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医药发展的回顾、现状与思路:广南壮族山歌甲板花街

【www.zhangdahai.com--教学工作总结】

  摘 要 概述广西壮医药的历史及现状。回顾近五十年来,发掘整理及开发利用研究壮医药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阐明当今广西医药产业中的畅销品牌及列入国家中药保护的品种,主要来源于壮、瑶等民族民间单方、验方加以现代研制而成。提示进一步推动和加快广西民族医药学及医药产业的发展,为人类卫生保健服务,使之成为振兴广西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关键词 壮族医药 回顾 现状 思路
  壮族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崇尚自然、回归传统”、发展“绿色药业”已成为世界消费潮流时尚,这给壮族传统医药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回顾近50年来广西壮族医药的发掘整理和现代研究工作所取得的重大进步与成果,展望未来前景,明确目标,采取措施,迎接挑战,进一步推动和加快广西壮族医药学及其产业化发展。
  
  1发展民族医药是我国的既定国策,是实现广西“科教兴桂”的战略措施之一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随后将“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写入国家根本大法中(宪法第21条),1993年卫生部在乌鲁木齐召开了《中国民族药标准座谈会》,会后印发了“关于制定民族药部颁标准的通知”[卫发药(1993)第64号];1997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更明确地指出“各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要努力发掘、整理、总结、提高,充分发挥其保护各族人民健康的作用”;在2004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对民族药的发展又作了极为重要的指示:“民族医药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认真挖掘、整理、总结、提高,大力促进。”这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民族医药的发展。
  在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医药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广西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1985年5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创建了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规定其主要研究方向和任务是:“运用传统和现代的方法手段,对壮、瑶等少数民族医药进行发掘整理、研究和提高”。1986年区卫生厅根据国务院关于民族古籍整理的指示精神成立了“广西民族医药古籍整理小组办公室”,开展了民族医药大普查;成立了“广西民族医药协会”;1988年创刊了全国独家《民族医药报》。1996年自治区将“推进传统医药壮、瑶、苗等民族医药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加快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广西民族医药”列为广西实施科教兴桂战略措施之一,1997年区卫生厅根据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药研究与开发的通知”(桂政发[1997]98号)要求,制定和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药品审批办法》 (桂卫药[1997]119号),已有三十余个民族药制剂通过临床研究和生产审评,后经整顿纳入国家批准生产文号。有的已批量生产投放市场。目前,在西部大开发中,广西区政府已将广西民族医药产业列为自治区六大工业支柱之一,作为“十五”规化重要项目之一给予大力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广西民族医药的发展。
  
  2壮族医药源远流长,丰富而多彩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1777.36万人),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京、彝、水、仡佬等土著民族,其中壮族占全国壮族人口的93%以上(1528.73万人),1958年3月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
  据考证“柳江人”化石,说明壮族人民在广西生活了上万年。壮族医药源远流长,具有显著的民族性、传统性与区域性。为着本民族的生存发展,在与自然灾害和疾病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防治疾病和卫生保健的丰富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壮族医药学。
  壮族医药在历史上虽未有本民族文字的专著记载,但在汉文古本草或史书县志中却累见不鲜,然而更多的是以“口碑”形式在壮族民间中代代流传下来。
  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药物是医治疾病的物质基础。壮族先民在古本草及史书中称“西欧”、“骆越”、“乌浒”、“岭南俚人”、“僚人”、“土人”、“山人”、“僮人”、“很人”等;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植物志,晋・嵇含(263~306年)著《南方草木状》记载了岭南番禺、南海、合浦等地产的80种珍贵植物如诸蔗(甘蔗)、甘藩(七叶薯)、水葱或宜男花(萱草)、药酱(蒌叶)、吉利草(钗子股)、鸡舌香(丁香)、冶葛(钩吻)、樯藤(过山龙)、千岁子(野葡萄)等,多为当地民族应用。如记载“吉利草,其茎如金钗股,形类石斛,根类芍药,交广俚俗多畜蛊毒,唯此草能解之,极验”。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岭南多毒,亦多解毒药”。在唐・李询《海药本草》也记载不少壮药如“蛤蚧,俚人采之,割剖以竹张开,曝干鬻于布。力在尾,尾不全者无效,彼人用疗折伤……,主肺瘘上气,咯血,咳嗽”。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岭南人用治蛊……。日黄藤,俚人常服此药,纵饮食有毒,亦自然不发”等;而且在今天的现代条件下,壮医药仍在为本民族和包括汉族在内的兄弟民族防病治病和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86年广西卫生厅古籍办对全区民族医药普查工作,收集到许多民族医药文物、手抄本以及验方30000余条,造册登记的壮族民间医生就有3000余人,他们利用当地特产质优药材和祖传良方医技防病治病,受到各族患者的好评。
  
  3广西壮族医药的发掘整理成效卓著
  
  3.1壮医药研究机构不断增加
  广西对壮族医药的发掘整理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当时相继成立的广西药品检验所、广西中医学院、广西中医药研究所、广西药用植物园、广西植物研究所及广西中药材站等机构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是发掘整理研究广西壮、瑶等民族民间所用的中草医药工作。自从党的十三中全会以来,广西的民族医药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5年成立了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随后相继成立了广西壮医医院、广西中医学院壮医研究所,在柳州、百色成立民族医药研究所及崇左县左江壮医医院等20余个少数民族医药机构。在广西中医学院设立了壮医学院,招收有壮医本科生和硕士生;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设有民族医培训部,在靖西设有壮医学校等。
  
  3.2壮药资源丰富而多样性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炎热温暖,雨量充足,植被丰富,南濒北部湾有1500公里海岸线。地形、气候的复杂多样性,造就了自然资源物种的多样性。现已发现广西壮族自治区有植物8000余种(280余科,1670余属)、动物 800余种,浅海生物资源149种,另有百余个矿种。其中药用资源有4623种(含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被列为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列第二),有特有维管植物罗汉果、八角、肉桂等151种。
  上世纪80年代,广西根据卫生部《关于民族药调查整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对7个民族聚居的36个县的民族药进行调查,采访800余人次,获得标本3769号,验方4000余条。编写印发了《广西民族药简编》(载药1021种)及《壮族民间用药选编》(载药250种)。随后,1986~1993年广西卫生厅古籍办对全区72个县市进行了民族医药普查工作,收集到许多民族医药文物、手抄本以及验方30000余条,编著了《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载方6000余条,药物千余种);1990~1994年,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在国家中医药局基金资助下,进行了“广西壮药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研究”(负责人陈秀香研究员),对24县壮族山寨民间用药进行调查,获得标本1.2万份,发现壮药新资源皱边石杉等398种,新种广西绞股蓝等10个。基本查清壮族民间习用药物达1986种,并报道靖西传统端午节药市壮药品种有380余种。编写有《广西壮药简编》及《实用壮药学》(待出版)。
  
  3.3一批有影响的壮医药专著相继出版
  《广西民族药简编》(黄燮才等编,载药1021种,其中壮药709种;1983)
  《壮族民间用药选编》(载药250种,方鼎等编,1985)
  《广西少数民族常见病便方选》(张超良等编,载壮、瑶医等便方1048条;1989)
  《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黄汉儒等编,载方6000余条,药物千余种,1998)
  《壮族医学史》(黄汉儒等编,壮、汉文并茂55万字,1998年)
  《中国壮医学》(黄汉儒等编,载壮药材285种,验方1500种;2000年)
  《中国壮医内科学》(庞声航等编;2004)
  《中国壮药志》(朱华等编;2004)
  《中国壮药彩色图集》(朱华等编;2004)
  《中国壮药质量标准的研究》(朱华等编;2004)
  《中国壮药学》 (梁启成等编,载壮药材500种附彩照;2005)
  
  3.4壮医药基础理论框架已经形成
  黄汉儒主任医师等根据壮医药文献及实地调查资料,加以整理归纳和提升,编著成《壮族医学史》和《中国壮医学》,阐述了壮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及“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百病、调气解毒补虚”等壮医药理论,填补了壮医药史上无基础理论的空白。
  壮医认为人体的大多数疾病,主要是由于正气虚而受痧、瘴、蛊、风、热、寒、湿等有形无形之毒的侵犯,致使天、地、人三气失调,不能同步运行,或人体三道(谷道、水道、气道)、两路(龙路、火路)阻塞,造成功能障碍。据此,壮医采用“调气解毒补虚”的治疗原则,以调理人体三气同步,畅通“三道两路”而达到祛病康复的目的。因此,壮药有解毒药(痧、瘴、蛊、风、热、寒、湿等毒,如大金花草、鹰爪花、五味藤、雷公根等)、调气机药(如九里香、黄皮等)、通谷道药(如马棘、山扁豆等)、通水道药(如小石苇、金砂藤等)、通气道药(如石仙桃、青天葵等)、通龙路药(如朱砂根、两面针等)、通火路药(如白花蛇、牛大力等)和补虚药(如黄花参、藤当归、盘龙参等)等之分。
  
  4广西壮药的现代研究
  
  4.1药物学和成分化学的研究为民族药制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解放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广西药学工作者对200余种壮族民间用药进行了资源调查、生药学鉴定、化学成分分析及药理药效学研究,分离出化合物150余个,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50多个,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这些药材多为壮、瑶医常用药物。如高山龙、黑吹风、金线风、藤黄连、大叶藤、山乌龟(金不换)、金银袋、岩黄连、黄花参、五味藤、丢了棒、扶芳藤、两面针、扁桃叶、萝芙木、黄根、苦草、战骨、三姐妹、青天葵、蛤蚧等。
  
  4.2广西民族药制剂在医药产业中已处于主导地位
  自70年代以来,广西获准生产的中成药制剂达2773种,其中一些品种所用原料多为广西地产的壮族民间药。区卫生厅组织编著出版的《广西中药材标准》(1990年版)第一、二册,载药274种,其中90%以上为广西壮、瑶等民族医的常用药物,如九龙川、五味藤、土甘草、黑吹风等。
  广西民族药制剂的开发研究始于50年代中期,玉林制药厂率先靠2个民族药制剂“正骨水”与“云香精”起家,随后研制有“消石片”、“鸡骨草胶囊”、“湿毒清胶囊”等;桂林三金药业集团生产的“三金片”、“玉叶解毒颗料”等;桂林天和药业公司生产的“天和骨通贴膏”;桂西制药厂生产的“妇血康冲剂”、柳州花红药业厂生产的“花红片”以及南宁万通制药公司生产的“万通炎康片”等品牌优势产品和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均来源于壮、瑶等民族民问验方研制而成,多年来畅销区内外,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广西中药产业跨入全国制药企业百强行业,其中桂林三金药业已进入全国中成药工业企业利税前1O名。据2001年统计,广西中成药产值达32.96亿元,占全区医药工业总产值的71.4%;利税5.96亿元,占全区医药工业利税总额的79.68%。名列全国同行第五位;属于国家级中药保护品种中,民族药制剂占90%以上,民族药业已处于广西医药产业的主导地位。略举例如下:
  (1)正骨水、云香精:1956年玉林制药厂采用民间祖传验方研制而成,其组方有九龙川(巴豆树皮)、风藤(异型南五味子)、过江龙、两面针、五味藤、横经席、枫荷桂等均为壮医常用药物,治疗跌打伤、骨折、风湿痹痛、伤风诸痛疗效确切,40余年畅销区内外及东南亚一带,仍保持着发展势头,属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该厂已挤身于全国中药重点企业50强行业。
  (2)中华跌打丸:1959年梧州制药厂根据壮族民间验方研制而成,采用原料有金不换(山乌龟)、牛尾蕨、红杜仲、两面针、丢了棒等32味,用于筋骨挫伤、出血及肿痛。属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3)苦草:为玄参科植物苦玄参(Picria feltawae)的全草,产于苍梧、梧州及龙州等地,当地壮族民间称“苦草”(龙州)、“棵兜”或“四环素草”(崇左),用于治疗高热、咽喉肿痛、急性肠炎、蛇伤等症有良效。自上世纪70年代发掘后研制成系列苦草制剂,如“炎见宁”及“妇炎净胶囊”(梧州市中药厂)、“消 炎宁”(梧州地区制药厂)、“炎肿化毒片”或“炎症丸”(南宁中药厂)以及“万通炎康片”(万通制药公司)等。用于呼吸道感染及妇科炎症等有较好疗效,现代研究证明,苦草对金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有明显抗菌作用,成桂仁等从中分离出6种葫芦素型甙元――苦玄参甙元I~Ⅵ(Picfeltarra egenin I~Ⅵ),但其有效成分尚未确定。
  (4)两面针:为云香科植物光叶花椒Zanthoxylum nititum的根。为壮医常用镇痛消肿良药,含有镇痛有效成分两面针碱。已研制开发的民族药制剂有“两面针镇痛片”及“九龙胃药胶囊”等。
  (5)山乌龟:为防己科植物广西地不容Stephania lavangsiensis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块茎。壮族民间称“金不换”。用于肠炎、痢疾所致胃脘痛及头痛、咽喉痛等。含有L-四氢巴马亭(颅通定)、千金藤碱、巴马亭、青风藤碱等多种生物碱,广西地不容含颅通定达2.2%~2.7%,有较好的镇静催眠及镇痛作用。1982年东兰制药厂开始从山乌龟中提取颅通定,最高年产量达2.27吨(1984年)。颅通定制剂有片、针剂,并载入国家药典。其复方制剂有“胃痛片”(金不换总碱、老蛇莲等)、“金蒲抑瘤片” (金不换、蒲葵子等)及“天和骨通贴膏”(金不换、丁公藤等)等。
  (6)萝芙木:为夹竹桃科植物萝芙木Rouvolfia verticillata的全株。壮族民间称“棵生长”或“辣多”,用于治疗头痛、斑痧等。40年代印度人用同属植物蛇根木(尺.serpentina)研制成“寿比南”治疗高血压,60年代发现国产萝芙木总碱有“寿比南”同样的降压作用。后研制成抗高血压药“降压灵”投放市场,获得较大效益。
  (7)黄根(三角瓣花Pris-matomeris connata的根):在壮族民间称“狗骨木”或“给咖”,用于肝炎、矽肺及风湿骨痛等。1975年从根中分离出抗矽肺有效成分一有机铝聚合物,另含有6个蒽醌化合物。药理试验表明黄根水浸膏能减轻粉尘毒性,对肺、肝吞噬细胞有较好保护作用,从而阻断肺胶原纤或肝维化的形成,对治疗黄疸性肝炎疗效显著。已研制成“黄根片”用于防治矽肺病。
  (8)战骨(黄毛豆腐柴Premna fulva):壮医称“战骨”(天等)或“土霸王”(大新),用于治疗腰肌劳损、腰椎增生及风湿痹痛等症。含有木栓酮、木栓醇、香草酸等,已研制出“战骨注射液”,用于肥大性脊椎炎、肩周炎等,有效率达80.1%,最近研制有“生骨灵颗粒”(战骨,肿节风等),用于骨折,总有效率达92.5%。
  (9)高山龙(地枫皮llliei.um difengpi的树皮):为壮医治疗风湿痹痛的良药,亦称“高山香”(都安)、“高山龙”(天等)或“山八角”(百色),已载入国家药典。含地枫皮素(difeng.pin)、厚朴酚、三萜类及挥发油成分等,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其制剂有“桂龙药酒”(桂叶、高山龙、过岗龙等)、“高山龙健身酒”(高山龙、红杜仲、五指牛奶等)。
  (10)岩黄连(石生黄堇Corydalis saxicola的全草):为壮医治疗肝炎、肠炎、痢疾及痈疮肿毒等症良药。已研制成“岩黄连片”或“岩黄连注射液”,用于临床治疗肝炎464例,总有效率8I.47%,其总生物碱具有抗菌、消炎镇痛和抗肿痛作用,从中分离出卡维丁、脱氢卡维丁、小檗碱等10个异喹啉生物碱,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岩黄连碱。“岩黄连注射液”目前产品供不应求,野生资源濒临灭绝,已开始人工栽培研究。
  此外,从壮医常用药材或验方研制的民族制剂还有用于细菌感染的“肿节风片”,用于妇科炎症的“金鸡片”(金樱根、鸡血藤等)及“花红颗粒”;用于止咳平喘的“蛤蚧定喘胶囊”、“卡亡果止咳片”(忙果叶等)及“固本止咳蜜膏”(土垄大白蚁菌圃等);用于消肿止痛的“红香止痛酊”、“华陀风痛宝”(红鱼眼、九层风等)、“肿痛灵”(搜山虎、毛老虎等)和“跌打扭伤灵”(破天菜、吹风散、丢了棒等);用于肝炎的“红宁肝泰冲剂”(石上柏、田基黄等)、“穿针益肝片”(穿破石、铁包金等)和“清肝解毒丸”(地耳草、黄花参等);以及抗癌辅助药“扶正散结片” (解毒草、石上柏等),“广西蛇药片”(藤桔、铁扫帚等)等。充分显示出广西民族药研究开发的广阔前景。
  
  5面向世界、迎接挑战。促进广西壮族医药学的发展
  
  广西壮族医药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壮医药文化资源,有着近50年发掘整理研制开发民族医药的成果与经验,造就了一批科研技术骨干队伍,还有《民族区域自治法》、沿海沿江开放及西部大开发的优惠倾斜政策,特别是2000年中国政府与东盟10国首脑签订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一致同意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为配合贸易区的建设,自2004年以来,在广西南宁成功地举办了每年一度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这给广西壮族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壮族医药仍存在着基础理论薄弱、科研经费不足,设备及实验条件落后,壮药制剂技术含量低,科研人员缺乏,壮医药后继乏人,缺乏新产品创新的实力基础及市场竞争能力等。为了使壮医药挤身于全国民族医药前列,使壮医药在广西医药产业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下面谈点我们的思路和建议。
  
  5.1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发掘整理抢救保护壮族医药。
  壮族医药是祖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丰富的医药经验深藏在壮族民间中,需要不断地发掘、整理、提高并发扬光大。然而,如今一些地区在贯彻《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执业医师法》的同时,在“整顿”和“考试”中致使一些行医多年、无文化而有一技之长的土生土长的壮族民间医淘汰出去,加上有名望的壮医多已年愈古稀或相继谢世,致使一些宝贵的传统壮族医药遗产资源丢失严重,药物开发将从此失去依据。因此,建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保存民族医药文化土壤,抢救民族医药文化,允许过去有过行医资格有一技之长的民族医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带徒行医,以保存民族医药土壤和种子,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政府对侗族医药的做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5.2加强壮医药基础理论的临床实践,使其不断的完整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各民族医药理论系指导其医药实践、新药研发的必要武器。经过二十多来对广西壮族民间医药经验有系统的发掘整理和科学 的总结提升,已经形成了初具本民族特色的壮医药基础理论框架,即从实践经验上升到了医药理论(《中国壮医学》等),其研究成果已经获得了广西2004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但这些理论还必需再回到实践中去,用以指导壮医临床实验和提高临床疗效。通过不断总结提高,使之成为比较成熟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能指导壮医临床、壮药研发的壮医药理论。
  
  5.3建立壮族药源自然保护区及民族药材生产基地。
  由于对民族药的过度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破坏,致使一些民族药资源日渐减少或濒临灭绝(如黄藤、千斤草、山乌龟、萝芙木、地枫皮等),应建立壮药自然保护区和壮药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GMP),保护其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家种家养训化研究,组培及活性成分追踪研究等,以保证壮族药源持续发展和利用,生产出质量稳定、无公害和高产的优质绿色壮药材。
  
  5.4建立壮医药人材教育培训中心。
  培养出既有传统壮医药经验,又有现代医药知识的新一代壮医药人员,充分发挥壮族医药在城乡卫生保健中的作用。
  
  5.5加强壮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
  由于多种原因,壮药同名异物、同物异名或来源不清的状况较为普遍,严重制约着壮药的生产、贸易和应用,制定壮医常用的、来源清楚的、疗效明确而质量可控的壮药材质量标准势在必行。
  
  5.6 以壮医药理论为指导,开展壮药制剂的创新研究。
  广西在上世纪90年代开发出的具有品牌优势畅销品种(如苦玄参系列等),均基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对壮、瑶等民族药发掘及基础研究之上。2003年底前全国民族药地方标准经整顿纳入国家标准有435种,其中苗药有155种,而广西有30余种民族药由于当时缺乏壮医药理论指导,在整顿中则归于中成药之中,因此至今尚无一个民族药冠上壮药之名。然而实践证明,从壮药中筛选确有疗效的单方验方进行产品开发研制,是一条成本低廉,成功率高,并能形成特色切实可行的新药创新研制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坚持壮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的壮药新产品,才能具有市场竞争实力。为此必须加强现有科研力量的联合并引进适量专业人才,建立壮药产、学、研、开发体系。设立壮药验方筛选评价中心;壮药资源及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评价中心;临床试验疗效评价中心;壮药制剂工艺研究中心以及实验动物中心;情报资料网络信息中心等。
  当今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世界疾病谱及医疗模式亦随之发生变化,人们更重视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和生活质量。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回归自然”,更乐于采用传统天然药物,这给包括壮族医药在内的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相信壮族医药,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跃下,将会得到更大的长足发展,将会对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6年10月16日)

推荐访问:广西壮族 思路 现状 回顾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oxueziyuan/jiaoxuegongzuozongjie/2019/0330/4438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