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理论在胸痹中的应用

【www.zhangdahai.com--行政管理论文】

杨晖,王世红,樊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心内科,上海 2000437)

大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1],在不同的篇章有不同的解释,有宇宙清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营卫化生之气、疫疠之气、自身运转之气的不同。《金匮要略》中认为,大气能够运行周身,可以行阴阳,和气血,使周身气机得以运转,“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2]。朱丹溪的医学理论秉承“天地之理”的认识和研究方法,提出大气理论在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格致余论》中,认为“是气也,即天之谓也。自其无极者观之?故曰大气”,他认为天气能正常运转,地不下沉,皆依赖于大气至清、至刚、至健的特性[3]。他将这一特点映射到人体,认为人体皮毛卫外、骨肉脏腑、血流不息,皆依赖大气的作用,首先提出肺气即大气,但并未运用到具体的治疗。后世孙一奎认为[4]“人与天地,生生不息者,皆一气之流行尔。是气也,具于身中,名曰宗气,又曰大气”是与营卫之气不同的气,能够“贯心脉,而行呼吸”。喻昌则认为大气是不同于膻中之气、宗气、肺气的胸中之气,有“清虚空洞”的特点,“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是胸中阳气“乃生死第一大关”[5]。治疗上以开通胸阳为主。张锡纯在以上理论基础上,认为大气“为诸气之纲领”能够撑持全身,贯心脉、司呼吸,振作精神,并自创升陷汤及类方,进一步完善了大气理论及治疗。大气不同于营卫之气,亦与宗气不同,是居于胸中的阳气,能够统摄气血运行,维持正常的精神活动。

大气居于上焦,统摄全身气机运转,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情志思考,四肢百骸运动皆依赖于大气正常运转,大气和则诸脏皆安,大气乱则百病丛生,“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矣”。大气的病变主要为“虚、陷、逆、滞、散”。

1.1 大气虚损是胸痹的发端

大气以元气为根本,水谷之气为养料,寄于胸中之地。若元气不足,或脾胃虚衰,大气无以滋养,出现大气虚损,此为疾病肇始,以乏力,胸闷,为主,病情相对较轻,其司呼吸、贯心脉、主持全身精神意志的作用被影响。出现喘促,呼吸不畅,胸闷、心绞痛,神昏健忘等一系列症状。大气不能调摄全身气机,气化功能不畅,水液代谢也收到影响,出现水肿,痰喘等症状。因此,气化功能与津液的布散是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理气健脾利水的先机。

1.2 大气下陷是胸痹痰湿瘀阻的肇始

因禀赋不足、劳逸失常、误治等一系列因素造成大气极虚而陷,大气下陷,呼吸之外气和内气不能相互续接,不能包举肺外,无法统摄全身气机,呼吸之气和脏腑浊气不能相互交换,壅塞喉间,甚则出现喘促不宁,大汗淋漓,呼吸顿停,努力呼吸似喘者[6],心悸怔忡、神昏健忘,胸中满闷,与现代医学所谓心衰急性发作类似。大气为诸气之纲领,大气下陷,脏腑失去升举作用,津不上承则口咽干燥,血行失常而出现崩漏、经量过多。大气贯心脉以行气血[7],大气虚极下陷,无力助心以行血推动血脉运行,血行迟缓,瘀血内生,痹阻心脉从而出现胸闷、心悸舌暗紫等瘀血表现。甚至出现脉道阻滞,气化推动无权,血脉痹阻而成死“症”。大气本居上焦,下陷影响肺气宣肃,肺失治节,水液输布排泄受阻,停聚成痰,进一步影响气机。痰湿瘀阻,气血运行不畅,发为胸痹。

1.3 大气厥逆与胸痹的调适气机失制

大气运化失常,气机逆乱,厥逆于上,搏结于胸中,不能助心以行血,不能助肺以宣肃,尤怡在《金匮心典》认为“胸痹不得卧,是肺气上而不下也”[8],大气厥乱于上故见心悸、怔忡。《金匮要略·奔豚》少腹寒水上逆,直达心下,阴寒之气痹阻大气,见胸痹气急。大气不归本经巡行,统摄失司,壅闭关窍,遂见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如临床的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结果多以V1-V3导联ST段抬高、V1-V3导联ST段多变为表现;
病人心脏结构无明显异常;
容易发生多形室速或室颤;
多见于青少年剧烈运动时。中医认为此为气机厥逆,壅塞于上,大气不能主持精神意志,从而导致晕厥反复发作、或见突然昏迷甚而猝死。

1.4 大气虚滞失常与胸痹

“痹者闭也,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9]大气本为“胸中之阳,法日之驭,离照当空,消阴除霾,而布于上”,现在被有形之邪阻碍经络气机“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大气不能正常运转,心血无以统摄推动,瘀滞脉络,不通则痛,发为胸痹。寒邪直中,阻遏脏气,“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1],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凝血瘀,淤血停滞脉道,发为脉痹。心主脉,和气血,脉痹失治,内传于心而成心痹。“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噎干善噫,厥气上则恐。”气虚无力助心以行血,血属阴为静,血行需气化推动,气虚无力行血,轻则血行迟缓,濡润不能,重则出现气滞血瘀,血滞留脉中,血脉不通,瘀滞脉络,不通则痛。

1.5 大气离散与胸痹的预后

《黄帝内经》中称气化为“化始,成形,布散”气散而有形。胸痹重症,大气耗散,阴阳离决,气散无以充养,气机运化随大气离散而消亡,“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将死之时,出现亡阴亡阳,终成死“症”。

1.6 疫疠之气与胸痹防御功能的权重

大气一方面成为胸痹的致病诱因,大气异常又是胸痹的主要病机。《黄帝内经》中记载“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认为大气是一种疫疠之气。病毒性心肌炎与大气的时疫性有关,温热论提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外感疫疠邪毒,循经上犯心肺,疫疠之气乘大气之道,大气无法统摄全身气机。同时温热疫气损伤正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热邪耗气伤阴,甚至阴阳两伤。《张伯臾医案》提到:“温邪时毒,伤人阴血津液为其常,阳气损耗为其变。”[10]表现为心气虚、心阴虚或心阳虚,出现胸闷胸痛,心悸、脉结代,少数呈频繁发作,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猝死。

大气有疾“虚、陷、逆、滞、散”病变,则随证治之,虚则补之、陷则提之、逆则降之,滞则通之、散则敛之。

2.1 虚则补之

大气虽秉少火发生,也需要后天水谷之气的培养,脾胃中焦气化不足,大气无以充养。在调补脾胃治疗大气虚衰时,应时刻注意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并居于中焦,斡旋上下气机,重视培补中焦。以补益中州为基本方义佐以升提之品,再根据其他兼症随症加减。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诸气的充养皆仰赖脾胃运化正常,故而一切气虚以健脾为要,治疗时以建中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为基本方。胃纳不馨,脾失健运,可加神曲、山楂等醒脾助运;
若脾虚便溏,在重视健脾的基础上重视收涩药物,如赤石脂、石榴皮等涩肠止泻,防治久泄伤气;
若脾虚日久,水饮难以运化,聚而成湿,则应加半夏、苍术等药健脾燥湿。

2.2 陷则升之

张锡纯创立大气下陷之说[11],认为下陷之因有三:第一,虚极下陷;
第二,因实致陷,正气与“邪气竞争,则有痛症”;
第三,郁而致陷。大气郁滞,气机失调。临床上多见大气“虚极下陷”,因禀赋不足、劳逸失常、误治等一系列因素造成大气极虚而陷,肺外无大气包举,呼吸之气和脏腑浊气不能相互交换,从而出现呼吸短气、心悸怔忡、大汗淋漓、神昏健忘等一系列症状,以升陷汤为主方,升陷汤方义类似于李东垣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为君,黄芪既能补气又能升气,柴胡为少阳引经药,升麻为阳明经引经药,引气上行,桔梗载诸药上行,引药直达胸中,黄芪性甘温,以苦寒的知母来制约其热性。然而大气下陷病机和中气下陷病机并不等同,中气久虚可导致大气无所滋养而下陷,但大气下陷时中气并不一定下陷。中气并大气下陷时,可遵循补中益气汤方义,于升陷汤中加白术补脾益气。若单纯见大气下陷,中气不陷时,不宜使用白术,防止黄芪白术共用,气机胀满横逆中焦,反而难以上提大气。大气下陷与心功能不全正相关,升阳举陷为生死之着。心衰虚陷为病之本,应升阳理气,健脾利水,升陷汤方中黄芪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降低B型利钠肽(BNP)。

大气虚陷导致的临床症状,少见单纯的虚证,多为虚实夹杂。大气下陷为本虚,血瘀痰凝为标实,在治疗时应辨证精准,注意兼症,血淤重时加用桃仁、红花、蒲黄等药物活血通络,痰浊重时加用瓜蒌、薤白、半夏化痰泄浊。

2.3 逆则降之

气机厥逆,上犯胸阳,各自为政,阴阳气不相顺接,“清者为阴,浊者为阳,清浊相干,则阴阳气乱也”[1],治以平冲降逆,以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奔豚汤等为基本方,桂枝平冲降逆,使上逆之气归于常道,可再加厚朴降气。

2.4 滞则通之温之

无论是外感寒邪,还是上焦阳虚,阴寒之气上逆阻塞脉络,重在“通阳”二字。虚则补而通之,实则泄而通之。上焦阳虚为主时,治疗时注意“通其上焦不足之阳”,以瓜蒌薤白汤方族为基础,开通胸阳使大气运转,再加桂枝、厚朴、半夏、杏仁等药宣上焦之痹。治疗时摒弃清凉苦寒之品“盖以阳通阳,阴分之药不与”。以实邪为主,寒气、水饮之邪等上逆,壅塞大气,运转不畅而导致胸痹,治疗时应重视驱邪通阳。《金匮要略》中提到“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做”是水饮寒邪久居胸中不散,遮蔽大气不能透过,用桂枝汤去芍药加麻黄、附子,以桂枝、附子通胸中之阳气,“阳主开,阳盛则有开无塞”,达到“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目的。寒邪痹阻,胸中阳气不得舒展。大气瘀滞也是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气滞血行乏力,血行瘀滞,病久而化瘀。临床可见动脉斑块血栓形成,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急性冠脉综合征等。选用薏苡附子散,用薏苡仁舒其经脉,附子复其胸中阳气,“浊阴不留胸际,旷若太空,所谓化日长”。后世张伯庾亦宗此治法,认为治疗上宜温阳通阳,善用桂枝附子,尤其推崇附子,认为附子温阳通阳效果优于桂枝[10]。

2.5 散则敛之

气散成为胸痹之重症,气散则神无所养,阴阳离绝。此时治疗需敛散固脱,回阳救逆。以四逆汤加大量人参收敛离绝之气,必要时再加龙骨、牡蛎等收敛之品。

杨某某,女,62岁,2019-07-08初诊。主诉:胸闷心悸怔忡5 a,加重3个月。患者反复XXX医院住院3次,诊疗时间6月余。西医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房颤,心功能不全IV级”。刻下症:胸闷,面目不华虚浮,喘促,失眠,神疲乏力,神情萎顿,胃纳不馨,双下肢肿胀,舌暗淡,苔根腻,脉沉寸弱。BNP:2 704 pg/mL。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1 mm,左室射血分数34%,肺动脉干24 mm,心包少量积液。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房颤,心功能不全IV级。中医诊断:胸痹心痛;
辨证:大气虚陷,水饮内停;
治法:举气升陷,利水平喘。处方:升陷汤合补肺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蜜炙黄芪15 g,柴胡6 g,升麻6 g,知母6 g,桔梗 6 g,冬瓜皮15 g,杜仲9 g,葶苈子9 g,苏子9 g,茯苓15 g,蒲公英15 g,酸枣仁9 g,炒稻芽15 g,炙甘草6 g,玉米须15 g,合欢皮9 g,薤白9 g,豆豉9 g,莲子心3 g。水煎,去渣混合200 mL,分2次服,200 mL/次,2次/d。共服14剂。

2019-07-22二诊:患者胸闷喘促略减,胃纳尚可,浮肿略消退,舌暗淡,苔薄腻白。予上方加赤小豆9 g。14剂。煎服法同前。

2019-08-05三诊:患者2 d前感风寒后出现胸闷气促加剧,眼睑下肢浮肿又现,咳嗽痰多色白,畏寒乏力疲软,舌淡胖,苔薄脉细寸弱。辨证为:大气虚陷,阳虚水停,治以升提大气,温阳利水,二诊方加四逆汤,方药组成:熟附片6 g,白芥子6 g,猪苓6 g,浙贝母9 g,紫苑9 g,炙半夏3 g,陈皮9 g,干姜6 g。共14剂。煎服法同前。

后门诊长期随访治疗1 a,以上方基本方酌情加减。煎服法同前。

2021-03-06再次随访复诊:患者平素无胸闷,活动时轻度胸闷气急,无浮肿,舌红苔薄白,脉细。BNP1 080 pg/mL,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9 mm,左室射血分数38%,肺动脉干22 mm。患者病情趋于平稳,予前方加减续服,定期随访。

按:慢性心功能不全,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最后结局,以心脏重塑、心肌损伤、心功能损害为特点,五年存活率50%[12]。中医认为与大气耗散,“神机化灭、气立孤危”所致,可分属于中医学“胸痹”“心悸” “喘症”“水肿”范畴。是大气虚陷为本,水饮痰瘀为标的本虚标实的症候群。心功能不全在上焦病变表现为气逆不降,张锡纯认为“肺之所以能呼吸者,时赖胸中大气”,此时需重视补益上焦,驱邪定喘降气,顾护卫气。以补肺汤为基本方义,其中葶苈子寓意降逆泻肺平喘成为心衰的首选药物。病之于心,心阳下陷,阳气布达蔽塞,水饮阴寒凝滞,聚而胸闷,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回阳升陷,顾护胸阳。

大气虚衰,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脾气下陷,气血乏源,“脾主升清”脾胃气虚,脾失健运,气化无源,大气失去补益而下陷,此时重点在升阳举陷,升陷汤为主,黄芪、升麻、柴胡、知母、桔梗五药,陷则升之,黄芪为君,黄芪补中益气,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能够降低BNP的表达[13]。柴胡为少阳引经药,升麻为阳明经引经药,引气上行,桔梗载诸药上行,引药直达胸中,知母凉润清敛,黄芪性甘温,以苦寒的知母来制约其热性。五药共奏阴阳调和,培补大气之功。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见纳呆、腹胀、浮肿,以培土制水法为治病之牛耳。《伤寒论》猪苓汤治阴虚水热互结的饮症。该方用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阿胶滋阴,滑石利水通淋。另外,玉米须、赤小豆、冬瓜皮有利水消肿之功,常常配伍使用。

心衰病程日久,本虚标实,本穷必及肾,肾失纳气,动则气喘;
下焦肾阳不足,不能温阳利水,水饮代谢失常,水停,上凌心肺,外溢肌肤,故见畏寒,遍身俱肿,小便不利。水饮内停,还需辨析阳虚水泛和阴虚水停。阳虚需要补气利水,温补肾阳,以真武汤温阳利水,重视附子干姜的使用,附子温阳通阳,和干姜同用温补肾阳纳气。若肾气不足,运化失常,下利清谷,完谷不化,加温肾益气之品,如许叔微二神圆[14]、严用和的四神丸[15]等,或附子、巴戟天、肉苁蓉、肉豆蔻等温热之药温肾补气。

以此案例分析,“补气定喘、降逆温肾、行气利水”是治疗法则。大气的气逆、气虚、气陷、气滞是胸痹中的心力衰竭辨证诊治的要点。大气虚陷是心衰的根本,在治疗时以升提大气为主,同时应时刻体察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之大义,时刻重视培补中焦,但也不忘滋养肾气。

此患者的治疗,大气论治贯穿始终,补气:补肺汤。提陷:升陷汤。降逆:葶苈大枣泻肺汤。通阳:回阳升陷汤。散敛:四逆汤。方子较多,未免驳杂,但心衰是痰湿胶结、气陷死症,诸方泛应曲当,平淡之药与剂量,却达到了卓著的疗效。

胸痹的整个病程中,大气“虚、陷、逆、滞、散”为胸痹的基本病机,能够影响周身气机运转,胸痹诸症,皆不离于上述五种病变。然而在临床中,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变,有可能不止一种病变,需要辨证精准,合理选择,必要时组合治疗。大气统摄全身气机,主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补、提、降、通、敛”成为胸痹治疗的主要原则。此外,大气还有疫疠之气的基本属性,在治疗中也不能忘透散邪气。分析完善大气相关理论,能进一步指导临床,更好的诊治胸痹之症。

猜你喜欢 胸痹气虚气机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13期)2022-05-10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医学概论(2022年3期)2022-04-24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9期)2022-04-19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2022年1期)2022-03-23治胸痹当用温法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20年9期)2020-12-09炙甘草汤加制水蛭治疗胸痹心痛作用机制、效果及安全性研究中华养生保健(2020年7期)2020-11-16推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气虚便秘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中华养生保健(2020年1期)2020-11-16便携电子打气机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16年9期)2017-03-17LNG加气机现场检定方法的解析大陆桥视野(2016年20期)2016-12-13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中国科技纵横(2015年15期)2015-10-31

推荐访问:胸痹 大气 理论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xingzhengguanlilunwen/2023/0614/61109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