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考察新型农村能源发展情况介绍与体会

【www.zhangdahai.com--地税国税公文写作】

 

学习考察新型农村能源发展情况介绍与体会

(一) 

为加快重庆农村能源发展,更好地寻求山区丘陵地带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更好地学习兄弟省市在推广农村沼气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200X年X月X日至X月X日,由重庆市XX局XX处组织市内各区县XX办相关人员共40人赴四川省,进行了农村沼气与农村新型能源发展状况的参观学习。参观学习期间,采取看、听、问、议等方式,重点参观了四川省苍溪县、双流县等地的农村沼气建设,同时也与四川省农村能源办公室、苍溪县农村能源局、双流县农村能源办公室等单位进行了座谈,并就当前农村能源发展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整个参观学习严密而有序,达到预期学习目的和要求,得到全体参观学习人员一致好评。

一、学习参观地基本情况

苍溪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2330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人口78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农户18万户,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其农村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形势和自然条件均处于弱势。从上世纪70、80年代起,苍溪县极其重视农村沼气生产建设,经历了起步、初步发展、快速发展几个阶段后,现已将农村沼气建设与生态家园建设结合起来并同时实施“六个一”加“三配套”的典型农村经济建设模式,带动了庭院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历经20多年,现已步入全国庭院经济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的生态庭园经济高效产业示范县、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行列。目前,苍溪县已建沼气生产池12万户,占全县农户的70%,沼气入户率居全国前列,同时已有11个乡镇、283个行政村实现了沼气化。

双流县位于成都平原腹地,三面环绕成都,县城距成都市区10公里,幅员面积1068平方公里,辖21镇、4个街道办事处,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人,农户  户。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区位优势强劲,其交通设施、广播电视、文化建设、体育事业在全国、全省均有相当影响。2006年底,全县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2.7万口,并在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上成功探索出两种沼气“物业管理”模式,稳定了沼气建设成果,解决了建后管理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该县也结合实际,成立了“县沼气协会”,建立以县沼气协会为支撑,区域沼气服务站为骨干,村沼气服务网点为脉络的沼气服务体系。

二、两地的典型经验

苍溪县和双流县在推广农村沼气建设及后续服务管理上都探索出一些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典型经验。苍溪县是全国农村沼气建设示范县和先进县,其在各种条件都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成功探索出“六个一”+“三配套”的典型作法,得以将农村沼气普及推广;
双流县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总结推广的沼气“物业化管理”模式也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沼气管理滞后的瓶颈问题,对此考察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现总结归纳如下:

(一)苍溪县典型作法

苍溪建立健全各种服务体系并多方拓展资金筹措渠道解决建池投入困难问题,加上采用 “六个一”+“三配套”的生态家园建设发展思路来建设农村沼气,再用“猪—沼—果”的循环经济与庭院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形成沼气建设的整体合力

在苍溪,县委、县府重视沼气建设,县里成立了“农村能源局”,乡镇设有“农村能源管理服务站”,并配备了沼气建设专职干部或中心技术员,村里设有专职的沼气物业管理人员,形成县、乡、村三级健全的农村能源管理服务体系,这样为沼气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证。同时,县上把沼气建设纳入各级各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制定出了奖惩制度,层层建立责任制,有力地推动了沼气建设的深入开展。

2.创新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积极推动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苍溪是农业大县,也是财政穷县,于是,他们探索出一条新路,积极推动沼气发展并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筹资方法:“农户投入为主、财政投一点、支农资金扶持一点、信贷支持一点、联系单位资助一点、向上争取一点”的投入体系,积极拓宽投入渠道,解决建设工程中的资金“瓶颈”。把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农业项目资金,打捆使用,重点扶持,合力打造。坚持“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农户的投资主体作用,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全县每年农户自主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形成了沼气建设的良性投入机制。同时,县上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把农户建沼气池视为生产设施建设,由政府无偿划拨10-15平方米建设用地,并免收相关费用;
各级财政安排一定资金,有积累的村组,按一定标准对项目农户进行补贴;
对建池和沼气综合利用成效显著的乡、村、组、户,给予表彰奖励,提高农户参与生态家园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了一个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性投入机制。

3.实施“六个一”+“三配套”及抓好“四个结合”的新型做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苍溪县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开展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纽带的“六个一加三配套”生态家园工程建设(“六个一”即:每户建成一个生态经济园,一口沼气池,一个防旱池,一眼机压或电提卫生井,一条硬化路,一套生态农居;
“三配套”即:一是与生态环境建设配套,二是与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三是与庭院文化建设配套)。积极引导农户实行“三沼”综合利用,发展种、养、加工等经济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建池农户实现了家居清洁文明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促进了农村环境优美化。同时,每户农户通过实施这一项目建设,直接或间接可获得3000元以上的年收益,农民群众把沼气池亲切的称作“幸福池”。

总结归纳就是找准结合点,抓好四个结合。一是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结合,将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同步实施。二是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推广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三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工程。四是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在退耕还林工程区推广沼气,减少薪柴砍伐,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

现全县累计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27929口,占总农户的71.07%,已基本实现沼气化;
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农户12.5万户、建成经济生态林25.6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已由1982年的13.98%提高到2006年的45%。沼气建设有力地推进生态小康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池带三改”建设也改变了农村中脏、乱、差的局面,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村容村貌的彻底改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4.整合各方力量,强化沼气建设监督管理。

苍溪县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积极促进生态家园富民计划这一系统工程的开展。农能部门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科学规划、培训技术、抓点示范、检查督促;
计划部门加强项目监督;
财政部门保证资金调度。坚持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专业施工、统一配套设施、统一检查验收的“五统一”原则,建前抓规划、建中抓质量、建后抓管理,确保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质量。

5.用协会管理模式,解决农村户用沼气管理滞后的“瓶颈”问题。

苍溪在农村沼气建设后续服务上,探索总结出一套切合实际的“协会”管理模式。协会以村为单位,所建池的农户加入协会,每年缴纳为数不多的24元钱,在该范围内选定1名技术过硬的沼气生产工作为技术员,每月为会员上门服务一次,遇到农户需要更换配件的,只需出成本价,协会的成立及运转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建池农户的后顾之忧。

(二)双流县典型做法

双流县大力实施沼气工程,用沼气替代传统能源,为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和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县在普及沼气的区域,建立了“沼气物业管理服务合作社示范服务点”,实现了普及农村沼气与物管合作社一条龙服务的新局面。合作社的建立是一个加强环保、机制创新的重大举措,也是一个现代农业循环经济、节约型和经济型的发展趋势。

1.两种模式  为村民提供服务

据双流县农村能源管理办公室主任介绍,所成立的沼气服务合作社,在服务模式上,结合实际,采用两种服务模式:一是沼气协会模式。沼气用户加入协会后,能正常出料的农户每月只需交纳1--3元费用,该用户就可以享受到服务合作社免费提供的技术服务和解答疑难问题,有关人员每年上门2次排查沼气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更换零配件的价格也比市场价格低;
不能满足发酵原料的农户每月交纳10--20元的“菜单式”服务费用,除了享受上述规定内容的服务外,还将享受专人上门免费进出渣料2次。二是沼气全托管模式。由沼气产品供应配套企业提供资金,与服务站、社、村网点联合成立区域服务站,与沼气农户签订合同,并提供相关服务,确保用户常年用气,根据农户有无发酵原料情况,分别向农户收取10元和20元费用。各服务网点要为农户提供定期检查输气管路、开关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更换等多项服务,以保证农户的沼气池正常产气并安全使用。也就是说,只要农户每年交纳了200到300元的费用后,农户就只管安全用气,每3个月,就有专人上门将渣料清运到种植大户田间地头作为有机肥料使用,清运完毕后,再由专人将原料运入农户沼气池中发酵,保证农户的循环使用,沼气用户只要加入服务合作社,就能享受到终身的服务。

2.沼气“110”  加强协会的监管。

县农村能源办公室专门设立沼气“110”举报电话,加入协会的建池农户,可随时反映服务社违规违纪的行为,同时能源办也为各个服务社建立了后续跟踪卡,对被投诉的服务社采取亮红黄牌的方式,对在一定时间内投诉达一定次数的服务社,首先亮黄牌警告,如果继续听之任之,不加整改和纠正,继续被投诉的,将给予红牌罚下,以此加强后续服务的监督检查。

三、几点体会

通过在川的参观、学习、讨论,让我们考察组每位成员都感受深刻,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能源的发展与建设。

在四川,从省委省政府到各地市州县都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极力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加快推进沼气建设的进度,这些措施的落实,为沼气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建立健全农村能源机构。全省所辖的区县成立了以区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村沼气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规划沼气项目到村,整合统筹建设资金,实施目标考核。各区县也成立了“农村能源局”或“农村能源办公室”,乡镇设有“农村能源管理服务站”,并配备了沼气建设专职干部或中心技术员,村里设有专职的沼气物业管理人员,形成区县、乡、村三级健全的农村能源管理服务体系,为沼气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一把手负总责。各地明确党政一把手是农村沼气建设的主要负责人。有很多区县政府新年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研究农村沼气发展问题的会议,各地非常重视沼气的发展。三是实行目标考核。各地市州把沼气建设纳入全年中心工作的目标考核,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实行全程跟踪考核,严格检查验收制度,同时配合明查暗访的形式加强对项目区实施情况的监管,对年终考核不过关的部门或领导,将不予以评优评先及相关的其它奖项均取消资格。四是加强宣传。首先宣传中着重算清三笔帐。政府算生态效益账、部门算节能减排账、农民算增收节支账,三方算帐后都觉得沼气建设很划算;
其次对不同的对象进行宣传。第一宣传的对象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作为掌握着决定权的领导,只有领导认识到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重要性,那必为这一工程的实施扫除决定性的障碍。然后是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发动。再次是抓公示。各地市州县每年初,必须在当地最有影响力的宣传媒体上公示本年度辖区内沼气项目建设情况,让广大百姓明白,做到家喻户晓。

2.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充分保证,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证。

各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渠道资金用于发展沼气项目建设,同时项目配套8%的工作经费,有力的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另在资金安排上实行先建先补、快建快补、不建不补,对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自觉建设的模范点,各级政府奖励安排政府性投资项目。

3.多渠道开展培训,扩大沼气技工队伍,增强沼气技工及管理人员的技能

在培训沼气生产工时,利用阳光工程、温暖工程等一系列农民培训工程开展沼气生产工培训,采取多种办法加强对技工的技能培训;
各地农能办也到项目乡镇及村社开展现场流动培训,以建代训、现场示范操作等方式手把手的让生手变熟手,熟手变能手,多方多种渠道培养沼气生产工,增强其技能,扩大了沼气生产工的数量,现四川省沼气工总人数已超逾万人,组建出一支实力雄厚的沼气生产工队伍。另在沼气管理人员自身建设方面,单位或部门也积极引导并鼓励职工多方面加强学习,不断的提高沼气生产专业知识,从而提高管理技能。

4.抓“三位一体”的示范性建设,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经济模式

在各地,采用区县抓示范片,乡镇抓示范村,村抓示范户的三级联动示范建设,充分发挥出沼气生产的纽带作用,围绕“三品”(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大搞“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采取“猪---沼---菜”、“猪---沼---菇”、“猪---沼---果”等模式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收到极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面向市场,建立健全沼气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技术指导与培训力度加大。二是推行专业化施工。农户的建设规划,组建专业施工队、管道安装专业队和沼气建设服务组织,由施工队长与项目乡镇和项目村签订承建协议,技术人员与农户签订施工合同,实行质量终身制和责任追究制,提高沼气建设质量。三是建立完善的后续服务管理体系。四川从省上到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各种沼气生产后续服务管理模式,努力的解决沼气后续管理滞后的“瓶颈”问题,他们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并探索出几条后服管理模式:一是协会形式。让建池农户加入协会,每月定额缴纳一定会费。二是物业化管理形式。这当中也分菜单式和全托管模式。有序地解决沼气生产中的后续服务问题。三是探索出沼气投保的新型管理模式。在四川德阳市,通过建池农户与保险公司签订投保协议,将沼气池入保,投保池每年缴纳保费10元,这样沼气池如发生非人为的事故时,可由保险公司理赔,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利益。

6.循环生态经济模式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川,都非常重视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循环经济建设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沼气为纽带,以庭园经济为依托,大力实施生态家园户办工程建设,按照生态农业标准,从农业整体效益出发,通过分工分业使生产力各种要素优化组合起来,全面实施“猪---沼---菜”、“猪---沼---菇”、“猪---沼---果”等模式,一头连着养殖业,一头连着种植业,种养业有机结合发展农村生态循环经济,实现由单一的粮食、果业、畜禽、渔业生产向多位一体的立体农业综合开发转变,延长了产业链条,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二是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长期坚持的使用“三沼”,进一步改良了土壤结构,减轻了化肥、农药对土壤有机质的破坏,增强了土壤肥力,为建立稳产高产农田奠定了基础,避免了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农作物及生态环境的污染,推进了 “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的生产。三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农户通过使用“三沼”,既节约了燃料费,也节约了农药、化肥费,还节省了劳力费,加之以此为依托,发展了庭园经济和循环经济模式,把种、养、加工等项目同时推进发展起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明显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局面。四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建设沼气和配套“三改”,再加之农民对周边环境配套绿化,建设出房前屋后花园,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农村周边环境得以美化,培养了农民良好的卫生意识和精神风貌,变革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几点建议

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体会到重庆农村能源的发展与周边省市的发展势头,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提升的空间很大,我们唯有加强自身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不断努力,方能把我市的农村能源建设提高到一新的高度。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备实力雄厚的沼气建设管理人员队伍。

    与四川相比较,我市没有一个区县是把农村能源管理机构单列而出,都是各地农业局或是建设局下面一个二级管理部门,配备的人员也不足,多数区县还是兼职的人员全程参与这一工作的组织管理。

    2.各区县配套资金及工作经费未能落实,无法保证项目有效顺利的开展

一是项目的工作经费未能落实。在各区县,申报的项目未能配备工作经费,无法保证项目前期或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作开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项目的实施。二是项目配套资金没落实。各区县未能把项目的配套资金切实的落实到项目使用上,这样全凭在上面申报项目的项目资金来实施项目,无法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即使开展起来的,也大打折扣。

3.沼气池规划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配套,大力发展大中型沼气池的建设。

针对我市各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可加快大中型沼气池的建设步伐,尤其是对种养殖大户,应极力作为循环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条新路来加以实施。

4.加强后续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解决沼气后服的困难问题。

我市现已建设沼气生产池  口,已占现有农户中  的比例   。沼气池后续服务是一直困扰着的农村能源发展的“瓶颈”问题,根据重庆市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可参照四川省苍溪县的管理模式,采用协会管理方式,让广大建池户参与协会管理,挑选技术过硬的沼气生产工作为协会管理人员,让农户安心、顺心的使用沼气池,同时也尽最大可能的享受新型农村能源带来的便捷与方便。

推荐访问:新型农村 考察 体会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dishuiguoshuigongwenxiezuo/2021/0309/16621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