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综合症能自愈吗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现代研究进展

【www.zhangdahai.com--晚会主持词】

  【摘要】 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以长期疲劳为主述的患者越来越多,慢性疲劳综合征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代常见疾病。笔者从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学、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慢性疲劳综合征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 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进展;综述
  
  在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下出现了一组以长期极度疲劳为突出表现的征候群,1987年4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将这组以慢性持久或反复发作的脑力和体力疲劳为主要特征的征候群正式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近年来有关CFS的研究已成为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CFS的真正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确定,有许多理论流行,笔者现对当前CFS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流行病学特征
  CFS的主要特征有:①发病率高:在西方国家CFS是人们前往医院就诊的五大原因之一。据报道,日本是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符合CDC在1994年公布的标准(1994 CDC诊断标准)和“英国诊断标准”的人数均达1.5%[1],在澳大利亚CFS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的发患者数为每10万人口37人左右,在美国符合“1988 CDC诊断标准”、“1994 CDC诊断标准”及“英国诊断标准”的发病率为0.1%~0.2%,在英国符合“英国诊断标准”的发病率为0.56%[2],中国目前尚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②学历高:患者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据统计CFS高发年龄在30~50岁,在失业者中则比较少见;③女性多:患者中,中青年女性较多见,女性发病的比例是男性的4倍[2],英国的社区调查发现女性的患病率约占30%,男性约占18%~19%;④诱因复杂:CFS往往由重要生活事件、生理和心理负荷以及社会应激等因素引起,发病和病情变化均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发患者群集中,主要集中在IT、科研、金融、新闻媒体、公务员、广告、出租车等行业;⑤临床症状多样化:可为多种疾病的主要症状或伴随症状。疲劳可以分为脑力疲劳和体力疲劳两个方面,脑力疲劳症状表现为头脑昏沉、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易出现差错,伴有一定的精神症状等;体力疲劳常表现为进行一定的体力活动后容易发生疲劳,或疲劳不易消失,经休息、睡眠后不能缓解,常主诉全身多脏器系统的不适症状;⑥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无异常:CFS症状基本以主诉为主,大多数患者存在着神经精神症状[3],界定比较困难,选择某些常规或特殊检查,可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类似症状,如消耗性疾病、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和内分泌疾病等;⑦病程长:CFS至少持续半年以上,更有30%左右的人甚至有长达5年的疲劳感,且难以缓解。
  2 病因学研究
  CFS的确切病因至今不明,不同领域的专家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希望借助本领域特有的理论和方法探索CFS发生的机制,依此陆续出现了“病毒感染”(如EB病毒、疱疹病毒等)、“免疫系统异常”(如自然杀伤细胞、淋巴细胞等)、“内分泌系统异常”(如糖肾上腺皮质激素、加压素等)和“代谢异常”等学说。这些学说都曾得到一些实验事实或临床病例的支持。但是总体而言,CFS与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活动异常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仍不能肯定,同时也存在一些相互矛盾的报道。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医学也对CFS的病因进行了研究,杨氏[4]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主要有:烦劳过度、情志不畅、禀赋不足或大病后失于调理等。从中国传统医学角度研究CFS的发病对于本病的康复和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虽然CFS病因至今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精神症状是主要的,且心理和社会因素对CFS有重要影响。一方面,CFS患者的许多症状是精神和心理性的,如睡眠、注意、记忆、情绪等,这此都必须通过患者的自我报告或精神、心理测量加以诊断;另一方面,许多客观、生理的症状在临床检查中往往呈阴性结果,因此也必须通过主观感觉加以描述和分析。但是,患者的CFS知觉受其内部心理状况的显著影响,有时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偏差。例如,Petrie等人[5]在一项研究中追踪测量了志愿者的血清IgA、IgG和IgM抗体变化,在另一项研究中测量了志愿者的血液淋巴细胞CD3、CD4、CD8和CD16浓度的变化,并将这此数据与志愿者的自我报告和情绪测量分数加以比较,结果发现,志愿者有关免疫功能的自我知觉与实际体内血清抗体或血液淋巴细胞的浓度无关,而与情绪状态具有最高的相关性。Buckley等人[6]对个性与CFS的关系也作了研究,发现CFS患者在外向-内向量表上的得分较低,在神经质量表上的得分较高,而且患病时与健康时的情况存在差异(自我评定)。
  此外,现代脑认知成像技术也为CFS患者的认知特征诊断和研究提供了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例如,有人利用脑扫描技术,发现早期CFS患者的一侧颞叶和海马部位血流减少,因为这些部位与记忆活动具有密切的关系,因而推测这可能是患者记忆力下降的机制之一[7]。这些研究都对揭示CFS的病因提供了重要依据。
  3 临床表现及诊断
  慢性疲劳综合征可表现出形形色色的症状,包括不良的心理行为、不振的精神面貌、对社会外界的不适应能力以及身体各部位的某种不适等[8]。而一般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又无重大异常。1994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同时具有2项主要标准,6项症状标准和2项体征标准,或累计具有8项以上单纯的症状标准,即可确诊为CFS。
  3.1 主要诊断标准
  3.1.1 临床评估不能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不是持续用力的结果,经休息后无实质性缓解,导致工作、教育、社会或个人活动方而有明显的下降,持续6个月以上。
  3.1.2 根据病史、体征或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排除引起慢性疲劳的各种器质性疾病。
  3.2 症状标准 体力或心理负荷过重引起不易解除的疲劳;没有明确原因的肌肉无力;失眠症状普遍存在,或有多梦和早醒;头胀、头昏或头痛;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肩背部不适、胸部有紧缩感,或有腰背痛、不定位的肌痛和关节痛,无明确的风湿或外伤史;心情抑郁、焦虑或紧张、恐俱;兴趣减退或丧失;性功能减退;低热;咽干、咽痛或喉部有紧缩感。
  3.3 体征标准 低热,口温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消除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镇静剂等均被采用,但所得到的疗效报导不一。CFS患者通常对药物很敏感,尤其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故用药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慎用可引起或加重疲劳副作用的药物。总体而言,CFS还没有根本性的治疗方法。
  此外,平衡膳食,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必需的氨基酸等[11],以及各种放松疗法,均有助于提高CFS患者的免疫力,恢复健康状态,改善社会功能。
  参 考 文 献
  [1] Kawakami N,Iwata N, Fujihara S, 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n a communitypopulation in Japan. Tohoku J Exp Med,1988,186:33-41.
  [2] Lloyd AR. Hickie I, Bought on CR,et al.Prevalence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n an Australian population.Med J Aust,1990,153:522-528
  [3] 村上正人.如何看待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主诉.日本医学介绍,1998,19:133.
  [4] 杨维益,陈家旭.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思路与方法.中国医药学报,1995,10(2):44-47.
  [5] Petrie KJ, Booth RJ, Elder H,et al.Psychological influences on the perception of immune function. Psychol Med,1999,29:391-397.
  [6] BuckleyL, Machale SM, Cavanagh JTO, et al. Personality dimensions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nd depression. J Psychosom Res,1999, 46:395-400.
  [7] 田盛欣.浅谈慢性疲劳综合征.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72-73.
  [8] Nisenbaum R, Jones A, Jones J, et al.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symptoms reported by patients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nn Epidemiol,2000,10: 458.
  [9] Cost-effectiveness of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graded exercise and usual car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fatigue in primary care.Psychol Med,2004,34:991-999.
  [10] Wallman KE, Moiton AR, Goodman C, et al. Exercise prescription for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MJA,2005,183:142-143.
  [11] Weabach MR. Nutritional strategies for treating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ltern Med Rev,2000, 5:93-108.

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综合征 疲劳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nghuazhici/wanhuizhuchici/2019/0408/6346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