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的特点有哪些 [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冲突及其化解策略]

【www.zhangdahai.com--医生个人工作总结】

  摘要:师生互动贯穿整个课堂,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冲突难以避免。教师对这些冲突的化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社会化。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冲突加以研究,试图解释课堂互动中的冲突的概念及其分类,并基于分类给出针对性的化解各类冲突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互动;冲突;化解
  师生互动贯穿整个课堂,它是学生学习知识文化、实现价值目标、习得社会规范,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主要途径。互动是一种人与人的相互交往及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冲突,这些冲突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课堂中师生互动尤为重要。首先,当我们把课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时,人际关系的视点就凸显出来了,但在传统上往往忽略了课堂的这种社会性格。①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把握师生互动中的冲突及其化解方法。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上最常见的社会互动,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内容都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间的冲突经常会发生在组织教学、课堂讲述、课堂提问、课堂评价、课堂讨论和课堂练习等各个环节。有效处理这些冲突,是课堂教学实现认知功能和情意功能的基本保证。再者,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形成并表达对学生整体的印象和期望,从而激励或者阻止学生的某些行为。由此可见,互动的方式某种程度上直接受制于教师的领导行为,也就是说我们有可能很好地预防和化解这些冲突。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冲突加以研究,科学地引导,恰当地处理,使课堂互动能顺利地进行,以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以及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一、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冲突及分类
  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冲突是指师生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双方隐蔽或公开的旨在抑制另一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由于师生双方的目的并不总是一致的,冲突就必然普遍存在着,成了教育活动中一种基本的互动形态并且往往表现出更为复杂的含义和形式。在课堂互动中,任何一个要素和环节发生困难都会影响到互动的进行。一旦互动双方力图相互适应的途径中断或者被封锁,就导致了明显的冲突的出现。还有一种情况,即在师生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出现假性的“适应态”,即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实则暗含了潜在的冲突,会在一定的刺激与机制下转化成显性冲突。通常表现为不在听课状态,但又不对课堂教学中的他人及群体产生干扰。特别是一旦被教师意识到或开始将影响转向他人和群体时隐蔽的冲突就很容易转化成公开的冲突。目前,已有学者探讨了冲突对学生个体社会化的积极影响。例如,美国社会学家科瑟尔就认为,教育活动中的冲突也能够有力地给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活力,防止教育系统的僵化,并通过各种冲突,增强教育组织的适应性,促进教育活动本身的整合性和社会化的实现。④本文讨论的主要是针对课堂师生冲突的负向功能,即不利于课堂互动顺利进行,不利于基于教学内容的深化互动并对课堂师生互动产生阻碍作用的那些方面展开的。
  为了更细致地透析冲突的特质,更深入地研究化解整合冲突的对策,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对冲突进行较为详细的分类。有学者按照冲突的形式将冲突划分为隐性冲突和显性冲突。这一划分较为简洁明晰,一目了然,但不可避免地相对简略,不适合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还有学者从不同类型文化之间认同的一致性程度的角度将冲突分为摩擦、失衡、对抗三级,该划分有利于从逻辑上明示冲突的内在特性及社会学特征,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基于此分类快速区分和界定,操作性较弱,不利于指导教师快速找到冲突原因以便及时化解冲突。为了能进一步明晰冲突的内质特征和缘由,同时又能更具操作价值,我们有必要按照互动的主体类别将课堂中师生间的冲突分为以下几类:
  (一)学生个体对教师的冲突
  主要是由单个学生对教师发起的冲突。通常是由学生在课堂互动中错误的追求引起的。其一,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寻求他人特别的关注。他们往往会在课堂互动中试图通过突然的、意外的、不正当的声响、动作和行为引起他人投入关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求异心理的满足。其二,学生试图寻求一定的方法挑战权威,追求权利。在课堂中由于角色的差异,学生不得不在某些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制于教师角色和权威,在互动中处于弱势一方,从而很可能在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权威的压迫,引起内心的不满。他们通常会选择在全班同学在场时,以提问、争辩、反驳、发泄或是不配合教师的要求等方式,当众向教师这一权威发出挑战甚至攻击,以此来寻求或向他人证明自己的“权利”。
  (二)学生群体对教师的冲突
  主要是由互动中部分学生群体或全部学生对教师发起的冲突。全体学生与教师间冲突的发生与两种主体即教师与学生群体背后的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课堂教学中教师文化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的价值规范基本一致,它反映了社会规范对课堂教学的正式期待。⑤而学生文化可能是社会期待之外的文化,这种文化可能既含有与社会文化相抵触的部分,也含有反社会价值取向的成分。⑥由于这两类文化在价值体系、文化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构成了冲突的内源性基础和不可避免性。其中部分学生群体对教师发起的冲突又与非正式群体密切相关。班级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出于维护群体的某种利益或是为了声援该群体中的人物,当这些利益或人物受到威胁时,良好的互动就会转化为冲突。这类非正式的组织,最容易在彼此的个体间找到相互的支持,若联合起来抵抗,对课堂互动的干扰影响较大,教师也较难控制。
  (三)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冲突
  是指在课堂互动中由教师主动发起的对某一个学生的冲突。这类冲突大多源于教师对自身概念的不恰当定位。教师的自我概念是指教师关于怎样教书育人的一种综合性认识,包括对自己角色稳定的观点、对社会的看法、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对所传授知识的认识、对学生本性以及他们如何学习等内容的识别。⑦如果教师把其角色定位为命令和权威,当其权威和身份在课堂互动中感受到不稳和挑战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对某个学生采取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和语言,产生冲突。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是由刻板印象的认识和经验性的认识整合而成的。刻板印象即主要依据学生过去的成绩、学生家庭背景、学生操行和品德评定、学生的性别、外表等所形成的初步认识,这种印象往往较难改变;经验性的认识,即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了解,改变过去的偏见,而重新获得的新认识。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冲突,也会由于对学生的刻板印象的固化或经验性认识的不足,尤其是面对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加上在课堂互动中与学生间的协商或策略失败,因不能达成共识而产生。
  (四)教师对学生群体的冲突
  是指在课堂互动中主要由教师对部分学生或全部学生发起的冲突。这类冲突除了来源于教师自我概念的不恰当定位,对群体过分控制和管束,忽略了这个群体的文化背景和相应的权利外,还来源于教师对隐性冲突或个体冲突的不恰当的处理,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对其与某一个学生冲突错误的处理而导致冲突扩大到部分甚至全体学生。通常表现为教师因一个学生的错误而惩罚全体学生,从而引起更广泛的对抗。也有个别教师会将其在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进课堂,在课堂互动中发泄私人情绪,从而引发冲突。
  二、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冲突的化解策略
  对课堂互动中冲突的化解,笔者主要基于对冲突的分类,针对冲突的社会动机及其在互动中的影响,探索较为合适的化解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冲突,应考虑其特殊性采取不同的方式,以寻求有效的方法较为妥善地处理。
  (一)学生个体对教师的冲突化解
  如前所述,这类冲突大多是由学生在课堂互动中错误的追求引起的。那么,我们在面对这类冲突时就首先要敏感迅速地洞察到个别学生引发冲突的原因和真正的目的,然后再“对症下药”。例如:一堂语文课上,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思考教师刚刚提出的问题,课堂出现了瞬间的鸦雀无声。突然,一学生大喊一声“哎哟”,同学们的目光转而又投向了这位教师,等待教师对其训斥。而教师却仿佛没有听到这个学生的捣乱,继续讲课。这堂课继续进行,大家也没有对他投入继续的关注,而这个学生,也停止了捣乱。这位教师就准确地把握了冲突的缘由,快速地判断出学生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而故意大喊来寻求关注。于是教师并没有停下来询问其发出声响的原因,也没有立即指责,反而是非常自然地采取了不予以关注的策略,使得学生的错误追求得不到满足,从而自觉地停止了不当行为,于是冲突便自然地化解了。从心理学上看,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⑧这便是运用了消退原则,它较之惩罚会更有利于行为在长期的过程中不出现,简言之,学生的意图没有得以实现,那么他在以后的课堂互动中就不会采取这样的行为寻求关注了。
  至于另外一种错误的追求――“寻求权利”,通常表现为学生个体通过反驳、争辩等手段来挑战教师权威,从而寻求在学生群体中的权利或对于教师的某种特权。这种冲突比较危险,往往容易使教师激动,不能冷静地处理,从而卷入一场权力的战争,双方在课堂互动中下不了台,演化成师生之间的人际矛盾,打断课堂互动的顺利进行,也固化了师生之间不利的刻板印象,埋下了下次冲突的可能。如有一次,因为教师和某一学生的冲突,导致教师要全班同学一起站起来罚站。教师用其权威和身份硬性压制住冲突,不仅没有从实质上解决冲突,反而引起了全班同学对这位老师的不满,无形中支援了这个学生,也提升了其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埋下了下次冲突的种子。那么面对这类冲突,首先教师要尽可能不卷入这一权利的争夺,不要急于通过语言或行动压制学生来追回自己的权利。然后,尽力将冲突的焦点转移到事件上,尽量做到只解决问题而不追究个人过失。更不要因为这一学生而惩罚全班学生,防止冲突扩大化。尽力将冲突作为促进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认识的良性转变和改善契机,缓和互动中的矛盾,才能有效防止下次同类冲突的发生。
  学生个体对教师的冲突有时还表现为潜在的冲突,即尚未在语言行为上做出明显的激烈的打断互动的行为,但给教师带来了不良的课堂情绪或继续发展将会转化成明显的冲突。在面对这类冲突时,不宜因为个人的原因打断整体的互动,宜积极诱导,将冲突转化为积极的状态。例如:课堂上,教师在与全体学生交流时,看见一学生在笔记本上自顾自地胡乱涂画。
  A:教师非常生气,用语言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制止,严厉批评警告。
  B:教师虽感不悦,但并不终止课堂,互动继续进行,他在全班不自觉的情况下,走到这位学生旁边,轻轻抽出学生手中转动着的笔,并以微笑示意其认真听课。
  明显地,第二种情况考虑了课堂互动的大局,保持了课堂互动连续进行,同时又巧妙地将这位学生拉回了课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阻止了可能出现的更明显的冲突。化解这类冲突,要以保证课堂互动的顺利进行为原则。首先,隐性处理优于显性处理。所采取的解决冲突的方法要尽量减小对他人的影响。其次,行动要迅速,避免在无关冲突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再次,方法要灵活巧妙。比如加重语气、调整语速等,注意多运用幽默而不具攻击性的诙谐的语言。特别是要学会充分利用眼神示意、动作提示、表情暗示等非语言的交流,巧妙自然地化解此类冲突。
  (二)学生群体对教师的冲突化解
  全体学生与教师发生的冲突,往往与教师和学生各自的文化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在一堂政治课上,一位老师按照课本要求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赚取剩余价值,剥削劳动人民的本质。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她列举出了各种大财团是如何剥削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民是怎样惨遭剥削的。正当她侃侃而谈的时候,下面开始陆陆续续发出各种声音,学生们对教师的讲述提出质疑,纷纷列举看到的现实,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质量如何好、物资如何丰富、待遇如何优厚等。一时间教师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匆匆作结,说课后大家再去讨论,并要求大家记住,表明这个知识点是必考内容。此例中学生群体对教师的冲突明显就是文化背后价值观差异造成的。这位教师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虽然避免了更为激烈的冲突,但是不能说很妥善地解决了此次冲突,也没有预防下次此类冲突的发生。那么要解决好这类冲突,教师首先要在课前下功夫,准备充足,争取提前预见此类冲突,做好相应的准备和思考,就不会在课堂上“落荒而逃”。其次,面对这种冲突教师不要慌,要认识到冲突是常态,要冷静地思考,细致地分析,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处理部分学生对教师发起的冲突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到学生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美国学者宝拉尔(pallard)的研究将非正式群体区分为三种,即“认真者”、“搞笑者”和“捣乱者”。如果教师在课堂互动中不仅选择“认真者”,也面向准备“搞笑”的学生,那么结果常常会孤立那一小撮“捣乱者”。而在相反的情况下,教师和其他“认真者”让课堂互动得以认真地进行下去的脆弱愿望常常就会被“搞笑者”和“捣乱者”联盟所摧毁。所以教师在面对部分学生发起的冲突时应该尽可能地注意到非正式群体的力量并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争取某些群体来支持自己,或许可意外地收获“田忌赛马”之效,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优质地进行。
  (三)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冲突的化解
  这类冲突大多源于教师对自身概念的不恰当定位。如果教师把其角色定位为命令和权威,当其权威和身份在课堂互动中受到挑战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就会语言失控,以激烈的言辞批评学生以维护自己的权威。例如:在一堂体育课上,上课铃已经打过了,一个女生一瘸一拐、满头大汗地跑过来,说道:“报告,老师我迟到了。”老师狠狠地瞥了一眼,严厉地说道:“十个俯卧撑!”女生说:“老师,可以让我课后补做吗?”老师不悦:“迟到还要和我谈条件,是不是吃饭也要谈条件?赶紧做,大家都看着她做,她要不做完,我们就不上课。”女生一边流着泪一边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做完了俯卧撑。这个体育老师后来才了解到这个女学生腿患有疾病,自这堂课后由原来的开朗活泼变得胆小,怕见体育老师,怕上体育课。此案例中,教师不允许课堂的规矩被破坏,不能容忍自己的权威受挑战,以激烈的言辞和要求控制了冲突,对这位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在这个体育老师看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命令与服从,不可跨越和犯规。要预防这类冲突,教师需要首先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转变教师观,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由于教师自身定位不当而引起的冲突,同时也使得教师对学生文化的包容程度加大。其次,教师在学生观上,要提高经验性的认识学生的比重,尽量改正以学生家庭背景、性别、外表等刻板印象取人的态度。尤其要注意的是,随着情感的激发与卷入程度越来越大,冲突会不自觉地趋向暴力的方式。因为这种解决方式往往能快速有效地维护权威,但给学生社会化带来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隐性冲突的积淀也可能爆发更危险的冲突。所以教师一定要控制情绪,切忌采取暴力手段去抑制对方并强迫对方服从自己。
  另外,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也越来越丰富化、多元化,教师的权威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对于可能出现一些基于知识的冲突,教师应当自我反省,及时地更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教师对学生群体的冲突化解
  此类冲突的化解方法与上一种有所重合,因为都需要教师正确定位自我概念。教师对学生群体的冲突一般会发生在较为封闭的课堂互动的协商情境中,多表现为一种力量的关系,以命令的方式呈现,而不是一种平等的人际交往。例如在课堂上,经常有教师因为一人或几人不在互动情境中而不悦,要求学生集体站着听课。多次采取这样的行动,会使学生之间得以联系起来形成一致的对抗,从而引发冲突。那么教师除了要更正自我概念外,还需要主动地加强双方的理解性和共享性。其次,要在课外下功夫,在平时的交流中打好人际基础,促成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和谐尊重的氛围。再次,在课堂互动的情境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群体的某些文化,注意互动氛围的调控,尽力在亲切的氛围中进行活动,寻求共识,切勿乱用权威。最后,在这样的冲突面前,教师往往需要对自身的互动行为或认识作出调整,可以坦率承认自己的错误,及时妥协,共同商讨新的解决方案,力求达成一致。不宜固执己见、大动肝火或用权威和命令压制学生。这将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共生的互动,从而有效地避免此类冲突的发生。
  课堂互动是一种群体活动,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发起的针对教师的冲突行为,往往不同于和教师单独相处时的情况,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造成对他人的影响,或得到他人的支援等。冲突反映的需求也不全是个人需求,它代表一部分人的要求甚至并不代表自己的要求。课堂互动中的师生冲突与学生对自己在互动中的地位的认识、对自己所属的群体的认识、对教师的认识以及班级文化氛围等有关。总之,要找出冲突的真实原因,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
  参考文献:
  ①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0(10):74.
  ②程晓樵等.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J].教育评论,1994(2):37.
  ③[美]乔纳森・H・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范伟达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245.
  ④[法]玛丽・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学校社会学[M].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5.
  ⑤⑥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0.118.
  ⑦[美]布列克力局等.教育社会学理论[M].李锦旭,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22.
  ⑧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122.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推荐访问:互动 化解 师生 课堂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zongjie/yishenggerengongzuozongjie/2019/0315/1588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