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霞教授从湿毒论治慢乙肝的经验】 乙肝湿毒如何去除

【www.zhangdahai.com--观后感】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814-8824(2007)-2-0102-01      赵文霞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大内科主任,从事临床三十余年,擅长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善于辩证,用药精良。本人有幸跟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其从湿毒论治慢乙肝的经验总结如下:
  
  1 湿毒的内涵
  
  湿毒在《内经》中早有记载,《素问•五常政大论》:“……阳明在泉,湿毒不生……”。王冰为此注曰:“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尤在泾言:“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
  湿毒分内外。外毒是指病邪由外而来,侵袭机体并造成损害。六淫太过转化为毒邪;外邪内侵,郁久不除,蕴积成毒。湿蕴日久变生湿毒。内毒是由内而生之毒,由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和,阴阳失调,导致机体生理和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于体内而化生。内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湿浊蕴积而成湿毒。
  
  2 慢乙肝湿毒的产生
  
  慢乙肝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归属于胁痛、黄疸、积聚、肝郁等范畴。多数医家认为乙肝病毒属湿热毒邪。外邪内侵,留滞不去,日久正气虚损,邪气留恋。湿毒多具有秽浊之性,以耗气伤阴,阻滞气血,病程缠绵难愈。湿毒致病多有从化性。外感六淫之湿邪,或是冒雨涉水,或是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运化,胃失受纳,影响肝之疏泄功能,气滞血瘀,痰浊内阻,胶结不化,病人属脾肾阳虚体质,则邪易寒化湿化,湿浊蕴久不去则变生湿毒。日久影响肾之气化,而成本虚标实之证。湿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湿毒为有形之邪,其产生后必然会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与输布,导致湿毒与痰瘀交结,病程长,病史缠绵。
  
  3 谴方用药
  
  部分医家不加辩证,大剂量使用清热解毒药物治疗本病,过用苦寒药物,非但不能解决患者的不适症状,反而加重正气虚,邪盛正衰,病情迁延,病势缠绵。重视湿毒,有利于改变单用清热解毒药物治疗本病的现状。现代研究显示清热解毒类中药具有抗炎、抗菌、抑制病毒的作用,同时一些温性药也有相类似的作用。
  临床上常见到以湿毒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湿浊盛与湿毒盛如何界定?湿毒是湿浊蕴久所成,故临床表现是在湿浊证的基础上加上一些特殊的表现。其症状为:表情淡漠,肢体沉困,胸闷脘痞,纳呆,恶心厌油,或肝区隐隐作痛,黄疸不鲜明,大便溏,舌质淡嫩或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或沉细。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扶正即温补脾肾,祛邪即温散毒邪,使湿毒有出路,可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土伏苓、泽泻、荷叶、檀香、上肉桂等,若有黄疸,酌加,茵陈、金钱草等;若顽痰胶结,加竹茹、南星;若兼夹瘀血,加郁金、莪术等。
  慢乙肝属难治性疾病,湿毒致病只是乙肝发病中的一个方面,不是全部,要避免将乙肝湿毒泛化,应辩证施治,恰当用药。
  
  4 病案举例
  
  李某某,女,30岁,工人。2个月以前,感觉发热恶寒,恶心,不思饮食,渐发现眼睛发黄,后来皮肤及小便皆黄,如橘色,至当地医院诊为“急性传染性肝炎”,住院2 个月,给予栀子、茵陈、龙胆草等苦寒之剂,黄疸稍退,但仍觉不适,腹胀,乏力。刻下症见:面色萎黄,两胁隐痛,表情淡漠,肢体沉困,畏寒肢冷,腹胀痞满,纳呆,目微黄,大便稀溏,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化验肝功: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乙肝五项:小三阳。中医诊断:黄疸、胁痛(脾肾虚弱,湿毒内蕴),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以温补脾肾,祛湿化毒为主。处方:清半夏6g陈皮12g茯苓、茵陈、金钱草、泽泻、荷叶、熟地、枸杞各15g白术、檀香各10g,山药、土伏苓各30g、上肉桂1g熟地、枸杞各15g调护:调情志,节饮食,注意饮食营养,注意休息。
  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食欲及体力明显好转,两胁隐痛渐减,服药30余剂转氨酶降至正常,又服药1个月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降至正常。

推荐访问:乙肝 教授 经验 赵文霞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guanhougan/2019/0310/771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