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神仙课”可以休矣] 腾云驾雾在本课中突出了神仙

【www.zhangdahai.com--医生个人工作总结】

  前不久,某市举行了一场“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例”大型观摩活动,汇集了国内众多名师。笔者也有幸前去学习。其中的不少名师展示过风采后,台上是鲜花掌声加上主持人的恭维,台下众多的听课教师却是议论纷纷:除了对名师闪光点的赞叹,更多的却是对这些课的质疑。其中一位教师多次经历此类活动,他的话颇具代表性:“观摩会已经成了一些名师的‘秀场’,他们表演的都是天上的‘神仙课’,对我们这些食人间烟火的一线教师没多大用处。名师的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名师,顾名思义,指名望高的教师、师傅。人们常用“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科研的能手”来描述名师。名师往往因业绩超群而得到同行敬仰、社会敬重,并且声名远扬。他们的思想引领着教改的方向,他们的成功激励着青年教师的成长。他们是教育界里的公众人物,也是千万个一线教师学习的榜样,乃至心中的偶像。
  在名人效应的作用下,很多学校听说哪里有名师的观摩课或讲座,就会踊跃地组织教师去学习。名师观摩课现场往往是听者爆满,甚至一票难求。但正如开头所述,在这般热闹的背后,我们冷静下来观察思考,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很多名师的课看上去很美――内容新颖独特,名师妙语如珠,形式花样百出,课堂高潮迭起,不可谓不精彩。但对一线教师的促进意义却非常小,甚至会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让我们来看一下某些名师公开课与一线教师的学习诉求有什么样的距离,以及很多教师从中受到了哪些负面影响。
  一、滥删滥改教材
   教材是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的主要依据,凝聚着众多教育精英的智慧。许多鲜活的教育理念都静态地依附于教材文字和图画之中,需要教师对课本内容深入地理解,创造性地发掘、使用,最大程度地实现教材的教育价值。
  很多名师上公开课不喜欢用教材里的内容。很多时候,名师说要讲的是某个版本的哪一课,但你去看看课本,除了课题外,教材内容被改得面目全非。可能他们觉得课本内容太“平淡”,不够“热闹”,不容易出彩,所以要全部摒弃,自己重新再搞一套。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与众不同,体现出名师的高瞻远瞩。一般情况下,名师通过自己的卓越才能,也能把这样的课上得很精彩。但这样的课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专家研究层面上,而不是拿来给千万个一线教师作示范。正是在一些名师的屡屡示范下,不少一线教师认为用教材就不能体现新理念,就是没水平,所以在没有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就轻易对教材说“不”,并热衷于效仿名师对教材内容滥删滥改,还美其名曰“创造性地使用”。不管有没有“金刚钻”,全都去揽“瓷器活”,如果所有教师都如此这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育事业来说,那不是幸事,而是一场灾难。这里并不是说我们要当教材的奴隶,死抱教条不能越雷池一步。实际上教材留给教师自主创造的空间是很大的,每个教师都可以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事实上,千千万万的一线教师更想看到名师是怎样开发、利用好教材,怎样最大限度地实现教材的教育功能;希望针对常态课得到名师水平高超并且脚踏实地的示范和引领,而不是观看名师天马行空式的“高空表演”。
  二、对传统课型“选择性失明”
   有的名师上观摩课总是选一些游戏、活动作为教学内容,来提高课的观赏性,热热闹闹地上一节课,煞有介事地介绍一个道理。听了这样的课,一线教师无法解决针对常态课上诸多问题的困惑。有的名师即使选用数学课本上的内容,但却总是选一些诸如“可能性大小”“方向与位置”“游戏公平”等容易出彩的“新潮”内容。对于诸如计算、应用题等类型的课,因为比较“闷”,很少有名师愿意去上。这里并不是说名师应该上哪些课或不应该上哪些课,而是说不能一味为了好看而过多地选择某些类型的课,怕上得不好看就有意去回避那些传统类型的课。而且,有的名师因为某一两节课出了名后,只愿意把最美的“羽毛”展示给人们,就“一招鲜吃遍天”,不管到哪里传经送宝上的永远是那一两节课。正是这些原因,导致名师公开课类型“狭窄”,人们很难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其实,一线教师最希望看到名师怎样轻松高效、扎扎实实地上好那些“最普通”的内容。比如,通过“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课,想学习名师怎样沟通除法竖式和算理的联系;通过“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来学习名师怎样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但这样的课很难听到,因为名师在选课时避“实”就“虚”,被刻意忽略了。
  三、贪“外秀”而致“内空”
  不少名师的公开课过分追求标新立异,以“我的课就是和别人的不一样”为荣。名师的课堂上往往花样百出,有的名师为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刻意去求“险”、求“怪”,甚至不惜做秀以哗众取宠。一位名师曾介绍自己为了一个游戏的点子思考了几个月时间。课堂上,适当的花絮无可厚非,但过度的包装却是在喧宾夺主,导致观摩课“外秀”而“内空”。学生在这样的课上成了名师表演的道具。
  久而久之,有不少教师认为好课就应该这样上,所以非常热衷于学习名师的那些课前游戏和做秀手法,并以此沾沾自喜。于是,教师在备课上课时,也会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追求教材本质以外的形式,常常挤压了钻研教材实质性内容的时间。很明显,这些教师在引领风气的名师观摩课的指引下,偏离了前进的正确方向。
  四、“超凡脱俗”而成“镜花水月”
  名师的课非常强调思想的渗透,这非常值得学习。但个别名师为了这个目标,可以完全忽略内容是否讲完、新知是否巩固、学生考试成绩是否优秀等这些“俗气”的目标。其实,并不是一线教师不懂得渗透思想的重要性,而是在现实中,这些“俗气”的目标是一线教师无法忽略和绕过的,所以一线教师更想看到名师怎样完美兼顾这些目标。再者,名师的经典课往往是经过长时间精心打磨、艺术化了的作品,省略了曾经的曲折、受挫、失败的过程,他们的原生态课堂我们看不到,这种“只见结果不见过程”的学习往往收获甚少。
  正因为不少名师的课离普通教师的需求太遥远,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很有限,所以在一线教师的眼里,成了高高在上的“神仙课”。
  当然,我们可以说名家站得高,是前行者,是在探索,普通教师应该主要学他们的思想,学习观摩课中的精髓。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一线教师的确应该朝这方面努力。但我们不能苛求大批的一线教师都有足够的水平能在权威而又五花八门的观摩课中去伪存真,淘到真金。或许有人说,在公开课上怎样学习、学习什么是你自己的事,怎能怪人家名师。此言差矣!名师作为教育界的公众人物,他们的课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在收获崇高声誉的同时,也应该尽到和他们的盛名相匹配的社会责任。退一步讲,至少也要让观摩会那并不便宜的门票物有所值吧。名师和名演员不同,名演员只要自己演好戏就行了,而名师对普通教师的积极影响,可能就是千万个孩子的福祉。
  所以,名师的观摩课应该回归常态,戒“虚”戒“躁”,更多地贴近一线教师,努力上出特色、上出水平,让更多的教师在听课后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发展,从而真正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责任编辑 黄日暖

推荐访问:名师 神仙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zongjie/yishenggerengongzuozongjie/2019/0317/1854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