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在动眼神经麻痹中的应用] 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

【www.zhangdahai.com--地税国税公文写作】

  关键词:针刺;动眼神经;麻痹;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3―0077―03   
  动眼神经是人体的第三对颅神经,与滑车神经(IV)、外展神经(Ⅵ)共同支配眼球运动,它同时还有分支作用于提上睑肌和瞳孔。动眼神经麻痹在临床并不少见,除少数为单纯眼部疾病外,多数均与神经疾病有关,主要表现为:(1)病变侧上睑下垂;(2)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3)眼球除向外下运动外,其他各方向运动均麻痹,出现斜视、复视等,目前临床治疗除手术疗法外,针刺治疗也有较好疗效,现将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现状和进展综述如下。
  
  1 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及治疗原则
  
  动眼神经麻痹多由于颅内肿瘤,颅底炎症及颅脑操作损伤等原因所致。冷守忠等曾将经临床确诊为动眼神经麻痹246例患者进行了病因分析,结论为:头部外伤占10.2%,颅内肿瘤占15.5%。脑血管梗塞及出血占5.3%,颅底动脉瘤占32.1%,颅内炎症占28%,眶内肿瘤占2.4%,眶内炎症占4.5%,原因不明占2%。治疗原则:(1)取穴以眼部腧穴为主,辨证配以远端穴位:在眼病辨证之后,施治时以眼周局部腧穴为主,辅以远端配穴,配穴时注重五输穴、背俞穴的使用。眼周腧穴可以调整眼部经络和脏腑功能。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穴位,眼部远端选配五输穴具有治疗本经经脉病侯或与本经相连属的脏腑病侯。(2)针药并用:针药并重的思想最早见于《素问・汤液醪醴论》,“当今之世,必齐毒药功其中,馋石针艾治其外”。《千金方・针灸》“故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针刺是通过针刺某经某腧穴以调整脏腑的功能而间接产生疗效,各种药物则能够针对病情祛除病邪,恢复或重建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阴阳。(3)提高针刺疗效,“得气”是关键:《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从临床观察是否得气有自觉与他觉两个方面:自觉指患者针刺部位的感觉,主要有微痛、胀、酸、麻、热和蚁行感,以及这些感觉的传导;他觉指医者的针下体会,如《标幽赋》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影响针刺得气的原因有腧穴定位不准,未掌握正确的角度、方向、深度和必要的刺激强度;或病情与体质因素。一般来说,新病、实证、正气旺盛者易于得气;久病、虚证、正气不足者经气不易激发,难以得气,此时可以运用留针候气或手法来催气,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催气时要注意,提插用力大小要均匀,缓慢,熟悉局部解剖,掌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不得气者针退至皮下再进针,若仍不得气则留针10min再轻微均匀捻转,幅度90°~180°,3~5次,留针联合手法不得气者,应次日或隔日再刺,留针可以将手法的刺激加深加强。
  
  2 选穴及治法
  
  根据中医辨证,采取循经取穴的方法,以局部穴位为主,辨证配以远端穴位,根据不同症状而取不同的穴位,欧阳应颐”’用针刺方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50例,他根据中医辨证原则,将动眼神经麻痹分为4型治疗:(1)肾虚、命门火衰证,治疗则:益肾补火、助化本源。取穴:肾俞、命门(灸)、攒竹、晴明、鱼腰,治法:每日1次,补法:缓进轻捻(晴明穴不捻),留针30 min;(2)脾虚、中气不足证,治则:升阳健脾、补中益气,取穴脾俞(灸)、足三里、三阴交、攒竹透鱼腰、晴明穴,治法同上;(3)风客胞脸,经络阻滞证,治则:疏风解表、通经活络,取穴:阳白透鱼腰、晴明、风池、合谷、翳明、外关、攒竹诸穴。治法:每日1次,以泻为清。急进重捻(晴明不捻),留针30 min左右;(4)眼睑受损,经络瘀阻证,治则: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取穴:攒竹透鱼腰、阳白透鱼腰、晴明、安眠、头维穴。治法同(3)。结果50例中,痊愈32例,占64%,好转16例,占32%,无效2例,占4%;袁杰等采用二针透刺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8例,治疗方法:主穴,取阳白透鱼腰、丝竹空透太阳,配穴:当眼睑下垂或视觉功能障碍严重时,加刺单侧晴明穴;当久治难愈时,加刺患侧头维、四白、百会及双侧足三里,二针透刺采用泻法,晴明施用平补平泻法,头维、四白、百会、足三里行针给予补法,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30 min,期间行针1~3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38例患者中痊愈31例,占81.5%,好转5例,占13.6%,无效3例,占5.26%,总有效率为94.74%,疗程最短者不足1个疗程,最长者5个疗程;尹勇等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0例,方法:主穴:丝竹穴、太阳、翳明、合谷、攒竹、头维、外关。配穴:内直肌麻痹配晴明,上直肌麻痹配阳白,下直肌麻痹配四白,下斜肌麻痹配瞳子�,2组主穴交替使用,选用30号,4.5~6.0 cm(1.5~2.0寸)毫针,快速捻转进针,所有穴位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1 h,每20 min行针1次,Qd,10次为1个疗程,休息数日后继续下1个疗程。结果:痊愈1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连续治疗s个疗程),总有效率为73%,其中颅脑损伤所致21例患者痊愈为7例;王会珍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15例,取穴主穴:晴明、球后、瞳子�、丝竹穴、风池、光明,配穴: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百会。眼部穴位分为2组,每日针刺1组,2组交替使用,配穴酌情选用,眼部穴位采用眼部内刺法,沿眼球和眼眶之间将针身刺人眼内,不提插捻转,体穴实证用捻转泻法,虚证用捻转补法,留针30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3d。结果:痊愈5例,占33.33%,显效7例,占46.67%,好转2例,占13.33%,无效1例,占6.67%,总有效率达93.33%。
  
  3 结语
  
  针刺治疗眼病最早见于《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目此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倾而已”。”欧阳应颐认为:动眼神经麻痹为睢目,见于《诸病源侯论》描述为:“目是脏腑血气之精华,若气血虚,其皮缓纵,垂复于目,则不能开,此呼睢目。”《银海指南》气病论载:“中气不足,为眼皮宽纵。”《目经大乘》称为“眼废”,上海第一医学院编著的《眼科学》也有同样的记述:“中医称上睑下垂为睑废,后天者多由于脾虚气弱,经络(脉)不和或由于风邪所中,气血凝滞而起,治发以益气健脾,驱风通络为主。”杨锦国等认为动眼神经麻痹,多由风热邪毒,上犯于目,袭其经络;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复感风邪,风痰上犯,络脉痹阻;或因气血不足,肝肾两虚,虚风内动,筋脉失荣,目失所养,眼带弛缓,约束乏力所致,王晓燕等认为眼肌麻痹治疗采用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的原则,取足少阳之风池穴为主穴,《内经》曰:“清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胆相为表里,故取胆经之风池穴为主穴,同时风池为治之要穴;配以晴明、瞳子髂等以疏风明目,恢复其眼肌功能。李风兰等”“认为针刺主穴晴明、瞳子�有针一穴调多经之功,晴明穴在内直肌附近,是滑车神经通过之处,属足太阳膀胱经,与其有联系的经络有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等,瞳子�在外直肌附近,是外展神经所过之处,属足少阳胆经,与其有联系的经络有手太阳小肠经等,局部取穴意在行气活血,起废牵正。尹勇等,认为针刺风池穴可调整颈上交感神经节和睫状神经节、蝶腭神经节功能,从而调整视神经,动眼神经的支配作用,改善眼功能,同时调整椎动脉、眼动脉血流量,改善眼部血循环。所以针刺风池穴可以改善支配眼的神经和血管功能,达到治疗眼病的目的;而攒竹穴具有祛风泄热,活络明目作用,针刺该穴可刺激周围神经末梢,调整神经功能,营养神经。促进损伤局部炎性水肿的消退,加速了局部变性坏死及崩解产物的消除,减轻神经压迫,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再生,视觉功能的恢复,同时明显改善眼周围局部血液循环,提高了神经细胞的氧利用率,促进氧代谢,加快轴突再生,加之促进神经营养物质和促进生长物质的产生,发挥外周促神经再生的作用,促进视神经、动眼神经功能恢复,共达治疗眼疾之目的。刘龙彪认为针刺晴明、承泣、阳白、印堂可以疏通局部气血,针刺太冲以祛风邪,足三里可以健脾利湿,现代医学认为:针刺能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使肌肉收缩加强,使损伤部位神经的肌肉功能恢复,针刺麻痹的肌肉而使之发生被动的收缩,能使正常的肌肉血流增加,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保留肌肉的正常代谢;针刺通过刺激动眼神经及其分支或者直接刺激了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及下斜肌的肌梭、肌腱等组织,兴奋了神经肌肉兴奋性收缩耦联,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或者恢复了神经肌肉的功能,也可能通过针刺眼眶周围,促进了促神经生长因子的生成或神经递质的释放,改善了神经肌肉之间的相互营养关系,进而促进动眼神经及其支配的肌肉系统功能恢复;同时改善了眼眶及眼球周围的血液供应,促进了其功能恢复。根据临床观察。外伤及炎症所致眼肌麻痹病程较短,脑血管病,糖尿病导致的眼肌麻痹恢复较慢,疗程长。病程短,治疗及时者疗程短,恢复较快;病程长,就诊晚,则疗程较长,恢复较慢。由于针刺治疗眼动神经麻痹具有配穴精练合理,操作简便,治疗安全,疗效确切,可重复性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推荐访问:针刺 麻痹 眼神 治疗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dishuiguoshuigongwenxiezuo/2019/0423/9050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