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_“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

【www.zhangdahai.com--乡镇街道公文】

  【摘要】本文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以清代余国佩所著之《医理》为据,阐述个人的看法,认为“春夏养阳”,即春夏宜助阳运湿;“秋冬养阴”,即秋冬宜育阴润燥。
  【关键词】医理;助阳运湿;育阴润燥
  【中图分类号】R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64-1
  
  1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内经》非常重视养生,把调摄精神、节制情欲、顺应自然规律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在其“七篇大论”中论述颇为详尽,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较全面地论述了顺应四时阴阳进行养生调神的方法和意义,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此,历代注家认识尚不一致,主要有以下四种看法:
  1.1马莳、高士宗:认为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则要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是从生长收藏的阴阳属性(即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来注解的。
  1.2王冰:养,制也。认为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制其盛阴。把“养”译为制,养阳即制阳;养阴即制阴。
  1.3张景岳:认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是从阴阳互根的角度阐发的。
  1.4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是从阴阳外盛而内虚的情况来提出养阴、养阳的。
  此外,《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对此养生原则也宗马、高之说,认为春夏外界阳盛,自然万物处于生发盛长的阶段,人体必养阳气方能与万物生长之势相应;
  秋冬外界阴盛,自然万物处于收藏阶段,人体必养阴气方能与万物敛藏之势相应。故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2我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综以上诸家所注,各有见地,其论各有偏颇,而其共同点在于人必须顺应自然进行养生调摄。无论是养阴养阳,还是制阴制阳,或是补虚养脏,都是顺应四时阴阳,自然万物生长收藏之势。而清代余国佩则以一年之中的燥湿更替来阐述自然万物的生长收藏,四时阴阳的互化互用。在其所著《医理》中说:“夫燥湿二气各主一岁之半,冬至阳升,地中湿气巳动,交春渐升盛,故地多润湿,万物含液,明芽包浆;一交夏令,湿蒸之气更甚,万物繁茂,湿盛水生,故础润溽暑,大雨时行,天地之气化刚为柔。夏至阴从天降,燥气巳动,交秋渐降,故大火西流,万物始衰,枝枯叶落;一交冬令燥气更烈,地冻水冰,雾结为霜,雨化为雪,天地之气柔化为刚。故水不生于冬而长于夏,火虽盛于夏而实藏于冬。阴阳之用,互藏其根,大化之所以循环而不穷也”。据此,我认为“春夏养阳”,即春夏宜助阳运湿;“秋冬养阴”,即秋冬宜育阴润燥,如此有养有制则能使人体顺应自然万物的生长收藏,四时阴阳的互化互用,使之循环而无穷尽。现试论之。
  据《医理》所论:“天为乾金,其气本燥;地为坤土,其气多湿”。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其气之刚柔不外燥湿,春夏之交,湿气升腾,微刚物受其滋,万物生发盛长;过刚物被其腐,湿盛阳微,刚万物生长受伐。故《医理》云:“地之气属湿,湿虽属阴而能升,升则属阳而主辟,阳辟于外阴必伏于内,故夏令虽热而物反多霉湿,阳中显阴也”。因此,春夏之季,人体当益气助阳以化湿浊,勿令其太过以折伐生长之气,此即“春夏养阳”因于“湿”,当以助阳运湿。秋冬之季,燥气潜降,大地均成燥象,故万物收敛闭藏;燥秉乾金肃杀之气,燥胜则干,物即枯萎,则万物收藏被扰。故《医理》云:“天之气属燥,燥虽属阳而能降,降则属阴而主阖,阳阖于内阴必现于外,故冬令虽寒而物反干燥,阴中显阳也”。因此,秋冬之时,人体当养液育阴以润燥气,制其太过以免收藏被扰,此即“秋冬养阴”因于“燥”,当以育阴润燥。总之,此四时阴阳之消长,燥湿刚柔之迭运,其气顺则万物生长化收藏,逆之则生长受伐,收藏被扰。
  3结语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提出的重要养生原则,他告诫人们要顺应自然进行养生调摄。本文根据《医理》所论,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即“春夏养阳因于湿”,当以助阳运湿;“秋冬养阴因于燥”,当以育阴润燥,勿使其太过,不与之背离,如是则能顺应自然万物的生长收藏,四时阴阳的刚柔互化。然阴阳之用,互藏其根,燥湿更替,而刚柔互化,即如余氏所云:“水不生于冬而长于夏;火虽盛于夏而实藏于冬”。“夏月火炎之际,金藉水以润之,否则万物皆成灰烬矣;冬月大地寒冰,若非燥火内济,万物均僵冷而死矣”。
  参考文献
  [1] 傅贞亮主编.内经讲义[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5,9.
  [2]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2,2.
  [3] 余国佩撰.医理-清[M].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7.

推荐访问:春夏 我见 秋冬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xiangzhenjiedaogongwen/2019/0331/4744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