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的依据及逻辑研究

【www.zhangdahai.com--可行性研究报告】

□宁靖姝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造,从生产合作社的探索尝试到改革开放的大刀阔斧,从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起步到新时代的全新历史方位,中国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梦想对于个人而言是矢志不移的方向,是引导人克服艰难险阻孜孜以求的力量源泉,是最美丽而珍贵的精神食粮;
对于民族而言则是凝心聚力众志成城的法宝,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精粹,是引领其不断进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要前提。中国梦蕴含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和生活幸福的美好期盼,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的世情和国情下,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逻辑已然在现实中逐步呈现。

中华民族在过去5,000余年的历史中,曾经以悠久的文明、卓越的文化和繁荣的经济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积淀了深厚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然而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年间,耻辱与磨难,求索与奋斗共同为那个特殊的时代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彼时,和平、幸福、尊严、富强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对个人生活及国家发展的殷切期待,保家卫国、救亡图强成为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力量源泉。在这个过程中,曾有无数有志之士寻找拯救中国的道路。义和团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虽反映着强烈的民族梦想,却终究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大国中成为复兴过程中一段探索性的插曲。

在科技革命席卷欧洲的同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由于清廷的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欧洲列强。也正是因为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掳走了无法计量的财富,带来了民不聊生的战争。无数仁人志士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前赴后继,披荆斩棘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谋求生存和发展之路,但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无论是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都不能完成民族独立与复兴的重任,直到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将马克思主义送入了中国,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能够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困境,走向自主自强道路的科学理论。自此,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指出全新的道路和方向,这也成为了历史和中国人民的最终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发展道路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终于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正是这一成就将引领中国人民走向辉煌的中国梦。如今,中国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的生活大为改观,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走进新时代的全新历史方位。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建国初的不懈探索到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从抗日战争的胜利到如今日益强盛的国力,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虽然在探索过程中经过曲折,但中国共产党不断吸取历史经验,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伟大胜利。

中国梦离我们并不遥远,依托于我们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依托于每一个中国人各自的梦想与对祖国的期待,依托于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的不懈奋斗。中国梦并不渺茫,其唤起了中华民族百年以来图强的愿景和情感,连接并涵盖了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的目标和梦想,并展现出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中国梦唤起了中华民族百年以来图强的愿景和情感。作为极富表达亲和性和浓烈民族情感的宏伟目标,中国梦激发了中国人对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及民族先烈奋斗历程的追忆,凝聚了百余年来追求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同时,通过对未来国富民强的目标的生动描述引导着人民认清大势和立足当下,以饱满的热情和不竭的斗志争取美好梦想的早日实现,同时赋予其浓厚的历史底蕴与现实意义。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曾经的辉煌灿烂与近代的风雨如晦形成的鲜明反差,映衬得中华民族期待复兴的期盼和使命更为殷切,也正因为中国梦蕴含着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美好愿望,在今天复兴可期的新时代背景下,其意义和价值尤为醒目。

(二)中国梦连接并涵盖了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的目标和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每一个民族的个体都是民族的一员,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唇齿相依。每个中国人的求学梦、就业梦、社会保障梦等愿望都依托于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昌盛,而国家民族的发展又依托于每一位成员的奋斗。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表述来说,即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2]。中国梦之所以是具体的、生动的,充满生命力和吸引力,就是因为其真实而深刻地刻画出国家、民族未来的走向,鲜明而现实地反映出人民的愿望,将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利益与期待紧紧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牢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

(三)实现中国梦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在追求富国强民的过程中,中国民族也将会用自身的发展为世界带来积极影响。与帝国主义通过掠夺、殖民发家的丑恶行径不同,中国民族向来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和胸怀著称于世。中国作为人口占世界近1/5,土地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1/15的大国,在历史上曾创造了多个辉煌时期。越是在中华文明璀璨夺目的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越体现着包容性与责任感。汉有张骞通西域,明有郑和下西洋,文化和商业的交流让世界了解了中国,而马可波罗和利玛窦的游历记载更是展现了不同年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大国的恢弘气度。从个人道德层面而言,中国人深植求同存异、以和为贵的传统道德理念,追求个人与他人、与集体共荣共进的价值理念;
从民族精神而言,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博大胸怀和崇尚“大同”的深厚底蕴决定了中国追求万邦协和、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中国梦的提出蕴含着连接中国历史与未来的深度追求,造福国家、民族、人民的光荣梦想,贡献世界的博大豪情。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面前还存在着许多挑战,需要用科学的道路、理论、指导去引领,需要用脚踏实地的奋斗真抓实干,需要强大的勇气和决心去开拓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梦的实现指引了方向。中国梦为人民的团结奋斗提供不竭动力与精神支持,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必将是实践的产物。中国梦蕴含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类解放学说深度契合,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国家建设和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根本的力量,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必将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也充分证明,只要掌握和遵循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就能够实现发展目标,取得最终胜利。历史也充分证明,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尊重客观规律的实践,必能将梦想变为生活中的现实。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保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成就和速度举世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向“富起来”的跨域,正在向“强起来”的目标挺进,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在当今这个时代展望中国梦的前景,无疑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必将凝聚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中国梦不仅仅反映了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华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景和中国人民追求全面发展生活的美好希望,也已经并正在带给世界非同凡响的意义,这体现在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和本质中,体现在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包容性与责任感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建设经验中,更体现在中国作为飞速发展的大国承担的责任与国际间互惠合作的实践中。

(三)中国梦的实现依托于改革与发展这两个时代最为耀眼的主题。如果没有长足的发展作为基础,中国梦就无从谈起,而没有改革开放,中国也不会取得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加强顶层设计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探索,定点试验,我们都需要立足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并针对目前我国所处阶段国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勇于改革,善于创新。只有紧紧围绕正确的目标和任务推进改革,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接近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概念的提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准确地反映了人民心声。历史深刻地提醒我们,唯有自强方能独立,唯有自强方能发展。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引领民族走向独立、发展、复兴的伟大征程,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必将一如既往逐步在历史的机遇和考验中走向辉煌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民族梦想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9期)2021-09-27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MINORITY REPORT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9年5期)2019-11-11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华人时刊(2018年17期)2018-12-07梦想新高考·英语基础(高一)(2016年10期)2017-07-06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梦想娃娃乐园·3-7岁综合智能(2016年4期)2016-10-24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推荐访问:中国 逻辑 研究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kexingxingyanjiubaogao/2023/0604/60705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