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凝血功能状态变化的研究|足月新生儿窒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www.zhangdahai.com--商业计划书】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足月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早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检测52例不同窒息程度足月新生儿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及凝血酶时间(TT)水平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窒息组患儿PLT、PT、APTT、Fg以及TT等指标均出现变化(P1],但对足月新生儿窒息后体内凝血功能变化的相关报道较少。目前认为新生儿诊断DIC最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为PLT(Blood platelet count)、PT(Prothrombin time)、APT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TT(thrombin time)以及纤维蛋白原Fg(Fibrinogen)2]。我们对本院近期收治的足月新生儿窒息后出凝血功能的变化进行纵向对比研究,期望为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窒息足月新生儿52例,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3]。窒息诊断标准根据Apgar评分,生后l min Apgar评分4~7分为轻度窒息,生后1 min 0~3分为重度窒息。本组中新生儿分为重度窒息组20,胎龄(38.4±2.2)周,出生体重(3024±466)g,其中男12例,女8例;轻度窒息组32例,胎龄(38.4±2.4)周,出生体重(3152±379)g,其中男18例,女14例。对照组30例为同期住院无窒息的足月新生儿,Apgar评分≥8分,人院时无围产生期窒息史,无严重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及感染病史,胎龄(38.6±2.3)周,体重(3245±611)g,其中男19例,女11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无家族性出、凝血疾病史,新生儿生后及母亲产前均未使用对凝血功能有影响的药物。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胎龄、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测方法
  正常新生儿于生后24~48 h内,窒息新生儿于入院后,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取静脉血1 ml加入装有2%枸橼酸钠0.2 ml的试管中充分混匀,应用日本Sysmex Ca�53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PT、APTT、Fg以及TT。所有试剂为德国Siemens公司提供的配套试剂,具体操作按说明书严格实行;所有研究对象在抽取静脉血同时取末梢血应用法国Sysmex K�21N型血液细胞分析仪查血小板计数。所有研究对象在出院前重复上述指标的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P0.05)。与此类似,治疗前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新生儿血TT、PT和APT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窒息新生儿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比较(均数±标准差)
  �
  
  
  组别例数
  
  
  PLT(×10��9�)TT(s)PT(s)APTT(s)
  Fg(g/L)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对照组30334±51�a321±50�a16.8±3.3�a16.1±3.5�a11.2±3.1�a10.5±1.5�a30.5±3.8�a31.7±3.3�a4.1±0.1�a4.3±0.09�a
  轻度窒息组32254±49�b308±38��a*�19.1±5.4�b17.0±4.2��a*�16.9±3.5�b12.7±2.2��a*�38.7±4.4�b30.4±2.8��a*�2.8±0.1�b4.0±0.08��a*�
  重度窒息组20117±23�c311±42��a*�22.4±5.7�c17.3±3.9��a*�19.8±3.4�c13.0±2.2��a*�42.4±5.1�c30.9±2.5��a*�1.1±0.05�c4.5±0.1��a*�
  注:��a,b,c�:各指标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字母相同者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字母不同者表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4]。本组窒息新生儿,特别是重度新生儿PLT、TT、PT、APTT以及Fg等均有明显改变,并且病情缓解后上述指标即明显恢复正常,进一步证实新生儿窒息存在明显凝血功能改变,并且改变程度与病情具有明显相关性。�
  与国内外相关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5�7],我们的数据同样显示窒息患儿末梢血PLT水平出现明显下降,并且窒息程度越重,PLT下降则越明显。窒息患儿PLT下降的原因可能与缺氧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血小板迅速在暴露出的胶原纤维与肌纤维黏附、聚集、活化及消耗,使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减少有关。但是同时也有研究报道窒息患儿PLT水平并不会出现上述明显变化,一方面可能与疾病程度有关外,可能还与窒息过程中血小板激活因子释放增加刺激骨髓释放血小板有一定的关系。�
  本组患者无一例出现明显出血表现。这些患儿尽管有DIC病因存在,同时有凝血、纤溶异常,但尚未达到DIC诊断标准,提示本研究中的窒息儿大多仅为前DIC或DIC早期,同时也进一步表明TT、PT、APTT、Fg和PLT对于DIC前期诊断作用的局限性。DIC前期表现隐匿,临床医生发现患儿有出血征象时,已为DIC的中晚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常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而早期的高凝状态是多器官缺血性损害的病理基础,故早期诊断、预防十分重要。�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DIC专业委员会根据体内稳定调节功能紊乱情况,将DIC分为两类8]:非显性DIC:凝血机制处于代偿状态的DIC,即Pred�DIC;显性DIC:凝血机制处于失代偿状态的DIC,即临床典型DIC。DIC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本研究中的窒息新生儿、尤其是重度窒息新生儿主要表现为Pred�DIC,并且该异常状态是以高凝状态为主的Pred�DIC。�
  总之,窒息新生儿存在以高凝状态为主的前DIC或DIC早期;重度窒息儿更易发生DIC,且有向低凝期发展的趋势。DIC是复杂病理生理过程,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许多经典指标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早期DIC。使用敏感率、特异性高的分子标志物,及早诊断前DIC或DIC早期,并对其存在的止血异常进行早期干预有望改善预后,减轻器官损伤。�
  
  参 考 文 献�
  [1] 周伟,黄龙光.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研究进展.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0,13(5):425�428.�
  [2] 乔凤伶 and 冷平,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研究进展.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0,5(4):342�346.�
  [3] 陈自励. 新生儿窒息诊断研究进展和新诊断标准的建议.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8,15(1):1�4.�
  [4] 赵绍琴,胡小强,冼伟光,等.窒息新生儿凝血和纤溶改变的临床意义. 现代医药卫生, 2010,25(12):1804�1805.�
  [5] Bauman, M E, P Y Cheung, M P.Massicotte.Hemostasis and platelet dysfunction in asphyxiated neonates.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1,158(2):35�39.�
  [6] Boskabadi, H.Early diagnosis of perinatal asphyxia by nucleated red blood cell count: a case�control study. Archives of Iranian Medicine, 2010,13(4):275.�
  [7] 申孟平, 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0,(014):1076�1077.�
  [8] Okamoto, K.Frequency and hemostatic abnormalities in pre�DIC patients. Thrombosis research, 2010,126(1):74�78.

推荐访问:足月 新生儿 复苏 窒息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shangyejihuashu/2019/0413/7266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