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对今日大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启发] 大学思想品德论文

【www.zhangdahai.com--财务工作总结】

  摘要:《大学》的学说,是思想品德之学,是成功之学。它为事业成功描绘出了一个路线图: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事业成功的起点。而格物、致知、诚意又是起点的起点。《大学》的思想,对今天大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 思想品德 格物 致知 诚意
  
  古代文化经典之一的《大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的高等教育理论著述。当时的大学虽然不完全等于今天的大学,但其围绕“化民成俗”“修己治人”的目标所制定的教育纲领、教育方法和程序,对今天的大学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以修身为起点,宁静致远
   大学是成功之学,奋斗之学。它为人生确立了奋斗目标,同时画出了成功路线。值得我们特别重视的是,它把修身作为了这条路线的起点。古往今来,面对闪闪发光的功业始终存在两种作为。一种是急功近利。在目标面前,耐不住寂寞,不是致力于修身,而是热衷于“法术”“方略”,甚至不择手段,如纵横之术等。另一种是大学所主张的作为:扎扎实实从自身修养做起。大学认为。“事有本末,物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强调自身修身是实现目标的“始”和“本”,“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一种战略眼光,一种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精神。大学所主张的这种精神,体现了儒家先立德,再立功、先成圣,后成王的精神,同时与道家的有关主张暗合。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是主张一步个脚印奔身理想的彼岸。
  修身是一个艰苦细致、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引用诗经的话来描述这个过程,那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先形成一个框架、一个胚胎,然后再精雕细刻,最后玉汝于成。操之过急,试图一朝一夕,就完事大吉是不可能的,而必须经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日积月累。
  大学所指出的这条由近及远、以本求末的奔向目标、理想的路线图和日积月累的务实精神,非常值得今天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借鉴。毋庸讳言,由于�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目前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存在着轻修身,重捷径的倾向,以为只要具备某一方面的知识,某种技能,就可以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用不着搞什么如切如磋切如,如琢如磨之类的烦人的修身。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如能经常向他们展示大学所提出的成功路线图,所强调的务实精神,同时在确定教育内容、教育步骤时切实加以贯彻,这对激发青年们的修身热情,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十分有益的。
   二、以求真为起点的起点,爱党爱国
   《大学》所强调的教育,主要是思想品德修养。视之为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基础和起点。然而从它所描画出的成功路线图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出,修身虽然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而它本身又另有起点,这一起点的起点就是格物、致知。
  什么叫格物、致知?朱熹解释说:“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朱熹大学章句》)
  朱熹的讲法得到了古今的广泛认同。“格物、致知”是一种认识过程,一种对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社会、自身的认识过程。就思想品德修养来说,“格”来的最重要的认识,是为什么要进行修养?
   这就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人的思想道德修养,都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自身的必然要求。一个人要适应社会、适应自然,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使事业获得成功,就必须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古西腊伟大的哲学家曾提出“道德即知识”这样的命题。大学关于修身的起点是格物的论断,与这一命题是暗合的、遥相呼应的。
  明白道德修养的认识起点,对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有重要意义。他告诫我们,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时,不要过分渲染修身是国家的要求、党的要求,是外在的要求,而要强调是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变“要我修”为“我要修”。
  社会主义大学,学生修身的内容包括热爱党,热爱国家。我们可以按大学的逻辑,告诉学生,爱党爱国,也是格物致知的结果,而不是出自什么狭隘的党派利益。爱党,首先是中国共产党值得爱,爱国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值得爱。
  思想品德教育中有政治,更要有知识,才样才不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才能润物细无声。
   三、以诚意为原则,实现知行统一
  苏格拉底的”知识即道德”之说,并不全面。因为光有道德理性,没有道德情感,即对一种道德的挚爱、笃诚,道德与行动还是可能脱节,出现口头上承认,实际上背离的情况。《大学》的提法是全面的。它用“诚其意”来保证道德认识的贯彻落实。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支撑道德大厦建设的四根不可或缺的梁柱。古代另一部重要文化典籍、属于大学娣妹篇的〈中庸〉指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人道之一。大学提出的“诚其意”,是道德认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重要保证。任何一种道德,都是面对集体和社会建立的。对于个别社会成员来说,既有益处又有约束,既有赋予,又有索取。作为每一位社员成员,如果不能“诚其意”就可能只愿意享受道德,而不愿维护道德。或者表里不一,认识与行动脱节。大学的这一缜密的思想,对今天大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时时处处“诚其意”,“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一种美德不但奉如神明,同是以身相许,终生践行。而不能说一样,做又是一样,人前一样,背后又是一样。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党和人民寄予厚望。胡锦涛同志曾号召大学生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诚其意,是实现上述四个结合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凤凰出版社[M].2010年第一版
  [2]张丽娟.大学的要旨及其当代价值[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六期
  [3]欧阳琰.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第二期

推荐访问:大学 启发 思想品德 今日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zuozongjie/caiwugongzuozongjie/2019/0322/2891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