王。在巴黎圣母院的广场上,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在表演舞蹈,她的美貌和舞姿博得欢乐的观众的阵阵掌声。副主教克洛德贪婪她的美貌,就指使他的养子伽西莫多在路上劫持爱斯梅拉达,被国王卫队撞上,队长弗比斯救下了她。次日,伽西莫多被判了刑,在格雷沃广场刑台上被鞭打示众。当他的养父出现时,他脸上“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当他养父愈走近他时,“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像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世主降临了似的。”然而他的养父克洛德却不闻不问,装做没看见,“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像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急忙转身走开了”。使伽西莫多彻底崩溃。我们知道,伽西莫多是受他养父指使的,该受惩罚的本不是他,而是他的养父克洛德。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冷酷无情、蛇蝎心肠、忘恩负义。由此,让我们想到他当初收留伽西莫多也许就是做给人看的,不然,看到养育多年的孩子替自己受过,又怎忍心不救呢?一个道貌岸然,内心自私阴险的家伙!
  三、伽西莫多受刑,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以德报怨
  伽西莫多受刑,从渊源上讲,罪源在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受害者是爱斯梅拉达;从亲情关系上讲,克洛德・孚罗洛是伽西莫多的养父,伽西莫多是在他的唆使下犯事的,是替他做事的,而爱斯梅拉达是受害者。但是,伽西莫多是最需要关爱的人,当他喘息着喊第三遍“给水喝”时,两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内心的美丑判若云泥。而爱斯梅拉达却能以德报怨,从内心里同情他,伸出温暖善良之手,“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为他送上最需要的水。她的举动连伽西莫多最初也误以为是来报复他的。她的举动让伽西莫多第一次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残酷的刑罚没有使他流泪,群众的冷嘲热讽与打骂没有使他流泪,他的养父的忘恩负义没有使他流泪……而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却让他“生平第一次流出了眼泪”,这是感激的泪水,是人性苏醒的泪水。这“一滴水”中透出了人性的光辉,正是这道人性美的曙光照亮了沉睡在黑夜中的善良,唤醒了伽西莫多已经几乎死去的人性。就连那么麻木的“看众”也受到人性复苏的启示,拍手叫好。在爱斯梅拉达送水之前,他们是鲁迅笔下的“看客”,是落井下石的帮凶者,丑态毕露。而在这之后,又是一个180度的大转变,他们为爱斯梅拉达送水的举动齐叫好。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是完美天使的化身,是一朵人见人爱的“善之花”,是人性荒原的一抹希望。雨果在这里的处理,独具匠心。用那么多的笔墨,那么多细节描写来写其他人与神甫,对爱斯梅拉达只用了短短的几行,的确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人性之光,止于至善。在这美与丑的看台上,让我们看到种种美与丑的关系。从伽西莫多身上,我们明白外表的丑并不一定决定内在的丑,极丑与极美在一定情景下可以完美结合;从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身上,我们看到道貌岸然;从围观的“看客”身上,我们明白一般人的善良、淳朴,往往与麻木、愚昧相交织,掩盖了人性,成为看客,甚至成为帮凶;而从爱斯梅拉达身上,我们看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至此,我们发现,关于人性美的哲理思考,才是这一系列美丑对比安排的真意所在。人性之美是内在的,它并不以人的身份、地位、外貌等等来决定。人性是错综复杂的,人性中的美与丑是相互冲突的,也是对立存在的,人性中的美是需要唤醒,是可以唤醒的,人们追求美是有希望的,人应该追求和拥有美的德行。雨果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心灵”。他力图使人们相信:爱情、善良、仁慈等道德力量能够战胜邪恶,挽救人类。他“代表了人类的良心”,用人道主义点亮整个世界。从爱斯梅拉达身上,我们看到了雨果人性之美。爱斯梅拉达,伟大!雨果,伟大!

推荐访问:荒原 一抹 人性 希望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ziwopingjia/2019/0320/2528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