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9年我院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药品不良反应个例报告

【www.zhangdahai.com--活动方案】

  [摘要]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本院2005年2月~2009年10月收集的87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ADR中,女性稍多于男性;临床上引起ADR的药物集中在抗菌类药物,而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反应是其主要的表现类型,静脉给药途径最容易引发ADR。结论:临床上容易引起ADR的药物应加强管理,使用时需密切关注。开展ADR监测应作为医院药品管理的重要部分,值得医务人员充分重视。
  [关键词] 不良反应;监测;药品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1(b)-136-02
  
  药品不良反应(ADR)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和卫生资源的巨大损失,随着新药品种的增加和新剂型的不断改进,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已引起广大医务人员和消费者的普遍关注。ADR监测作为药品再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及时对药品作出评价及制定相应措施,保障临床用药的合理性。笔者就近几年本院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分析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并整理2005年2月~2009年10月本院87例ADR有效报告。按照国家药物ADR监测中心制定因果关系分析判定标准,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78例ADR患者的一般情况、给药方式、药物类别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87例ADR病例中,男性占47.1%(41/87),女性占52.9%(46/87),患者年龄1个月~85岁。病例性别、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2.2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根据78例ADR报表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累及器官和(或)系统进行归类统计。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最为常见,占58.6%,其次为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见表2。
  2.3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分布情况
  从ADR所涉及药品类别分布情况看,抗菌药物出现ADR例数和品种数最多,其次是循环系统用药和中药注射剂。见表3。
  2.4 引起ADR的给药途径情况
  87例ADR患者中,静脉给药引起ADR的最多,占70.1%(61/87),其次是口服途径,占18.5%(16/87)。见表4。
  3 讨论
  从表1中看出,本院发生的87例ADR中,在性别方面女性稍高于男性,与杨思芸等[1]报道一致。年龄分布方面,不同年龄段发生ADR有差别,原因可能是年龄不同,患者血浆与药物结合能力、药代动力学不同,导致引发ADR的概率和程度也不同。其中60岁以上占多数,共27例(31.0%),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等器官功能减弱,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代偿能力下降,耐受性降低,加上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或慢性疾病,联合用药情况较多,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用药依从性差,使得ADR多于(或重于)其他年龄段。因此,高龄患者用药时应特别慎重,注意适当调整剂量和时间。同时,用药过程中加强监护,对可能出现的ADR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从表2中看出,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中皮疹、瘙痒、皮肤红斑等现象居多,但此类损害通常较轻;其次为消化系统,这可能是由于口服制剂都需要经过胃肠道吸收,因此容易出现以胃肠道系统损害为主的ADR,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总结本院ADR报告,显示除了静脉滴注患者出现皮疹、注射部位红、痒等皮肤损害,还容易发生寒战、盗汗等全身性损害,个别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这与使用何种药物及输注速度有关,特别是抗菌药物的使用,尤其值得医护人员的重视,输注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反应,并采取适当措施。
  从表3中看出,本院抗菌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居首位,这与抗菌药物广泛应用、联合用药及国内用药习惯等均有关,与汝玲等[2]报道一致。抗菌药物的大量、广泛使用使得耐药菌株也随之增加,引起患者机体菌群失调,ADR增多,尤其对于免疫力下降的高龄患者,菌群失调威胁更大。提示临床必须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严格用药指征,尽量避免用药剂量过大或过小、用药疗程过长、频繁换药等问题。随着国家对中药现代化的推广力度加大,中药新品种、新剂型越来越多,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日益增多,但由于中药注射剂中含较多未知成分如蛋白质、淀粉、色素、鞣质、树脂、挥发油等,这些同时也是致敏成分,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因此ADR的发生率也呈逐步上升的趋势[3]。加上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与质控指标仍未完善,当个别批号有效成分纯度欠佳时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临床医生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更新观念,不要受传统中药无毒副作用观念的束缚,注意其配伍禁忌,尽量单独应用,同时重视使用方法,控制滴速,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的监测。
  表4显示,注射剂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占70.1%,其次是口服给药,与国内其他报道[4]相似。这是由于静脉及口服给药是临床最常用的两种给药途径,药物经静脉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迅速作用于靶部位,但同时注射剂的pH、微粒、渗透压、内毒素、赋形剂等均是引发ADR的不确定因素,使得该途径比其他方式更易引起ADR。有建议[5]门诊应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开粉针剂处方,提倡口服给药,并遵循“能够口服不肌注,能够肌注不静脉”的用药准则,有效避免或降低静脉给药引起的ADR。
  总之,通过本次ADR报告的回顾性研究及分析,意识到药品使用过程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作为基层医疗单位,更应严格遵守有关制度和规定,并制定符合本机构情况的具体措施,坚决杜绝滥用抗菌药物现象,加强相关ADR因素的监管,有效降低ADR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杨思芸,王龙飞,李胜前,等.41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4):316-318.
  [2]汝玲,黄海英,韩方璇.我院26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3):422-423.
  [3]骆军.对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1):82-83.
  [4]任剑雄.我院243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4):118.
  [5]钟红兰.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处理[J].广东药学,2002,12(4):47-49.
  (收稿日期:2010-10-14)

推荐访问:我院 不良反应 药品 报告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huodongfangan/2019/0418/8213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