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繁荣 弘扬草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www.zhangdahai.com--群众路线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任务。从内蒙古自治区的具体条件和文化特色出发,弘扬草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是推动内蒙古从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产业强区跨越的必经之路。
  一、草原文化是内蒙古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总和,是内蒙古文化资源的特色与优势所在
  文化产业是通过开发特定地域、特定视阈的文化资源,生产文化商品,满足社会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产业。因此,特定地域的文化资源及其特质,对其文化产业的开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内蒙古的草原文化,是自古以来在这一地区生存繁衍的远古先民、部落、部族、民族共同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
  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具有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夏家店文化、朱开沟文化等考古发现证明,距今6000年以迄,内蒙古地区经历了干旱――寒冷化的气候变化过程,地表植被大部分经历了森林――灌木――草原的演变,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随之经历了从原始采集、狩猎、农耕向以畜牧业――游牧业为主的转变。因此,内蒙古地域文化,即发育、形成、传承、发展于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包括原生文化、次生文化、共生文化,虽然形态不同,但都是以内蒙古草原为共同载体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内在联系和统一性,形成统一的草原文化体系。
  内蒙古的草原文化,也具有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草原生态环境决定了以游牧为主的诸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均与中原地区的旱作农业、南方的稻作农业及山林地区诸民族存在显著的差异,因而形成鲜明的草原文化特色。自古以来,相继生息、活跃于内蒙古草原的各个部落、部族、民族,作为草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主体,既具有共同的草原文化的基本特质,又拥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因而使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具有不同特点的民族形态。例如,夏之荤粥,商之鬼方、 方、人方,周之猃狁、狄、东胡,秦、汉之匈奴,魏晋南北朝之鲜卑、敕勒、柔然,隋、唐之突厥、吐蕃,宋、辽、金、西夏之契丹、女真、党项、蒙古,元、明、清之蒙古,均具有独特的草原民族文化特征。元代以后,蒙古族成为北方草原文化集大成者和主要传承者,成为草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在不同民族的历史演进中一脉相承,发扬光大,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传承有序的族继关系,形成了同质文化在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演变与发展,因而不断注入民族文化的元素与新鲜内容,赋予草原文化充沛的内在动力与旺盛的生命力,并不断丰富草原文化的内涵,使之更加绚丽多彩、魅力四射。
  内蒙古的草原文化,还具有以游牧文化为主,与多种文化有机结合、共生共荣的特征。内蒙古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地理、气候条件迥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广阔的草原适合游牧,平原地区、大河流域适宜农耕,山林地区则保持了采集、狩猎的文化形态。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以游牧文化为主,结合农耕、手工业、商业、城镇、采集、狩猎文化等等,形成了多元文化有机统一的复合文化形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内蒙古的草原文化与时俱进,表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特征。在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冲击中,草原文化不断吸纳现代文化的有益元素,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创新、丰富、完善,在演变中丰富,在创新中发展,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并且成为开发文化产业的基本资源。
  二、弘扬草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主旋律
  文化产业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作为现代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产物,文化产业具有一般产业部门的共同属性,即生产、提供商品与服务,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的属性;另一方面,作为精神产品的提供者,文化产业又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部门的特殊属性,即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利益、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属性。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超越了一般的经济范畴而广泛、深刻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社会文化乃至社会的发展进程。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文化产业开发,必须从维护国家的独立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保持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振兴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认识、理解和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
  因此,文化产业既具有创造经济效益的属性,又具有创造社会效益的属性,两相比较,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内蒙古开发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弘扬草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首要的任务。
  在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内蒙古地区的中华先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以其勤劳智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在内蒙古各地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扎赉诺尔文化、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海生不浪文化、夏家店文化、朱开沟文化、阿善文化,等等,如群星灿烂,多源汇聚,注入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长河。尤其是兴隆洼――红山地区的龙文化、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形成的典型标志。这是形成草原文化爱国主义传统的历史基础。今天的中华各民族均以“龙的传人”自称,也滥觞于此。
  内蒙古远古先民留下的丰富岩画,留下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信仰的大量信息;草原各民族留下的传说与故事、史诗、歌曲等,从不同方面追溯了民族的起源与发展;长期以来特别是近些年的考古发现,提供了大量翔实、可靠的历史证据。因此,高度重视、充分研究、有效发掘这些宝贵的草原文化资源,创造赏心悦目、新颖独特的文化产品,不仅可以给消费者带来高品质的文化享受,而且能够以艺术的形式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草原文化在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确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族团结观。
  应当指出的是,中华文明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呈现发展――繁荣――衰退――复兴……的周期性运动。与其相伴随的,还有国家的统一――分裂――统一――分裂――统一……的周期性运动。在这一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草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复兴,草原民族对实现祖国的统一,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以封建社会为例,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国家相继陷于三国、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分裂局面。至源出大兴安岭北部的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实现了中国北方的统一。终由肇兴于武川军镇、具有相当鲜卑血统的杨、李二氏相继建立隋、唐二朝,实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次大统一,并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繁荣盛世。唐朝后期,政治衰败,藩镇割据,经济衰退,民不聊生,国家重又陷入分裂。是崛起朔漠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经数十年的努力,逐步完成了统一祖国的大业。至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实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三次大统一,并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第一个繁荣盛世。
  清朝建立以后,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草原各族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时任两江总督兼代钦差大臣的蒙古镶黄旗人裕谦,率领军民守卫镇海,以身殉国,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2000蒙古骑兵驻守天津大沽口,昼夜奋战,毙伤英法侵略军数百人,受到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赞扬。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人民在抗击沙俄东侵、平定内乱的战争中冲锋陷阵、披坚执锐,为捍卫国家的主权、守卫祖国的领土、维护国家的统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在草原民族推动中华文明复兴,实现国家繁荣,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流传了许许多多的传说、故事,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充分发掘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创造、制作以弘扬草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文化产品,是大有可为的。
  三、开发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突出重点,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精品,是做强做大内蒙古文化产业的突破口
  内蒙古是文化资源大区,地上地下文物十分丰富。全区有不可移动的文物遗址1.5万余处,收藏文物50多万件(套),其中,一级文物700多件,国家级珍宝13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8处。内蒙古有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岩画,有中国跨越历史年代最为久远、分布最广、里程最长的长城;亚洲第一龙――白垩纪查干淖尔恐龙化石,华夏第一村――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华第一玉龙――红山文化碧玉龙,草原第一城――鄂尔多斯朔方古城,草原第一冠――鄂尔多斯匈奴金冠,草原第一都――元上都……,均享誉中外。
  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历史上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各个部落、部族、民族,以辽阔的草原为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动鲜活、威武雄壮的活剧。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满族、朝鲜族、汉族等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曲艺、体育、绘画、雕刻、民间工艺、饮食、服饰、民居、交通以及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风俗,使得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内蒙古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国内外社会各界对内蒙古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这是内蒙古开发草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历史机遇。
  2003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以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博会展等文化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这一重要战略决策指引下,近年来内蒙古重点文化产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带动了全区文化产业初步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充分利用原生态草原和原住民族文化风情的独特优势,内蒙古着力开发草原生态游、沙漠生态游、森林生态游、冰雪旅游、民俗风情游等主体旅游产品。截至2010年底,已开发旅游景区、景点368个,A级旅游景区205处,其中,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38个,3A级景区81个。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响沙湾旅游区、格根塔拉旅游区、阿斯哈图旅游区、阿尔山――柴河旅游区、月亮湖旅游区等已经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十一五”时期,全区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1691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295亿元,年均增长30.98%;接待入境旅游者699.3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6.86亿美元,年均增长11.33%;旅游业总收入2483.38亿元,年均增长28.63%。2010年,全区旅游业总收入732.7亿元,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的6.31%,旅游业已经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关注、支持民族文艺,蒙古族长调《辽阔的草原》、蒙古族舞蹈《盅碗舞》最早在国际乐坛、舞坛为新中国赢得了金奖。1957年成立的乌兰牧骑,受到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被誉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一面旗帜。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进程中,新一代文艺工作者发扬前辈的光荣传统,将精品力作不断推向市场。蒙古族青年无伴奏合唱团将传统的“潮尔”长调合唱与现代声乐艺术有机结合,在国际合唱比赛中多次获得金奖,震撼了国际乐坛。内蒙古杂技团将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杂技艺术有机结合,成功开发了“蒙派杂技”,在国内和欧美市场受到广泛欢迎。呼伦贝尔市在“十一五”期间成功打造了“五张文化名片”,2011年又成功创作《呼伦贝尔大雪原》,受到专家、观众高度评价。《鄂尔多斯婚礼》、《吉祥三宝》等演出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新闻出版业实力明显增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成为自治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十五”、“十一五”以来,全区新书出版量始终保持着平稳上升的良好态势,出版发行稳步发展。广播电视覆盖面广、受众广泛,在文化产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2000年以来,自治区整合全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注册成立了内蒙古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为集约化发展广电网络事业奠定了基础。目前,广播电视业已成为自治区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发展速度最快、影响最大、社会效益最好、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内蒙古电视台的《蔚蓝的故乡》成为全国地方电视台的精品栏目。一批广播、电视、电影精品在国内外获奖,有效地弘扬了草原文化、宣传了内蒙古。
  近年来,内蒙古的文博会展节庆发展势头强劲。内蒙古博物馆、鄂尔多斯青铜博物馆、呼伦贝尔博物馆、包头博物馆、赤峰博物馆、通辽博物馆和一批专题博物馆等,成为从不同角度展示草原文化的重要窗口。区内接办的各类展览会、展销会、洽谈会显著增加。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北方十省区旅游交易会等全国性大型文化会展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蒙古族服装艺术节、呼伦贝尔冰雪节、满洲里中俄蒙三国选美大赛、红山文化节、科尔沁国际马文化旅游节、额济纳国际金秋胡杨节等一批节庆活动,突出了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成为内蒙古最具魅力的节庆文化品牌。
  从总体上分析,内蒙古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与先进地区相比尚存在明显的差距。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指引下,从内蒙古的实际出发,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挖掘草原文化的底蕴和丰富内涵,内蒙古就能够使草原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 丹

推荐访问:文化产业 大发展 繁荣 草原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qunzhongluxianxindetihui/2019/0319/2390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