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的护理】 心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及护理措施

【www.zhangdahai.com--安全生产公文】

  【摘要】目的:评价护理方法在改善心内科住院患者的睡眠状况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将90例住院失眠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实施改善睡眠环境,睡眠卫生指导,刺激控制训练法,减轻生理不适,心理疏导等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只给予一般健康指导及常规护理。结果:通过对45例实施干预措施组与45例未实施干预措施对照组的比较,实施干预措施组睡眠有效率、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觉醒次数等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改善心内科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
  【关键词】心内科;失眠;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3-1937-0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年来住院患者由于环境的改变、噪声、疾病本身及焦虑等原因导致失眠,有文献[1]报道发生率高达64%。失眠可引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上升,心肺脑血流量增加,导致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笔者对90例失眠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对照研究,旨在探讨采用护理干预措施降低失眠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2~9月入住的心内科患者,住院第二天进行睡眠质量调查,包括一般资料失眠程度和分类、睡眠自行诊断表。排除智力、语言及人格性障碍者入选失眠患者90例,男38例,女52例,年龄32~86岁,按入院顺序双数为干预组,单数为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按年龄、性别、病情、失眠程度和分类进行均衡性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组(综合性护理组):统一标准,由2名经过培训的护士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1.2.1.1 创造良好睡眠环境[5]:患者住院后,对新的房间、床铺、不熟悉的环境、扰人的噪声、不舒服的光线等均可延长入睡的时间,使有效的睡眠时间减少,因此,我们想尽办法满足了患者睡前的要求。环境保持安静,科室实行夜间护士值班制,协助护士完成部分患者的生活护理,减少陪护率及外在流动人员。温度适度,保持室温20 ℃左右。灯光适宜,说服患者不开灯睡眠,或者开地灯,护士查房时用手电筒。工作人员操作、走路、说话、开关门时要轻,护士上班一律改穿医院统一订做的胶底护士鞋,不能拖鞋走路,工作人员避免在办公室里大声说话。
  1.2.1.2 睡眠卫生指导: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制定一个较规律的作息时间表,鼓励患者睡前在疾病允许的情况下,略做活动,睡前尽量放松四肢,并向他们指出过饱、空腹及烟、酒、茶、咖啡刺激性的食物不利于睡眠,鼓励患者睡前饮用牛奶200 ml,睡前洗漱,卧床患者协助其完成。
  1.2.1.3 刺激控制训练法:患者有睡意时才能上床,若上床15~20 min不能入睡则应起床,无论夜间睡眠时间长短,清晨准时起床,对卧床患者更应注意睡眠-觉醒的刺激训练,干预日间的睡眠,尽量使患者日间保持觉醒状态。
  1.2.1.4 减轻生理不适:10例患者由于胸闷、头痛等不适影响入睡。解释疾病有关知识,放松情绪,必要的情况下及时告知医生应用药物治疗。
  1.2.1.5 心理疏导: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设法找到引起担扰、焦虑的内、外因素,以消除病因。对焦虑、紧张的患者进行松弛训练,以上45例患者在针对失眠原因的护理基础上,根据要求;14例按摩背部,涌泉穴按摩,20例予热水泡脚,8例饮少量热开水,3例看书调节。
  1.2.2 对照组(常规护理组)通过护理巡视听取患者意见,给予常规的心理护理及不能入睡时告之医生,应用安定片口服。
  1.2.3 评价指标:采用患者自我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患者对睡眠的主观感受:让患者在睡眠0级(无睡眠)和10级(曾有的最好睡眠)之间分级[2], 0~2级为无效,3~5级为一般,6~8级较好,9~10级为很好。睡眠的客观评价:进行护理干预后当晚,值班护士每30 min对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睡眠参表[3]:入睡潜伏期(指从上床睡觉起到NREM睡眠第一阶段持续5 min时),觉醒次数(指睡眠当中醒过来并维持清醒状态达1 min以上的次数),全睡眠时间(从睡眠到早晨醒来所经过的总时间,去掉中间醒来所占用的时间)。
  
  2 结果(见表1、2)
  
  
  
  3 讨论
  
  3.1 患者的睡眠:整体护理是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美国护理学专家Henderson[4]指出,满足患者休息和睡眠是护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责。所以实施整体护理需从关注患者睡眠做起。据报道,56%的患者住院第一天失眠[2],心内科住院患者由于疾病、环境、心理等原因引起失眠率为64%[1],严重影响了住院患者的身心健康,应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外对失眠的护理研究较重视,国内报道较少,随着整体护理的不断深入开展,护理人员知识结构不断丰富,会越来越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3.2 正确评估是实施干预的前提:干预前要进行睡眠质量调查分析,找出影响患者睡眠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本组4例卧床患者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给予刺激控制训练法建立良好的睡眠周期,使睡眠明显改善。5例患者有多种影响因素,经认真分析研究,其心理问题最为主要,经心理疏导,并配以其他措施,效果明显。
  3.3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是实施干预的保障: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感及同情心,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因为护理干预的实施需要护士有较强的责任心、同情心、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调查[1]显示,33%的失眠由噪声引起。而医院夜间的噪声主要源于医护人员在病房内大声交谈,医护人员走动、开关门、接电话、移动桌椅的声音;工作安排不合理,频繁打扰患者,也会影响患者的睡眠。
  3.4 科学的实施方法是干预成功的关键:实施方法因人而异,采用个别指导、示教、示范等方式,将睡眠卫生宣教知识印成宣传卡分发给患者,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患者,要协助完成睡前的准备工作,守护在患者身边进行指导,直到入睡。同时在干预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鼓励患者参与,通过自我评价及护士的客观记录共同评价睡眠质量,同时修正护理干预措施,使之更为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设立《睡眠质量评估表》,及时记录睡眠情况。
  3.5 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认可:塑造了优质服务的良好形象。在综合性护理的过程中,良好的沟通能及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取得患者信任的前提,只有得到患者的信任及认可,干预措施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在干预护理过程中,即帮助患者解除了痛苦,又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胡 敏,刁惠民,越咸丽,等.心内科住院患者失眠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50.
  [2] Dines Kalinowski CM. How to improve the sleeping of Patients in ICU?[J].Nursing,2002,32(2):326.
  [3] 库宝善,庄鸿娟.失眠与睡眠[M].北京:中国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27.
  [4] 徐归燕,计惠民. 失眠患者的护理[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4,13(3):103.
  [5] 白继荣.护理学基础[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37.
  收稿日期:2008-01-16

推荐访问:住院 护理 患者 失眠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anquanshengchangongwen/2019/0302/92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