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三贴近原则_遵循“三贴近”原则,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

【www.zhangdahai.com--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摘 要:《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新开设的德育必修课,本文从贴近职业特点、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三贴近”原则探讨了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的措施。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三贴近”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新开设的德育必修课。如何上好这门课,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学生在要学、乐学的过程中真正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成为一线中职德育教师急需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从贴近职业特点、贴近学生实际和贴近社会生活等方面就如何教好《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作如下的探索:
  一、贴近职业特点,教活课堂内容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要方式。教师是教育者,是教学的引导者,能否提高德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活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环。如果是传统的空洞说教,照本宣读,一味地单向灌输,学生会感到乏味、厌倦,甚至出现台上讲得起劲,台下睡倒一片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效果极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贴近职业,贴近社会,从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入手,把一些和职业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感悟。这样,在课堂教学中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德育针对性。例如,教学第一课“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时,为了使学生领会、感受学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笔者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张图片,画面上展示的是人山人海的求职场面,同时配上一段文字解读:1998年应届本科、专科毕业生不足100万人,2004年上升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2006年达到410万人,2008年则达到了 560万人,2009年,……。中国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增加,失业或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问题日趋突出。继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下岗工作的再就业危机后,大学生群体成为了中国新的就业困难户。
  然后,笔者针对事例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1)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是人选职业?还是职业选人?(2)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中职生,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3)将来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4)如何目标明确地发展自己?最后结合教材,结合职业相关的热点,有理有据地分析得出: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中职生从所学专业出发,在真正了解自己,了解所学专业,了解即将从事的职业基础上,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确实可行的发展措施。这样的教学,学生领会深刻,意识到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的发展非常重要,不但能坚定地确立目标,还能自我激励,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贴近学生实际,优化课堂结构
  中职生已经定向是即将走上社会的群体。他们年纪较小,心理承受力较差,社会阅历浅,所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他们认清形势,正确辨别社会生活中的大是大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合理定位。
  (一)用“不服输”和“榜样力量”来克服自卑心理 。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一定的心理意识为基础的。而中职生在心理方面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依赖性强,意志力、耐挫力较差,缺乏进取心;二是心灵深处有严重的自卑感,有被淘汰和失败的经历;三是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常感到彷徨迷茫。所有这些心理因素都会制约中职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笔者在教“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一课时,其中谈到了从业者的心理素质,笔者结合当前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教学,以“不服输”和“榜样力量”克服自卑心理。首先组织学生学习学校设立的“优秀毕业生专栏”,观看往届事业有成的优秀毕业生回母校谈工作、谈思想、谈体会的影音资料;进而和学生一同总结得出:这些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是与他们的自尊、自强、自信的心理品质和敬业、诚信的职业精神分不开的。然后利用本地的德育资源,结合学校捐建人田家炳先生的事迹,向学生讲述田家炳先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经历。此外,笔者还用多媒体播放李开复有关创业励志的专题演讲,以此激励学生。这些生动鲜活的事例,听得着,看得见,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学生既看到了榜样、典范,又得到了启迪,而且还会由此调适心理,树立自信心,激起对美好未来的信心和憧憬。这样的教学,有例有叙,视听兼顾,生动活泼,学生普遍反映学之有味,兴趣盎然,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二)引导学生自我剖析为今后定位职业。
  由于中职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和社会见识有限,不清楚目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很多学生会出现目标迷茫而失去动力,出现茫然若失和自我定位的疑虑。因此,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年龄实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合理定位。例如,在教学“发展职业生涯要立足本人实际”一课时,笔者先利用课文中的“问题聚焦”,让学生分成小组,先各自填写自己的兴趣类型,性格类型和能力类型,再在组内进行自评和他评;接着又让学生进行题为“我的优点是什么?”,“我能干什么?”的自我剖析和他人评价;然后笔者再结合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发展职业,首先要客观地评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不是单纯以为有兴趣的事情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职业,而是要自我剖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等因素来定位职业。这样,在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更加明确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懂得如何根据自身实际 “扬长避短”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这样的课堂生动活跃,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贴近社会生活,深化课堂知识
  参加社会实践,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更准确地认识自我,这是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加强课外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一)搞好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生活实践的形式之一。通过参与调查,让学生获取大量真实的素材,弥补了课堂教学单纯理论的缺陷,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例如,教学“制定发展措施”一课时,让学生采访事业有成的师兄、师姐,了解他们规范待人处事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在调查访问中懂得事业的发展是与良好职业道德和规范的行为习惯分不开的道理。又如,在教学“正确认识就业”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到本县劳动局了解所学专业对相应行业的就业状况,并写成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懂得了要正视就业难的问题和先就业再择业的道理。
  (二)注重社会实践。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相统一。”注重社会实践成为时代的主题,在教学中,笔者结合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生活实践体验。如:在教学《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二课第一节“做好由‘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时,笔者先让全班学生在星期天到笔者的亲戚和朋友开的几间手机店里见习。根据各自优点分工岗位,口才好的做售货员;手脚麻利的帮忙干杂活;其余的观摩学习,经过一整天的实地锻炼,个个都很开心。回来后笔者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什么是“学校人”?什么是“职业人”?(2)“学校人”与“职业人”有什么区别?学生都回答得很好,他们通过职场见习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得到了社会大熔炉的锻炼,学生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汇贯通,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融为一体,为今后走向社会,主动适应社会作充分的准备。
  总之,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三贴近”原则,做到贴近职业特点,贴近学生实际,走进社区,参与社会实践,坚持“教、学、做”相统一,摒弃“坐而论道”的传统思想,进而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和实践中领会、感悟,从而学会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方法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作者单位: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韩丽霞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与思考[DB/OL].http://www.省略,2009-9.
  [2]汪洋.浅谈心理咨询对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J].心门网,2009,(4).
  责任编辑 朱守锂

推荐访问:实效 德育 中职 课教学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zongjie/xueshenggerengongzuozongjie/2019/0316/1655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