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语【皖地絮语】

【www.zhangdahai.com--安全生产公文】

  留连米公祠      米公祠的院子很小。其大门坐西向东,进门向北走不到几米就是米公祠;穿过祠堂,左边是聚山阁,里面陈列着许多奇石美玉,前面一口水塘是为墨池,池中有亭,即米芾的投砚亭;墨池的对面是宝晋斋,斋前立有著名的拜石,斋内珍藏有王羲之、王献之、苏轼、黄庭坚、赵佶、赵孟�、唐寅、董其昌等历代书法家的碑刻一百多方,其中的“画菜”、“墨池”等碑刻,更是艺术瑰宝,其名蜚声海内外。整个院落就是这么多,很小很小,但是,它留给我的记忆是永久的。a
  米芾书法在中国书坛上具有显赫的地位。他的“刷”字功夫,可谓无人能及。他的书法风格是:“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并能够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米公以其卓越的书法艺术,而与北宋的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为“宋四大书家”。当然,米芾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这与他的潜心钻研和长期苦练是分不开的。米芾对于古代书法大家的用笔、章法、气韵等广泛涉猎,尤其推崇魏晋,潜心进行研究、领悟,他的书斋名“宝晋斋”就是指主要学习魏晋书艺。他的苦练也是出了名的。据史料记载,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一日不书,便觉思涩”。他儿子米友仁说他大年初一也不忘记写字。他的这种勤奋、严谨的创作态度,也许才是他主要的成功之道吧。
  艺术相通的文艺观点在米芾身上得到很好验证。他不仅是一位书法家,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画家,他独创的“米家云山”笔法为后世所效仿。只可惜,他的所有画集都已失传,唯一留下来的只有被“种”在“画菜”石碑上的那棵白菜了。行笔到此,不能不提及米公的《白菜歌》,他在诗中写道:“我爱菜,我爱菜……多吃也无妨,少吃也无害;雪霜曾饱经,风味依然在。”我总觉得不是在写白菜,而是在写人的,白菜的境界,其实就是做人的风骨。
  作为书痴、画痴,米芾还是一个石痴。好友带我欣赏了祠内的那块奇特的怪石――“拜石”。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米芾新任无为知军时,见衙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大声说“此足以当吾拜”,随之整衣冠而拜之,并称之为“石丈”(石头老人)。平时,他想方设法收藏、品赏各种奇石,每见一奇石都会得意忘形。米芾之爱石也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时人称之为“米癫”。米芾总结出了鉴石“瘦、秀、皱、透”的四大秘诀,也是赏石的主要审美标准,首开了我国赏石、玩石的先河。我想,做事也是一样,包括研习文艺,也许只有全心全意才能修成“正果”,如果三心二意地去做任何事,恐怕都会半途而废。
  米芾的诗歌创作艺术也是十分高超的。仅举他的《水调歌头・中秋》中的句子:“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解悲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杆十二,宇宙若萍浮……”作者借写中秋之夜月,表达了高洁、飘逸的人格。语言空灵澄澈,意境优美婉转,笔法奇险跌宕,堪与宋词名家相媲美。
  虽然米芾一生官做的并不大,曾在朝廷做过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这与他不善官场逢迎、自命清高不无关系。但是,我不认为他是官场的失败者。我坚持认为,评价一个官员的好坏,不在于他的职位高低,而在于他是否真正为民办事,后人能够记起的也在这个方面。有一次,无为西门城楼秋后竣工要米芾题名,他一时想不出好名字。这时,他登楼远眺,见田野一片葱绿,就问身边的人那是什么,旁边的一个老农答道:“稻孙也。”原来是双季稻推广前的“再生稻”,那可是当时农民解决口粮的又一季作物。米芾喜不自胜,就以“稻孙”为名题写西门楼名,应该是他的“民饥我饥、民殷我喜”情感的自然流露吧。
  在米公祠内恋恋不舍地转了几个圈子,在抬脚准备迈出大门之前,我又深情地回望了一眼米公祠,他依然端庄地静坐在那里,像一位久经风霜的老人,一言不发,却又目光深邃。这份肃穆,使我想到什么是历史的真正的面孔。
  
  与昭关有关
  
  2007年深秋,我有幸游览了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城北7.5公里处的古昭关。
  来到古昭关,只见一座高大宏伟的仿古城楼坐北向南,威武雄壮,通途南北。城门为拱形,由一块块青石板铺成,拱门下方是印满秦汉车辙的青石板古道。二楼是城门楼,楼内建有伍员祠,祠内塑有伍子胥、东皋公、皇甫纳雕像,旁边的古石碑上刻有当年伍子胥出关时的惊人场面。门两旁的柱子上写有一副楹联:“诚然千古须眉败楚破越强吴,照史辉煌今不减;最是一生肝胆拜相殉国为神,过人英烈昔无多。”我已记不得那副对联是何人所撰,但从中能体会到作者对伍子胥的热情颂扬。
  时隔三年有余,我仍时时想起春秋时期“出昭关”的一个人以及有关的事。这个人,就是伍子胥。那么,伍子胥是何许人也?
  伍员(?―公元前484年),字子胥,春秋楚国人。性格刚烈,勇而多谋。是楚国大夫伍奢次子。
  楚平王即位后,伍奢任太师。楚平王占媳为妻,并诬称太子谋反欲废之。太子建闻听风声不对,带领公子胜逃到宋国。伍奢因揭露楚平王丑行,被楚平王打入死牢。为斩草除根,消除后患,楚平王逼伍奢写家书给长子伍尚、次子伍子胥来郢都。不久,伍奢和伍尚被杀。
  伍子胥识破楚平王诡计,外逃吴国。楚平王下令画伍子胥像在全国通缉。
  可是,去往吴国的路上,必须经过吴楚交界的咽喉要道――昭关。此处,东有马山,西有成山,中有一口,地形险要,是连接吴楚的边关要塞,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整个山脉东西走向,绵延几十公里,周边是一望无际的湖泊。由于关隘的官兵盘查很紧,被通缉的伍子胥根本无法通过。连续几天,伍子胥躲在昭关北边,夜不能寐,焦急万分,等到第七天时伍子胥一夜之间须发全白。直到现在,在当地还流传这样一句歇后语: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
  关键时刻,伍子胥遇到了一位正在军中行医的好心人,他就是扁鹊的弟子东皋公。东皋公把伍子胥接到自己家中,找了一个长像与伍子胥相似的朋友皇甫纳冒充伍子胥去过昭关,结果皇甫纳被守关官兵抓获,而须发全白的伍子胥蒙蔽了官兵,混出了昭关,一溜烟逃往吴国去了。
  伍子胥逃到吴国后,如鱼得水,取得辉煌政绩。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吴国的公子光杀死吴王僚,自立为王,即是吴王阖闾。阖闾封伍子胥为大夫。吴王阖闾依靠伍子胥和孙武,吞并了周边的几个小国。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兴兵六万,大举进攻楚国,连战连胜,很快占领了楚国郢都,楚昭王逃之夭夭。
  后来,楚国得到秦国援助,逼吴国撤了军。孙武不愿做官,回乡隐居去了。后写成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伍子胥凭借其雄才大略,提出了“先定城廓,设守备,实仓廪,治兵革”的治国之策,深得吴王信,有力地推动了吴国的政治和军事变革,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吴国实力达到鼎盛时期。
  吴王阖闾死后,吴王夫差即位。伍子胥辅佐夫差打败了越国。范蠡设美人计,献西施于吴王,离间吴王夫差与伍子胥的关系。伍子胥坚决反对夫差放越王勾践回国,并力谏放弃攻齐,夫差听信谗言,不予理会。伍子胥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定会卷土重来,他推测不久的将来,灭吴者必越国。为避祸患,伍子胥托子于齐国鲍氏,遭太宰诬陷,说伍子胥私通齐国,因而吴王夫差赐使其剑自刎。十年后,越灭吴,应了伍子胥的话。
  回想一下伍子胥出昭关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及其所作所为,再品味一下古昭关城门楼上的那副对联,我就对那幅对联不以为然了。这里,我只想说说伍子胥的不是。简言之,伍子胥至少有叛楚投吴、助杀王僚、引狼入室(带吴兵攻打楚国)、鞭尸平王、托子于齐等五大罪行。特别是他因家仇而害国的行径,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人所容忍的。比起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而不记私仇的“将相和”结局来,伍子胥的胸怀和境界不知要差多少倍。
  对于伍子胥出关事件,古往今来,人们习惯说是“一人出关,几国兴亡”。可是,对于楚国来说,伍子胥的叛逃,真的是一件天大的倒霉事。
  
  大禹千秋
  
  游过涂山之后,我对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论断更加笃信。虽然涂山海拔仅有三百多米,却是一座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山”。
  站在涂山之巅,远眺淮河安澜,山川竞秀,阡陌纵横,稻浪起伏……不由得感恩大禹的治水之功。
  大禹,首先是一位智者。他摒弃了其父治水所采用的“堵”的错误做法,而是改用“疏”的方法,并一举成功。
  关于大禹治水的话题,历来津津乐道的还有“禹娶涂山氏女”的故事。据史料记载,大禹娶涂山氏女为妻,结婚四天后就告别妻子,回到治水前线,这一去竟十三年,其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就连他的儿子启降生时,也未能回家看望,照料。从记述上来看,好像大禹与涂山氏的结合是一种无爱的婚姻。我所看到的资料上,都把“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句中的“三”翻译成“三次”。可是,我不这么认为。古汉语中的“三”,本是指“多”的意思,而事实上,大禹治水十三年时间,一般地说,不会只路过家门口“三次”,而应是“多次”。此外,从涂山氏女因长久期盼大禹回家而化作启母石的优美神话中,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夫妻之间恩爱有加。由此看来,大禹是一个爱国、爱民又爱家的“伟丈夫”。
  同游者尹先生、黄先生指给我看涂山之南、沃野平畴上的“禹会村”,我顿时浮想联翩。《左传・哀公七年》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可见当时大禹会见诸侯的壮观场面。那是大禹的一个惊人的创举!它的意义,不止于大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更重要的是,为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初步形成中华民族“天下一统”的格局。
  大禹虽有盖世奇功,却并未自以为是。《史记・夏本纪》记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大禹若此时继承帝位,可谓顺理成章,但是他没有那样做。尽管如此,大禹的绝对权威和影响力早已遍及九州,深入人心,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大禹”,在推托不了的情况下,他才“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可见大禹的谦恭姿态和对权利、地位的淡泊境界。
  下山时,已近黄昏,我们乘车驶过淮河大桥,几分钟后就来到涂山对面的荆山之麓。仰望着眼前这尊高大、神武的大禹雕像,由然而生敬意。只见他头顶栉风沐雨的冠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耒,脚踏俯首贴耳的蛟龙,目光坚毅,器宇轩昂,再现了他率领千军万马与汹涌的洪水搏斗的雄姿,展示了中华民族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导江河,平水患,万世永赖;受禅让,会诸侯,俎豆千秋。”这是我在禹王宫看到的一副评价大禹丰功伟绩的楹联。其实,大禹的功绩远非这些。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大禹,他是全人类向大自然宣战的第一人,也是中国远古文明的伟大缔造者。特别是大禹所表现出的公而忘私、忧国为民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联系万邦、九州大同的团结精神……几千年来,不断被炎黄子孙发扬光大,使大禹精神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升华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读庄子
  
  春寒料峭,在朋友的陪同下,我们兴致勃勃地游览了位于蒙城县近郊的庄子祠。
  据史料记载,宋元丰元年,蒙城县令王竞始建庄子祠。苏轼为记:“庄子者,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此祠建于涡河北岸漆园故址,主要建筑有庄子祠、逍遥堂、梦蝶楼、观鱼台等。明万历年间,在涡河南岸城东关重建,至解放前颓废。现庄子祠为1994年当地政府于原址上重建。
  平日里,我是喜欢读一点《庄子》的,特别是在物欲面前,在遇到各种纷扰时,《庄子》也许会像一杯清茶,滋润我们的心灵。《于丹〈庄子〉心得》自序中说:“庄子这个名字藏在我心中很多很多年,蹁跹如蝶,每每在我滞重胶着的时候,透进天心一线亮光,给我摆脱地心引力的力量。”对此,我有同感。因此,我觉得,人人都有必要经常读一读庄子。
  我喜欢《庄子・秋水》篇中的一个故事:一天,庄子正在濮水上钓鱼,楚王派两个大夫找到了他,想请他出山做楚相。庄子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三千年了,楚王还把它包着藏在盒子里,放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是愿意死了留下骨头被人尊贵呢,还是愿意活着在泥地里爬呢?”两个大夫回答:“当然愿意活着在泥地里爬了!”庄子说:“那好吧,你们请便吧!让我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吧!”这就是庄子对待名利的态度。在他看来,唯有自由自在是最重要的。庄子认为,人应当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境界达到自由自在。今天,如果我们能够剔除其虚无主义的成分,正确对待功名利禄,那么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修身之法。
  关于生与死的问题,《庄子・至乐》篇中写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的结发妻子先他而去了,亲朋好友都来吊唁。到了他家一看都惊呆了,庄子正坐在地上“鼓盆而歌”呢。他的好友惠子责怪他太过分,他说:“生老病死不就跟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一样吗?”想来也对,生与死本是自然法则,即是庄子的“道法自然”,这原是生命的真谛,充满了人生的哲理。
  庄子的思想远不止于“无为”。《庄子》中的很多篇章充满了智慧。请看《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故事:一天惠子找到庄子说,魏王给了他一颗大葫芦籽,他在家种了一架葫芦,结果结了一个“有五石之大”的葫芦。一般来说,种葫芦都是做水瓢用。但是,如将此葫芦劈为两半做瓢的话,因为它又大皮又太薄,肯定一端水就破了。这么大的葫芦,可难住了惠子。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用呢?如果它是一个完整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能系在身上去浮游于大江大湖之上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的思维方式。
  站在庄子祠前,我顿觉心灵清静了许多。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如果把“利”看得过重,即使他有着万贯家业,恐怕也与快乐沾不上边了。是庄子使我们的境界得以提升,使我们的思想无疆。人生中也许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无法超越,起码精神上可以得到自我安慰。今天我们重读庄子,最重要的,也许就是以觉悟的心态去反观内心,使进与退、出与入有一个很好的平衡,从而达到一个逍遥的精神境界。果真如此,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推荐访问:絮语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anquanshengchangongwen/2019/0320/25213.html

  • 相关内容
  • 03-20 魏井(外一章)_魏井酒

    (赵宏兴,安徽省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明》杂志社编辑。)    土地上的井无数  唯有你的

  • 03-20 古井贡酒怎么样好喝吗_杯外谈酒,以及古井贡

    (徐则臣,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    1    提起酒,有一肚子悲愤的话要说。这个世界

  • 03-20 寒夜的牛肉汤:寒夜

    夜。寒冷的夜。西北风“嗖嗖”地刮着。天空没有月亮,繁星点点。通往俺庄南场草屋的土路上,草屑被风吹得四

  • 03-20 古井传奇 客家山歌剧古井传奇

    一坛一坛渐成海  盈盈如波  望成了一片朦胧    软软的风呀  那股香  远在千古  缘自九酝酒法

  • 03-20 [感悟古井] 古井观传奇

    (南飞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八届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  因为常有旅行,久而久之,我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