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打留置针有多疼

【www.zhangdahai.com--读书笔记】

  目前,静脉留置针已替代头皮针成为临床输液的主要工具,为提高疗效,合理使用卫生资源,降低患者费用提供了条件,而且由于减少了患儿的痛苦更容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不仅缓解了医患关系,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现将其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500例住院患儿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男336例,女164例,年龄1 h~6岁,平均4.5岁。�
  1.2 方法 穿刺部位在头皮静脉62例,手背及腕部静脉16例,足背及踝部静脉22例,均于输液完毕后采用肝素盐水3~5 ml封管。�
  
  2 结果�
  
  2.1 常见并发症�
  2.1.1 感染所致静脉炎 在应用静脉留置针置入前、中、后,严格无菌操作和护理是极为重要的,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2.1.2 局部红肿 由于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或者输液渗漏到外面,易造成局部皮肤发红、肿胀,甚至形成溃疡坏死,有少数患儿因接触刺激性强的药物时间过长,出现针眼处发红,应立即拔出留置针,重新更换,对针眼处发红者及早用25%硫酸镁及乙醇湿敷,用百多邦软膏涂抹针眼处。�
  2.1.3 管堵 封管时注入速度过快,或者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2.2 注意事项 此穿刺部位最需要重视的问题是预防感染,因此穿刺前必须按无菌操作原则进行严格消毒皮肤,对留置针植入过程中的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直径为8 cm的环形区域,先用0.2%碘酊环形消毒皮肤,再用75%乙醇脱碘,操作时注意无菌物勿污染,留置针置入后,每日用乙醇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皮肤消毒,同时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及患儿体温波动情况,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漏、渗血、肿胀等,发现异常立即拔出重新穿刺,连续输液的患儿,每24 h更换连接管及消毒贴膜1次。�
  2.3 护理 头皮静脉留置时间最长,其次是手背静脉。其中发生静脉炎3例,拔针后观察:局部血管发白,弹性降低,但无1例发生穿刺点感染。�
  
  3 讨论�
  
  3.1 护理措施�
   3.1.1 穿刺部分 婴幼儿穿刺以头皮静脉为首选,其次是手背静脉。由于在头皮静脉留置时间最长,但其静脉炎的发生率仅占8%,因此,婴幼儿穿刺部位应头皮静脉为首选,其次选择血流量最丰富、无静脉瓣的粗直血管进行穿刺,注意穿刺部位应避开关节。�
  3.2 掌握正确的穿刺技术 静脉留置针与头皮针在进针角度及穿刺速度上有所不同,留置针进针角度以15°~30°为宜,在血管上方进行穿刺,进针速度宜慢,以减少对血管内外膜的损伤,同时也保证了外套管进入血管内的有效长度,不易引起液体外渗于皮下。�
  3.3 贴膜的使用 当发现贴膜开胶、导管移位时,应更换敷料,及时调整导管位置,并再次局部消毒,重新固定留置针。在手足部位固定贴膜时,应适当绷紧皮肤,以适应患儿的活动,在头皮静脉留置时,头发要剃除干净,剃除和消毒的面积以与贴膜面积相当为宜,并拭净头皮上的油脂等污垢,以免影响贴膜粘贴效果。�
  3.4 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 用1.25万U肝素钠稀释于500 ml生理盐水中,用量3~5 ml,待针头完全刺入肝素帽内,先注射1 ml肝素盐水,再边退针边注射,保持正压封管。�
   3.5 在留置静脉针期间加强健康教育 静脉留置针一方面让患儿及家长受益,但另一方面增加家长护理患儿的难度,因此在选择静脉留置针时应权衡利弊,尤其是对于不配合或者有湿疹等皮肤病、皮肤敏感的患儿应慎重,穿针前首先将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长,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对年龄较大的患儿及家长加强健康教育,讲解静脉留置针的自我保护方法,减少因过度活动或护理不当而造成置管失败;对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应分散其注意力,避免肢体过度束缚;头皮穿刺的患儿应避免压迫和摩擦。�

推荐访问:留置 儿科 静脉 临床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dushubiji/2019/0407/6194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