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扶贫力度,倾情关注民生|倾情助扶贫

【www.zhangdahai.com--个人整改措施】

  杨光银,彝族,现任云南省宁蒗   县县委书记、县长,系十一届云南省   暨全国人大代表。杨光银出席十一届   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本刊特约记
  者就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民生建设等
  热点问题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请杨书记谈谈这次进京开
  会的经过和见闻。
  
  杨光银:来京开会的代表、委员
  很多,您竟然选中了我,首先要感谢
  您在百忙中赶来采访我。您和贵刊对
  我的关注,我的理解就是对云南少数
  民族的关注,因此,我非常乐意接受
  您的采访。
  
  我们在滇的全国人大代表,是
  3
  月
  2日上午乘机赴京的。会议于
  5日
  上午开幕,会期9天半;9日
  12时,
  为代表提出议案的截止时间。5日上
  午,听取温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下午,云南代表团举行全团会议审议
  报告;7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云南
  代表团,与大家一起审议报告;8日
  上午,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刑
  事诉讼法修正等
  3个草案说明;9日
  下午,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吴
  邦国委员长作的工作报告;10日晚,
  中央统战部等
  4部委举行茶话会,胡
  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出席会
  议的少数民族代表和委员欢聚一堂,
  共庆两会胜利召开,共议
  56个民族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
  前景;11日下午,举行第四次全体会
  议,听取“两高”工作报告;14日
  上午,表决了政府工作报告等
  10个
  决议草案后,大会胜利闭幕。此外,
  
  
  还有一些全团或分
  组讨论的情况,就
  不细说了。
  
  记者:请谈
  谈参加全国两会的
  感想。
  
  杨光银:感想
  可多了,但首先感
  到的还是责任和压
  力。第十一届全国
  人大代表共有
  2978
  名,全国
  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
  的代表,其中少数民族代表
  411名,
  占总数的
  13.8%;具有广泛性和代
  表性,各方面的比例都很适当。云南
  代表有
  91名,其中彝族代表有
  9名。
  我们这些代表,可是代表了全国
  13
  亿同胞,真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啊。今年虽然是本届人大代表参加的
  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但肩负的责任感
  却空前强烈。我认为,知政、参政、
  议政,是代表的职责;尽心、尽力、
  尽责,是自我的要求。全国两会,是
  基层群众呼声和意愿直达国家最高决
  策层的最便捷平台。我作为代表,应
  将群众所想、所难、所盼、所求放在
  第一位,利用好这个平台,既要把国
  家的大政方针传递给群众,又要把群
  众想要反映的事情如实反映给领导,
  不能人云亦云、道听途说。一句话就
  是:遵规守纪,认真履职,不辱使命;
  倾听百姓心声,反映社情民意,多办
  好事实事。
  
  记者:听了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
  告,有什么感觉?
  
  杨光银在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
  
  杨光银:总理的报告,我全文仔
  细通读了
  3遍;局部地方,又反复细
  读了好几遍,许多段落都划了线,作
  了摘录。代表团几次审议时,听了大
  家的发言,感触很多,启示较大,收
  获颇丰,基本要领和精神实质都掌握
  了。我觉得,报告总结去年成绩实事
  求是,部署今年工作稳中求进,明
  确了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
  民生、抓改革、促和谐
  6个方面的任
  务,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操
  作性,是个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统
  筹兼顾、紧贴民生,凝心聚力、催人
  奋进的报告。报告通篇贯穿着科学发
  展观的要求,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
  为民的理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
  社会和谐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创新。我
  听了倍感亲切、深受鼓舞,完全赞同
  和拥护。
  
  记者:请介绍一下您向大会提交
  建议的有关情况。
  
  杨光银:我提交的建议是《加
  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建
  议国家进一步加大民族贫困地区挂
  钩扶贫攻坚力度,希望中央部委加大
  对云南的挂钩扶贫力度,特别是要加
  大对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
  扶持,尽快批准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扶
  贫规划,扎实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
  作,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我的建
  议,不单指宁蒗,因为我毕竟是全国
  人大代表。
  
  为什么要提交这个建议?原因
  有二。首先是立足县情。我是来自云
  南省宁蒗县的一名彝族代表。宁蒗县
  是祖国西南少数民族贫困落后地区的
  一个典型和缩影。1986年,被国务
  院列为全国首批治理的特困县;1999
  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
  8大少数民族
  贫困山区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
  列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
  县。长期以来,上级都给予了宁蒗特
  殊的扶持,但宁蒗与全国、全省乃至
  全市的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拉大。主要
  表现在:一是贫困程度极深。按国家
  新扶贫标准
  2300元计算,全县还有
  占总人口
  84%的
  22万贫困人口,其
  中深度贫困人口
  5.2万。二是基础设
  施落后。全县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
  是云南省至今未通高等级公路的
  6个
  县份之一。三是投入严重不足。全
  
  县
  1058个贫困村民小组中,被列为
  
  “十二五”深度贫困村建设项目的只
  有
  105个,仅占
  9.9%;尚有
  105个
  深度贫困村
  2.68万深度贫困人口未列
  入“大会战”项目规划。已实施整村
  推进项目的贫困村民小组,15万元的
  投入无法实现“实施一个村、脱贫一
  个村”的目标。
  
  其次是立足政策。《中国农村扶
  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温总理在报
  告中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
  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
  度,实施新
  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因此,我提该建议,既顺应民情民心
  民意,也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
  
  我提这个建议,是非常慎重的。
  来京之前,我就围绕扶贫问题长期调
  研、广泛征求意见、多方查阅资料和
  反复思考,力求数据准确、事实确
  凿、思路清晰、叙述简洁,具有可信
  度和说服力。还在宁蒗时,就反复修
  改了
  10多遍;到京后,根据代表们
  的谈论和总理的报告,又加班加点修
  改了
  6遍。期间正患重感冒,输液没
  时间,大把吃药不见效,硬把我折腾得
  
  够呛。总之,为拿出一份
  有分量的建议,我是用了
  心思、甚至拼了点老命的。
  
  建议提交上去后反响
  肯定是有的。自当选代表
  以来,我就一直关注党和
  国家扶持边疆少数民族贫
  困地区的问题,并为之积
  极努力。会上会下,场内
  场外,反复呼吁,在省人
  代会上,也是如此。临来
  京在昆明停留期间,我接
  受记者采访时,也是提这
  个问题。3月
  4日的云南
  日报,还以《时刻牵挂山
  
  区扶贫开发》为题,对我的答记者问
  作了报道。3月
  7日,胡总书记与云
  南代表团代表一起审议报告时,我和
  另
  7位代表当着总书记的面,分别说
  出了各自的建议。具体经过和内容,
  3月
  8日的云南日报以《加大云南挂
  钩扶贫力度》为题,已作了报道。我
  和其他代表的建议,都得到了国家和
  省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积极落实。
  3月
  14日,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
  在他任职的最后一年,政府还将要做
  几件困难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按
  照新的标准全面推进集中连片贫困地
  区的扶贫工作”。您看,扶贫工作已
  引起总理的重视并作出承诺了。如果
  说建议是“鲜艳的花”,那它即将结
  出“甜美的果”。
  
  记者:您认为扶贫工作应怎样抓
  才能收到实效?
  
  杨光银:简洁地表述就是
  4句
  话: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教育
  优先发展是重中之重,生态环境保护
  是治本之策,产业培育是必由之路。
  这
  4句话,既包含了物的因素,也包
  含了人的因素,是既见物又见人,概
  括得是比较全面的,思想也是比较辩
  证的。现实中,可以用这
  4句话去比
  照,只要是基础设施差、教育滞后、
  生态恶化、产业乏力的地方,往往就
  是贫困地方。宁蒗之所以贫困,就是
  被这
  4条绳索捆住了,长期未能真正
  突破。3月
  13日的云南日报载有一则
  简讯:“时下,尽管是旅游淡季,但
  随着宁蒗县城至泸沽湖二级公路的试
  通车,到泸沽湖的游客呈逐渐增加态
  势。便利的交通为泸沽湖周边的群众
  带来了更多的商机。”您看,基础设
  施建设有多重要。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教育优先发
  展问题,既然您已认识到了教育的极
  端重要性,那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杨光银:宁蒗教育,是可圈可
  
  办公室业务2012・3
  
  办公室业务・本刊专访办公室业务・本刊专访
  点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三尺讲
  台,关乎未来。早在
  1988年,县委、
  政府就以“砸锅卖铁也要办教育”的
  决心和以“木材换人才”的诚心,引
  进江苏省海安县教师群体创办宁海中
  学、负责民族中学高中部,开启了
  东西部教育合作先河,开创了独具
  特色的宁海办学模式。“十一五”期
  间,我们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
  战略地位,坚定穷县办大教育的信
  心,走定“治穷必先治愚,经济开发
  与智力开发相结合”的路子,以抓教
  育就是抓经济、抓民生的远见和魄
  力,引导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教
  育,全社会更加关心支持教育,形成
  心齐劲足、尊师重教的风尚;教育
  经费支出
  8.3亿元,做到了“三个确
  保”和“三个增长”,是“十五”期
  间的
  3.5倍;从
  2008年起,每年安排
  70万元用于教育重奖;高考累计上线
  7283人,平均上线率
  89.5%,连年名
  列全市前列;“两基”通过省级复查和
  国检,贫困县一跃成了令人称赞的教
  育大县。教育,已成为宁蒗的骄傲和
  响当当的名片。“十二五”期间,我
  们将继续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
  略,以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大投入、改善
  条件,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创新理
  念、打造品牌,向现代教育强县迈进!
  
  记者:您刚才还谈到了产业培育
  问题,请问宁蒗有什么可开发的优质
  资源?
  
  杨光银:宁蒗虽然是经济穷县,
  但同时又是个资源富县,拥有丰富的
  水能、矿产和生物资源,其中最值一
  提的是旅游资源。美轮美奂的泸沽
  湖,就位于云南省宁蒗县与四川省盐
  源县交界处,“十一五”期间,各级
  党委、政府围绕“不让一滴污水进入
  泸沽湖”的庄严承诺,像保护眼睛一
  样保护泸沽湖,积极探索湖泊保护
  
  与开发双赢之路,已成功创建为国
  家
  4A级景区,荣获中国最佳休闲度
  假胜地、中国十大最佳生态文化旅游
  景区、中国十大最美湖泊等称号,泸
  沽湖已不再为丽江人所独有,而日益
  具有世界性。“十二五”期间,我们
  将认真落实省政府泸沽湖保护与治理
  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严格保护、防
  治结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
  则,以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
  魂、市场为导向,争取实现申报国家
  5A级景区目标,积极开展把摩梭母
  系文化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
  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到
  2015年,接待
  能力达
  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
  20亿元,把景区建成中国一流、世界
  知名的旅游胜地。
  
  记者:宁蒗县情特殊,连贫困也
  很特殊,各级政府对此特殊有何特殊
  举措?
  
  杨光银:中央和省、市,对宁蒗
  一直是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的。远的
  不讲,就说近半年来的事。2011年
  10
  月
  28日,省委书记秦光荣批示:以
  宁蒗县为主的小凉山地区,是我省重
  要的彝族等少数民族集聚区,也是典
  型的高寒山区和民族“直过区”,由
  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小凉山
  群众普遍生活水平较低……各级党委
  和政府都要把小凉山等特困地区群众
  的扶贫攻坚摆到重要位置……10月
  30日,省政府在泸沽湖召开了宁蒗县
  扶贫攻坚会议,会议传达了秦书记的
  重要批示,李纪恒省长在会上强调:
  要着力打好以小凉山地区为重点的扶
  贫攻坚战,用
  4年时间,使宁蒗县深
  度贫困自然村基本实现“四通”,使
  深度贫困人口基本实现“七有”。11
  月
  1日,丽江市委就贯彻落实省政府
  会议精神作了具体部署。这两次会
  议,规格之高,前所未有,充分体现
  了省、市对宁蒗的重视和关怀,标志
  
  着宁蒗扶贫攻坚大会战正式启动,它
  从战略布局、政策驱动和统筹城乡发
  展方面,推动宁蒗站在了全新的历史
  起点上,为宁蒗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
  历史性机遇。
  
  记者:您是土生土长的宁蒗人,
  又是宁蒗的党、政一把手。在您看来,
  宁蒗真正实现脱贫需要多长时间?
  
  杨光银:宁蒗真正实现脱贫所需
  时间,一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二是
  取决于上级的扶持和外界的援助。内
  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
  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经
  过多年实践,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
  必须坚持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
  合,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
  争取上级扶持、外界援助相结合。为
  此,县委、政府提出了实施“民生保
  障、扶贫攻坚、基础设施、产业培
  植、人才培养、生态修复”6大工程,
  编制了《宁蒗彝族自治县经济社会跨
  越式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提出了宁蒗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
  宏伟目标、遵循原则和主要任务等,
  2010年
  10月
  18日,该《纲要》在昆
  明通过了专家组评审。至于您问的具
  体脱贫时间,我手头有个例子。云南
  是全国还没有实现“户户通电”的
  6
  个省份之一,无电户达
  7.74万户。前
  几天,云南电网公司已与有关部门
  立下军令状,今年将投资近
  20亿元,
  年内实现全省户户通电。只要有这种
  真抓实干的作风和雷厉风行的举动,
  只要敢立军令状,宁蒗的脱贫,肯定
  不会遥远!回去后,我将教育引导干
  部群众把会议精神落实到实践中,把
  各方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行动上,敞开
  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发扬
  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自强
  不息、借势借力、扎实工作,推动宁
  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幸福发展!

推荐访问:扶贫 倾情 民生 力度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gerenzhenggaicuoshi/2019/0320/2502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