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内镜结合EMR在上消化道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上消化道内镜

【www.zhangdahai.com--拓展训练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结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上消化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7年10月至2009年7月间的上消化道病变患者,首先应用电子放大内镜及靛胭脂黏膜染色检查,对考虑位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148例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随机分成二组,一组行黏膜注射法EMR治疗,对照组行普通的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切除后病变组织送病理。病理结果与放大内镜下病变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定期观察创面愈合情况。 结果 EMR组均一次或分次切除病灶,普通治疗组有9人无法切除病灶而改为EMR治疗成功,与病理组织学比较, 放大内镜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对上消化道病变镜下诊断的符合率为81.8%。结论 EM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治疗方法,可提高上消化道病变的镜下切除率,放大胃镜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可评价病变性质及浸润程度,提高胃镜的诊断能力。
  【关键词】 放大内镜;EMR;上消化道病变
  
  作者单位:113008 辽宁省抚顺矿务局总医院
  
  EMR是一项内镜下治疗技术,对上消化道早期癌、平坦型腺瘤及黏膜下病变等可以利用此技术完整切除,疗效较好。放大胃镜作为一种诊断性内镜, 可以清晰显示胃黏膜的腺管开口和微血管等微细结构的变化, 提高病变的早期诊断率。我们通过EMR对上消化道病变进行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行放大胃镜检查,从而探讨放大内镜结合EMR在上消化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7月间就诊的164例上消化道病变患者,其中男性95例,女性69例,年龄25~92岁,平均56.8岁。病变位于食管23例,胃窦68例,胃角26例,胃体21例,胃底19例,十二指肠7例。其中息肉样病变106例,平坦型病变12例,隆起溃疡样病变12例,扁平隆起样病变9例,黏膜下病变25例。病变大小直径为0.5~4 cm,以1~3 cm 居多。
  1.2 器械及药品 Olympus GIF-Q240Z型放大胃镜,Olympus GIF-240型电子胃镜,ICC200智能电刀、套圈器、注射针、肾上腺素、靛胭脂黏膜染色剂。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放大内镜检查,术前口服利多卡因胶浆局麻咽部,先向病变部位喷洒靛胭脂黏膜染色剂使胃黏膜着色,使病灶与正常组织的分界清楚,然后利用放大胃镜观察胃小凹形态,分析、判断病变性质及浸润程度,对病灶考虑位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148例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成二组,每组74人,一组给予普通的高频电切除术,另一组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组以靛胭脂、1:2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混合液注于病变边缘黏膜下,充分抬起病变。从放大胃镜治疗腔中插入圈套器,套住病变基底部,逐渐收紧后悬空。并根据病变大小和基底部粗细调节电凝及电切指数将病变切除,较大者行分片黏膜切除术,残余病灶行电凝治疗,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常规禁食24~48 h,应用兰索拉唑口服1个月。1个月后行放大胃镜及黏膜染色检查了解创面愈合情况及有无病变残留。
  2 结果
  EMR治疗组病灶全部完全切除,切除率100%,其中69例病灶1次切除,5例病灶多次分割切除,对照组有9例不能以普通高频电治疗切除,切除率为87.8%,改为EMR治疗后最后切除病变。两组病变切除率有显著差异(P

推荐访问:大内 消化道 病变 在上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tuozhanxunliantihui/2019/0411/6848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