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日记【胡适的圈子群星璀璨】

【www.zhangdahai.com--财务工作总结】

     与陈独秀:谈不拢就吵   陈独秀与胡适是安徽同乡,与胡适一样,他很早就离开老家怀宁,外出求学。1915年秋天,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请上海亚东图书馆老板汪孟郊约胡适撰稿。汪孟郊与胡适同为绩溪人,同乡加同好,胡适当然没有理由拒绝。
  与陈独秀结交是胡适人生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他早期发表在《新青年》上的那些发轫之作,都是在陈独秀的敦促下写成的,两个人也由此结下深情厚谊。虽说志同道合,但由于两人个性不同,反应在为人处世上便有了很大的差异。
  胡适为人温文尔雅,他有一句名言:“此身非我有,一半属父母,一半属朋友。”而陈独秀则性情古怪,说话直爽不怕得罪人,他几乎一见胡适就谈他的主张,谈不拢就辩,辩不过就吵。胡适实在受不了时,也不和他吵,就用脚跺地板,表示自己已经很生气了,你不用再说了。陈独秀知道他的习惯,这才默不作声。
  1933年10月,胡适从国外回来路过南京,可能因为事多,就没有去看望陈独秀。一直到了北平,他才写信给陈独秀解释,“我此次匆匆回国,未去看你,请原谅。两个月后有事还要去南京,届时一定去看你。”陈独秀收到信后忍不住破口大骂:“什么东西,出大名了,成人物了,有时间同达官贵人周旋,独没有时间看望老朋友,什么东西。”当即修书一封给胡适,声明与他绝交。胡适看后一笑了之,他知道这个老朋友的火爆脾气,一点小事就常常搞得一惊一乍的,仿佛是塌了天的大事,胡适对此并不太当回事。两个月后他来到南京,装作没事人一样去看望陈独秀。果然,陈独秀火气早已散了,还像往常一样坐下来与他对谈,谈不拢就吵。
  与陶行知:从同乡到同窗
  1914年春天,胡适考取了庚款留美生,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教育家杜威。在同一个老师门下,竟然还有一个徽州同乡,这便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胡适第一次与陶行知见面是在1915年9月,杜威老师在一次授课时向大家介绍了新来的同学陶行知。能在万里之外的美国见到徽州同乡,胡适十分惊讶,下课后一打听,原来陶行知的老家在徽州歙县黄潭源,离胡适的家乡绩溪上庄并不远,两个人当即用徽州土话交流起来。在胡适邀请下。陶行知搬到胡适的宿舍,同窗加同乡,同住一室又志趣相同,两人关系自然非常要好。
  陶行知少年气盛,目光远大。可时间一长胡适渐渐发现,陶行知不会的东西实在太多。有一次,宿舍里臭不可闻,同学们左找右找,最后发现臭味源自陶行知的床铺。掀开他的床铺一通翻找,最后找出五六双臭袜子。原来,陶行知不会洗衣服,甚至连袜子也不会洗。陶行知说出来后大家都不相信,胡适更不信,逼着陶行知将几双袜子一一洗好。过了一会儿胡适来检查,发现陶行知洗过的袜子还是很臭,并且袜子里还有肥皂头。
  一年后,哥大的中国同学都知道有个陶行知,除了会读书,其他的什么都不会。
  陶行知读书确实很用功,学成回国后,他致力于平民教育,并与蔡元培,胡适等人,以江苏教育学会、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等5个文教团体的名义邀请杜威来华讲学。为中国乡村平民教育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与李敖:寄钱给他买裤子
  李敖在北平读小学时,偶尔读到几篇胡适的文章,一时心生向往。后来他随父亲定居台湾,在台湾一中读书,阅读了《胡适文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等,遂成狂热的“胡迷”。国外有媒体称李敖是“最得胡适真传”的人――这个真传当然指的是学风与气质,比如说自由的思想、包容的眼光、开阔的胸襟,李敖与胡适如出一辙。
  1952年,李敖17岁,在台湾一中第一次见到胡适,小李同学激动得有点语无伦次,只是匆匆说了几句话,胡适就被热情的人流冲走了。7年后,李敖成了台湾大学学生,胡适来台大演讲,一眼发现了李敖,他清晰地记得这个与自己有过一面之缘的年轻人。这一次胡适约李敖单独谈了很久。李敖说:“我很愿意做适之先生的学生,因为我父亲就是适之先生的学生。”原来,李敖的父亲曾经是胡适在北大的学生,胡适想了半天,才说:“对不起,我实在记不起你父亲了。”李敖笑着说:“您记不起我父亲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父亲是个很平常的学生。但是,适之先生,您会记得我,整个华文圈都会记得我。”胡适眼睛一亮,他很喜欢这个年轻人的自信,从李敖身上,他看到了40年前的自己。
  台大毕业后,李敖进了台大研究所。上班没几天,胡适就过来看他,见到李敖穿了一条很破的裤子,胡适满心疑惑:“你怎么穿破裤子?”李敖的脸当即就红了,支支吾吾地说:“我将几条好一点的裤子送到当铺去了。”胡适听后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问了一些别的问题就离开了。李敖当时还有点不解,没想到过了半个月,他便收到胡适寄来的l000元钱,胡适附信说:“过了10月10日,你来玩玩,好不好?现在送上1000元的支票一张,是给你‘赎当’救急的。你千万不要推辞,正如同你送我许多不易得来的书,我从来不推辞一样。”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胡适是个非常细心的人,他一方面雪中送炭,一方面又使你有理由消受这雪中的炭。
  (摘自《老年文汇报
  2011.9.30)B⑦

推荐访问:胡适 璀璨 群星 圈子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zuozongjie/caiwugongzuozongjie/2019/0320/2575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