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www.zhangdahai.com--科学科技公文】

  摘 要: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26-1
  
  数学课堂教学呼唤充满艺术性与创造性的鲜活课堂,只有足够的意识加上良好的实践,才会具备随机处理的能力;只有及时整顿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才会出现更多的生成时机;只有在“预设”的池塘里,不断注入“生成”的源头活水,科学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语文课堂更有魅力。
  一、坦然面对动态生成的窘迫资源,让课堂教学更灵动
  在教学生涯中,每个教师或多或少都会碰到这样的感觉――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超出意料之外,而糟糕的是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又不足以自信地作出明确的判断,此时将陷入两难的境地。怎么办呢?于是很多教师选择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甚至干脆置若罔闻。然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赋予了教师角色的全新的内涵,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专家或引导者。如学生一样,教师也是参与者和合作者,假如教师充分认识到着一点,当面对问题无法作出即时解答时,大可以真诚处之,坦然面对。如下例:
  师:(出示例)如右图,表示某人从家出发在任一时刻到家的距离s 与所花时间t之间的关系,请根据图象编一个故事。
  生1:“张大爷吃完晚饭后外出散步,走了10钟后,到达离家500米远的报刊亭,看了20分钟的报纸,就往回走,结果15分钟后到达家里。”生2:“小颖从家里骑自行车,10分钟后到达离家500米远目的地,20分钟后办完事情,就往回走,结果15分钟后到达家里。”(当大伙们都沉浸在欣赏故事编的精彩与否,情节是否符合题意时,有个学生把手举得特别的高)生3:“你们编的故事,怎么中间一段都是看报、休息、吃饭、买东西之类不动的,听都听烦了,没有动的吗?”听了他的一番话,全班傻眼了,刚才还热闹非凡的场景消失了,笔者的心更是一惊:教了12年的书,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以前一直按静止处理的呀,难道有错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距离不变,当然是静止的,但有没有运动的呢?应该有。但具体的例子老师一时也想不起来。笔者把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告诉了同学,再请同学回去好好想想,看谁先找到?
  由于笔者的坦然面对,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零距离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学生的兴趣来了,积极性也高了。过了一两天,这个学生兴奋地跑过来说:“老师,找到了,找到了!溜狗,狗被主人牵着要挣扎着跑的时候,围着主人跑来跑去,狗离主人的距离不变。”对呀,怎么没想到呢?在圆周上既可以运动也可以静止,既可以前进又可以来回走动,既可以原路返回又可以另路返回。
  二、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真实的课堂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如此丰富多彩的课堂中难免会出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推测”,时常会引发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性的教育资源”。但这些资源是隐性的、潜在的,如果教师的敏感性不强,不注意倾听,这些资源将“昙花一现”。作为教师,应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及时捕捉、判断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变动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努力地将活的教育资源变成课堂教学中学生针对课本知识,充分表达各自的见解,甚至是“异端邪说”,如果与教师的预案不一致,教师不要立刻否定,更不能打击或不屑一顾,要在给予辩证地评价和鼓励的同时,组织学生及时的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纠正自己的成见。
  如在教“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时,按照教学预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定理,但在实际探索活动中,一名学生在下面脱口说出“我知道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三边都对应相等”,话一出口,就得到了其他学生的一致赞同,本来这个知识是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但既然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而且提出了一个自己认为正确实观点,笔者立刻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组织小组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让他们体会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生探索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未曾预约的精彩,教师敏锐地捕捉其中有价值的因素,用智慧沉着应对,生长出比“知识”更具再生力的因素,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新价值的东西。
  三、合理调控动态生成的开放资源,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必须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断交流和反馈,才能实现控制和调节。每一个例题的设置,教师都有预定的目标和实施方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学生偏离了教师预设的标准思路的现象。一些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会将课堂动态生成的非标准思路视为不和谐的噪音,用“请坐下”“课后再交流”等言语予以消除,而另一些教师则会采取有效的策略,审时度势合理调控,挖掘和利用学生的非标准思路中所具有的价值。
  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张梅玲.对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关系的思考.小学青年教师2006(22).
  [2]顾鑫盈.从预设式教学到动态生成式教学(J).浙江师范大学 天津教育,2004(2).
  [3]章晓东,高洁.如何在生成教学中彰显智慧的魅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8).
  [4]陈德前.既要关注生成,又要重视预设[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9).

推荐访问:预设 浅谈 生成 课堂教学中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kexuekejigongwen/2019/0320/2540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