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设计

【www.zhangdahai.com--德育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艺术设计 
【文章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的范畴是很广泛的,它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如何上好语文课,其中最关键的莫过于营造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了。本文试从“生动导入”和“创设情景”两个方面来探索语言教学的艺术性特点。
【关键词】语言教学 艺术设计 导入与创设情景
 
一、生动导入,既“导流”又“开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导语的基本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有人说在上课的五秒钟之内,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很有道理的。成功的导语,如同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
也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
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用诙谐幽默、机巧睿智的个性化语言做导语,不但能激发兴趣、活跃气氛,而且能形成进攻型学习状态。事实上,许多聪明的教师就是抓住了课前导语这一环节,潜心设计,使得他的课能“先声夺人”,一开课就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课文学习中,自觉地接受文章的感染。
对此,我在教学中深有体会。比如学习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人生的境界》一文,本文属于学术随笔,学术味较重。如何在教学中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是需要我们费一番心思的。“人生的境界是什么?” “怎样才能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文章是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学习它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但如果照本宣科,讲课时平铺直叙,这篇课文就会讲成大话、空话,学生就会觉得很乏味,没意思;如果过多涉及纯粹哲学理论的讨论,就会让学生感到繁难,深奥,无趣。我在教学中借助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带学生走进了课文: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十年过后,第一第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就是这样一个导语,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学生很快将繁难的、深奥的哲学道理与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接下来的课也就别开生面了,真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学生竟相登堂入室了。大家开始积极地阅读课本,并就自己的理解,列举了属于不同境界的典型人物。同学们就这些例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分析,这时学生对“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个境界由低到高,由自然的产物到精神的创造这一发展过程就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再结合自己所累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所以,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的高低。这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作为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学生,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如何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呢。
二、创设情境,由“意思”到“意义”
情境教学最直接地体现了直观教学原理。它给教学带来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形象的感知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缩短了认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学习兴趣,减轻、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其内在潜能。使学习活动成为自觉的活动,使学习能在某种感情的驱使下顺利进行。在“我想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欢快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多参与、多实践。只有教师动情、引情,学生才能入情、抒情,语文课堂才会饱含情味,生动有趣。特别是一些写作年代久远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就更需要教师设法引情入境,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
每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其中有关“人文素养”的目标,相对来讲是抽象的。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想完成这一目标,情境教学有它独特的魅力。完成教学目标是我们上课的“意义”所在,但如果我们单刀直入地去讲所谓的“意义”,往往事倍功半。有“意义”的课往往表现在有“意思”的课之中。我想有“意思”的课就是“情境教学”,就是生动有趣的课。那我们就从意思入手,由“意思”来实现“意义”吧。
比如,我们学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节选),这篇文章大致有这样几个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可以看出,前两个目标比较具体,后两个目标就相对抽象了;
可谓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呢?就让我们借助情境教学,进入课本吧。
首先,从小说的环境入手创设情境。播放湘西风景短片,用优美的音乐和画面把学生带入沈从文笔下美丽的、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引导学生联想到《桃花源记》并背诵其中的语句,引导大家感受这里的环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里的人们“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这便是东晋陶渊明心中笔下的理想社会。和陶渊明一样,沈从文的心中笔下,也有一个这样美丽的世界——《边城》。由此让学生从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感受入手,去体会边城的民俗美、人情美,进而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
其次,从小说的人物入手创设情境。制作课件,展示网络红人“天仙妹妹”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天仙妹妹”的形象,讨论“天仙妹妹”走红网络的原因,由此引出沈从文笔下“边城”中那个同样自然纯净如水晶般的、“爱与美”的象征——翠翠,从而引导学生把握小说对人物的描写以及在人物身上所寄予的作者的审美理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带着大自然的灵气、带着不染世俗的清新,如一缕凉凉的清风,如一丝淡淡的花香,“天仙妹妹”走进都市喧嚣浮华的滚滚红尘,唤起了我们心灵深处对美的渴求。无独有偶,在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笔下,也有这样一个自然纯净如水晶般的姑娘——翠翠。是什么样的山水才能养育出这样的人,什么样的民风才能熏陶出这样的美!让我们走进《边城》,去寻求一种别样的人生、别样的美。”
第三,聆听配乐朗读,深入感受意境。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边城的风光美;
找出体现淳朴民风的人和事的语句,体会边城的人情美;
找出有关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的描写,体会浓浓的祖孙情。在美妙的音乐中,同学们会感受到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翠色逼人的篁竹······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构成了自然清丽、优美如画、似真似幻的的世外桃源;
同学们会感受到在“边城”中那热情、友善、淳朴,这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
同学们会感受到翠翠和爷爷那浓浓的祖孙情,弥漫在茶峒的山山水水间,也弥漫在我们的心头。
那么我们现在读这篇小说又有什么现实意义?经同学们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审视现实,我们也不由得感到,在今天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越来越把人也商品化、庸俗化,冷漠、自私、惟利渐渐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人们互相猜疑、提防、抱怨,“四合院”文明逐渐离我们远去。读了小说《边城》,激起了我们心底对“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美好人性和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的呼唤;
让我们思考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的,一如边城的美好社会。课文讲到这里,我想我们的教学难点应该突破了,同学们领会到了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走进了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到了人性之美。本课的教学“意义”也就实现了。
可见,利用情境教学,能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获得了情景感受,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化难为易,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

推荐访问:浅谈 艺术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deyulunwen/2021/0328/206885.html

  • 相关内容
  • 03-28 “双增强,双提升”主题教育演讲比赛主持稿

    “双增强,双提升”主题教育演讲比赛主持稿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合:大家晚上好!男:炎炎夏日,

  • 03-28 帮扶解困几点体会

    帮扶解困的几点体会下村做扶贫工作已经有二十多天了,经过接触这些中国最普通的农民以后,自己原来的一些想

  • 03-28 班干部竞选演讲稿

    班干部竞选演讲稿大家好!我叫xx,我是实验小学四(8)班的学生,今天我要竞选文娱委员。因为我成绩优异

  • 03-28 演讲:为腾飞灌南欢呼

    演讲:为腾飞的灌南欢呼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为腾飞的灌南欢呼》。“蓝天是白云的家,

  • 03-28 七夕情人节幽默祝福短信2020

    1 看到你,我怕触电;看不到你,我需要充电;如果没有你,我想我会断电。爱你是我的职业,想你是我的事业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