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在脑血管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

【www.zhangdahai.com--卫生防疫公文】

  【关键词】 运动疗法;脑血管疾病;康复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以中老年患者的急性发病居多,多因脑血管破裂出血或形成血栓引起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致残率较高,常表现为肢体运动、感觉、认知、言语等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方法有助于恢复患者身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康复疗法有中医药方法、针灸法、推拿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运动疗法等等。笔者所要探讨的是众多康复疗法之一的运动疗法。
  1运动疗法的涵义
  运动疗法是康复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属于物理疗法,包括Rood、Bobath、Brunnstrom、PNF(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法)和MRP(运动再学习方法)等方法。常采取耐力性运动、器械运动、医疗体操、放松性训练等运动方式,利用器械、徒手或凭借患者自身力量进行主动或被动、全身或局部运动。目的是使患者的肢体运动、感觉、认知、言语等功能得以全部或部分恢复。运动疗法中常用的方法有医疗体操、有氧训练。医疗体操能针对病情分阶段的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步行训练、移乘训练等达到康复目的。有氧训练可通过步行、登楼梯、健身操、游泳等运动方式达到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增加肌肉收缩力的康复目的。运动疗法的强度、时间与频度直接关系着康复治疗的效果。
  2脑血管病康复中常见的运动疗法
  脑血管病康复中的运动疗法是在物理治疗中利用力学因素(躯体运动、牵引、器械运动等)改善患者因脑血管病变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性训练,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Rood法:一般在脑血管病的迟缓期和患者肌肉收缩力处于较弱的阶段,可以软毛刷对收缩力较弱的肌群表面皮肤进行快速的轻叩、刷等刺激,引发对感觉神经的刺激,使肌肉快速收缩牵拉关节,在肢体关节部位加压以刺激本体感受器,以达到促进关节附近肌肉群收缩力的作用。在脑血管病的痉挛期,可对痉挛的肌群表面皮肤以30~35 ℃左右的温热刺激,并牵拉痉挛肌群、变换体位以抑制痉挛的肌群。
  Brunnstrom法:利用特定的紧张反射、联合反应、本体刺激和对相应的患侧肌肤刺激,增强患侧肌张力,达到利用共同运动恢复肢体可动性,进而逐渐过渡到分离运动动作,并能够进行主动的选择性运动的康复方法。
  PNF法:利用牵张、关节压缩、施加阻力等本体感觉刺激,采取螺旋形对角线组合运动模式达到运动功能恢复目的的康复方法。
  Bobath法:通过对关键点的控制、肢体负重、压缩、定位放置及反射抑制抗痉挛模式达到抑制肌肉痉挛,恢复关节稳定性和肢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的运动方法。
  MRP法:针对因脑血管病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进行的运动功能恢复训练,它要求患者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旨在通过再训练和重新学习,恢复正常的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
  3运动疗法在脑血管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3.1运动疗法作用分析医疗技术的发展使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率大大提高,但却无法改变脑血管病高致残率的现实。脑血管病变会造成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相互作用失衡,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作用降低,出现临床上的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共同运动,因此产生的肢体、感觉等运动功能障碍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改变和提高脑血管病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仅要依靠药物的治疗,还有赖于运动康复治疗技术的应用。脑血管病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的代偿和功能重组能力,使运动疗法等训练能够发挥促进患者康复的作用。系统的运动疗法能通过对患者的健侧和患侧反复的被动和主动训练,刺激外周神经诱导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通过建立正常运动功能模式,改善神经兴奋性,抑制肌群异常痉挛,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功能恢复,最终达到使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的目的。
  3.2脑血管病急性期的运动疗法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机体多屈肌和伸肌痉挛,在不妨碍治疗的同时,需保持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置,以预防关节痉挛变形,因患者无法自行活动,因此可采取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保持关节的活动范围。运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逆肌群痉挛方向对肌腱及关节周围组织进行缓慢的、规律性的牵拉、按摩,训练中近端固定,先健侧、后患侧[1]。通过刺激患肢的运动感觉,促进痉挛肌肉的放松,促使血液、淋巴的回流,减轻肢体的肿胀,防止关节附近肌腱和韧带的挛缩,维持关节活动度。运动次数为每天3次以上,每次活动10 min左右。
  3.3脑血管病恢复期的运动疗法恢复期的运动疗法主要是进行肢体的主动运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可通过坐、站、走功能的训练进行。训练应循序渐进,注意安全。患者从卧床不起到从卧到坐需要一个训练和适应的过程。坐的训练应在患者能自行翻身的情况下开始,训练体位从半坐位30°左右开始,逐渐加大坐起的角度,增加坐的时间和次数,并逐渐过渡到从卧位坐起、由床坐到椅子上,继而训练坐位平衡能力,胸前置一张桌子,患侧肘关节微曲,手掌向下,手指伸直,保持患者坐位,重心位于臀部,足与小腿垂直。病情稳定的患者,在能坐稳后可进行立位平衡训练,可通过床边站立或手握平衡杆在杠边站立进行训练。训练时两侧皆需有人扶持,患者挺胸、收腹、抬头,重心由健侧下肢逐渐变为双下肢共同承重。每次训练时间不超过20 min,3次/d。当患者腿部肌肉恢复到4级以上,能独立站稳10 min以上时,可进行步行训练,先在扶持立位的情况下进行患侧腿部的前后摆动、踏步、抬腿、屈膝运动,进而过渡到扶杖步行和独立步行。坐和站训练的时间和次数都应由少到多,循序渐进。
  3.4脑血管病康复期的运动疗法脑血管疾病患者在进入康复期后,其自发性的脑损伤修复已基本结束。针对这一时期采取的Brunnstrom运动疗法主要目的是重塑脑功能,使患者在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共同运动中,获得部分肌群和关节的独立运动,并逐步实现肢体功能的恢复[2]。康复期治疗的重点是恢复患侧肢体的自主控制,诱发患者各关节的分离运动。上肢的控制能力训练按照由近端到远端、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从姿态、耐力、速度等方面进行肩、肘、手关节的组合训练。手指的运动训练方法主要通过抓、握、捏进行手指精细动作康复练习。通过穿脱衣、洗漱、进餐、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帮助患者尽快提高和恢复生活能力。下肢的控制训练可通过坐、卧位平衡训练,坐、站、立位平衡训练,步态与上下阶梯训练等实现。运动强度和频率以不引起患者疲劳且能改善患者肢体运动机能为最佳程度。
  4结语
  运动能促进肢体血管扩张,促进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的改善,纠正神经电生理的异常,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改变和自身恢复。现代康复学主张通过运动疗法对脑血管病进行康复训练,事实证明,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缺陷,改善肢体痉挛和萎缩,增强患者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康复治疗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松,王运杰.中年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的康复治疗
  [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1):4142-4143.
  [2]刘祥法.脑卒中的早期康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0):2765-2766.
  (收稿日期:2010-07-11)

推荐访问:康复 疗法 脑血管疾病 运动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weishengfangyigongwen/2019/0324/3204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