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原祁绘画风格演变(三)】 十八世纪法国绘画风格的演变

【www.zhangdahai.com--感谢信】

     (三)晚年定型      李霖灿在谈到王原祁时说:   王原祁的画,尤其是在65岁之后,运笔之拙,一望可知。世界上有一种曰“古朴无巧转看转好”的事物,王原祁的“笔”就是一例。乍一观面,拙形于色,短线点擢,战掣错落,很像是呵冷尝试,指挥不能如意。而仔细效去,原来却是大智若愚、返老还童的最高境界。一笔之间,含蕴不尽,数笔之间,呼应有致,不但拙中藏巧,而且天机流转,一片自然。初看似儿童作画,信手在东涂西抹,再看三读之下,才见到是笔之天籁,恰到好处。这是真积力学后的悠然而至,这是绚烂之极的归于平淡,每一条线可玩味,每一组线可玩味,每一块画面的结组可玩味,每一幅画的全局又可玩味,这是技巧、学识、修养的总集点,这是中国画上所谓的全人格总表现。[20]
  王原祁在他最后十年的生命里,已完全将其山水画构图、设计系统化,同时“通过减少细节,强调立体的重量感和空间的层次,从而使画面结构更坚实”。[21]他总是在极力追求“苍润浑厚”的笔墨效果,而且别具一格地“以色代墨”,色墨互用,加上之前习惯使用的几何团块结构的章法,使作品更具“润”、“厚”之特点。
  康熙丁亥(1707年)初秋,王原祁为吴来仪创作《仿黄公望秋山图》(图26)。在题跋中,王原祁谈到创作的动机和对黄公望绘画笔墨、色彩的认识:
  余曾闻之先奉常云,在京江张子羽家,见大痴秋山笔墨设色之妙,虽大痴生平亦不易得,以未获再见为恨。时移世易,此图不知何往矣。余学画以来,常形梦寐,每当盘礴,于此悬揣冀其暗合,如水月镜花,何从把捉,只竭其薄技而已。来仪吴兄酷嗜余画,庚辰至今与之深谈奕理,匪朝伊夕,每为点染,未成旋失。今秋,余坚留信宿,辍笔方行,即写此意以赠,以见余用心之苦,践约之难也。
  《仿黄公望秋山图》以黄公望笔意为主基调,轮廓多以中锋用笔,融合董巨的萧散的笔法,先用笔,后用墨,由淡及浓,或疏或密,虚实相生,反复皴擦,干湿互用,意有所及,笔亦随之,从而达到了浑厚苍润的效果,然又较黄公望更加恣意纵横,在不经意间有着严谨的章法和隽永的笔墨形式趣味。尤其是王原祁以干笔强调淡湿的线条产生立体感,山石则通过层层叠加强化空间感,而有规律的点苔已经成为画家任意使用的手法。之后,王原祁显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经验,一系列佳作接踵而至。
  庚寅(1710年)闰七月,年届古稀的王原祁完成了《西岭云霞图》(图27),山峦连绵,云霞飞动,丛林屋宇,板桥溪水,景物繁而不乱。无论是构图,还是笔墨,都展现出画家地道的成熟本色。云与水的留白,将所有的空间融合起来,形成很强的动势。与“先以笔墨画形,然而敷色来完成”的习惯做法不同的是,王原祁运用石青、石绿、赭石、红等色彩来达到其作品结构的惊人的复杂性,令我们看到了王原祁用色如用墨的鲜明特点,设色既不是于轮廓线内“填彩”,也不是直接以色彩描绘自然物象的“没骨”,色彩纯是画中的皴擦点染的墨法之一部分。正如李霖灿所说:“他老年的画,墨色犬牙交错,时有套错了色版的错综迷离。”[22]这种着色亦如用墨,与原物的真实色彩并无关联,纯是平面空间中一种肌理质地效果,干干湿湿,或浓或淡,相互交叠,错错落落,若有若无,真所谓“色中有墨,墨中有色,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对此,他自己有独特体会
  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今人不解此意,色自为色,笔墨自为笔墨,不合山水之势,不入绢素之丹,惟见红绿火气,可憎可厌而已。惟不重取色,专重取气,于阴阳向背处,逐渐醒出。则色由气发,不浮不滞,自然成文,非可以躁心从事也。至于阴阳显晦,朝光暮霭,峦容树色,更须于平时留心。淡妆浓抹,触处相宜,是在心得,非成法之可定矣。[23]
  在《西岭云霞图》卷的题跋中,王原祁回顾了自己50年的创作经历,感慨万千:
  画法莫备于宋,至元人搜抉其义蕴,洗发其精神,实处转松,奇中有淡,而真趣乃出。四家各有真髓,其中逸致横生,天机透露,大痴尤精进头陀也。余弱冠时得先大父指授,方明董巨正宗法派,于子久为专师,今五十年矣。凡用笔之抑扬顿挫,用墨之浓淡枯湿,可解不可解处,有难以言传者。余年来渐觉有会心处,悉于此卷发之。艺虽不工,而苦心一番,甘苦自知。谓我似古人,我不敢信;谓我不似古人,我亦不敢信也。究心斯道者,或不以余言为河汉耳。
  这恰如其分地道出王原祁毕生作画的追求,既学古人又脱离古人,所谓貌离而神合。他把模拟自然的丘壑布置法改变成只顾气势不求好景的“龙脉”开合法,把创作的全力致于笔墨审美效果的达至方面,以毕生之力创造了“沉雄骀宕”、“苍润浑厚”的绘画风格,50年一步步走来,其中有许多东西可资借鉴。
  庚寅(1710年)秋,王原祁得到了受文人画家顶礼膜拜的王维《辋川图》刻石的拓本,以此作为构图基础,费时九个月,于翌年夏末精心完成了相似于《西岭云霞图》卷的《仿王维辋川图》(图28),题云:
  近与寄翁老先生论交已久,三年前拟《卢鸿草堂图》,即相订为辋川长卷,以未见粉本,不敢妄拟,客秋偶见行世石刻,并取集中之诗,参考以我意自成,不落画工形似,迄今已九闻月。公事之暇,无时不加点染,墨刻中参以诗意,如见右丞阳施阴设,移步换形之妙。即云拙劣,亦略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遗意。
  然而面对一幅黑白的拓片,王原祁所关心的显然不再是王维画中的诗意和笔墨关系,他沿袭的仅是石刻拓本的构图,并以此表明与南宗始祖王维的联系,有意表明自己的正脉传统:
  六法中气运生动,得天地真文章者自右丞始。北宋之荆、关、董、巨、二米、李、范、元之高、赵、四家,俱祖述其意,一灯相续,为正宗大家。南宋以来虽名家�立,如簇锦攒花,然大小不同、门户各判,学者多闻广识,皆可为腹笥之助。若以为心传在是,恐未登古人之堂奥,徒涉古人之糟粕耳。有明三百年,董思翁一扫蚕丛,先奉常亲承衣钵,余髫龀时承欢膝下,间亦窃闻一二。
  所以,王原祁将自己所彻悟的南宗传统的理论精髓通过完全图像化的手段付诸于《仿王维辋川图》卷之中。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一样,《仿王维辋川图》卷在构图上是极为复杂的。王原祁不以奇巧取胜,在平和、稳定的布局中经营出荡宕、曲折的变化:由右向左,先是一脉峻岭由下而上地升去,回转而环抱一湾清水,水中一岛由一桥与孟城坳相连;再左是“辋口庄”、“文杏馆”、“竹里馆”、“鹿柴”等二十景。正如画家自述“看高下,审左右,幅内幅外,来路去路,胸有成竹,然后濡毫吮墨,先定气势,次分间架,次布疏密,次别浓淡,转换敲击,东呼西应。”[24]王原祁通过岛与山、路与桥、水与湾的构成关系的经营与安排将画面调整为有主有从、气势紧凑的布局。
  《仿王维辋川图》卷除气势撼人的虚实结构处理、用笔的天机活泼外,最值得一书的,便是缤纷色彩之呈现,构成了画面的基本元素。王原祁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处理:蓝、绿、浅绛,各以融容之笔触皴染山石,尤其是零落于手卷各段的朱红色最为醒目,传递出浓浓秋意。由此,色彩经由笔触之交杂而跃然纸上,并与墨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共同组成“笔意纵横”“色墨交织”的浑沦气象。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1711年所作的《南山积翠图》(卷,纸本,设色,44×338.5cm,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图29)、《严滩春晓图》(图30)等。
  癸巳(1713年)九秋,邹拱宸南归,王原祁有感于深秋之思,精心创作《仿大痴秋山图》(图31)相赠:
  大痴《秋山》,余从未之见,曾闻之先大父云,于京江张子羽家曾一寓目,为子久生平第一。数十年来,时移物换,此画下可复睹。艺苑论画,亦不传其名也。癸巳九秋,风高木落,气候萧森,拱宸兄将南归,余正值思秋之际,有动于中。因名之曰仿大痴秋山,不如当年真虎,笔墨如何,神韵如何,但以余之笔写余之意,中间不无悠然以远,悄然以思,即此为秋水伊人之句可也。[25]
  相较于前述康熙丁亥(1707年)初秋所作《仿黄公望秋山图》,该图完全呈现出王原祁晚年绘画风格的特殊味道,技法纯熟,皴笔不求其当,重叠中断者颇多;点云不求形似,矾头排比者甚多,设色则青绿增而赭色减,布局则取大势而不专小谨,非老于斫轮者不能至此境。或许是年老体迈之原因,笔致随意而略有颤抖之态,但老辣荒寒意趣油然而生。在这里,王原祁追求的是画面整体效果,但细节不失平淡天真之趣味,真所谓“绚烂之极,复归平淡”。
  乙未(1715年)暮春所作的《草堂烟树图》(图32)似乎表明暮年之际的王原祁偶尔出现新的兴趣。他一反往常喜用枯笔的习惯,用水比较丰富而有温润之致,笔墨浑沦,于斑驳陆离之中充满一片拙趣,但用笔老辣挺劲,亦如自跋所云:
  古人用笔,意在笔先,然妙处在藏锋不露。元之四家,化浑厚为潇洒,变刚劲为和柔,正藏锋之意也。子久尤得其要,可及可到处,正不可及不可到处。个中三昧,在深参而自会之。
  同年夏天所作《仿吴镇山水图》(图33)意仿吴镇,笔墨滋润流逸,烘染之法尤为精到,得吴氏笔墨之真趣,自题曰:
  世人论画以笔墨,而用笔用墨,必须辨其次第,审其纯驳,从气势而定位置,从位置而加皴染,略一任意,便疥癞满纸矣。每于梅道人有墨猪之诮,精深流逸之故,茫然不解,何以得古人用心处。余急于此指出,得其三昧,即得北宋之三昧也。
  虽暮景扶衰,但其精挚雄深之气不减当年。这或许是他平生最后一件作品,大约3个多月后,王原祁因病长逝了。
  《仿黄公望秋山图》轴、《西岭云霞图》卷、《仿王维辋川图》卷、《仿大痴秋山图》轴、《草堂烟树图》轴等构成了王原祁晚年绘画创作的完整系列。这些晚年作品,不论构图、笔墨还是意境的营造,皆能表现出画家独特的匠心。王原祁充分发挥水墨潜能,构景层次繁多,但因烘染得法,气息格局静穆稳重。
  参考文献:
  [20] 李霖灿.中国名画研究[M].台北:艺文印书馆,1973:234-235。
  [21] Osvald Siren.Chinese Painting[M]. New York,Ronald Press,1958.
  [22] 李霖灿.中国名画研究[M].台北:艺文印书馆,1973:235。
  [23] 王原祁.雨窗漫笔[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26-27.
  [24] 王原祁.雨窗漫笔[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19-20.
  [25] 王原祁.雨窗漫笔[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77。

推荐访问:演变 绘画 试论 风格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ganxiexin/2019/0319/2248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