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嘉庚精神设计陈嘉庚纪念馆的过程体会及思考 厦门旅游景点排名前十

【www.zhangdahai.com--工商质监公文】

  摘 要:通过陈嘉庚纪念馆的设计实践和对嘉庚精神的学习、对嘉庚建筑的剖析和探索,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做好一项建筑设计,建筑师必须全身心的投入,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换位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所设计项目的特定条件并尽可能全面和细致地占有素材,对自己基础知识,专业设计技巧和审美品位的最彻底的发挥,并对所设计的虚拟目标中的特质进行不舍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心想事成,获得成功。
  关键词:学习;感悟;升华
  Abstract:Through the Chen Jiageng memorial hall design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the spirit of. The Jiageng architecture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we are experienced deeply, want to do an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architect must devote, also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ifferent function and transposition thinking,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specific design project conditions and as far as possible the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material possession, on their basic knowledge, professional design skills and aesthetic taste of the most thoroughly in the play,and the design of virtual object of traits were reluctant to pursue, only such,ability to come true,success.
  Keywords: learning;perception;sublimation
  中图分类号:TU2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4-0086-04
   1 前言
  1964年11月9日夜,六朝古都南京城晴夜当空,静寂的紫金山上繁星满天,就在这美好的良宵夜空,一颗美丽耀眼的新星进入了中国天文工作者的眼帘,这就是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于1984年12月编目为第2963号的小行星并于1990年3月11日正式命名的“陈嘉庚星”。
  陈嘉庚先生的确是一颗当之无愧的明星。他的精神鼓舞着国人,他的光芒照亮和荡涤着国人的心灵。“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是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1945年对陈嘉庚先生功绩的高度概括和评价。为宣传和弘扬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在厦门陈嘉庚先生的故乡集美兴建陈嘉庚纪念馆。
  纪念馆建筑面积11000m2,为国家标准二级馆。工程于2005年3月开工,2008年10月正式开馆。纪念馆共三层,序厅及四个主题展厅设于二层和三层,一层为临时展厅、贵宾接待、报告厅、艺术展廓、藏品库及办公和研究用房等。纪念馆北侧还设有2800座的露天观演和活动中心。纪念馆总投资约1.25亿元,建成后将成为目前海内外最权威最全面的宣传陈嘉庚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陈嘉庚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实业家,一位卓越的爱国华侨领袖,更是一位倾资办学,享誉全球的教育家。“嘉庚精神”是广大海外侨胞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正是怀着对陈嘉庚先生无比崇敬的心情,在学习和领会“嘉庚精神”的过程中进行陈嘉庚纪念馆设计的。
   2 嘉庚精神与嘉庚建筑
  陈嘉庚先生1874年10月21日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村(今属厦门市)的一个华侨世家,他生于国难,长于国难。他出生前的1842年,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打了败仗,订下了辱国的《南京条约》,与集美一水之隔的厦门被迫成为“五口通商”的一个口岸,他诞生那年,日本进犯与集美遥遥相望的台湾,清王朝又签订了一个屈辱的《中日北京专约》,承认琉球为日本属国,17岁那年(1891年),他第一次只身出洋,正直日本大肆叫嚣“反华战争”,第二次出洋(1895年),卖国的《马关条约》就把台湾奉送给日本了。此后,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祖国面临列强的瓜分。期间他目睹了清王朝丧权辱国和腐败无能,亲历了鼓浪屿被迫成为帝国主义的共同租界,亲历了日寇大举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残酷的现实使他逐步认识到政治变革的必要,从而增强了爱国心。
  陈嘉庚先生一生八赴南洋,是由扶助父亲经营一家米店,到经营黄梨罐头厂到开拓橡胶垦植业和海运业,历经艰辛坎坷,终于获利颇丰,成为海内外闻名的华侨实业家。
  然而陈嘉庚“黄鹄之志”不在发财,而在于报国。在长期的抗日斗争中,他团结和领导海外爱国华侨出钱出力,支持祖国抗战,坚决反对汪精卫之流的卖国行径。1940年访问延安后,他更坚定地站在人民大众一边,为抗战胜利和祖国解放尽了最大的努力。与此同时,陈嘉庚先生一生还倾其所能,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在其手撰的《集美小学记》中,其兴学目的说得很透彻:“余侨商星洲,慨祖国之陵矣,悯故乡之哄斗,以为改进国家社会,舍教育莫为功”。当经济困难,学校建设受阻时,他坚定地说:“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后来果然说到做到。
  嘉庚先生一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除资金全力支持外,他还身体力行,许多学校从选址、规划、绘图到监督施工以至楼舍命名,他都倾注了巨大的心血。自1913年秋,集美小学木结构校舍落成起,到1962年秋“归来堂”竣工 ,近半个世纪中他为故乡厦门留下的教育和公共建筑物,如集美各级各类学校、厦门大学、华侨博物院等达一百处以上。
  陈嘉庚先生不是职业建筑师,但他把他爱国爱乡的崇高情怀全部灌注到他所捐赠和资助的建筑之中,并逐渐形成个性鲜明的独特风格。而其风格的形成,是他深受中华传统儒家文化和多年南洋侨居生活影响的结果,又是他兼收并蓄,善于吸纳古今中外建筑文化的必然。他兴建的楼宇,造型形态通常表现为古今结合,中西合璧。往往是屋顶中式,楼身西式,细部刻画南洋式。其中其屋顶又带有明显的闽南传统建筑的特点。在楼身的处理上,又把构图严谨的西洋古典柱式及优美的墙身线条、窗楣、窗套等运用安排得恰到好处,潇洒自如。而细部点缀的图案,雕刻和绘画,无论其色彩、内容及线条搭配,都可清晰地显现出南洋民间建筑的特点,显得十分亲切和平民化(图2)。
  这种被后人亲切地称为“嘉庚建筑”的鲜明的个性风格,充分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嘉庚建筑”是嘉庚先生建筑观及审美品位与当地能工巧匠智能的结晶,是西方、南洋建筑与闽南建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磨合交融的中西合壁的成功范例。同时成为构成厦门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嘉庚建筑”与嘉庚精神一样,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留给后人的一笔极其珍贵的财富。可以说,嘉庚精神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东南亚的,更是世界的。
  
  嘉庚建筑在用材上,十分注重充分运用地方材料。厦门盛产的灰白色花岗岩常用作墙身和装饰主材,而小窑特制的红砖(当地称“斗底砖”),通过民间能工巧匠的雕刻、镶嵌、迭砌和出砖入石、磨砖对缝的高超技艺,在柱头梁身、门套窗楣、墙身转角、外廊立柱上加以装饰,赋予了嘉庚建筑富有层次的细部美,进而又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美。同时,由于广泛采用通过改良的仰合平板瓦(俗称“嘉庚瓦”)以及当地民间独创的“海蛎壳砂浆”,则不仅大大节省了工程造价,又使“嘉庚建筑”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
  在建筑平面和总体布局上,陈嘉庚先生十分注重建筑与环境结合及其通风采光效果,他兴建的校舍大都依山傍海,就势而筑,并与园林小品巧妙结合,或用有盖的廊亭穿插其间,或用通透的外廊环绕周围,窗大门阔,空间流畅,整体建筑环境与自然空间融为一体,达到“虽由人作,浑如天成”的境界,充分折射出陈嘉庚先生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建筑观以及华厦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修养。
  值得一提的是,陈嘉庚先生对其所建造的建筑,只要他人在国内,他都亲临指导,每次到工地都与办事人员一起到工地食堂用膳,从不接受特殊招待。对于工程开支,一律精打细算。他主持兴建的工程,不仅进度快,而且质量好,造价省。他为家乡留下这么多高楼华屋,从不以自己的名字冠名,充分展现了他博大宽广的胸怀和人格魅力。
   3 嘉庚建筑与嘉庚纪念馆
  要建馆纪念陈嘉庚先生这样一位有特殊内涵的伟大长者,除了在馆藏文物和内容设计编排上精益求精提高质量外,纪念馆建筑本身也是铭记和缅怀先生的最好载体和手段,因此,本纪念馆建筑的精神功能绝不亚于其物质功能的需求,恐怕这也是为什么陈嘉庚纪念馆建筑方案从征集到定案整整耗时两年多时间的主要原因吧。
  3.1总平面布局
  纪念馆选址最初是考虑与陈嘉庚故居结合布置,设在集美镇内,但此方案存在拆迁量大且镇内老街无法承受大交通量的问题,后经论证,将馆址定在集美新辟道路浔江路以东的填海地段上,与陈嘉庚先生纪念地“鳌园”隔一小海湾相望,面向大海,视野开阔,交通便利,是建馆的理想用地。
  纪念馆建设用地共10hm2,建筑坐北朝南,主入口台阶及平台迎向宽阔的大海,与集美解放纪念碑以及嘉庚墓、拜亭前广场隔海同在一南北主轴线上(图3),建设用地又与国家4A级旅游区鳌园、嘉庚公园(用地41200m2)在陆地上连成一体,通过主轴线的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的总用地14hm2的纪念园。由于纪念 馆主轴线中部穿过一弯海水(纪念馆与纪念碑直线距离约500m),其间景致依四季、时辰而变化无穷,时而日丽风和,万顷堪蓝;时而风云变幻,波涛连涌,为纪念园的气氛增加了几分神秘和遐想,体现了伟大爱国者深遂的宽阔胸怀。
  纪念馆前广场西侧设有纪念园的主入口,由此入口至东侧海面形成一条次轴线,通过主次轴线将纪念园内建筑、路网、景区、绿化、空间有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空间序列清晰,主次分明,功能分区明确,庄重而开朗的纪念园区。同时也体现了亲和大海,与大海亲密相融的嘉庚建筑的内涵所在。
  3.2纪念馆流线设计
  纪念馆建筑共三层,建筑基座大平台以下一层为藏品库、临时展厅及艺术展廊、贵宾接待、报告厅、小商店、办公及研究中心等,上大台阶,二层主入口设纪念馆序厅(345m2),二、三层共设四个面积均为650m2的主题展厅。(图4)
  建筑四角设有四个方亭,北面两个方亭作垂直交通,西北角方亭还设有无障碍电梯,便于残疾人参观使用。
  功能分区方面,通过南、东、西三面大台阶将人流直接引导到二层大平台 上,纪念馆主展区主入口设在南面正中,一层辅助展区及附属用房另设专用出入口,与二层以上人流区分开。纪念馆北面2800座露天剧场另设单独出入口,并与园区绿地连成一体,因而满足了纪念馆功能主次分明,动静分离的要求。
  在空间序列组织上,观众及游客入馆前,在园区内首先领略了滨海的开阔景色,然后沿大台阶拾级而上,到达二层大平台时视野顿时变得更为宽广,站在大平台上极目环顾,鳌园、纪念碑及远近景色尽收眼底,其海天一色的壮丽图景令人心潮澎湃,无意间令观众完成了入馆参观前的感情铺垫。
  进入序厅,尤如阅读一篇文章的序言,观众可在此概括了解陈嘉庚先生的一生,然后自左至右,自下而上在主题展厅进行详细参观,其间观众可在休息廊中作简短停留。结束参观后,人们带着对嘉庚先生一生的深刻了解再一次回到馆前二层大平台。经历了从建筑室内到室外的一收一放,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天苍苍 ,海茫茫,此时大家会不由自主地凝视着园区轴线南端海水那边的集美解放纪念碑和嘉庚墓,其情其景,让人再一次受到震憾,一种对这位作为祖国之子、大海之子的伟大爱国者的无比崇敬心情油然而生。出馆后,根据展览内容的需要,也可在报告厅或露天剧场对观众的参观作一些相应的补充和加深,或辅以一些带有娱乐性的项目,寓教于娱乐之中。另外,还可在底层小商店购买纪念品,至此,馆内参观圆满结束。出馆后,观众可在纪念园内尽情浏览、休闲、拍照,以满足观众游客不虚此行的心理需求。
  3.3建筑造型
  在嘉庚先生一生爱国爱乡的历程中,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有特殊内涵并被后人及业界亲切地称之为“嘉庚建筑”的建筑物,因此,我们在作陈嘉庚纪念馆建筑设计的时候就很自然地联想起“嘉庚建筑”。
  在纪念馆的建筑造型定位上,一直是个争议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在城市建设中,某些重要的公共建筑可以一种特别简洁的体型而达到个性鲜明鹤立鸡群的效果,并使建筑充满时代气息,而建筑的内涵还可以通过细部处理、建筑色彩以及建筑环境小品来烘托和表达;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对于陈嘉庚纪念馆,应采用传统的建筑形式。通过有关领导和专家多方论证,最终确定了用传统的手法并融入嘉庚建筑的风格重新进行创作构思的原则要求。
  我们认为,关于纪念馆造型的定位,上级的决策是正确的。这是因为:(1)纪念馆所在位置的特定性。馆址不是在市区,而是在嘉庚先生的家乡集美,就座落在海边,并与集美学村、嘉庚公园、鳌园等嘉庚建筑密集的地段为邻,用传统的手法是周边环境的要求。(2)嘉庚先生纪念馆不同于其它人物纪念馆,因为嘉庚先生在建造房屋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并有不可磨灭的实践和功绩,这是与许许多多名人所不同的,因此,嘉庚纪念馆设计中融入嘉庚风格是再恰当不过了。
  首先,纪念馆采用了我国传统建筑沿中轴线对称的手法,同时,高筑台、四面廊、重檐歇山屋顶等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一栋传统的中国式建筑。
  在造型的具体处理上,把纪念馆建成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征而又含有闽南地方建筑韵味同时又有明显的“嘉庚建筑”风格的建筑是我们执着的追求。
  在体型的安排上,我们引入了嘉庚建筑“一主四从”的理念,围绕主体建筑四周呈众星拱月状设了四个方亭,方亭的功能或作为垂直交通,或作为休息和�望场所,既烘托了主体,又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丰富了建筑层次,使馆舍建筑更为庄重,又使主体建筑巨大的体量不致显得压抑和孤单,给观众感到亲切和自然。
  中西结合是嘉庚建筑的主要特征,而“中在上,西在下”又是其深层次的内涵所在。此种作法的用意可谓不言而喻,是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国人舒展其饱受欺凌和压抑心情的一种特殊的办法。也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一种表露。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在传统的屋顶下面作了西洋、南洋化的处理。如带有西洋古典风味的柱廊,拱形的门窗以及门楣窗套的线脚处理等,大片实墙面布有拱窗、浮雕和砖花图案,另外,大量使用的室外花瓶栏杆,也使建筑增添了不少洋味和中西交融的效果,而东、西、南三面总宽达130m的大台阶,又一反传统建筑的常态,赋予了本纪念馆的一大特点和呈现出了强烈的公共性和对人的亲和性。
  本建筑的屋顶造型是设计中的最重要的部位。根据平面和空间布局,我们采用了三重檐端部歇山顶的特殊形式,从大的格局看,坡屋顶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有的,其基本作法如举架、起翘、翼角特别是歇山的作法基本上都按照传统建筑的法则。而屋顶的轮廓上,则突出了闽南民间建筑特有的曲线屋脊。另外在屋脊的具体设计上,我们对嘉庚建筑的燕尾脊进行了加工变形,对三曲燕尾脊采取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正脊高达1.7m,起翘高度5.4m ,燕尾飞出达4.7 m之多。左右六个振翘欲飞的白色燕尾高高翘起,在蓝天白云下匀称得无可比拟,很有一种妖艳之美和扬眉吐气之快感。另外,屋顶的大小垂脊以及俄脊的收头作法也进行了再加工,创作出一种似鱼非鱼,似兽非兽的造型,使屋顶曲线更加明显并富有灵气。另外,为避免屋顶的体量过于庞大,在每一层屋顶的顶部作了“减法” 处理,即在完整坡屋面体上挖去一块,使屋顶的体量得以调整又赋予了屋顶新的特征,并利用这一缺口设置玻璃采光口,因此又解决了大屋顶内部管线空间的采光问题。
  为使处于主导地位的传统大屋顶与下部的洋式屋身得以和谐过渡与相处,屋顶檐下的处理进行了简化,舍去了斗拱及檐檩等构件的表达而代之以写意的椽条和位于挑檐与墙身交接处的“檐下饰”。纵横交织的梁枋又把西式屋身与中式屋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建筑材料和色彩的处理上,沿用嘉庚建筑的红瓦(为突出其永久性,本建筑采用红色琉璃瓦),屋身为厦门产灰白色火烧面花岗岩干挂,回廊柱则为磨光花岗岩。基座平台地面及栏杆、大台阶等全部采用珍珠白花岗岩。墙身浮雕材质为青石,斗底砖拼花图案采用磨砖对缝工艺。大量地方材料的运用,符合嘉庚建筑用材的基本原则,符合嘉庚先生“凡本地可取之物料,宜尽先取本地生产之物为至要”的思想。除屋顶为红色外,檐下及山花均施以中性的深浅两种层次的灰色。整座建筑色彩显得鲜明而和谐。在保证建筑色彩整体性的前提下,红瓦屋顶上所有的屋脊均采用白色氟碳外墙漆饰面,整座建筑在碧海蓝天的衬托下,由白色的屋脊勾勒出美仑美奂的建筑轮廓效果。
   4 回顾与思考
  4.1纪念馆工程已经开馆,回顾该工程从设计投标,方案与施工图设计乃至施工服务整个过程,我们的心情依然久久不能平静。是的,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学习嘉庚精神、领会和感悟嘉庚精神并升华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以嘉庚精神指导设计的过程。
  可以说,设计之前,我们对陈嘉庚先生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简单和表面阶段。由于设计的需要,我们较系统较深入地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我们被彻底震憾并深深地感到,要设计陈嘉庚先生这样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伟人纪念馆,光靠手头的一点点素材而简单地去加班加点是不够的。为此,我们一方面继续深入学习嘉庚精神,一方面更对嘉庚建筑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学习,并广泛进行建筑采风。全身心地投入到纪念馆的设计中去进一步充实自我。
  应该说,我们一直是怀着对嘉庚先生无比 崇敬的心情进行纪念馆设计的。嘉庚先生爱国爱乡,对国家对人民无比热爱,而对侵略者、对敌人无比仇恨,这种在反侵略斗争年代的烽火中铸就的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铿锵铁骨以及嘉庚先生在他长期主持的建设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他在建筑设计中所体现的民族气概和高超技艺,这些,都是我们建筑创作中的巨大动力和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4.2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博物馆的模式和科技含量也在迅速变化。过去博物馆建筑传统的功能设置分为展陈、收藏、研究、办公、后勤等六大模块,如今已呈现出相互渗透和空间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功能流线也由传统的单一、线性逐渐网络化,且变得模糊起来,此种变化究其根源在于博物馆价值取向的转变。1989年国际博协大会将博物馆的定义由“不追求盈利”改为“不以盈利为目的”,正式承认商业服务娱乐功能在博物馆中的合法地位。此后,英国自然博物馆中央大厅晚间出租作宴会、酒会、时装发布等活动场所,成为深受欢迎的隆重而富有文化艺术气息的社交场所。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当地土著艺术展厅也出租作聚会、婚礼等,中央大厅也安排公共活动成为“城市的沙龙”。北京首都博物馆设计中考虑中央大厅在空间尺度、形态上也可兼作多种用途,大厅免费开放,只有进入展线才需购票。我们在陈嘉庚纪念馆设计中,也考虑了展线以外的功能开发问题,如将85.8m长的正门大台阶下部开辟利用作为艺术展廊,一楼临时展厅、报告厅以及露天剧场均可独立对外开放等等,这些符合社会与科技发展规律的举措,都将会为纪念馆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恐怕这也是崇尚务实的陈嘉庚先生所希望的。
  4.3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贵在建筑师不懈的追求。
  通过陈嘉庚纪念馆的设计实践和对嘉庚精神的学习、对嘉庚建筑的剖析和探索,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做好一项建筑设计,建筑师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即所谓要“进入角色”,进入你所设想的建筑虚拟空间状态,这样才可能对设计中的各种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换位思考。譬如你要考虑观众的参观流线以及流线上各个不同空间的转换效果,你就必须一次次地把自己当作各种不同的观众去面对设计;若要研究纪念馆如何便于管理,你就应站在管理者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当然,如果你认为所设计的建筑那一部分结构和构造有蹊跷,那时你最好认为自己是一名施工员。
  当然,光有专注的投入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建筑师要充分了解所设计项目的特定条件并尽可能全面和细致地占有素材,但所构思的方案所作出的设计不是简单的答题,而应该是对自己基础知识,专业设计技巧和审美品位的最彻底的发挥,并对所设计的虚拟目标中的特质(或称亮点)进行不舍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心想事成,获得成功。
  

推荐访问:纪念馆 体会 思考 过程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gongshangzhijiangongwen/2019/0320/2419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