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城市_冯仑 立体城市 2017

【www.zhangdahai.com--乡镇街道公文】

  墙上的美人   立体城市是什么?   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打了个比方:「立体城市不是一座‘( )耳朵’(成都话,意为耳根子软,怕老婆)的城市,而是一座‘雄起’的城市。」――城市由原来二环三环四环的平面扩张,转为高200米300米的纵向发展;原来「躺」着的城市,现在则「站」了起来。
  门口的Logo是绿色的,工作人员的名片是绿色的,宣传资料也是用绿色印刷,一丛丛绿色植物,则掩映在办公桌之间。在北京东三环万通中心,立体之城团队的办公场所,我看到的是这样一个景象。
  绿色是环保的颜色,也是钱的颜色(美元与50元人民币都是绿色的)――或许也是对冯仑「追求理想,顺便赚钱」理念的恰当诠释。
  「立体城市是我的一个理想。」冯仑说。他将立体城市比做「挂在墙上的美人」。而他的目标,则是「将墙上的美人变成炕上的媳妇」。
  冯仑与「美人」的第一次神交,是在2006年。一个朋友给了他一本很厚的白皮书,名字是《中国梦》。其中的一个梦就是:建超高密度的巨构建筑,来解决中国的居住和绿地问题。
  由这位朋友牵线,冯仑与书的作者见了面。交谈中,冯仑第一次提出了「立体城市」的说法,「我说:‘这就叫立体城市,你说的无非就是把城市摞起来。’他说这个说法好。」
  3年之后,2009年4月,北京万通立体之城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元。「这个事情要落地,就要组建一个公司,用万通的资源来推动初期的工作。」冯仑对公司成立过程的叙述轻描淡写,「于是我找到郝杰斌,组建了公司,开始了立体城市的追梦之旅。」
  8个月后,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从布鲁塞尔开往哥本哈根的「气候列车」上,冯仑已经开始介绍他的「立体城市」设想,但所有人都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在丹麦这个童话的国度,冯仑第一次公开讲述了他的「童话故事」:在大约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编辑注:后期则规划改为1平方公里),打造一个建筑面积600万至1000万平方米,可容纳15万至20万人的高密度建筑群。
  背景的大屏幕上,他展示了这样一个设计理念:一片巨大的绿色锥形建筑高耸入云,像是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小山峦,建筑的设计高度可达400米。建筑有巨大的内部洞窟,表面像一层层梯田,梯田上的绿地中,则分布着住宅、商场,也有养猪的农场……
  2010年12月,第12届CIHAF中国住交会上,冯仑、刘永好、张跃、史玉柱四位企业巨头联合抛出一枚「重磅炸弹」。他们公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宣布联手推进立体城市建设。此时,离冯仑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第一次向公众介绍「立体城市」,刚好一年。
  冯仑自言对新概念的推销很有经验:「讲一件有意思的新事,不讲上两三年是没人会相信的。这就像谈恋爱,你追她,一开始她会有抵触,但你坚持追上几年,突然不追了,她可能会觉得她自己错了,反而会回来找你。一开始讲十遍别人都认为不行的事情,之后不需要多讲了,就都可行了。」
  事情的进展速度大概也超过了冯仑的预期,这绝不仅仅是「喇叭分贝高」的作用,何以「天方夜谭」这么快就能照进现实?
  从「泰坦尼克号」说起
  2012年4号,《泰坦尼克号》3D版在中国掀起观影热潮,上映5天,票房突破5亿元。其中的一个小镜头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1912年轮船首航撞上冰山之后,有一位绅士把太太放在救生艇上,自己选择了死亡。
  冯仑认出了他:「这位绅士是当时纽约的大地产商,华尔道夫酒店边上到处都是他们家的地。」
  在那个时代的纽约,所有的楼都不超过3层。到了上世纪20年代末,弹丸之地的曼哈顿已经没有地了;那时纽约没有地铁,地少人多,城市脏乱差。
  实际的生存需求催生了解决方案:盖高楼。于是,钢结构出现了,外墙变成了玻璃,电梯系统日益完善。楼的高度从三层一下子盖到了一二百层,高建筑在纽约成了风尚。到了上世纪40年代,曼哈顿几乎就是现在的样子,一个「站起来」的城市出现了。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近一个世纪之后,「立体城市」将带来城市建筑的又一次革命。对此,冯仑踌躇满志。
  「创新首先要有痛点,哪里痛哪里需要创新。」冯仑说,「我们的使命就是去找城市化的痛点,然后我们看怎么为它贴上药,治好它。」
  「两年前我在山东滨州出差,午饭之后,我急着回北京。副市长说不用着急,再聊会儿,这就是北京的二十二环。虽是调侃,但也说明现在城市‘摊大饼’的怪象。这就是目前城市面临的痛点。」冯仑用有趣的笑话来阐述他的理论。
  「城市无限蔓延地摊大,一任领导做一个方向,每个地方都是半半拉拉。扩大了以后干什么呢?修路、搬政府、做住宅这三件事;然后没产业、没商业。结果城市化等于卖地,等于炒住宅,把房价又炒高。当中的资源浪费、环境冲突不可避免;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都成了空谈。」
  对城市盲目扩张带来的问题,冯仑跟你我一样有直接的体会:上班一个地方,睡觉一个地方,娱乐一个地方,看病一个地方,每天奔来奔去;交通的拥堵,下班早上6点,到家晚上9点;还有PM2.5指标,一天比一天糟糕的空气⋯⋯
  对于这些「痛点」,冯仑开出了「立体城市」的药方。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李娜现任立体城市研发事业部总经理,「我加入立体城市的团队不到一年,但我接触这个概念挺早的。」李娜说。2009年冯仑刚提出「立体城市」的时候,首先需要研究的是「什么是立体城市」,他开始在设计界寻找相关团队。当时,作为乙方,李娜参与了这个项目的研究。
  自英国回国,学习设计出身,李娜目前完全融入了这个团队。他们年轻,追求创新,也非常专业。
  「刚拿到项目的时候,只有几个概念性的数字:1平方公里土地,600万平方米建筑群,常住人口10万。」通过这些概念性的数字,冯仑希望在世界上找到一些立体城市的原型。李娜介绍说:「最开始,我们的想法是一个巨型建筑结构(简称巨构)。人在巨构里面,足不出户,什么都能解决。」
  日本设计师原田镇郎曾任2005年爱知世博会场地规划设计总监,致力于巨构建筑和高密度建筑研究31年。他与另外3个日本团队,也一起参与了立体城市前期概念的研究。
  原田镇郎设计了一个名为「千禧未来城」的巨构:4个高度400米的金字塔形建筑体,在200米处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复式的城市。地面是开阔的绿地和农场,而金字塔形状的建筑坡度,则使每家住户都可以享受到空中庭园。
  2009年11月,在冯仑赴哥本哈根前几天,一场名为「立体城市:未来中国」的国际建筑与艺术邀请展在北京天安时代当代艺术中心展出。冯仑在哥本哈根展示的由荷兰MVRDV公司设计的绿色锥形巨构「中国山」和原田镇郎设计的「千禧未来城」,均在其中亮相。
  「巨构需要一次性的大量投资,经济模型也无法算清楚;另外现代人多大程度上能够接受这种生活方式和这种非传统的居住习惯?」在建筑技术、投资压力、社会伦理的多重考虑下,立体城市放弃了巨构的方案
  然而这一过程的研究却自有其价值。在李娜看来,冯仑走了一条特别智慧的道路,「欧洲设计界的思想特别前沿,所以最初提出概念和理想的时候,他去欧洲寻求精神契合,让理想变得丰满。而日本人做事的精细态度,以及日本跟中国相似的现实国情,则让欧洲设计公司的奇思妙想有了进一步的细节推进。」
  2010年,「立体城市:未来中国」展览先后来到成都、廊坊。AS+GG,曾设计迪拜塔的美国设计公司,也开始了与立体城市团队的设计和研究合作。「美国公司的加入主要是商业上的考虑。」李娜说,「一个项目的落实,一定要有商业上的考虑。设计团队对商业的思考,其实决定了一个项目是往理论方向走,还是往现实方向走。」
  2011年上半年,国内第一座立体城市确定落地成都,AS+GG也相应完成了城市的概念、城市的天际线、整体色彩和风格的初步设计。墙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形象越来越清楚地显现了。
  炕上的美媳妇
  你或许会问:立体城市那么好,为什么在国外没有先例?
  原田镇郎道出了其中的原因:「日本政府的土地政策跟中国不一样,是把土地分得很细,另外,日本政府做一个决断需要很长时间。」而中国政府则能够统一规划一千多亩地,并做拆迁等相关协调工作。
  建了几百年的曼哈顿,也只有30平方公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私有制的约束,政府也没有那么强大的权力可以随意更改规划,拉大城市框架。而在中国,则是城市「摊大饼」,几乎每个省会城市都有两个CBD。
  一剑两刃,既催生了立体城市在中国的现实需求,也促进了立体城市在中国的落地。那么,为什么选择成都呢?
  「因为成都政府相信一个伟大的想法和创造能给城市带来价值。另外一些城市则只会做捏脚、发廊一类的项目,以为这叫商业不动产。」冯仑回答道,「成都是一个很开放的城市,创新性还是很强的。」
  「立体城市的一栋建筑包含多种功能,也涉及到多种用地:医疗用地,办公用地,商业用地,教育用地等等。而我们国家原来的规定是每块地都要贴出标签,有明确的用地性质。」作为立体之城投资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郝杰斌负责处理立体城市落地过程中的这一难题,「成都在土地方面有一些创新。比如说我们在成都有一些项目,底下几层是商业,还有写字楼,上面是住宅,政府按照兼容性质批复。如果住宅量大,就叫住宅兼容商业。但是发的产权证不同,住宅发70年,商业发40年。更多的混合性质用地还在探讨。」
  「理想是墙上的美人,现实是炕上的媳妇。怎么让墙上的美人变成炕上的媳妇,这是买卖人干的事儿。」对于「买卖人」冯仑,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资金。
  成都立体城市的投资规模约500亿元,冯仑坦言这是他在构思立体城市时最有挑战性的事情,而万通也没有那么多的钱独自承担。如何解决?
  「吃软饭,挣硬钱。」冯仑抛出了这个思路。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将冯仑戏称为「天上的神仙哥哥」,而他的加入,则做了一个「接地气」的工作,帮助「神仙哥哥」和「墙上的美人」落了地。
  新希望集团将支持立体城市的现代农业。而当初一同加入「战略框架协议」的远大集团,将支持立体城市的快速建筑技术研发;史玉柱的巨人网络则将开发一款网游,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下一站的城市生活。
  冯仑不再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开发商,而是立体城市这个「大剧本」的导演。
  「吃软饭」是指向投资商转型,搭建一个开放性的金融平台,股权与基金共同参与,以高度的透明性和安全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这个平台的搭建,也使得「导演」找到最有创造性的人,来把立体城市的故事讲好,导演的回报自然是干干净净的「硬钱」。
  2011年11月份,立体城市在全国23个城市进行了21场路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第一期的募集资金是18个亿。
  「在哥本哈根的时候,我还在讲墙上的美人;当这件事落地的时候,我看到的就是炕上的媳妇。」冯仑说。
  与美媳妇的幸福生活
  「从立体城A区的办公区到B区的生活娱乐区,这条空中走廊是利用率最高的,因为它沿途的景观最美。」
  「很多年轻人在这里居住,而且很方便。比方说买菜,根本不需要一大早就跑菜市场,只需要每个月交上600元钱,每天都有新鲜的有机蔬菜和水果送到家里。而这些蔬菜和水果都是在立体城的有机蔬菜基地种植的,周末还可以自己过去采摘,体验下田园生活。」
  以上两段文字出自以立体城市为背景的小说《全城热恋》。从中,你可以瞥到立体城市生活的一些细节。
  上了炕的「美人」,如今的「媳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大家不要害怕,我只是将它用一个汉语词表达出来,叫‘立体城市’。」冯仑如此描述,「我们最终把它做成仙人掌的形式,底下是连着的,上边是不连的,个别点有空中走廊相通,它不是一个恐怖的怪物。而它也没那么高,不超过300米,比330米的北京国贸三期还要矮。」
  容积率(一定区域内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高容积率一般意味着高密度的建筑和居住人口)是立体城市区别于平面扩张城市的一个标准。日渐扩大的北京目前的容积率不到1,香港西九龙的容积率是5.5,日本东京是5.8,新加坡市中心是4.5,成都立体城市的容积率则为5.38――比北京国贸CBD地区要低,那里的平均容积率超过11。
  按照目前的规划设计,建成后的成都立体城市,「写字楼的密度就是北京国贸那边的密度,住宅的密度则是临近的新城国际的密度。」――新城国际的容积率约为5,拥有4个直径100米的圆形景观园林,绿地率42.7%――未来立体城市的空间感觉大概就是如此。
  从最初科幻未来感十足的巨构,到如今的「在国贸上班,在新城国际居住」,立体城市这个「炕上的媳妇」听起来确实亲切了不少。
  实际上,立体城市距离我们就是如此之近。区别就在于,它能从根源上提高效率,让生活变得更高效――
  1平方公里的城市里,去任何地方步行都不超过10分钟,城市里汽车很少,没有烦人的噪声,空气清新。如果外出,则有方便的轨道交通。
  市中心是公共服务集中的地方,派出所、社保局、工商局等公共服务都在一栋大楼内,之前你需要在城内频繁奔波才能办好的事情,现在楼上楼下就可以办完所有手续。而图书馆、剧场、电影院、博物馆则是另一座文化综合体,如果你喜爱的电影卖光了票,那不如去旁边剧场看看话剧。
  城市内发展的产业都是医疗养老、高新科技和教育等朝阳产业,60%的居民都会在立体城市里就业,或许你跟他们一样,是合理产业布局的受益者。
  在立体城市建成前,这里本是一片洼地,从高楼上眺望出去,一片田园风光,很多水塘还得以保留。在楼下的超市里,今晚该有从农场送来的新鲜西红柿和鱼吧。
  立体城市版「非诚勿扰」
  为这高效的生活提供保障的,是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的资产管理部门,部门总经理万凌有着10多年地产经验,「我们与研发事业部一起,从前期规划到后期建设管理,实现的就是智慧城市。」
  「云平台就是我们的基础平台。」
  未来的立体城市会建一个综合管沟,人也可以进去,水、电、气、通讯、光纤等管道都由此集中通过。线路上的各个节点都装有传感器,记录流经各管道的数据值。如果传感器检测到自来水管的入水口和出水口流量不同,就可以分析出在某处发生了泄漏,接着就指派人员进行维修。
  传感技术和基于云平台的大型计算,给立体城市的智能管理提供了可能。
  「这些IT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一些发达国家,成熟的社区,都有实践的案例。」李娜说,「改造传统城市的成本非常高,但对于还是新城的立体城市,我们一开始就可以将它们拿过来,在立体城市中做一个整体的规划。我们不是自己创造了一个技术,而是把现实中很多不同领域应用成熟的技术综合起来,整体规划带来的整体统一性,就是立体城市的优势。」
  在新加坡和美国硅谷,立体城市拥有两个研究机构。「我们的每一步都被凝结到知识产权里,我们称自己为城市操作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所包含的面非常广:城市规划,基础设施,文化建设,品牌打造⋯⋯最终形成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竞争力。」品牌总监孟一凡说。
  「公司的创新最后都要变成商业,」冯仑设想了一下他的「顺便赚钱」,方法就是帮别人「把墙上的美人变成媳妇」,「我们有一整套的知识产权体系,有一套参数模型;比如水处理,我们有非常完整的方案;建筑结构,我们有非常好的规划。无论是在山地、山谷、沙漠、海边,5万人、8万人、10万人,还是200米、300米、400米,我们都可以帮你找到建设立体城市最佳的排列组合,而且快、好、省。」
  目前成都的立体城市已经进入详细规划的阶段,预计7年之后,就将建成。冯仑说,「虽然立体城市还不能马上矗立在我眼前,每天我走它也走,我一直都没有接近它,可它老在前边吸引我,于是我就特有干劲;偶尔回头看,发现已经在寻梦的路上走出了相当远的距离。」
  
  1
  每年18,000,000人口转移到城市
  北京 1961.2万人
  上海 2301.92万人
  广州 1270万人
  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拥堵,生活质量低下⋯⋯
  立体城市是城市化问题的解决之道
  2
  立体城市是:
  1平方公里土地
  600万平方米建筑
  常住人口10万
  绿化率30.5%
  50%城市人口本地就业
  3
  与同等规模的普通城市相比,立体城市
  使用1/7的土地
  节约58%的用水
  节约41%的能耗
  减少60%的碳排放
  减少89%的垃圾填埋

推荐访问:城市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xiangzhenjiedaogongwen/2019/0319/2342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