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支持和学科学习促进小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实证研究

【www.zhangdahai.com--科学科技公文】

张文静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6)

创新素养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创造性倾向是创新素养的重要方面,是指一个人对其创造行为所具有的积极心理倾向,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能够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是个体创造力不可缺少的心理保障。[1]相关研究发现,培养学生创造性倾向的最佳时期是文化知识学习、个性品质形成的儿童青少年时期。[2]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具备具体逻辑思维运算能力,其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自觉性有很大的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学段。[3]

当今,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都致力于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4]教师、学生和学科学习是教学过程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5],教师支持和学科学习在学生创造力培养过程中扮演着直接而关键的角色。教师支持是指教师对儿童青少年创造性行为的支持鼓励性态度,教师的积极态度能不断增强学生创造性的自信心,鼓励学生不断感受自身的创造性,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力的选择机会,尊重并接受学生新奇而不同的想法等。[6]FASKO指出,学生感知到教师对自身创造性持有支持和鼓励态度时,对创造性发展有积极作用;
教师对学生创造性行为持支持和鼓励态度,能够维持学生创造力的不断发展。[7]教师具有如下教育观念时,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肯定学生是创造性发展的主体;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支持大胆尝试和质疑;
积极评价学生的创造性行为;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等。[4-5]

学科成绩是学科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之一,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与其学科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8]早期研究发现,与数学成绩相比,学生的阅读成绩与其创造性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9]2007年,德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学生社会学科的成绩(如历史和政治等)与创造性呈显著正相关,而创造性与数学和自然科学(如生物学和物理学)的相关性较弱。[10]也有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与科学、地理、语言和化学等学科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11]2017年,一项基于国际120项创造性发展研究的元分析发现,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与其学科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向相关(r=0.22)。[8]蔡笑岳等人发现,小学五年级学生语文成绩与创造性倾向各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数学成绩仅与好奇性和挑战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冒险性和想象力相关不显著。[12]王纬虹等人发现,小学生的数学和自然成绩与创造性倾向有显著正相关,创造性倾向中的挑战性和好奇性与数学成绩显著相关,与其他维度相关不显著。[13]

综上所述,先前的研究更多涉及创造性与学科成绩的关系,较少涉及学生学科成绩与创造性倾向间的研究。另外,虽然研究者提出教师支持对学生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性,但此领域的实证研究较少。对此,本研究将综合考察教师支持与学科成绩对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影响,为改进学校学科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北京海淀区、丰台区、大兴区和怀柔区各一所公立小学1130名4—6年级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研究,最终得到1081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5.7%。其中,男生598人,女生483人;
四年级学生398名,五年级学生358名,六年级学生325名;
学生平均年龄为10.4±0.99岁。

(二)调查问卷

本研究采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编制的创造性倾向问卷调查,该量表由我国台湾学者林幸台和王木荣于1994年修订。[14]该量表共有50个条目,分为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四个维度,每个条目采用3点计分法(“完全符合”计3分,“部分符合”计2分,“不符合”计1分),最终得到四个维度分和总分描述学生创造性倾向的程度。创造性倾向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8,信度良好。

本研究自编学生背景调查问卷,由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学科成绩和教师对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支持(简称教师支持)三部分组成。基本信息包括学生年龄、年级和性别等人口学背景;
学科成绩由学生报告其上学期期末语文和数学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和“合格”三个等级。其中,“优秀”计3分,“良好”计2分,“合格”计1分。教师支持是学生感知到的教师对其创造性行为的支持程度,由4个条目组成,均参考国内外文献形成。[2-5]条目1为“老师鼓励我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下简称“T1知识运用”),条目2为“老师鼓励我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创造”(以下简称“T2鼓励发明”),条目3为“当我与老师的意见不一致时,老师能够认真听我说”(以下简称“T3尊重倾听”)和条目4为“当我有什么新点子时,老师会鼓励我努力试试”(以下简称“T4鼓励尝试”)。每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法(“总是”计5分,“经常”计4分,“有时”计3分,“偶尔”计2分和“从不”计1分)。教师支持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8,信度良好。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对小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年级发展状况和性别发展状况进行描述统计。其次,控制学生性别和年级,对创造性倾向、学科成绩和教师支持进行偏相关分析,探索三者的关系。最后,为进一步明确学科成绩和教师支持对创造性倾向的影响,以学生创造性倾向总分为因变量,学科成绩(语文和数学)和教师支持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一)小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年级和性别差异

小学4—6年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平均得分如表1所示。以创造性倾向总分及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和挑战性四个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学生的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男女生的创造性倾向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
不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总分差异也不显著(p>0.05),仅好奇性维度在年级维度存在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事后分析发现:五、六年级学生好奇性得分显著高于四年级(p<0.01),而五、六年级差异不显著(p>0.05)。

表1 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小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平均分(M±SD)

(二)学科成绩和教师支持与创造性倾向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以学生的性别和年级为控制变量,进行学科成绩和教师支持与小学生创造性倾向各维度的偏相关分析,各个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学生学科成绩和教师支持与小学生创造性倾向总分及其四个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

表2 学科成绩、教师支持与创造性倾向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三)小学生创造性倾向与学科成绩、教师支持因素的方差和回归分析

本研究分别以创造性倾向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以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和教师支持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创造性倾向在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和教师支持上的差异均显著(p<0.001)。本研究进一步以学生创造性倾向总分为因变量,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和教师支持总分为自变量,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本研究建立的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提示语文成绩和教师支持是学生创造性倾向的显著预测变量。语文成绩和教师支持分可以解释学生创造性倾向回归模型17.3%(R2)的变异量。虽然方差分析显示教师支持度高、语文和数学成绩好的S学生的创造性倾向总分高,但回归分析发现仅教师支持和语文成绩能够显著预测学生的创造性倾向总分水平。

表3 创造性倾向与学科成绩、教师支持因素的方差分析

表4 学生创造性倾向总分的逐步线性回归分析

(一)小学生创造性倾向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

无论男孩和女孩,都有创造性发展潜力。[15]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也发现:小学高年级男女生创造性倾向得分不存在差异。已有研究表明:小学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验的得分随年龄增高而增高,但两个年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高低不存在年级差异。[9]本研究也有相似发现,小学4—6年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创造性倾向得分也有所增高,但是不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发展比较稳定。虽然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存在显著年级差异[8],但其创造性倾向发展年级表现稳定,这与认知发展相关。创造性倾向属于个性范畴,带有人格特质[13],其发展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学科成绩和小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关系

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学科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随学科不同而稍有不同。[8]本研究也发现:学生创造性倾向与学科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学生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与创造性倾向相关系数在0.084—0.296。与数学成绩相比,语文成绩能够显著预测学生的创造性倾向,语文成绩与创造性倾向的关系更为密切。以往的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也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与社会学科(如阅读、历史和政治)的相关系数较大,而与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相关系数较小。[10]这与学科学习的方式分不开。小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学习对数学思维和思想的体现较少,答案常是简单的、唯一的。语文等社会学科的学习则以阅读和写作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相对开放、宽松,有利于其创造力的培养。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教育者:在基础教育中,不仅可以单独开设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学科(如学思维活动等)[5],而且可以通过日常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习得,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

(三)教师支持和小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关系

教师是影响学生创造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创造力的理解和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影响更直接和突出,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得到开发和提高。[2,4]DAN等人的研究表明:小学教师对创造力支持的教学行为能够积极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如给学生提供机会、鼓励学生自信、尊重和接受学生本来的样子等教师的支持态度和行为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发展。[4]本研究也有相似发现:学生创造性倾向发展与教师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努力尝试新点子、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和小创造、尊重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等支持态度和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学生年级和性别的情况下,教师支持是影响学生创造性倾向总分的显著预测变量。可以说,学生感受到的教师支持度高,其创造性倾向总分也高。

小学生尚未具有完备的自我教育能力,其创造性能否发展与教师创造力的培养观念有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完善教师的创造力培养观。本研究发现,超过40%的学生基本感受不到教师对其创造行为的支持。有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创新行为的鼓励频率越低,忽视学生的新观点而强调整齐划一,学生的顺从等传统行为越多,创造性发展的阻碍越大。[6]对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突破自身某些思维惯性和定式,树立“为创造性而教”的教学理念,抛弃不恰当的观念和做法,重新学习并采纳新的观念和方法,教学方法上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性学习,充分给予支持行为,如鼓励学生动手尝试,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和小创造,认可学生的求异思维等。另外,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而且要采用支持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如分工合作进行科技制作等,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

猜你喜欢 创造力维度创造性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22年5期)2022-06-28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教师博览·中旬刊(2022年5期)2022-05-29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当代陕西(2020年22期)2021-01-18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激发你的创造力红领巾·萌芽(2019年4期)2019-05-17激发你的创造力红领巾·萌芽(2019年3期)2019-04-18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视野(2014年17期)2014-08-25人生三维度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推荐访问:创造性 小学生 学科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kexuekejigongwen/2023/0430/59168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