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抗真菌研究进展_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www.zhangdahai.com--经验交流材料】

  关键词:中药;抗真菌;作用机制;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68--03
  
  近年来,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广谱抗生素、糖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的大量应用,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剧增等,使真菌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大,其中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40倍。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研究者从中药中寻找抗真菌药物,进行了化学及药理研究,至今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研究范围从单味中药发展到复方,研究和探索抗真菌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等,为发现和研制抗真菌药物提供有利的线索和理论依据。目前中药抗真菌有效成分的提取主要有水煎剂,乙醇、乙醚、稀醋酸等的浸出制剂。另外研究中药对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试验方法很多,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管碟法、固体培养基法、纸片抑菌法、平皿稀释法以及平板打孔扩散法等,它们通常只用于对中药的抑菌活性作定性研究;定量分析常用二倍稀释法。本文就近年中药抗真菌的研究综述如下。
  
  1 单味中药实验研究
  
  杨风琴等采用试管药基稀释法,测定8种中草药对8种致性病浅部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8种中草药提取物对石膏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尤以白头翁、公丁香抗菌作用显著,其平均MIC为10.10%、10.63%。王理达等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MTT法测定了黄柏等13种生药醇提物的抗真菌研究,结果发现黄柏、丁香、乌梅等有强烈抑制真菌活性作用。谢水祥等采用菌落计数法对20种中药进行实验,结果发现知母、地肤予、苦参、黄连等9种药物,有明显抑制絮状表皮癣菌的生长作用。王吴等采用浅部真菌接种菌量的计数,观察丹参、苦参、蛇床子等10种中草药对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的抑菌实验及MIC测定,其中茵陈、黄连、胡黄连、白头翁水提物在5%的浓度即对部分浅部真菌产生抑制作用;在国内首次测定了蛇床子、胡黄连、白头翁的平均MIC,其中白头翁的平均MIC为9.38%。宫毓静等发现牡丹皮、土槿皮等22种中药对一种或几种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现从药典收录的植物类抗真菌中药统计寒味药多,甘昧药较少,多归胆经。1995年~2004年近10年来,我国学者对187味中草药进行了抗真菌作用研究。其中具有杀灭真菌作用的77味,有明显抗真菌作用的44味,抗真菌作用微弱的41味,抗真菌作用不确定的5味,无抗真菌作用的20味。
  
  2 复方中药抗真菌的实验研究
  
  由于中药复方组方复杂多样,有效成分难确定,抗菌研究相对困难,大多数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些方剂中的单味药无明显的抗真菌活性,但复方却呈现一定的疗效。如姜欣等m’发现对于免疫功能下降的白色念珠菌感染动物模型,抗真菌药物与补中益气汤配伍用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抗真菌药物组,复方并无明显抗真菌作用,而是通过改善机体免疫力而协助抗真菌。徐洪波对藿黄散洗剂进行了体外及体内实验室研究,结果发现藿黄散洗剂对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红色毛癣菌的MIC分别为31.2、15.6、15.6、15.6mg/mL,动物模型实验有效,显著改善症状。陈华萍等采用试管法对龙风洁身纯、易舒特洗剂、肤阴洁、洁尔阴洗液4种中药洗剂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对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张尊祥掣选用楮叶、苦参、黄柏、露蜂房、蛇床子等组成“铁扇癣痒平”;采用对倍液体稀释法测定该药对金红色毛癣菌、紫色毛癣菌、须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体外抑制作用,结果该药对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杨志波等对枯矾、明矾为主的复方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复方二矾对石膏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的MIC:0.25%、0.5%、0.5%。隋芝芹等以苦参、甘草为主进行了抗真菌试验,结果表明苦甘洗剂对浅部真菌有抑制作用。范瑞强等以丁香、藿香为主复方,对红色毛癣菌、白色念珠菌等的抗菌研究,结果该药有抗菌作用。谢淑霞等报道祛癣洗剂对我国南方常见的9种致病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在6.25%~50%之间,对癣菌的抑制作用优于对白念珠菌。复方苦槿霜对部分常见皮肤致病真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犬小孢子癣菌)有抑制作用。10%和20%复方苦槿霜抑菌效果与达克宁相当(P 微结构的研究中发现,肉桂醛有明显的抗黄曲霉作用,主要通过破坏真菌细胞壁,使药物渗入菌细胞内,破坏细胞器而起强大的杀菌作用。宋军等利用电镜也观察到,柠檬醛首先通过改变膜的通透性损伤质膜进入细胞,进入细胞后,与DNA相互作用,使DNA产生不可逆损伤。透射电镜下所见也进一步证明,丁香作用部分在细胞膜。罗东辉等通过电镜观察到,肉桂醛和茴香醛对糠秕孢子菌损伤发生在芽孢形成的某一阶段,芽孢是最薄弱的靶位。李大宁等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3种中药活性成分(小檗碱、黄芩苷、丁香酚)对白念菌DNA合成周期的影响,发现随着药物浓度升高,白念菌处于S~G2~M期的细胞比例呈降低趋势,即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并发现药物处理后的细胞荧光强度减弱,表明DNA含量的减少。叶元康认为大蒜可通过氧化蛋白质巯基使蛋白质灭活,与含巯基的化合物竞争或非竞争地抑制某些酶而影响真菌的代谢。白玫等用3H~TdR渗入法实验发现茴香醛对白色念珠菌核酸代谢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罗曼等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与显微多道分光光度图象分析系统证明柠橡醛引起黄曲霉DNA断裂,并使黄曲霉质膜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和功能改变。由于真菌本身是一复杂的有机体,对中药活性成分的反应可能是复杂的且多方面的。因此今后对中药抗真菌机理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上和对真菌的宏观影响上,应更加细致地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是如何作用于这些细胞结构而使其发生改变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采用一些先进的生物技术分离有关酶基因,来揭示中药的抗真菌作用机理。
  
  5 问题及展望
  
  近年来,中药复方、单味药以及有效成分抗菌的研究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来看,依然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如实验研究方法未能统一,实验条件尚无统一标准,使出现的实验结果差异较大;大多数抗真菌中药的实验研究都是进行体外研究,研究手段多停留于形态学层面,对体内和深部真菌研究较少,抗菌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等。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建立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筛选标准,使研究更加统一和规范;随着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增多,加强抗深部感染真菌中药研究;抗真菌中药复方研究及利用动物真菌性疾病模型进行体内研究;分离确认中药有效成分,进而对有效成分进行抗真菌机制研究;充分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进行中药研究,将有助于开发抗真菌新药及指导临床。

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中药 抗真菌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jingyanjiaoliucailiao/2019/0423/9057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