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及不良反应问题研究】 心脏毒性不良反应

【www.zhangdahai.com--教学工作总结】

  摘要:毒性是最早总结出的中药药性内容之一,主要用以概括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正确认识中药毒性,对指导临床有效治疗,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了中药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反应;应对措施
  
  1中药毒性的概念
  
  中药的毒性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最早在《内经》里就有出现,指的就是中药的治疗性能,后来演变成了中药的偏性,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而今天的中药毒性大多指的就是毒副作用(是以其化学成分为依据而界定),也就是临床上所指的药物不良反应(ADR),这就是中药毒性狭义的概念。
  其实广义毒性与药物的治疗作用密切相关,中医认为人体的疾病最终可归结于“阴阳失调”,而中药就是利用其偏性“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从而达到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而狭义的中药毒性正是临床使用时应尽力避免的,他是指人体服用后直接或间接产生一些不良反应,目前人们探讨的中药不良反应一般都指狭义的毒性。
  毒性是最早总结出的中药药性内容之一,主要用以概括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正确认识中药毒性,对指导临床有效治疗,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毒,《说文解字》释为“厚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毒兼善恶之辞,犹祥兼吉凶,臭兼香臭也。”可见,“毒”字初为中性词,兼表善恶之义,随着汉语词汇的逐渐充实,毒字专指恶而厚,为贬义。历代本草谓药之毒,亦同毒字本身一样,经历了由中性至贬义的发展过程,而非仅今“毒害”之义。《周礼・天宫》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素问・移精变气论》云:“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神农本草经・序录》云:“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可知最初中药有毒、无毒并非专指毒害之有无,而主要是指药物偏性之强弱、缓烈。正如张子和《儒门事亲》所云:“凡药皆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人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张介宾于《类经》中则明确指出:“药以治病,以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所以祛人之邪气。”也就是说,毒是指药物所具有的偏性,是药物所以能补偏救弊、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这种“毒”与上古毒药通称之毒有相同的一面,亦有相异的一面。相同的是均指药物的基本特性,不同的是上古因为认识药物的种类较少,药物多毒,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较笼统,而后一种对毒的认识是指药物所具有的偏性,不一定兼具毒副作用,主要是指诸如“寒能胜热、热能胜寒”之类的特性。
  
  2中药的使用情况
  
  中药不仅擅长治疗体虚病、慢性病,对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等较急的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往往被国人所喜用,而笔者认为从现代药理学角度看,中药缺乏准确含量指标,药理指标,在使用时随意性较大,有不少中药服用后也产生了较多的不良反应。例如:乌头用量稍大则出现“如醉状”反应,肉豆蔻可出现“幻觉”反应,苍耳子出现“麻喉”反应,还有巴豆的“致泻”反应,马钱子的“欲奔舞”症状等,这些似乎又说明了中药不良反应并不低。
  笔者认为任何药物都具有两重性,“凡药三分毒”,我们应该正视中药的不良反应,并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减少或避免。
  2.1正确辨证地使用中药可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而中药正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物质,例如甘草,主方或为清热解毒,或为止咳化痰,或为缓急止痛,或为缓和药性,都应付给生甘草;若主方为益气补中则应付给炙甘草,不能传统认为,甘草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就笼统地付给生品或炙品。通过现代药理研究生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长期服用可引起水钠在体内潴留而产生水肿。还有麻黄治疗外感,非外感风寒不用,有汗不用,体虚不用,出血者不用,夏天不用。这些因人、因地、因时的辨证措施,都是避开麻黄不良反应的方法。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使用桂枝汤时也说到“温覆令一时汗,遍身执水执水微汗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股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这些都体现了中医辨证灵活地决定用药的品种和剂量,以防滥用、过用而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2.2 加热炮制可以除去不良反应
  有些中药经加热炮制后,可以破坏其中的毒性成分。例如川乌所含的乌头碱是毒性很强的双酯型生物碱,经4~6 h的煮制处理,则生成醇胺型生物碱-乌头胺其毒性就极弱。白扁豆中含红细胞非特异聚集素为一种毒性蛋白,经炒黄等方法炮制后使之凝固变性而失去活力。斑蝥中含有斑蝥素,口服30 mg即可致死,但它在加热到84℃时将升华而使斑蝥毒性降低。
  2.3加辅料炮制以消除不良反应
  炮制中所用的解毒辅料,大多从有毒中药中毒后解救药中引伸出来。常用的辅料有甘草、明矾、生姜、黑豆、蜂蜜、米醋、石灰等,原理是利用辅料中所含的成分在加热或浸泡过程中溶解出来,并与有毒成分结合,以达到去毒或减毒的目的。例如甘草汁炮制解毒就利用了甘草酸水解后生成葡萄糖醛酸的特性而解毒。甘遂加醋炮制,因乙酸与甘遂中的树脂结合,影响了人体对其的吸收,从而缓和了泻下作用。
  2.4水处理炮制以去除不良反应
  将中药通过淘洗、淋润、浸泡、水漂、水飞等方法进行处理,往往可使中药中的有害成分溶失于水中,以除去不良反应。例如,半夏需在水中浸泡7天左右,干姜切制用热水浸泡可减少对胃的刺激,雄黄研细后用水飞法处理可以减少三氧化二砷的量等。
  2.5适当配伍,可以抵制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配伍不仅仅是治疗复杂疾病之所需,更是提高疗效之所需,同时也是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有力措施。例如,相畏和相杀两配伍。相畏即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相杀即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中药的不良反应。例如,生姜与半夏、生南星配伍。生半夏、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四逆汤是由附子、干姜、甘草等组成。其中附子具有毒性,配上干姜、甘草可使毒性大为降低,且强心升压作用增强并缓和持久。
  
  3体会
  
  中药因具有寒、热、温、凉等偏性,并不是完全没有毒副作用,而有些中药本身就含有毒性成分,必须经过炮制配伍,在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在适宜的剂量范围内才能避免其不良反应,笔者建议医者应大胆而谨慎、理性地去认识中药的毒性,以中药现代化为契机,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这样使中药作为天然药物,绿色疗法走向世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参考文献
  [1]王庆其.内经选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13
  [2]张仲景.金匮要略.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24
  [3]李丽青. 中药材中农药多残留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
  学,2005
  [4]张文玉. 不同种类农药防治金银花植株蚜虫的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
  [5]隋晓斐. 三七及其土壤中农药残留状况和降解动态[D]
  浙江大学,2008
  

推荐访问:不良反应 性及 中药 研究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oxueziyuan/jiaoxuegongzuozongjie/2019/0326/3605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