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字存在构式及其微构式研究

【www.zhangdahai.com--可行性研究报告】

禹 平,赵晓明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6)

存在句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句式,是表示事物存在性的语言形式。汉语中的存在句是表现事物的“存在关系”即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的:“某处有某物存在”(1)储泽祥:《汉语存在句的历时性考察》,《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4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语言现象,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传统的研究注重对存在句的描写和分类。随着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的兴起,存在句的研究逐步深入,但是主要成果集中在动态存在句,对存在句的其他小类如“是”字存在句的研究尚不充分,以往研究的焦点在于“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的区分以及“是”字存在句的成句条件等。目前“是”字存在句表存在义还是表判断义,学界尚存在一定争议,“是”字存在句形成机制尚不明确。我们将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考察。

现代汉语中存在句是一类构式,其构式义为“某地方存在某事物”,我们将构式形式表述为:NP处+V+NP。根据构式理论的基本主张,构式本身具有意义,该意义独立于构式中的词语而存在(2)Adele.E.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吴海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当构式中动词为“有”时构成“有”字存在构式。无论是从“有”字存在构式的来源还是其使用频率,我们都认为“有”字存在构式是存在构式的原型构式,“有”字存在构式的意义就是存在构式的中心意义。当动词为“是”就形成“是”字存在构式,“是”字存在构式是由存在构式中心意义扩展得到的一种最经济的表达,有其独特的语义和语用价值。

构式语法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简单句构式与反映人类经验的基本情景的语义结构直接相联(3)Adele.E.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第5页。。这体现了语言中的象似性原则。象似性指句法结构,甚至是句法规则是非任意的,是有理有据的,也可以说是句法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的一种自然的联系(4)柯招榕:《从认知语法角度探讨存在句结构》,《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有”字存在构式反映了人们在感觉“存在”时的直观体验——在一个地方存在一个物体,具体用法例如:

(1)地上有铡刀,还有些木工用具和些新劈下来的木片。(冰心《冰心文集》)

例句(1)的存在义不是“有”带来的。“有”的本义为“持有、拥有”,“有”字常用结构“NP1+有+NP2”的基本义为领有,“有”字存在构式的存在义是构式整体表示的,构式作为一个整体储存于语言知识库。构式语法认为,构式义来自于动词与构式的互动,“是”与存在原型构式的互动决定了“是”字存在构式的构式义及构式结构、语用等特点。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组成一个由承继关系联接的网络,而且这些承继关系是具体构式的许多特征存在的理据”。“有”字存在构式与“是”字存在构式处在这个存在构式网络不同的节点,它们之间存在统制与承继的关系。基于语言表达的需要,“是”字存在构式也在不断继续扩张、分化出语义语用语形有所差异的微观子构式。我们把“是”字存在构式放在构式网络中考察,有助于发掘微观子构式的形成演变机制及表义特点。“是”字存在句作为汉语的特殊句式,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之一。本文从构式的角度,对“是”字存在构式进行细致的分类,视不同微观子构式为“是”字存在构式的微构式,探究各类微构式的特点,根据构式演化相关理论推测各类微构式之间的演变关系,初步构建一个“是”字存在构式层级体系。一方面可以作为现代汉语存在构式研究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现代汉语不同构式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

具体构式的意义源于词项和构式固有意义的整合,这种整合是动词与构式的互动整合,这种语法运作既是自上而下也是自下而上的(5)Adele.E.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第23页。。“是”字存在构式的构式义是存在构式与动词“是”互动形成的。存在构式的中心意义为“某地方存在某人或某物”,本质上是用来表达“关系类经验”的(6)邓仁华:《汉语存在句的系统功能语法研究》,《现代外语》2015年第2期。,即存在物的位置问题。构式的论元角色为存在处所、存在主体。在构式结构形式上,二者之间还需要联系动词进行链接。

“是”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其词性、用法一直存在争议。“是”是虚词还是实词?是词汇词还是语法词?“是”的基本功能是什么?这些争议反映了“是”字本身的复杂性,这一复杂性也必定体现在“是”字存在构式之中。关于“是”的来源,学界尚没有定论,《说文解字》:“是,直也,从日正。”段玉裁注: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肖娅曼认为,“是”的意思是对某一对象合乎“日”这一标准的肯定结论,其完整的判断过程有三个要素:判断标准(日)、判断对象(物)和判断关系(是)。“物”与“日”相符就是“是”,这种判断对象与判断标准相符合、相一致就是“是”的本义(7)肖娅曼:《汉语系词“是”的来源与成因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3年。。从王力(8)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清华学报》1937年第1期。、杨适(9)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85页。等人的词源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的来源如何,做何词性,“是”字前后成分的语义关系都是一致的,都通常具有等同、类属或一致的关系,这是“是”所在句型的一个基本语义结构。动词“是”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作判断动词,最常见用法是放在两个名词(词或短语)中间(10)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第二卷)汉语语法论文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24页。。我们认为,判断动词“是”构成的“是”字结构也是一种构式,从语用上来说,“是”标示其前为主题,其后为论述,语用功能表判断,这种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决定了“是”字存在构式的构式义及语用特点。

“是”连接的两个名词所指的事物间的关系具有强烈的时间持续性(11)石毓智:《判断词“是”构成连词的概念基础》,《汉语学习》2005年第10期。,这种时间持续性与“存在”的持续性是一致的。我们认为这是“是”能进入存在构式的概念基础。“是”进入存在构式后,其参与者角色与存在构式论元角色相融合。角色的特定组合表示与人类经验有关的情景,并且与论元结构构式相联(12)Adele.E.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第38页。。现实情景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在某处存在某物,且这种物完全占据某处。说话者有表达这种情景的需要,当语言中缺少相对应的构式,说话者就会积极创造一种最适合、最经济的方式来传递信息。Langacker认为,语言是根据某些概念原型组织的。人们在创造新表达时倾向于参照先前已有的构式,在这一过程中类推思考、隐喻思维发挥重要作用(13)兰盖克:《认知语法基础(第二卷)描写应用》,牛保义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06页。。

据付义琴考据,上古时期就已出现判断型存在句(14)付义琴:《“是”字存在句的来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如:

(2)海、岱及淮惟徐州。(《尚书·夏书·禹贡》)

(3)黑水西河惟雍州。(《尚书·夏书·禹贡》)

此类判断型存在句存在处所为处所名词,存在主体也是处所性名词,二者在性质上为一致的关系,结构表述为“NP处+准系词+NP处”。

在《尚书》中,我们也发现一类表存在的“有”字结构:

(4)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尚书·商书·盘庚上》)

(5)商今其有灾,我兴受其败;
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尚书·商书·微子》)

这类“有”字结构有别于典型的表领有/领属的“有”字构式,“有”前成分表处所,其后成分为存在物,结构表述为“NP处+有+NP”。

“是”出现判断词用法之后,人们在表述“在某处存在某物,且这种物完全占据某处”这一情景时,判断型存在句及“有”字存在构式都是“是”字存在构式形成的重要参考。根据有关“是”字存在构式来源的研究,最早出现的“是”字存在构式如:

(6)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三国志蜀书赵云传》)

(7)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水经注渐江水》)

构式中存在处所含有周遍性的表意成分,“是”前常出现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如悉、皆、尽等。

根据Goldberg对构式承继联接的相关理论,这类“是”字存在构式是以“有”字存在构式意义为基础的多义形式之一,其构式义为:某处存在某物,且某物完全占据某处。这类“是”字存在构式的表达与存在物的“量”有密切关系,存在物具有充溢性。借用量范畴中“全量”这一概念来描述这种充溢性,我们把这类“是”字存在构式称为全量凸显“是”字存在构式(C1),根据这类构式出现的时间及构式语法“情景编码假设”,视全量凸显“是”字存在构式为“是”字存在构式的原型构式。可见,从存在构式中心意义扩展出的“是”字存在构式,人类的认知凸显思维发挥重要作用。具体用例如:

(8)木头上全是蚂蚁。(《科技文献》)

(9)遍地是金子。(沈从文《长河》)

(10)外面已是一片昏暗。(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一)全量凸显“是”字存在构式的构形特点

学界对“是”字存在构式的结构描写一般是在和“有”字存在构式结构特征对比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多以探讨二者可以替换的条件为目的,专门对“是”字存在构式结构描写的并不多,我们将从“是”字存在构式的微构式差异性特征入手,深化对“是”字存在构式的认识。

全量凸显“是”字存在构式表示存在物以完全占据某处的方式存在,凸显全量。全量的表达一般要求构式中存在能体现全量的成分,表示全量的成分可以出现在“存在处所”“谓词”和“存在主体”任何一个部分,具体情况如下:

在“存在处所”处体现全量,“存在处所”一般有如下成分:“整个”“满”“浑”“遍”“X周围”“四周”“到处”。相应的,谓词“是”前一般有“都”“尽”“净”“全”“满”“处处”“到处”等副词修饰。如:

(11)遍地是仇人,到处是冤家,教堂里也在流血厮杀,每个商旅都逃不过城门关卡。(歌德《浮士德》)

(12)架上满是中国书,外国书,《理想之良人》自然也在内。(鲁迅《彷徨》)

(13)湖的周围全都是片片葱蓊的蒲公英。(《人民日报》2003)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副词的语义指向存在不确定性,当谓词“是”前为“都”“尽”“全”等时构式义不一定是表全量的,我们要结合语境对此进行判断。如:

(14)屋子里全是妇女。(自拟)

当副词“全”语义指向“屋子里”,此时句子侧重屋子里满是妇女的存在状态;
当“全”语义指向“妇女”,此时句子侧重的是对人的同质性判断,即都是妇女。

“存在主体”也可以体现全量,当存在主体为一种抽象性的存在,本身具有充溢性,或者通过“存在主体”中的修饰语表示。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存在主体为一种抽象性的存在,如景象、气味、声音、神情、寂静等,呈现完全占据存在处所的状态。

(15)闽西农村到处是“乡村四季无闲人”景象。(《人民日报》1995)

(16)她把脸别了过去,脸上却是一种冷淡而强硬的神情。(张爱玲《半生缘》)

2.存在主体用表“数量无限”的词语修饰。汉语中表数量无限的词语有无数、数不尽、成千上万、绵延不绝、星罗棋布、密密麻麻、川流不息、络绎不绝、不计其数等。如:

(17)沿路是绵延不绝的海北草场和时隐时现的青海湖,而比赛的终点则是享誉世界的鸟岛。(《人民日报》2003)

(18)路上是数不清的各色的自备马车、载客马车、商店马车和带篷马车。(赫·齐·威尔斯《大战火星人》)

(19)24小时,驿道上都是川流不息的人群。(《人民日报》1999)

3.存在主体用表“遍布状态”的数量短语修饰。该数量短语主要由一片、一团或一+与空间同指的借用量词构成,如:一屋子、一池。

(20)倒塌的屋后,是一片45度的山坡地。(《福建日报》2008)

(21)室内是一屋子的温暖。(琼瑶《在水一方》)

4.量词重叠形式:一AA,一A一A。汉语中有的量词重叠可以表示全量,如一个个、一碟一碟、一堆堆等。

(22)周围是一堆一堆的黑乎乎的外套。(施笃姆《一位默不作声的音乐家》)

(23)周围是一个个小庭院,到处都是开满紫红小花的叶子花植物。(迈克尔·里德帕思《交易场》)

根据我们的统计,全量凸显“是”字存在构式全量成分可只出现在“存在处所”“谓词”和“存在主体”任一处,如例(8)(9);
也可出现任两处,如例(22);
还可以三处都出现,如例(13)。全量成分出现在不同位置构式在表义、语用上会有细微的差异。

(二)全量凸显“是”字存在构式的语用特点

语义信息以及焦点成分、话题性、语域等语用信息都应该在构式中得到表达(15)Adele.E.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第7页。。作为一类构式在语用上有共性,存在构式的语用共性表现在该类构式是以表现事物的存在性和存现关系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情状加以一定描绘,多用于场景描写、人物描写等。全量凸显“是”字存在构式同样具有描写性,描述存在处所的状态,即存在主体完全占据存在处所的状态,但是这种全量的存在状态一般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因为存在主体的量达到什么程度算是完全占据存在处所对于说话人来说是有个体性差异的,也就是说存在主体的充溢性是带有主观评价的量,所以全量凸显“是”字存在构式往往具有主观凸显性,带有一定夸张的意味,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 “自我”的印记,这就是语言的主观性(16)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7期。。全量凸显“是”字存在构式是一种主观性表达。

作为存在构式的一类扩展构式,全量凸显“是”字存在构式的语义焦点是表示全量的成分,当这种全量成分主要在“存在处所”“存在主体”出现,这时C1侧重于客观的场景描写,但也能体现出作者或说话人的某种情感态度。如:

(24)走不多远,柳生来到一河流旁。河两岸是一片荒凉,几棵枯萎的柳树状若尸骨。(特威西格耶·杰克逊·卡古瑞《那卡的曙光》)

(25)远处是一片寂静的杂树丛,还残留着许多火红的和金黄的树叶。地上虽寒冷潮湿,天空却很晴朗。太阳升了起来,赫煜、平静而美丽。“十八年!”乘客望着太阳说。(狄更斯《双城记》)

(26)这是一座有三五十户人家的小村。四外群山环抱,山上是一片一片的松林。团部和各营都散布在松林里休息,只派各单位的炊事员到村里做饭。(魏巍《东方》)

例(24)(25)都是小说中的场景描写,渲染一种荒凉的气氛,衬托人物悲凉的心境。例(26)是对小说中环境的描写,对松林的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人事景互相映衬。

当全量成分以“是”前的副词体现,情境描述往往具有夸张意味,体现了作者或说话人的主观评价,体现其特殊的语用。

1.全量凸显“是”字存在构式体现作者/说话人的主观认识

(27)今天的学校缺少的不是竞争,而是合作。学校和现实社会一样,到处都是“冲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领导被领导之间都存在着冲突。(《科技文献》)

例(27)中,作者主观认为在学校里有太多的冲突,缺少合作的良好关系。

2.全量凸显“是”字存在构式体现作者/说话人的态度情感

(28)归途到了莫愁湖,真是太伤情了!一半已沦为稻田,胜棋楼墙上满是“名人留迹”;
秦淮河是一道臭水;
画舫更难看。(冰心《冰心文集》)

(29)一女的吃的客厅到处都是Rubbish……我了个去,这辈子没吃过东西嘛……害得我打扫了这么久。(《微博》引自BCC语料库)

(30)“你说看不见什么意义!”“是的!拉来扯去不过是些小心眼儿的姑娘太太,嘴巴上满是‘不错,不错,很好,很好’;
心里呀!一百个非难,一百个冷笑。”(茅盾《虹》)

例(28)体现出作者悲愤的态度,例(29)体现出说话人对女的行为不满的态度,例(30)体现出说话者对姑娘太太否定讥讽的态度。

3.全量凸显“是”字存在构式体现作者/说话人的主观意图

(31)“别乱跑,外面到处都是‘手指’!”(贝尔纳·韦尔贝尔《蚂蚁革命》)

(32)在封闭了数百年的古堡之中,几乎每一处都是陷阱,我们要小心些!(倪匡《沉船》)

例(31)(32)都是告诫言语行为,体现说话人提醒听话人小心、提高警惕的意图。

(一)参照物凸显“是”字存在构式(C2)

1.参照物凸显“是”字存在构式的形成机制及构式义

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类“是”字存在构式,构式中没有表全量的成分,我们根据常识或经验可以推出其全量关系:

(33)想到了这个,也马上这么办了,他心中痛快了些,好似危险已过,而眼前就是北平了。(老舍 《骆驼祥子》)

(34)他上身穿了一件T恤衫,一条满是补丁的裤子挂在腰间,脚上是一双破鞋。(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例(33)中,北平是一座城,在地域面积上说,它与眼前所表示的地域在量上可以构成相等的关系;
例(34)中,根据常识,鞋子一般是包裹着脚的,它们之间也存在等量的关系,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例(33)(34)在表义上并不凸显全量,突出的是某处有某物以及对某物的属性做出判断或说明。

(35)厕所的下面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沼气池。(墨白《航行与梦想》)

(36)门后,是一条槐树成行的清静的小路,香气扑鼻。(埃克多·马洛《苦儿流浪记》)

(37)她还看见对面人家晒台上栽在盆里的夹竹桃,披着清冷的月光,旁边是一盆泥栽的葱,也是披月光的,好像能看见栽它的手,小心翼翼的样子。(王安忆《长恨歌》)

以上各例构式义均不凸显量的关系,凸显的是存在主体,构式侧重对存在主体位置以及对存在主体的属性做出判断或说明。存在主体位置的表述以存在处所中某物为参照,例(35)中沼气池位置表述以厕所为参照物,例(36)中小路位置表述以门为参照物,例(37)葱的位置表述以夹竹桃为参照物。这类“是”字存在构式的构式义及构形与全量凸显“是”字存在构式有哪些异同、有什么关系,其形成机制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目前学界对“是”字存在构式含全量和非全量成分表义差别从概念转喻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我们认为还缺少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找出其语义演变的关键语境。语境是构式演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语境隐含一定的语义或语用模糊性引起重新分析,有学者将这种语境称之为“桥梁语境”或“关键语境”(17)伊丽莎白·特劳格特等:《构式化与构式演变》,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348页。。加勒特指出:如果没有找到演变发源的关键语境而且不能理解这种语境的特征是如何引起演变的话,我们就无法理解一个事物是如何变化成另一个的(18)伊丽莎白·特劳格特等:《构式化与构式演变》,第343页。。我们需要找出“是”字存在构式构式义演变的关键语境。

全量“是”字存在构式的意象是某物完全占据某处,构式凸显的是存在主体完全占据某处这种存在状态。但是在语言实际表达时,全量“是”字存在构式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焦点会根据具体语境或表达者的意图发生一些转变,构式表义由凸显全量关系到凸显存在主体,如例(33)北平是一座城,从地域面积上可以完全占据眼前的这片地域,例(34)鞋完全包裹着脚,这是人们根据常识经验可以推知的结论,这时全量就不再作为构式的语义焦点,存在主体作为新信息而得到凸显,构式的外在形式表现为去掉体现全量的成分,此时构式义具有模糊的隐含,构式凸显存在主体的属性,也可以解读出表示存在的全量义,我们认为此时构式的语境为关键语境。关键语境为构式义演变的发生创造条件。这种构式义与构形的变化是构式演化的一种表现。构式演化是构式创新的表现形式,构式创新来自于人们对相似场景关系的认识和对已有构式的识解。构式的意义演化遵循诸如隐喻扩展、语义淡化以及语用推理的手段实现构式的创新和演化(19)文旭、杨旭:《构式化:历时构式语法研究的新路径》,《现代外语》2016年第12期。。现实中,事物存在于某处更多是一种未完全占据的状态,有的事物相对存在处所来说是大量状态的存在,有的则是小量状态的存在,对此人们仍然有描述其位置并且对存在主体做出判断的需要。语言中缺少相应的表达,人们往往会借用相似场景的表达模式,进行表达上的类推。对于大量状态存在的事物,在人们主观认识上可以将其近似于全量,隐去全量成分的“是”字存在构式具有表达上的优势,成为人们对此类场景中存在主体存在及属性做出描述的一种最佳选择。

(38)帐篷前面是一个小舞台。(《文汇报》2001)

(39)四周除了风声之外就是沙,镑镑的在空气中飞扬着。前面是一片广大的泥沼,后面是迷宫山。(三毛《撒哈拉沙漠》)

(40)来到一条走廊上。走廊下面是一座人迹罕至的小花园。里面有一株硕大的接骨树。(王火《战争和人》)

以上例句中存在主体都隐含一定的量,我们可以感知以上例子中存在主体相对于存在处所其存在状态应该是大量的,不能是小量。这一类“是”字存在构式的构式义是:某处有某物,该物的属性是X。这类构式凸显的是存在主体本身,包括它的位置和属性,我们将其视为原型构式的扩展构式。

当说话人意欲凸显存在处所的存在物,一种方式就是用显著度更高的对象转指它,从而达到凸显的作用。A转喻B,A和B除了必须在同一认知框架内,A还必须比B显著,A能附带激活B(20)沈家煊:《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1999年第1期。。当存在物与参照物相邻近时,参照物一般显著度更高或更容易被识别。以参照物构成的存在处所这一空间也具备较高显著度,用其转指存在物,发生概念转喻,那么就可以用谓词“是”来连接,从而构成参照物凸显“是”存在构式(C2)。

2.参照物凸显“是”存在构式的构形特点

在参照物凸显“是”字存在构式中,“存在处所”无表全量的成分,一般是名词加复合的方位词“上边”“北面”“旁边”“左边”“前面”等,准确描述存在物位置,如屋子的前面、书架的左边。

“是”前可以有修饰成分,如就、刚好、正好、原本等。如:

(41)峭壁前面据说原本是一个深水池,现在用大石头填平了,因为怕有人掉下去。(林语堂《京华烟云》)

由于参照物凸显“是”存在构式形成机制是存在处所转指存在物,从句子传递新信息角度,构式要对存在主体的属性有一定的判断说明。“存在主体”部分一般有描述存在物属性特点的修饰语、表具体数量或模糊数量的数量短语、专有名词等。

3.参照物凸显“是”存在构式的语用特点

参照物凸显“是”存在构式用于描述客观事物存在关系,对空间内事物按顺序以分类列举的方式进行多方面的描述,突出存在主体的位置,即以参照物定位的处所空间,焦点是关于存在主体属性的判断说明或描述。该类构式经常用于文学作品的场景描写、人物外貌描写等。

(42)紧挨着墙壁是一直顶到天花板的圣人杨·纳波姆茨基大木雕像,布拉贝茨先生就在这雕像下面来回忙碌,在雕像对面是一块大镜子,布拉贝次用梳子梳理他那打了发蜡的头发。(奥尔罕·帕慕克《新生活》)

(43)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鲁迅《故乡》)

(二)属性凸显“是”字存在构式(C3)

1.属性凸显“是”字存在构式的构式义、构形

我们可以看到C1、C2的存在主体从全量到大量,隐含的量对构式都是一种隐形的语义限制,构式表义由凸显全量关系到凸显存在主体,认知凸显因素影响构式演化的发展,这反映了主观性在构式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在现代汉语中,还存在一类有别于C1、C2的“是”字存在构式,如:

(44)湘芹问他:“盒子里是什么 ?”“打开来看好了。”“方不方便看?”连环笑笑。湘芹到底还年轻,忍不住掀开那只四方形的硬盒子。(亦舒《连环》)

例(44)盒子中的东西存在性是已知的,或者说话者预设了东西的存在,对其属性进行提问,凸显的是存在主体的属性。这类“是”字存在构式中存在主体相对于存在处所来说量大量小不是关键的,其存在主体的存在性对说话者来说是已知的,此时说话者凸显的是存在主体的属性。

对于大量状态存在的事物,前文已经分析过,人们主观认识上可以将其近似于全量,形成参照点凸显“是”字存在构式。在具体语境中,人们又可以根据说话意图主观凸显存在主体的属性,从而进一步形成属性凸显“是”字存在构式(C3)。比如谈话双方看到某人头上戴着一顶帽子,此时帽子的存在性对于谈话双方来说是已知的,那么“他头上是一顶貂绒帽子”这句话就只凸显存在主体的属性。

对于小量状态存在的事物,当其作为存在处所中唯一的存在,它自然可以作为说话者关注的焦点对象。即使存在主体不是存在处所中唯一的存在,当说话者主观上将其作为关注的焦点,存在主体就具有主观上的唯一性,便成为说话者主观凸显的对象,此时对于说话者双方来说存在主体的存在是已知的,双方关注的焦点在于存在主体的属性。由于存在主体与存在处所在量上的较大差距,更容易形成一个容器意象。根据事物显著度差异规律,说话者用容器转指内容,那么也可构成属性凸显“是”字存在构式(C3)。

由于存在主体的唯一性,借助转喻思维,存在处所可转指存在主体,与存在主体便可以由“是”字联接,这类“是”字存在构式的构式义为:某处只有某物,该物的属性是X。这类构式凸显的是存在主体的属性,是C2的进一步扩展。

(45)草筐里是他那只灰不溜秋的小刺猬。(张海迪《轮椅上的梦》)

(46)屋子里是她父亲她母亲还有她的弟弟,而她被迫睡在阁楼上。(周珺《被挡在门外的女孩》)

例(44)盒子里东西的存在是说话双方已知的,说话者关注东西的属性;
例(45)中小刺猬是草框里唯一的存在物;
例(46)中她父亲、母亲和弟弟是作者主观凸显的对象。我们可以看到以上例子都凸显了对存在物属性的判断或说明。

C3中“存在处所”没有表全量的成分,一般是名词加表方位词“上”“里”构成,如车上、屋里、包里。动词“是”可以有修饰成分,如只、仅、不过等,修饰成分语义指向后面存在物。

和C2类似,动词“是”表示对存在主体属性的判断。“存在主体”一般有描述存在物属性特点的修饰语、表具体数量或模糊数量的数量短语、专有名词等。

2.属性凸显“是”字存在构式的语用特点

属性凸显“是”字存在构式一般用于现场描述,此时说话双方谈论的或作者描述的存在主体是已知的,或者说话人/作者预设其存在,主观凸显存在物的属性。说话人/作者关注的焦点为存在主体的属性,纵观各例存在主体的存在性是已知的,说话者侧重对存在主体属性的判断和说明,不凸显存在义。

从对“是”字存在构式微构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C1构式义是某处存在某物,存在主体完全占据存在处所,构式凸显二者之间的全量关系,C1是“是”字存在构式的原型构式;
C2构式义是某处存在某物,存在主体属性是X。构式凸显存在主体,包括其位置和属性,构式隐含存在主体全量或大量的存在,C2是C1的扩展构式;
C3构式义是某处存在某物,存在主体属性是X。构式凸显存在主体的属性,隐含存在主体的唯一性、排他性,C3是C2的扩展构式。“是”字存在构式是由C1、C2、C3抽象出的图式性构式。C1、C2、C3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的认知凸显在构式演化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人的认知主观凸显不同,各微构式的构式义有所差异,C3判断意味最强,最接近“是”字判断构式。“是”字存在构式微构式的构式义是连续的、渐变的。如“脚上是羊毛袜”,在具体语境中说话者可以凸显脚被袜子全部包裹的样子,也可凸显袜子是羊毛质地的;
“桌子上是一支玫瑰花”,具体语境中说话者可以凸显玫瑰花的位置,也可以凸显花的品类。“是”字存在构式在构式网络中承继于存在构式与“是”字判断构式,其表义、用法与两类构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字存在构式既有存在之义也表示对存在主体属性的判断,至于构式凸显存在义还是判断义,离不开对具体语境的分析。

猜你喜欢 存在物全量构式 论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唯物史观思想中国军转民(2022年20期)2022-10-29最有思想的句子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2022年8期)2022-03-24贵州野生小檗属植物土壤与植株微量元素相关性及富集特征西南农业学报(2020年8期)2020-12-10构式理论与韩国语“?”句式教学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3期)2019-08-27大数据还是小数据?软件和集成电路(2019年6期)2019-08-06271家网货机构公布资金存管信息超八成全量业务上线金融周刊(2018年40期)2018-12-27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3期)2017-05-23汉语口语常用构式哈译研究长江丛刊(2016年30期)2016-11-12浅谈我对海德格尔存在的认识今日湖北(2015年21期)2015-12-01“就/才”进程—评价构式的认知修辞分析当代修辞学(2014年3期)2014-01-21

推荐访问:研究 微构式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kexingxingyanjiubaogao/2023/0610/60950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