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我县新形势下农民增收致富思考

【www.zhangdahai.com--技术个人工作总结】

关于我县新形势下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考 
XX县统计局 XXX XXX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也是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政策性增收减弱、价格拉动能力降低、农产品变现缓慢的新形势下,帮助、推进农民增收,积极探索农民致富路子至关重要。县农调队依据全县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结合当前我县农民增收致富中出现的新情况,对我县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谈几点初浅认识,供领导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农民收入现状

  近年来,XX与全国其他县一样,通过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长迅速。特别是2005年,我县农民收入秉承了上年增收势头,一举突破3000元大关,人均纯收入3050元,增长10.7%。增速首次快过城市居民,增长率高出城市居民5.91个百分点。

  (一)收入结构分析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2005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50元,增加295元,增长10.7%。其中,工资性收入1411.45元,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38.15%上升至2005年的46.27%,增加145.92元,增长11.53%,占增收总额的49.45%;
家庭经营收入1336.35元,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51.71%下降至2005年的43.80%,增加108.98元,增长8.88%,占增收总额的36.93%;
财产性收入27.82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0.25%上升至2005年的0.91%;增加6.79元,增长32.33%,占增收总额的2.30%。转移性收入275.16元,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9.89%下降至2005年的9.02%,增加33.40元,增长13.81%,占增收总额的11.32%;
可见,农民收入结构正发生积极变化,由以前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转变为工资性收入占主要地位,非农行业收入已成为推动农民增收的一个导向。

  (二)不利因素分析

  纵观近两年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国家惠农政策、农产品提价等利好因素。在去年农民增收的295.09元中,农民从惠农政策中人均获益32元,占农民当年增收总额的10.8%。这种利好因素已经连续作用了两年,今年将不会起到太大作用。

  一是惠农政策的作用不如以前显现。去年全省已经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这种直接作用今年将削弱;
今年农民能获取的直接政策性增收只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而这几种补贴去年仅占农民政策性增收的29.1%,远远低于取消农业税所增收入。

  二是农产品价格拉动作用将降低。自前年春夏至去年冬季,农产品价格一直高位运行,价格上涨空间已经微乎其微。尽管由于气候因素使蔬菜价格高过上年同期,蔬菜市场物价指数也仅高于上年同期3.4%,但禽流感阴影却严重影响到畜牧业发展,生猪、猪肉、鸡、鸭等畜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目前,毛猪出栏价为2.6—2.8元/斤,比去年同期低1元左右,禽及禽蛋已由年初的2.9元/斤降为2.3元/斤,降幅超过20%。据目前趋势分析,企望农产品价格拉动农民增收是不现实的。

  (三)增收走势分析

  今年,虽然存在一些不利农民增收的消极因素,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国家支农力度在加大、省市帮助支持XX的举措没有改,全县上下一心一意抓发展的行动没有慢,农民收入也不会因此停滞不前。

  一是农业生产保持了增收空间。今年,我县坚持特色农业立县,集中精力抓好粮食、蚕桑、生猪、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特色的产业群和产业带已经形成。如果全年气候、雨水能保证供给,农业生产无大的波动,粮、猪、蚕等农牧产品能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综合考虑价格因素,农业仍可使农民收入保持5个百分点的增长。

  二是产业经营蕴藏了增收空间。一直以来,我县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突出抓好新世纪丝绸、雄健粮油、金辉纺织等2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户16万户,进一步做强、做长了农业产业链,农牧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按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加工能力、产值、税金推算,全年农民收入可望增长3.5个百分点。

  三是劳务开发铸强了增收空间。今年初,我县在成都成功举办了《XX农民工》一书的首发式,极大地鼓舞了全县干部职工的劳务开发热情,劳务输出规模将有所扩大,农民外出寄、带回现金将增多;
连年坚持做好“农民工输出前有培训、输出中有组织、输出后有服务”,连年实施农民工“阳光培训”等工程,使外出农民合法权益得到了有力保障,就业技能得到有力提高,外出农民从业领域不断拓展,技术性收入比重增大;
与此同时,我县还紧紧依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地择业,农民劳务收入内容已越来越丰富。综合以上三点,可以大胆地说,劳务增收仍将是今年农民增收的强力推进器,较上年增长5%应该没有问题。

  四是农民储蓄填充了增收空间。据央行对今年前两月的统计结果显示,2月末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在1月末14.8万亿元的基础上,首次超过了15万亿元,达到15.12万亿元,同比增长18.3%,继续保持较高增幅。另据我县金融机构资料,今年一季度,我县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4亿元,增长8.93%。如农民储蓄热情不减,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将增长20%。

  二、存在的问题

  农民收入增长与否,增量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要素能否积极配置。我县农民收入在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突出重点产业发展带动、致力促进非农产业收入增加的进程中,已有很大改观。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发展予以解决。

  (一)工业反哺农业能力不高

  工业反哺农业,需要通过税收这一经济杠杆来进行调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用增加工业税收来支援农村建设。目前,虽然县委、县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打造工业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步伐,吸引外资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工业发展势头很好,受到全县干部群众称赞,但我县工业基础差,工业经济尚不发达,工业对全县财税贡献能力还不高,也还达不到反哺农业的要求,所可依赖的仅是国家的支农项目和资金,此为其一。其二,雄健粮油、新世界丹参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村建有生产基地,与农民利益对接,农民的农产品可谓不愁销路,其利益有所保障,这种“工农互动”亦非严格意义上的“工业反哺农业”。

  (二)农业发展基础还较为薄弱

  近年来,我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旱山区集雨节灌、水利渠系整修、病险水库整治等工程,农业发展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靠天吃饭”的现实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以致农村经济呈不均衡发展态势,延缓了农民增收。

  (三)产业支撑作用不强

  截止目前,粮食和生猪收入仍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大头,如剔除农产品涨价因素,粮、猪收入增速仅为12.4%、3.43%,远不如蔬菜和食用菌,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凸显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撑作用。

  (四)市场行情把握能力偏弱

  “市场要什么”、“我们种什么”等问题,干部在疑惑,农民疑惑更大。瞬息万变的市场,把种了几十年庄稼的农民拖入了迷糊之中而无可适从。“农经网”、“农业信息网”、“农经在线”等网络把农民和市场似乎拉得很近,但农民所掌握的知识却又把他们推得很远,游离于市场之外的农民不在少数。这种状况不仅存在于一般农民,甚至相当部分乡村干部、专合组织成员也同样存在,因而在种养业上穿新鞋走老路者有之,不分情由盲目跟进者有之,乱听信息上当受骗者有之……不一而足。在这种形势下,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提升其参与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无疑是助农增收的又一良方。

  三、对策建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凭什么增收?政府又凭什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总体上讲,发展是硬道理,增收是归宿点,是推进生活宽裕的首要手段。具体的讲,我县新形势下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要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围绕优势思增收

  一要明晰优势。丰富的农产品和劳动力是XX的两大资源优势,把好的做优,优的做大,大的做强还有许多文章可做,农业发展首要的是围绕这两大资源进行。明晰本地优势资源和产业,当是推进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要找准重点。在强调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今天,农业也和其他产业一样,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有侧重缓急。找准一点、推动全局、突出发展当是抓好农业的拐点。

  (二)加强科技谋增收

  一要提升农业科技含量。要加强青少年科普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医疗“三下乡”活动,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热情,自觉进行科学施肥、科学种田,培养出一批懂科技、用科技的农村适用人才。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用实实在在的例子使农民相信科技的力量,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能在永丰“春兰西瓜”表皮钳上“福”、“禄”、“寿”、“喜”四个吉字,西瓜单价突破1.5元/斤也不会没有销路。

  二要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把农业科技人员的个人专长进行分类登记,按类别派遣农科人员到指定乡镇、村实施农科知识普及教育培训,使农民能有机会知道“出了问题”找谁和“自己该怎么做”,从而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

  (三)瞄准市场抓增收

  一要“发展跟着市场走”。一切都应以“市场”为风向标,该发展什么、该抓什么、规模大小、质量要求都靠市场“讲话”,以此激活农业的内在潜力。当年,DLY猪一入市就很抢手,售价高出一般猪0.3—0.5元/斤也供不应求,规模发展自能推进农民增收。

  二要抓住发展重点。要摒弃传统的发展观念,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将工业管理制度引入农业生产过程,促进农业工业化。要打破现有生产模式,采取“公司+协会+农户”、“支部+协会+企业”等模式,集中、连片开发土地,最大限度提升农业效益;
按地理特征划分若干个生产协作区,每个协作区都因地制宜发展单一作物,并以市场手段调剂人们需求,从而避免家庭作坊式生产所致的共通性、单一性。

  (四)开发资源推增收

  一要深挖土地资源。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以托管、入股、租赁等形式集中闲散土地,避免大量青壮劳力外出所致的土地撂荒,确保增粮增收。

  二要发展工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增加农民进入企业、溶入城镇的几率。要紧紧依托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现有基础,加速其改革改制进程,进一步盘活存量,激活增量,增强其吸纳农民就地转移、从业能力,增加农民在本地企业所获收入。

  三要发展好劳务产业。要继续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素质。进一步整合职教资源,强化职业教育,加强XX职业中专、辑庆职校、县农广校、富民技校四大培训基地建设,提高职业学校培训能力,确保外出农民工有1—2门技业。要注重信息采集,实施好定向输出。建立人力资源储备库,收集掌握外出务工者和有意外出务工者的技术专长、求职意向、工作变动等信息,以成功对接输入地与输出地用工需求。目前,与我县签订长期用工合同的企业遍及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已达200多家。应依托县内、县外两个基地,组织实施好定向输出,减少农民因盲目外出造成的损失。要坚持“输出前有培训、输出中有组织、输出后有服务”,做好劳务输出后续工作。继续推行在XX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XX农民工工会”、“XX农民工党支部”,设立“XX农民工救助热线”等维权组织,使外出农民工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家”,为外出民工提供组织保障。要加强农民工维权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并引导外出民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营造一个和谐的务工环境。要组织动员全社会关注、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子女问题,组织助耕队帮助留守老人收种庄稼,组织三好学生、学习成绩优异者帮助留守子女学习上进,使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安心出门、放心挣钱”。

推荐访问:我县 农民增收 新形势下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zongjie/jishugerengongzuozongjie/2021/0221/13338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