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4篇

【www.zhangdahai.com--德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着年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问题特点。一年级学生在高校生活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居多;二年级学生是各类心理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4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4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1

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着年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问题特点。一年级学生在高校生活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居多;二年级学生是各类心理问题较多产生期;三年级较多表现在个人发展与情感的冲突;四年级则以择业求职而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为主。文章主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年级特点,提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有针对性的相应对策,以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人生课题的挑战,由于大学生在智力和人格发展上尚未成熟和完善,遇到问题和困惑常产生苦闷、烦恼、情绪不稳定等,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是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发生的高峰时期,因此,认真分析和把握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按学生年级特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年级差异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心理问题方面存在着年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问题特点和发展趋势差异

1、高校生活不适应是新生主要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带着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中学迈进高校,由于角色的变化,环境的改变,在入学后普遍存在适应方面问题:一是生活环境与角色变化的不适应。新生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生活到相对对立的集体生活,一部分学生入学后表现出对生活环境及角色变化的不适应,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大学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律失去,自律尚未建立,喜悦感和失落感、新鲜感和无意义感和盲目感的交织,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忧郁和焦虑。二是高校要求与学习规律不适应。一些新生入学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采取应付的态度;在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上仍沿袭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有些新生不喜欢所学专业,学习不努力;还有些学生频繁地参加各种活动,热衷于社会工作,学习受到较大的影响,并因此引发自卑等心理困惑。三是人际关系与交往沟通的不适应。很多新生对高校全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入学后,因缺乏经验、技巧而不善交往;因怕闲言碎语与异性而不敢与异性交往;因性格内向孤僻而不会交往等等,因此造成与他人难以沟通。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仅直接影响新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2、各类心理问题较多集中在大学二年级产生

大学二年级是学生心理问题较多的年级,也是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阶段。

一是学习压力造成心理焦虑。大学课程设置满,各教学环节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大。学习方法不佳,学习效率不高,学习产生疲劳,考试造成焦虑,使他们产生情绪浮躁、忧郁、厌烦、易怒等心理问题。

二是个性差异造成人际关系冲突。由于不同的家庭、生活习惯和个体性格,导致了人际关系不和谐。

三是异性交往产生心理困惑。大二学生的心身发展逐渐成熟,渴望与异性交往,往往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会产生心理困惑

3、个人发展与情感的冲突较多表现在三年级

随着年级的增长,大三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而不断成熟,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其心理问题表现较突出的有:

一是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的问题。大学生自我定位高,成才的欲望强烈,作为承载社会、家庭、学校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过高的期望与高校现实条件使他们感到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和他们期望与理想相差甚远,他们感到困惑、迷惘,产生失望感,导致情绪消极低落。

二是恋爱情感带来的心理冲突。学生恋爱在大一、大二时一般比较单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到了大三,就会出现要分手的、失恋的、是否要重新选择等问题,一些学生往往不能自拔,陷入无法解脱的境地,情感冲突在大三表现得比较突出

4、择业求职的心理困惑是毕业生的突出问题

四年级学生以择业求职而产生的心理困惑是突出问题,兼有个人未来发展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以及因恋爱而产生的问题等。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莘莘学子早早就开始了择业求职,他们奔波在学校、社会组织的各种供需见面会上,期望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少毕业生择业时受社会上一些舆论的左右,盲目从众,追逐热门,不考虑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择业观念、传统束缚、爱慕虚荣、自我封闭、消极怠慢等心理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的择业和求职,使择业范围和发展空间大大缩小,易导致挫败感和消极情绪并因此引发心理问题。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以及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着重智力培养,大学生群体暴露出的心理问题实质上是长期的教育中积累和潜伏下来的,因此,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

1、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身心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协调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高校应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谈心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2、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工作体系。在教学工作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开设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各种讲座,创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刊物,介绍国内外先进的心理调适方法,普及提高心理素质能力知识。

3、健全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在加强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建设,及时反映学生中的心理异常情况,协助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健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预案,并将其列入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和公共应急管理工作预案之中,一旦大学生遇到重大心理创伤事件时,能提供高效的危机干预服务。认真开展大学生健康状况摸排工作,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

5、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人力投入。坚持按需、精干的原则,根据学校的规模,按1∶3000—5000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专职教师,着力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德、智、体、美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承担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2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当前高校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从课程教学目标、师资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入,高校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和压力加剧,致使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目前面临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16号”文件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要内容,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这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适应环境和自我调节的能力重要途径。但多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可见,研究和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与表现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规定性,它决定着课程教学追求的方向,不同的课程目标界定将对课程教学过程产生的导向性影响,最终对课程教学结果产生实质性差异。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存在着一些分歧,集中表现为理论化与技能化之间的争论。所谓理论化,是指强调课程教学的理论性目标,主张课程教学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素养,通过提高他们对各种心理问题的科学认识能力,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状况。所谓技能化,是指强调课程教学的实践技能性目标,主张课程教学应关注大学生应对各种心理问题时实践技能的提高,注重具体方法对大学生应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心理问题的实践价值。这种分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及其质量的规格和统一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高校教育工作中起步较晚,因此课程的专业任课教师较为缺乏,各高校为解决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往往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这往往出现两种情况。

1、以心理学专业教师来承担该课程教学,但由于这部分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少,缺乏实践经验,因而教学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课堂教学不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

2、以邻近学科的教师来担任该课程教学,主要是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虽然这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又缺乏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因而课程教学不够系统,同样也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正因为此,导致目前我国高校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普遍较低。

(三)教学方法单一。当前,许多高校的课程教学模式主要以“授——受”式为主,教学方法则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该门课程同样也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化的问题,但在具体表现上,相对于不同类型的师资表现的形式又有所不同。对于心理学专业师资,教学时是以理论串讲为主,缺乏案例佐证;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学时则又是以案例串讲为主,缺乏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疏理。这种教学方法单一化表现,必然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学评价不科学。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评价存在诸多问题。从“评教”的角度看,许多高校在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忽视该课程的专业特殊性,往往以传统课程的评价模式来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的关注点主要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表演性”;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则主要关注纸加笔考试分数的量化结果,忽视对他们实际心理技能和心理健康维护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导向致使许多大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发生方向性错误:只突出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相关技能的发展,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

二、解决的对策和措施

(一)确立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课程。首先,该课程不仅对大学生当前的生活发挥作用,而且对大学生的未来也产生影响;其次,该课程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一般心理知识,提高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也要增强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应对能力。因此,该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既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认识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又要提高大学生应对各种心理冲突和问题的实践技能,即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目标。

(二)提高师资水平。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制约课程教学实效的“瓶颈”,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就成为提升课程教学效能的关键。根据目前该课程普遍存在的两类师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对于心理学专业师资,可安排他们参加心理咨询活动,或担任班主任,让他们深入到学生中去,更多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心理学理论素养。

(三)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教学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对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程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结合在一起,除了教师讲授外,围绕有关主题,尝试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

1、团体练习。在教学中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组成学习团体,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团体练习,获得直接体验,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如“同舟共济”、“无家可归”、“盲行”等团体练习,拉近学生彼此的距离,让其充分体验到合作、信任、真诚等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融入类似的案例中,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讨论,并通过课堂分享了解更多不同角度的观点,集思广益,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观念体系。

3、角色扮演。通过小品表演的模式,通过学生对角色模仿、想象、创造、感受,释放一些平时压抑的情绪,学会换位思考,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澄清问题的实质。

(四)建构科学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特性,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结果同样具有内隐的特性,这客观地给我们对课程教学结果的评价带来许多困难。且一种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个性的完善是人全部生活经历、经验积累的结晶,不是一时一事就可以完成的,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期望学生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发生彻底改变,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评价,特别是学生学业评价中,反对以单一考试的量化手段对大学生的学习进行分等划类的传统评价方式。应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大学生经教学之后对自己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甘映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讨。高教论坛,20xx,2:92-94

[2]廖壮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探索。梧州学院学报,20xx,10:97-100

[3]杨民,杨立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刍议。文教资料,20xx,5:21-22

[4]孟庆恩。如何在大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xx,6:46-48

[5]刘海燕,高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4:17-1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3

0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受到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有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却显单薄。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问题,因此,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界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目的,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①物质资源。包括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提供的各种场地、设备和材料等校内、校外资源。如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场等;校外的专业心理医院、心理服务机构等。物质资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②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教师、心理咨询人员、心理辅导员、班主任、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等。人力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核心,其中课程教师又是人力资源的核心。③活动资源。活动资源是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由学生自主参与的有组织的各种校内外心理教育活动和社会心理实践活动。如团体辅导、朋辈心理辅导、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月活动、“心路历程”活动、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剧表演、社区心理服务活动等。活动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关键。④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心理学书籍、各种心理报刊杂志、心理网络媒体、心理电影电视、心理讲座等。信息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延伸和补充。

2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实践教学资源分散、闲置、浪费等问题,特别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问题尤为突出。

2.1活动资源缺乏,效果不理想

一是实践教学计划方案落实不到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开设36个课时,其中实践学时18个。但有的地方高校只开设了18个理论学时,而没有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或者有计划和方案但由于相应的保障不到位,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够规范,实践教学的计划和方案不能有效落实,实践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断层和落空。二是活动开展少,效果不佳。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比较紧张,加上多合班上课使班级规模过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体验课、活动课等往往没办法开展,而各种课外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开展次数少且多流于形式,整体效果不太理想。

2.2物质资源不足,使用率偏低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且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大量的物质资源或用于单一目的或为单一对象所使用。譬如,校外的心理服务机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地等多为社会所有;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只有几小间用于心理咨询的咨询室,设施简陋,图书音像资料缺乏,心理训练活动场地不足,且大多挂靠在学工处或校团委;学生能力培养基地大多分属于各专业教学单位;校内的各种素质拓展设施也根据工作性质分布得较为零散。加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脱节,活动中往往缺乏统筹和协作,各自为政,资源重叠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大大限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功能的发挥。

2.3人力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

一是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形成合力。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师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且大多来源于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因其缺乏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使其工作实效受到影响;学校的其他人员如学科教师、各类管理人员、学生群体等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够;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课程教师由于归属在教学院系,除了上课以外,较少参与实践环节的工作;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有关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联系不密切,即使是已经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之间也缺乏配合与协调。同时,校内以及校内与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之间也没有形成合力。二是现有人力资源利用存在误区。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德育化、医学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化、咨询化、测验化等现象比较严重,这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2.4信息资源庞杂,作用有限

一是纸本资源种类有限。学校图书馆、院系图书室等地可供借阅的有关心理学书籍、心理报刊杂志种类相对较少,其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杂志刊物就更少;二是数字化资源庞杂,作用有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当前网络资源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比较薄弱,网络资源或者没有全覆盖;或者专业学科知识的内容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少;又或者缺乏新意和针对性,效果不理想,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有限。

2.5开发整合不足,优化程度低

部分地方高校盲目追求高定位而不顾现实基础和条件,重物力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重外部资源争取而不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存在资源配置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客观上实践教学资源稀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形成具有历史性,但各地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都不长,自身资源积累有限,供给不足。资源“瓶颈”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因。二是主观上资源意识淡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及其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而全”的心理以及“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影响着高校的管理者和高校的资源配置,致使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得不到科学、统一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利用,这是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根本原因。

3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整合路径

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资源整合的基本路径就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

3.1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利用程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实效不尽人意,固然与实践教学的资源“瓶颈”有关,但更多与人的资源观念有关,与在这种资源观的指导下整合利用了多少资源有关。因此,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是科学鉴别、合理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前提和先导。首先,要坚持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娱乐化、商业化、虚无化的倾向。其次,要树立资源效益的观点。资源永远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取得实效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支撑,要节约资源,更要善于发现、挖掘、培育和保护资源。最后,要树立“大教育”的观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置于学校、社会“大教育”环境之中,共建共享,共同构筑社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变学校资源、社会资源为课程资源,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师生、校地、校社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3.2整合优化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最佳功能

1)加强高校组织、人力资源整合。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整合学校的各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最大的心理教育功能。一是地方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统筹宣传部、团委等党委工作部门以及教务处、学生处、院系等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整体规划、制度建设、管理监督和控制激励,保证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各类人员的协调配合,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整体的最大功效。譬如,利用专职教师的专业优势开展团体辅导;利用专兼职教师资源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利用大学生群体力量,扶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等。通过整合各类人力资源,使其纵横联系形成合力,多渠道、多形式地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2)加强校园心理文化资源整合。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重大影响。校园心理文化建设要秉承办学理念,以校园各类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文化氛围;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人力资源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引导学生感知心理文化、领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举办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办心理健康报、手册等,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人生。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经常关注自我心理状况,丰富积极的心理体验,维护自我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心理网络资源建设。学校可以在互联网上创办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网站,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主页,设置领导介绍、师资力量、管理机构、实践基地、活动信息、成果展示等相关模块,统一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使其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高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新课程研究,20xx(12).

[2]邓志军.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整合与应用[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xx(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4

一、当前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标出现偏差。目前,很多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是下设于学生管理部门的,很多工作是由学生管理部门分管和领导的,所以出现了完全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把二者的概念混淆,而且在高校里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基本都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多是简单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没有凸显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独特的学科性和实践主体性[1]。还有一些高校把心理咨询或心理干预工作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任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身上,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停留在补救性目标层次上,而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2]。

2、师资人员多元,专业素养较低。目前,高等学校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有心理学方面的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等。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配置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较为普遍,配备多元,结构复杂,而且兼职人员相对较多,专职人员缺乏。屈正良等人调查我国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师生比约为1:1985,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名学生[3]。二是缺乏具有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多是由其他专业背景的人员转型而来的,他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缺少专业资质,进而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质量。

3、课程教学随意,忽视学生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公共课形式开设,课时少,覆盖面窄;任课教师多为非专业教师;课程内容设置随意,缺少针对性,没有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切身感受,而且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

4、机构机制不完善,运行效果不理想。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大多隶属于学校学生工作部(处),同时,仍然存在一部分高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学校的教育与咨询工作机制不完善,责任和分工不明确,工作经费、专用的团体训练室以及团体辅导和培训设备得不到有效保障,工作内容和形式多是走过场,覆盖面窄,缺乏针对性,以上种种原因,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和学生心理发展需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方法和途径。经过多年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总结得出,只有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和系统化,才能提高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1、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当前高校里几乎都是“9后”大学生,他们早早接触到了网络,熟悉网络操作,能够灵活运用网络,所以很多人也依赖网络。他们的上网行为对其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表明,截至到20xx年7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人,网民中年轻和高学历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但手机网民数量大幅上升,达到4、64亿,手机是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较20xx年底增加4379万人。在当前网络普及和发达的前提下,网络也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平台。大学生在心理上已经完全接受这种学习的模式,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及时运用网络开展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扩展了宣传和教育覆盖面。传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主要依赖于发放心理健康图书资料、印发宣传纸质材料和开展心理咨询,利用广播站、电视台、校刊校报、橱窗、宣传板等媒体,这些宣传方式会受到时间、空间和成本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它是新形势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4]。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和博客等网络载体具有覆盖面大,传播途径广,传播速度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特点,扩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阵地和覆盖面。

3、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发挥学生自主预防和自我调适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每一个学生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真正主体,因此,自我调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电子刊物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面向全体学生推行,以方便、快捷的形式使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并学会有效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达到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遵循不同时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特点,尤其是一些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注,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讲授、课外知识宣传和咨询中心干预的被动状态,实现了网络宣传、网络教育和咨询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面,不仅对传统教育方式是有益的补充,而且促进了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

1、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助于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等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层策略,即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仅浮在表面,应该面向在校的全体学生,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高校要严格执行“学校—院系—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成立专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级主管领导工作小组和二级院系主管领导工作层面,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统筹领导,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反馈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危机预防工作体系以及“发现、监控、干预、转介、善后”五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系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2、规范心理委员管理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朋辈辅导作用。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新型模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5]。在大学生中间朋辈心理辅导的开展主要依靠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较少的重要补充。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有效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需要规范和完善心理委员的选拔、管理和考核制度,对心理委员实行动态管理和定期考核相结合,考核可以从自评、班级考评和辅导员评议三方面进行,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心理委员工作的认可度,促进心理委员工作的主动性。

3、做好心理委员和宿舍长培训,扩大培训面,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中纳入学生宿舍的宿舍长,可以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链。根据目前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人际关系最基本的是建立在舍友之间,他们同吃同住,彼此深入了解,相互倾诉,建立信任关系。因此,宿舍长扮演着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倾听、共情、沟通和帮助、支持、引导的角色。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心理档案的建立、朋辈辅导的技巧、沟通技巧、心理问题识别、心理危机干预流程等。通过定期对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的培训,提高了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的胜任力。其次,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要应用各种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基层力量作用,契合自身生活实际与班级同学心理状况,以班或宿舍为单位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团体辅导、心理剧等活动,建立班级心理档案,并实施动态信息更新等。

4、构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导航系统,注重新生入学教育,实现自助与互助。入学教育除了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应借此机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提高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意识。生活环境的变化,教学模式的不同,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让大一新生很容易产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新生入学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时机。通过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穿插关于人格和生命教育,引导新生以积极态度去应对艰难和困苦,消除悲观消极的态度,避免产生轻生自杀念头,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新生自主调节多种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情绪调控问题、学业困惑问题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导航系统的建立,使新生在参与系列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自助与互助的成长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5

1互动式教学改革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探索实践

1.1关于互动式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互动式教学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课教师为主导,为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并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与互动,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有其突出的自身特点:一是互动性,相对于传统课堂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更突出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教师则由主讲转向引导与参与。课堂上师生关系处于平等地位,对话与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动式教学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讨,通过头脑风暴,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学习力,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教育需要有意设置一些互动游戏、案例分析、提问抢答、角色扮演等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1.2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改革的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学院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课,总计32个学时。

进入20xx年,学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反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90后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显下降,课程教学实际效果难以保证。有鉴于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决定在20xx级新生部分班级中试点推行互动式教学改革。

1.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改革一次实践运用

根据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一规划,笔者针对所教的市场营销161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

(1)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一是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笔者坚持“启发原则”与“参与原则”,即将引导启发与学生参与作为整个教案方案设计的核心;二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研究过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对此笔者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提前写好教案并适当调整教学课程内容;三是教学场地安排,结合于互动式教学特点,笔者提前申请了学院多媒体多功能活动教室,并且科学地布置好场地。

(2)教学实施开展情况。首先,上课之初,笔者将全班42名学生随机分成6组,每组7人。紧接着在笔者的主持下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破冰活动。10分钟的热身小游戏过程中,选举出每位小组的小组长,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随后,笔者以一个视频案例切入教学,要求各小组就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并且发言。教师借机观察与推测学生学习的热点、难点,进而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引导与讲解。两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各类问题引导发学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课前笔者为学生列了1-2本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下次课上进行分享与发言。

(3)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评估。2节课的教学中,有热身游戏、案例分析、交流讨论与自由发言,学生认真投入,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也较为充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此次互动式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不之足与几点思考

2.1课前的准备工作仍有不足,教学技能技术仍需提升

尽管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从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到互动方式上都有认真的设计,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引导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过程中也显得有些生硬。这些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互动式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技能技巧,还要求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引導学生积极参与,良性互动,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技能的熟练掌握,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年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有深入的了解。教师要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为学生为主体,全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力。

2.2互动式教学改革的预期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把控

两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欢声笑语不断。但学生对课程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是否到位,则难以有效把控。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让问题切中要害,真正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掌握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理解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充分地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深入到教学核心内容中去。

3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3.1互动式教学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互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对教学内容通过多情境、多内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动方式的探讨,使每一名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目的。互动式教学能有效切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特点,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在参与中磨炼自己的思想,形成相应的情绪情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笔者认为互动式教学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3.2进一步调动广大高校教师运用互动式教学的积极性是关键

笔者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保证实际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但在这一教学改革中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改革的态度起着关键作用。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地过去认真备课、认真组织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投入更多地时间设计教学环节和与学生良性互动,同时要也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地教学技能技术。与此同时还要教师克服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发挥互动式教学应有效果。

3.3互动性教学改革要进一步突出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过程。互动式教学改革则突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把握提问引导的质量,教师提问的水平直接关乎最终的教学效果。学生正是通过教师的问题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与探究;二是课堂上的专题讨论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三是教师要掌握倾听的艺术。教师通过通过有效倾听鼓励学生积极思想、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四是教师要充分把握好互动的范围,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用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努力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互动性。

参考文献

[1]刘野。互动教学内涵及实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xx(3)。

[2]许倩。课堂互动教学的分析与认识[J]。课程教育研究,20xx(1):123-124.

[3]冯萍。谈互动式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大学教育,20xx,(5):88-9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6

大学时代是个人心理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困惑期,也是大学生心理变化最强烈的时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有相当部分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能根据大学生群体及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促进大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应深入了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并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

1、适应能力较弱

新生入校后将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恋家情节较重的学生就会出现心理不适的状况。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此时易产生自卑、消极、敏感、脆弱等不良心理;个别少数民族学生在饮食起居方面也会因其特别的风俗习惯,难以快速融入大学生活,从而产生焦虑感。

2、学习动机缺乏

大学与中学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使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降低,学习目标模糊。一些学生不会合理安排學习时间,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成绩的下滑使他们茫然失措,自信心下降。另外,一些高中时期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中突然沦为一名中等生,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受挫感。

3、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在一个集体中共同生活,就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需要强化集体协作意识、互相理解与包容。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差,有人因任性、自私而经常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有人因性格过于内向而不善与人沟通。这些都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久而久之使人产生孤独感,更有甚者会出现社交恐惧症,渐渐自我封闭,惧怕接触外界。

4、个人就业压力

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方向,就业焦虑感在临近毕业时会越发严重。多数人求职都是高不成低不就,面向高校毕业生招工的好岗位非常有限,社会需求量很小的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更大。一些家庭贫困和没有家庭背景的学生承载了全家人改变命运的期望,但就业现实又令自己难以如愿,部分人就会出现心理失衡、怨恨社会等不良情绪。

5、恋爱观不成熟

大学生谈恋爱对他们自身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帮助他们的心理逐步趋于成熟,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恋爱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心理影响[1]。大学生的情感还比较稚嫩,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多数学生都不善于处理爱情与学业、爱情与责任的关系,恋爱受挫后,部分大学生会失魂落魄,出现偏激心理。

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补救式”教育为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着重点主要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的疏导和调适上,关注于如何消除大学生已产生的不良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对个案的心理疾病治疗上,主要面向的是少数已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缺乏对常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统一研究和教育,忽略了绝大多数暂时无明显心理问题学生的消极心理预防和积极心理引导教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他人迅速察觉,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强调追根溯源从预防着手,就会治标不治本。

2、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多数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老师非常少,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要。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兼职老师,其中有个别老师仅仅通过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等级考试就能持证上岗,而我国此类考试的各地区标准及难度不一,导致证书无法代表实际能力。这些非专业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咨询实操训练,不具备较高的心理教育业务水平,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而对比美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不仅需通过专业的心理资格考试,还必须得到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2]。

3、心理教育形式单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取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这两种形式。目前,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多面性,不仅需要课堂上的引导,还需将此教育覆盖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保持课堂之外的教育持久性。心理咨询中心是心理辅导的课外机构,但其具有被动性,若学生不主动前来咨询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可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不愿意正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会主动求助,怕被人歧视和排挤。

三、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高校应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它们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正确的三观可以让人充分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使个体在解决问题时能减少盲目与偏执,维持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能帮助大学生勇敢面对挫折,不因人生中的困难而迷茫,使其能较好地处理、平衡各种复杂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责任感。

2、引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补救式”心理教育模式,针对传统病理式、问题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以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消减了传统心理教育的被动性和局限性[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心理机能,能够调动学生对生活及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消极情绪,并全面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同时,还能最大程度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塑造出学生的健全人格。

3、扩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应仅靠校内几位心理教育专职老师来完成,应将各院系教师、学生都加入进来、共同参与其中。可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由心理素质过硬的学长来劝导、安抚一些有心理困惑的同龄人,这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也可设置各院系心理咨询站,重点培养年级心理辅导员及班级心理委员。要求心理委员每月填写一份班级心理“晴雨表”并及时上交给心理辅导员,使其能第一时间掌握、了解各班同学的整体心理状态。联合校园内各方力量共同呵护与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加强这些组织体系的专业技术能力,学校可定期约请专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及心理危机干预能力[4]。

4、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1)利用网络构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当代大学生善于运用互联网,网络的虚拟性可使大家畅所欲言,心理透明度极高,它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高校可充分利用本校丰富的网络资源建立校园心理网站,在网站上设置心理学知识板块、发布各类心理测试及心理咨询案例分析,随时更新最前沿的心理研究动态[5];开设能直接和心理教师进行网络交流的一对一咨询服务,在自由的网络世界中学生可尽情表达内心体验,教师也能以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主动掌握其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另外,高校可借助目前学生对移动智能设备的高使用率特点,开发针对移动终端的心理教育平台。如建立心理健康微信公众服务号,将心理教育、心理咨询活动移动化,方便与学生随时沟通。高校运用互联网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间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形式。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性教学

高校可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集中多发点,结合他们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并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日活动;也可每周组织给学生放映一些思想积极向上,题材覆盖政治、民生、情感、生活等多种类型的影片;还可在校园公示栏的醒目位置设计心理宣传橱窗,在校报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并利用校园广播讲解各种心理问题案例。通过这些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引起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视。能从大学生心理养护的角度为其排解常见心理困惑,起到预防、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

(3)提供并创造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

社会实践可使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真正的锻炼与完善,能快速、全面地促进个体心理成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方式。社会实践不仅令大学生增长了眼界、增加了社会阅历,也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心理调适及承受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高校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贫困地区进行义务支教,并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商,使其开放部分实习岗位,争取为大学生创造并提供更多的社会工作实践机会。

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建议

1、重视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培养

任何外在的教育都必须通过内在的努力才能奏效,学会自我调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6]。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强大后,大学生才能做到处事不惊、从容理性。高校应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与自我规划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善于借用各种理由进行心理减压,从而将外部环境对自己情绪产生的不利因素尽量弱化;还应建议他们主动接触品质优秀且格调高雅的课外教育,多结交正能量的伙伴及多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告诫他们需自觉抵制腐朽、不良的意识侵蚀。

2、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1)注重和谐的人文环境建设

高校应努力建设优良文明的校风学风,倡导友爱温暖的大学校园人际关系。可多开展一些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其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让大家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消除孤独感。同时,高校应创建整洁、清新、舒适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环境,不断优化校园内部公共设施,并对那些易于诱发大学生产生不良心理意识的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整顿及净化。这些都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能使大学生感到积极、愉悦,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依靠感和归宿感,从而保持稳定良好的心态。

(2)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心理品质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带来直接性影响,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教師应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要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和平等,不断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建立起融洽友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自觉的愿意主动与之亲近。对于自己尊敬、崇拜和喜爱的老师,学生对其所授课程大多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老师的思想和行为也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模范榜样,能够吸引和感染学生并促进其积极心理的形成。

(3)构建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为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反馈作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手资料得到科学管理,高校应强化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该系统必须满足安全性、保密性等要求,注重保障大学生的心理隐私。学生登录系统后会进行多项心理测评,测评内容以心理档案的形式录入数据库并得出相应测评报告,系统会根据测评结果自动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7]。之后,心理健康老师将依照系统筛选的结果,对有需要的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心理辅导。心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便于老师随时存储心理咨询辅导内容,并利于后期的及时跟进和信息查询工作。

五、结语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国对新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我们每位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视与思考。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解决,不断总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益经验,积极拓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与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英琦。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路径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科版),20xx(7)。

[2]曾梦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3)。

[3]袁忠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教育模式构建[J]。教育现代化,20xx(39)。

[4]方瑗。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高教学刊,20xx(3)。

[5]莫梦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探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科版),20xx(6)。

[6]张佳。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J]。文学教育,20xx(2)。

[7]程安琪。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xx(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7

【摘要】音乐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在你痛苦、失落时,还是在你开心、激动时,音乐都是最好的陪伴。音乐影响着人们,也改变着人们。它不仅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性格、态度,甚至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进程。

【关键词】音乐;审美欣赏;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最具年轻、有活力的一族,是一个看似轻松却承担着巨大压力的群体。这些压力来自学业、生活、家庭、感情以及就业等方方面面。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现象逐步攀升,自杀、凶杀等不良事件屡见不鲜,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的警示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告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不良心理现状

1.1情绪控制、抗挫能力差。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活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生活环境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基本都是一帆风顺,几乎没有受一点委屈和苦难。这就使得他们缺乏独立自主、经受挫折及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1]。上大学后,有的学生要远离父母,独自学习和生活,没有了父母的庇护,一旦遇到什么困难,他们就开始产生负面情绪,加上就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对前途十分迷茫,遇到挫折便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甚至情绪失控,做出过激行为。1.2人际交往能力差。上面提到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独处时间较多,步入大学后要面对新的同学和新的环境,他们难以适应。加上在与人交往中缺乏技巧,便产生交往恐惧,对人自私、冷漠。另外,由于大学大多是开放的校园,大学生身心基本偏向成熟,他们有的开始谈恋爱,但是往往会在恋爱、性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便走向极端。1.3自我认知能力差。所有大学生步入大学生活前都觉得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轻松惬意的,但现实与理想总有一定的差距[2]。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转变,加上受学业、社会经验、人际交往、感情及就业等方面压力的影响,导致有的大学生由于压力过大而承受力低下,便逃避现实,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或依赖互联网等虚拟世界,通过玩乐、放纵麻痹自己的心灵,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久而久之出现消沉、颓废、苦闷、抑郁等不良心态,甚至滋生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问题。

二、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在所有艺术形式中,音乐最能拨人心弦、最擅长抒发情感,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音乐是人抒发情感、寄托情感的艺术语言。音乐家在创作音乐时,充分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他们将音乐美分为六类,分别是:优美、壮美、欢乐美、悲剧美、崇高美和喜剧美。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能唤起内心深处的美好,并从中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获得美的感受。

2.2调节不良情绪。人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音乐也是如此,有的音乐轻快欢乐,有的音乐悲伤万分,有的音乐鼓舞人心,有的音乐催人泪下。不同的场景下创作出不同的音乐,不同的心理下也要聆听不同的音乐,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并调节人的不良情绪。大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及压力的影响,难免会有不良的情绪。当忧郁、烦闷时,可以聆听《彩云追月》、《金蛇狂舞》等清新、明快的乐曲;当自卑、情绪低落时,可以聆听军歌、进行曲等具有号召力和鼓动性的音乐,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斗志,让他们找到自信,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2.3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受不良风气及不良诱惑的影响,当代很多大学生对感情观以及思想观存在一定的误区,不能理性的对待情感。通过音乐审美欣赏,学生们能在音乐家谱写的音符及乐曲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并产生共鸣,有效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结语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着他们的成长和祖国未来的发展。音乐不仅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性格、态度,甚至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进程。因此,教师在大学教学中要擅于应用音乐欣赏,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孔杰。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音乐时空,20xx,08:183.

[2]朱燕聪。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J]。音乐时空,20xx,09:115-11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8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引起了众多学者关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困境出发,以翻转课堂的内涵和特征为切入点,与传统课堂进行对比,分析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优势,同时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用;可行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及目前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以来,许多高校也已经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并逐步将其列为公共必修课。《基本要求》中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要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1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这一教学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一个学生知识内化并逐渐积累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掌握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并非意味着就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使学生在个人成长发展中,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2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通过课程的开设,帮助大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解决自己实际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间双向的心灵沟通。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情境体验、心灵游戏、案例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迪下,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勇于探索自我、体验感受、讨论知识。3学生的主体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师传统“教学者”和“训练者”的角色定位。他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帮助他们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安排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应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开发学生潜能。4学习方式的心理体验性。心理体验强调以体验为主,引导学生互动,达到知情合一。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主题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理解、去感受、去体验。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1课程要求高,但有效教学时间少《基本要求》中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三大部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而这三大部分又涵盖12个课程专题,即使按照《基本要求》的教学管理要求,将其作为公共必修课上满32—36个学时,每个课程专题也只有3学时,这很难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既定教学目标。此外,部分高校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着将心理健康课程压缩到16—18个学时的情况,有效的教学时间更是难以保障。2课程意义重大,但教学效果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重大。然而在实际的课程开设过程中,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采用传统“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即使不少教师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应用角色扮演、团体辅导、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但往往受到教室硬件条件及师资水平的限制,在大班教学的条件下,更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仍然不高。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领悟掌握的知识技能,需要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应用,而课后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和交流几乎为零,很难使课堂上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化和熟练运用,以致知性脱节。3受众对象多,但缺乏针对性高校学生生源地域性较广,个体的成长环境差异较大,心理健康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点也不甚相同。而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校级的公共必修课,每年的受众对象往往是全体学生,人数众多,群体庞大。教师在大班教学中多是着眼于各个主题的核心知识点,很难根据每名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从而缺乏针对性。4课程专业要求高,但师资力量薄弱《基本要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纬度达到既定要求,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很高。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教师人数较少,无法承担全校的通识课程教学任务,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讲教师队伍常常由辅导员作为师资队伍的补充,由于专业限制,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二、翻转课堂的内涵及与传统课堂对比的优势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起源于2007年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录制可供学生在家观看的视频,后经萨尔曼可汗学院以及开放教育资源运功的贡献,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2011年,翻转课堂的浪潮涌入我国,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应用。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根据翻转(FLN)给出的定义:“翻转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把直接教学从群体学习空间转移到个体学习空间,从而促使群体学习空间转变为一种动态的、交互性的学习环境,并由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并创造性地进行主题学习。”[1]通过以上给出的定义,翻转课堂通俗地讲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课前观看,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讨论、答疑并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翻转课堂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能力和方式;二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得翻转课堂得以实现;三是教师必须发挥在整个活动学习中的组织和引领作用。

(二)翻转课堂的特征

1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由原来传统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者、课堂上的管理者变成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由教学内容的传递者变成视频资源的设计开发者以及相关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教师要熟练地掌握一些学习活动组织的策略,因此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削弱,反而是加强了。课堂中,当学生遇到疑惑和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2]。2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个性化学习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角。他们可以自行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以及学习量。并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形式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内化。3教学时间的分配发生了变化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将传统课堂上知识讲授的内容一部分放到课堂教学之前,从而释放更多的课堂时间,将有限的时间“最大化”地利用,留给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延长教与学的时间。4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微视频+在线作业,是翻转课堂的主体构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可以在课堂外直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就很容易形成线上学习和现场学习的有机结合。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翻转课堂重构教学结构,与传统课堂相比,具有其自身优势。1因材施教,从而解决学生个性化问题在翻转课堂上,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已有的学习知识水平安排个性化的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接受、吸收、理解知识。另一方面,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独立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空间,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独立学习和探索问题,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2课前观看视频,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视频和作业通常是上课前一周发布和布置,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探究思考,并且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和验证,这样在课堂上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向教师提出问题和疑惑,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再次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3丰富课堂情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知识内化。在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辅助手段的支撑下,翻转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更加灵活多样,呈现出课堂情境的多元化和层次化,学生通过小组化的学习方式,不断整合自我认知并学会悦纳自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师面临的挑战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微课程的开发者、意义构建的促进者、学生的引导者及现代教学理念和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者[3]。与其他的专业教师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教师能够更加灵活专业地运用心理学知识组织整个课堂的运行,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一)教学资源的准备

翻转课堂是技术促进学习的典范,因此翻转课堂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互联网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虽然目前互联网上的精品课程或公开课资源丰富,但因为每个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不尽相同,因此适用性并不普遍。提前发布的视频一方面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多媒体使用技术,比如视频的剪辑、音频的录制、PPT的灵活运用等,另一方面视频的制作内容还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精炼要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课堂理念的转变

穆塞莱姆认为:“翻转课堂并不意味着你的学生会观看教学视频,如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才是关键。”[4]翻转课堂上,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对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习惯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在心理健康翻转课堂上,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课堂时间最大化利用,从而完成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灵活的教学环境,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

课堂教学是在课前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解决个性化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学生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角色的转变

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地点、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量的多少。一方面,他们在观看教师提前分享的视频后,需要自主整理自己的疑问,做好学习笔记。另一方面,他们要对自己课前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这对于早已习惯于传统课堂上依赖教师讲授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互动环节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馈,否则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心理健康翻转课堂上,更注重课堂上个人的分享,然而学生在传统课堂的长期影响下,很难主动或或羞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个别学生不愿意接受这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对频繁的师生、生生讨论互动产生排斥心理。

五、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5]。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运用翻转课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达成教学目标,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条件下教学改革的一次新的尝试。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契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翻转课堂模式为教学带来了各种机遇,同时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课堂的翻转效果及发挥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需要一个探索和适应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立如,迈克雅各布森,张宝辉.翻转还是不翻转?超越教育潮流走向基于研究的课堂———访悉尼大学迈克雅各布森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16(5):139.

[2]卢海燕.基于微课“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158):34.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4]王聪,张凤娟.翻转课堂教学法在美国:历史、现状与课题[J].外国教育研究,2015,42(9):104.

[5]主宏洁.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课程与教学,2013(8):8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9

摘要:针对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与教学效果等多方面问题,从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主体性教学模式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优势,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和大学生的教育需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个性差异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完善现代教学体系,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近些年,主体性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成为教育学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的新课题。主体性教学模式更重视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学管理的灵活性,更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主体性教学,主要是挖掘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潜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1]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不仅在于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形成新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以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所承担的使命。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1.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性教学,发挥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的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是现代大学生的典型特征,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丰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环境要宽松自由,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自主学习。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任务决定了自主学习成为主体性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三是以人为本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主体性教学模式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主体精神为发展目标,逐渐形成促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本质。在这个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所需是进行大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它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性作用,还会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观察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情况,适当地采用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方式组织和安排心理健康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行为习惯,实现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学目标。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心理健康教学为载体,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参与性,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自选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自主设计教学方式和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逐渐形成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目标是培育、发展、完善人的主体性,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双方主体的自我实现。该模式主要包含以下特点:[2]第一,教学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把教学内容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自身心理健康情况和对相关知识的渴望程度来进行自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指定教学范围,缩小学生选择范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述学生感兴趣的心理教育内容和热点话题,帮助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丰富度和实效性。第二,教学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在制订教学方案方面,学生可以借助自身的人力资源和物质力量,提前准备好教学相关材料和教学方案,如教学案例、相关视频、情景剧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好学生的指导性工作,帮助学生搜集相关的教学信息,发散学生思维,学会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发现不足并及时阅览指导。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教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结合教师的理性思维,共同合作促进教学的良好发展。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主体性作用,让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求知点和心理健康所需。第三,教学主体由学生做主导。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教学的主体感,进而营造一个高效、舒适的教学环境和人际环境,让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主体能力,为转化为自身潜能提供适宜的外部条件。

二、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重视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有达到重视的高度,心理健康教育双方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其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需要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为主动汲取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状态;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主体,主要发挥指导性作用,从原来的主动传授知识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逐渐达到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3]

1.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一个注重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教学内容,它需要师生双方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主动参与就意味着主动学习,主动获取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头脑意识中通过感知、努力和实践来进行;作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种互动式交流既提升了教学艺术又展示出人格魅力。

2.强化师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双方多向交流的互动关系,它需要在教学课堂上实现良好的互动模式,达到相互获取知识的目的。这种获取知识的关系,不仅包含言语的沟通,还包括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它要求学生能够配合老师,与老师产生更多的互动,是对学生意志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展现。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恰恰增强了合作学习的师生关系。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让彼此看到对方的优点,并共同认同接受的教学感受。因此,实施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师应增加交流的机会,集思广益,以达成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的共识。

3.营造全面开放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以书本、黑板、多媒体为主的教学环境,采用以老师为主导教书、学生听书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进行了创新。在该模式中,学生作为主体,从头至尾、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从心理健康的问题出发,主动安排教学内容,并创新思维,不是将眼光放在标准答案上,而是要扩大范围;在教学形式方面,可以适当采用课内课外、室内室外等方式,改变现有的教学空间,引进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拥有自由、广阔的教学环境,这些直接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的优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是不能分开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作为学生,需要教师针对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在实施教学前进行指导,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做好深入分析、认真指导教案的工作,这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在整体的教学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地位,同时教师要时刻掌握学生的参与尺度、课堂气氛以及教学内容是否偏离主题等环节,做好总体把握大局、定期引导、关键时刻及时补救等工作。

2.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要参与主体。在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时,容易产生学生过于主体性或教师过于主导性等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现象。因此,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重要保证。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具体来说,首先要把充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保证学生在教学时间内有效地获取知识。其次,给学生营造思维空间。对于教学内容,学生要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一种自学的氛围。最后,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原则。

3.采用适当、科学的教学辅助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过程。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亲身实践,适当地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辅助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性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情境感染法。情境感染,作为一种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行为。二是活动竞争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心理实践活动中获取实践经验,强化理解,创新思想。

4.全面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它非常重视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不同,在教学指导方面不一定就要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进行,可以鼓励学生并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发挥。二是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畅所欲言,培养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进而积极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5.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针对性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教育教学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一方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要注重个性化和实用性。由于学生个体在多方面存在差异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特色也会略有不同。实施该模式的宗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时提供策略和方向上的引导,因此应讲求实用。例如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调节知识和技巧等。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时,要以人为本,注重区别对待。

四、结语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着主体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的重要作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要求,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过程应不断完善。同时,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发展状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优势,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10

《浅谈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策略》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长。从2000-2010年的10年间,我国留守儿童人数从2390万增长至6100万,增长了1.6倍,在6.6亿农村常住人口中,留守儿童占9%,平均每10个儿童就有4人是留守儿童。[1]“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儿童健康概念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心理的健康。中央教科所对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指出留守儿童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2]有学者研究指出,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胆小、懦弱、内向、自卑、孤僻 ,[3]主要表现在焦虑、自责、冲动、过敏、孤独等倾向。也有学着指出部分留守儿童道德偏差、行为不良等倾向。[4]近年来报刊杂志报道的极端案例使得“留守儿童”在许多人眼中等同于“问题儿童”。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对子女的养育功能不仅是“养”更在于“育”。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手段的发达,大部分外出的父母能够经常性的与子女通过电话或者视频进行沟通,但是由于意识不到心理健康在儿童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大部分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状况、身体健康情况以及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情绪情感体验,[5]即便是一些家长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也不知道如何提供帮助。

而在对留守儿童生活状态的调查显示,[1]隔代家庭看护的比例为33%,单亲家庭占到29%;单亲隔代家庭的比例为24%;还有14%的留守儿童生活在其他类型的家庭中。这些寄养家庭或者单亲抚养的家庭由于生活的压力和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缺乏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也不能有效的对他们进行恰当的辅导。有调查数据表明,87%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缺乏安全感。24%的留守儿童遇到烦心事时与自己要好的同学或朋友倾诉,剩余的则选择闷在心里。[6]因此父母的外出不仅拉开了亲子间的空间距离,也使得亲子间的沟通频率减少,沟通内容单一,亲子间缺乏情感的互动,最终弱化了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功能。

二、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策略

1、父母要强化教育子女的职责意识

父母应该慎重选择外出务工的时间段,挑选认真负责、有精力和能力照顾孩子的监护人,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如,监护人、老师、其他家长等联系全方位的了解孩子,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家长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多回家看望孩子,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多陪伴多交流,平日里通过电话、书信、视频等形式经常与孩子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和情绪体验。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要对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努力,多用鼓励和支持,少用惩罚和责骂。不仅要给予留守儿童身体和心理上的安全,更要使他们充分感到父母和监护人的支持,给与他们自尊和爱的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和监护人要经常主动的询问孩子的感受,在鼓励留守儿童独立性的同时,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情绪。

2、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力

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度过的。因此,学校应该努力给儿童营造一个能化解儿童不良情绪体验的环境,在留守儿童受到挫折时及时给与支持,为儿童健康情绪模式的形成做出努力。

首先,学校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由专人负责管理。档案内容应涵盖留守儿童家庭基本信息、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日常表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反映的留守儿童在校思想和行为表现,通过综合分析、分类整理归纳出典型问题,依此制定解决方案,做好帮助引导工作。

其次,学校可以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和留守儿童生活教师,给留守儿童提供化解不良情绪的途径。这两类老师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及时地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思想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帮助和针对性的指导。生活老师侧重在生活上嘘寒问暖,在学习上教育辅导,在感情上交流慰籍,引导留守儿童学会爱与被爱,掌握正确情绪表达方式,建立更加融洽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老师侧重于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正工作。心理咨询老师要积极关注留守儿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建立缓解释放压力的正确方法,防范于未然,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及学校教师的的教育引导,使其提高认知、转变观念,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一方面,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心理知识的专门培训,使其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以有利于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和辅导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或节日学生父母回家探亲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座谈会。邀请留守儿童班主任、家长和监护人、以及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专家及儿童家长代表参加,通过对教育问题和经验的分享交流,提高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对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他们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促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

3、教师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教师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素质。教师适时与必要的引导和教育,有助于建立留守儿童对教师的信任感,帮助他们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同时,他们甚至比父母陪伴留守儿童的时间更长。作为最容易接触到留守儿童的人,教师更加容易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也更具备对留守儿童做好教育和引导的能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多学习一些儿童的心理教育知识,教会孩子一些必要的调节情绪的方法,为儿童将来走入社会打好基础。

作为低年级的教师更要增加新入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一方面使促使儿童之间以及儿童与教师之间信任感的建立,尽快使儿童熟悉环境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在平时工作中教师也要细致的做好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引导孩子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对儿童之间不恰当的言语及行为交流方式给予及时的剖析和纠正,培养和提高留守儿童情绪表达的认知能力,提高个人的群体接纳程度,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4、整合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在加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同时,政府也要充分发掘共青团、妇联、居委会等组织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促使家庭充分发挥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全方位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长学校主要由共青团、妇联、居委会负责筹办,选择有能力和责任心的人担任校长,吸纳有丰富教育经验的家长、教师以及社会相关机构人员组成家长学校的成员,家长学校的成员共同研究制定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的形式等等。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以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中的实际案例为主,让参与的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多谈谈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采取问答、讨论等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教师结合案例教授教育和沟通的技巧与方法。通过交流和学习,最终使他们提高了认知,学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效的改进了家庭的教养方式,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11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引起了众多学者关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困境出发,以翻转课堂的内涵和特征为切入点,与传统课堂进行对比,分析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优势,同时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用;可行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及目前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以来,许多高校也已经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并逐步将其列为公共必修课。《基本要求》中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要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1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这一教学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一个学生知识内化并逐渐积累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掌握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并非意味着就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使学生在个人成长发展中,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2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通过课程的开设,帮助大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解决自己实际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间双向的心灵沟通。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情境体验、心灵游戏、案例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迪下,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勇于探索自我、体验感受、讨论知识。3学生的主体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师传统“教学者”和“训练者”的角色定位。他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帮助他们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安排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应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开发学生潜能。4学习方式的心理体验性。心理体验强调以体验为主,引导学生互动,达到知情合一。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主题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理解、去感受、去体验。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1课程要求高,但有效教学时间少《基本要求》中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三大部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而这三大部分又涵盖12个课程专题,即使按照《基本要求》的教学管理要求,将其作为公共必修课上满32—36个学时,每个课程专题也只有3学时,这很难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既定教学目标。此外,部分高校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着将心理健康课程压缩到16—18个学时的情况,有效的教学时间更是难以保障。2课程意义重大,但教学效果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重大。然而在实际的课程开设过程中,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采用传统“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即使不少教师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应用角色扮演、团体辅导、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但往往受到教室硬件条件及师资水平的限制,在大班教学的条件下,更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仍然不高。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领悟掌握的知识技能,需要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应用,而课后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和交流几乎为零,很难使课堂上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化和熟练运用,以致知性脱节。3受众对象多,但缺乏针对性高校学生生源地域性较广,个体的成长环境差异较大,心理健康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点也不甚相同。而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校级的公共必修课,每年的受众对象往往是全体学生,人数众多,群体庞大。教师在大班教学中多是着眼于各个主题的核心知识点,很难根据每名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从而缺乏针对性。4课程专业要求高,但师资力量薄弱《基本要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纬度达到既定要求,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很高。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教师人数较少,无法承担全校的通识课程教学任务,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讲教师队伍常常由辅导员作为师资队伍的补充,由于专业限制,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二、翻转课堂的内涵及与传统课堂对比的优势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起源于2007年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录制可供学生在家观看的视频,后经萨尔曼可汗学院以及开放教育资源运功的贡献,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2011年,翻转课堂的浪潮涌入我国,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应用。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根据翻转(FLN)给出的定义:“翻转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把直接教学从群体学习空间转移到个体学习空间,从而促使群体学习空间转变为一种动态的、交互性的学习环境,并由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并创造性地进行主题学习。”[1]通过以上给出的定义,翻转课堂通俗地讲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课前观看,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讨论、答疑并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翻转课堂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能力和方式;二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得翻转课堂得以实现;三是教师必须发挥在整个活动学习中的组织和引领作用。

(二)翻转课堂的特征

1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由原来传统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者、课堂上的管理者变成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由教学内容的传递者变成视频资源的设计开发者以及相关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教师要熟练地掌握一些学习活动组织的策略,因此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削弱,反而是加强了。课堂中,当学生遇到疑惑和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2]。2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个性化学习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角。他们可以自行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以及学习量。并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形式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内化。3教学时间的分配发生了变化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将传统课堂上知识讲授的内容一部分放到课堂教学之前,从而释放更多的课堂时间,将有限的时间“最大化”地利用,留给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延长教与学的时间。4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微视频+在线作业,是翻转课堂的主体构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可以在课堂外直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就很容易形成线上学习和现场学习的有机结合。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翻转课堂重构教学结构,与传统课堂相比,具有其自身优势。1因材施教,从而解决学生个性化问题在翻转课堂上,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已有的学习知识水平安排个性化的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接受、吸收、理解知识。另一方面,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独立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空间,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独立学习和探索问题,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2课前观看视频,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视频和作业通常是上课前一周发布和布置,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探究思考,并且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和验证,这样在课堂上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向教师提出问题和疑惑,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再次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3丰富课堂情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知识内化。在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辅助手段的支撑下,翻转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更加灵活多样,呈现出课堂情境的多元化和层次化,学生通过小组化的学习方式,不断整合自我认知并学会悦纳自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师面临的挑战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微课程的开发者、意义构建的促进者、学生的引导者及现代教学理念和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者[3]。与其他的专业教师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教师能够更加灵活专业地运用心理学知识组织整个课堂的运行,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一)教学资源的准备

翻转课堂是技术促进学习的典范,因此翻转课堂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互联网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虽然目前互联网上的精品课程或公开课资源丰富,但因为每个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不尽相同,因此适用性并不普遍。提前发布的视频一方面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多媒体使用技术,比如视频的剪辑、音频的录制、PPT的灵活运用等,另一方面视频的制作内容还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精炼要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课堂理念的转变

穆塞莱姆认为:“翻转课堂并不意味着你的学生会观看教学视频,如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才是关键。”[4]翻转课堂上,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对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习惯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在心理健康翻转课堂上,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课堂时间最大化利用,从而完成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灵活的教学环境,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

课堂教学是在课前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解决个性化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学生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角色的转变

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地点、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量的多少。一方面,他们在观看教师提前分享的视频后,需要自主整理自己的疑问,做好学习笔记。另一方面,他们要对自己课前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这对于早已习惯于传统课堂上依赖教师讲授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互动环节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馈,否则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心理健康翻转课堂上,更注重课堂上个人的分享,然而学生在传统课堂的长期影响下,很难主动或或羞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个别学生不愿意接受这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对频繁的师生、生生讨论互动产生排斥心理。

五、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5]。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运用翻转课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达成教学目标,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条件下教学改革的一次新的尝试。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契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翻转课堂模式为教学带来了各种机遇,同时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课堂的翻转效果及发挥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需要一个探索和适应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立如,迈克雅各布森,张宝辉.翻转还是不翻转?超越教育潮流走向基于研究的课堂———访悉尼大学迈克雅各布森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16(5):139.

[2]卢海燕.基于微课“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158):34.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4]王聪,张凤娟.翻转课堂教学法在美国:历史、现状与课题[J].外国教育研究,2015,42(9):104.

[5]主宏洁.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课程与教学,2013(8):8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12

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及训练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是以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它的发展历史虽然相对较短,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不断扩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展示着无限生命力。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急需关注的问题之一。但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发展尚未成熟,探讨其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1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识,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自卑、自负等,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开发自我的潜能,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和自信心。

2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大学生来说,面对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和老师之间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①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让学生回眸自己的成长之路,通过思考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是怎样成为今天的我的?”之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父母以及家庭教育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所起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父母在抚养和教育自己成长时所付出的努力,体会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和无偿的付出,引导大学生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②由于大学的课堂相对中学来说更加自由,大学的师生关系相对中学来说更加民主,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种压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个人成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让学生明白每堂课背后教师所付出的努力,意识到要珍惜每一堂课,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大学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大学生各科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③大学对学生来说类似于半个社会,而大学里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比较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善交往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技巧,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

3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学习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改善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4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压力调节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认识自身面临的压力,了解压力应对的方法和步骤,掌握调节压力的一些技巧,甚至变压力为动力。帮助学生积极地看待自己的情绪,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学会有效地识别情绪,积极地调节控制情绪,合理地表达情绪,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5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保持健康的恋爱行为,培养大学生识别爱、表达爱、拒绝爱、发展爱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处理恋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指导大学生学会面对失恋等。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恋爱问题,避免因感情问题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成长。

6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倾向以及职业价值观等,认识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认识自己有助于大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就业方向和具体的就业岗位以及每种岗位的工作内容、任职资格。通过对自我的分析和对工作环境的分析,有助于大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且在职业目标的驱动下做好在校学习的规划,为进入社会就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高职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恋爱有着正面导向作用,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压力和情绪管理水平,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13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三、正确区分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

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对象的平衡,促进其发展。对不平衡状态的外在或内在的非建设性或伤害性处理,才会导致所谓的“病态、变态、或偏差”。

异常行为是学生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一种偶发性行为,这种行为在学生正常状态下是不会发生的,它与常态行为不同,可以称为“偏态行为”。班主任如果能及时鉴别学生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危机状态,回复到正常状态,那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以及意外事件就会大大减少。

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当学生处于不健康状态时,往往会非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包括反社会行为和异常行为。所谓“非线性”地发生,是指这些行为的发生常常是没有明确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关系,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例如,一位小学生突然害怕方格或类似方格的所有物体,这是一种异常行为,包括他自己在内,谁也弄不清他为什么会怕方格。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的特点,我们对其不适应行为的产生就无法预测。学生在心理不健康状态下所发生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既没有直接的原因,也没有明确的行为动机,因此,谈不上是其价值观、道德水准或人格特点的必然产物。这类行为我们称之为“变态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不适应行为的发生有不同的特点,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一是大部分的学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他们要求给予指导,以帮助他们正确应对遇到的问题。对于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发展中所出现的心理偏差,应树立正确的观念,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而针对极个别的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则要能够及时甄别,并积极寻求专门机构予以解决。

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二)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三)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14

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辅导员针对这些原因可采取的措施及改进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帮助大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关键词:心理问题;成因;措施;积极教育部于

20xx年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身心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也于20xx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1]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辅导员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因此,高校辅导员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2]

一、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是长期而复杂的,心理问题的普遍化与严重化成为大学教育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形成原因。

(一)心理的因素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长期以来,学校和家长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看成绩,而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甚至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失衡,要求学生一心只管学习,除学习外的一切生活上的事情全部由家长代劳,这样很容易使子女形成不健康的性格品质,丧失独立自主能力。大学生涯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因此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除了在校园内搞好学习,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之外,还应该走出校园,逐步走向社会,了解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逐步学会在社会中生存。大学这个新环境,让他们逐步脱离父母的呵护,学会独立的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这是一个痛苦的心理断奶期,因此在此阶段他们特别需要他人的理解与帮助。作为辅导员,应该协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畏惧感,帮助他们由未成年的心理依赖状态渐渐过渡到成年人的独立自主状态,让他们平稳顺利的渡过此阶段。

(二)目标的定位

刚刚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的大一新生。由于在高中生活中基本上都是由父母包办一切,他们只需要好好学习,因此社会生活经验几乎为零。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着幻想和理想,但是又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专业,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更不知道自己该从哪个方面为之而努力。因此,进入大学后,这类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为之而奋斗,所以在学业上常常感到非常迷茫,不知所措。因此作为辅导员,应该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帮助和指引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性格发展的人生目标,制定比较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

(三)学习的需要

大学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的学习,老师在一节课上讲解的内容往往需要大学生在课外花费数倍的时间去消化吸收。刚刚踏入大学的大一新生,由于在中小学阶段养成的在老师和家长督导下被动的学习习惯,使他们一时间之间难以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在学习上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很多同学对自主学习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样合理的安排时间,利用时间。每天把自主支配的时间浪费在睡懒觉,打游戏上面。因为没有充分的预习功课,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根本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课后又没有及时的复习,把课堂上所没有听懂的知识点搞懂。长此以往,导致恶性循环,从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大学课程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常常是中学所无法比拟的,需要学生有宽广的阅读量和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习压力也较大。因此,辅导员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同他们一起寻找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四)人际关系的处理

人类是群居动物,人们都需要有自己的朋友,伙伴。离开家乡,离开熟悉的亲朋好友,独自面临一个陌生环境中的大学生更迫切的希望结交到真心的朋友。但是寝室人际关系,恋爱关系,常常是令他们困惑痛苦不堪。很多大学生是首次离开父母,与同龄人一起生活。彼此个性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对他人的包容度欠缺是寝室产生矛盾的根源。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寝室成员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一旦发现某个寝室成员之间产生较大矛盾,辅导员应当及时帮助他们,调解矛盾,缓解纠纷。如果确实因为生活习惯,个人性格等原因无法继续相处在同一个屋檐下,辅导员可以把他们调开,避免矛盾的激化。

二、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重点关注对象

辅导员还需要对贫困学生,内向学生和网络成瘾学生进行重点的关注,做好这三类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贫困学生往往来自于贫穷落后的偏远地区,他们的成长环境导致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念和成长于城市中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冲突。有个别同学因为生活习惯不太爱洗澡,在整个冬季可以几个月不洗澡或一个月洗一次澡,导致同寝室同学和班级里的同学对他意见较大而产生矛盾。有些贫困学生虚荣心强,不敢坦然面对贫困,在与同学相处当中敏感而自卑,常常以为同学们因贫困而针对他,嘲笑他,从而产生心理问题。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的同时,更多的给予精神上的帮助与关心,引导他们正确的面对贫困,鼓励他们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的面对未来。性格内向的学生朋友较少,他们不善于表达,也不善于人际交往。但是这类学生内心同样也是十分渴望友谊的,如果有人能及时疏导他们内心的苦闷,让他们情绪得到恰当的发泄与释放,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融入集体,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那么他们的周围就会有朋友,就会有支持,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也能避免情绪压抑到极点而作出的一些偏激行为。迷恋游戏,网络成瘾在男性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大,他们一般都是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信的人。于是他们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游戏之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靠游戏中的获胜来取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长期生活在网吧之中,导致在期末考试中大部分科目都挂科而不得不退学。面对这一类学生,辅导员应该首先帮助他们戒掉网络依赖性,鼓励他们离开电脑,走向课堂和校园,支持他们不断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使他们找到自信,慢慢重新融入现实社会。

三、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

(一)通过各种灵活多变的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家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网站,qq,微信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来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们能正确的认识和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活中出现问题时,积极主动的与辅导员沟通,寻求帮助,预防并消除因长期情绪压抑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防患于未然。

(二)为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现在各个高校都已经配备由心理专业的教师负责的心理健康工作室,在大一新生进校以后开始心理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普查。摸底排查后,建立心理预警机制,针对各种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从专业的角度,采取单独辅导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避免恶性的事件的发生。总之,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工作、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新和民族的昌盛。[3]因此,应充分发挥教育的力量,加强心理受挫能力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品质,使其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起伏。[4]

参考文献:

[1]陈晓霞,王月琳,周若愚。浅议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华章,20xx(14)。

[2]杨晓燕。浅议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J]。卷宗,20xx(3)。

[3]陈海波,韩天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实施途径[J]。职业时空,20xx(14)。

[4]张家甄,张敏强,何凯,等。大学生挫折心理抵抗能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xx(3)。

推荐访问: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 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8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00字左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00字左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结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摘要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deyulunwen/2023/1217/691357.html

  • 相关内容
  • 12-17 2023年我的母校作文6篇

    我的母校作文光阴似箭,六年的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再过1个多月,我们就会离开母校升入中学。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我要对您说一声:母校,我感谢您,我永远不会忘记您!

  • 12-17 2023年社会实践日程安排4篇

    社会实践日程安排20xx年林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日程安排一筹备阶段1、5月11日(星期一),在新老区召开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为广大同学讲解暑期社会实践流程以

  • 12-17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读后感优秀5篇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读后感优秀在时间充裕且心静的春节假期,怀着一颗敬畏之心阅读了《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一书。因为珍惜,所以读得用心,真就应了书中所说“人生

  • 12-17 昆虫记读后感100优秀12篇

    昆虫记读后感100优秀暑假期间,我读完了由法国杰出的昆虫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昆虫记》。这是一本记录昆虫生活习惯、生活居所以及它们与家人亲切的互动和爱护自

  • 12-17 2023年我感受到了什么作文3篇

    我感受到了什么作文曾飞舞的身影,像天使的翅膀,划过我幸福的过往。爱曾经来到过的地方,依稀留着昨天的芬芳……爱是付出。傍晚,我实在闲的受不住了,边走在家附近的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