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汗症的临床体会】一天内针灸的最佳时间

【www.zhangdahai.com--拓展训练体会】

  【关键词】 针灸;合谷;复溜   合谷、复溜是临床常用的学位,两穴相配,各采取不同的补泄手法,对汗液会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即先补合谷,后泄复溜可以发汗;先泄合谷、后补复溜可以止汗。
  合谷,乃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属气为阳(五行属火),与手太阴肺经互为表里。肺主皮毛。又主一身之气,气体轻清,走上走表,故针刺其穴可清宣肺气,疏散邪热,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热病无汗,多汗……”[1]。复溜为足少阴肾精之经穴,属金,金者肺经,水之母也,为阴。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又主一身之表,为卫气所居,针刺其穴可补肾阴,培化其源,以助膀胱之气升华而固卫,亦能调节人体阴阳以臻平衡,主治“水肿,腹胀泄泻……盗汗,热病汗不出,汗出不止”[1]。以上表明:两穴有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脏一腑一为宣发泻热,一为固护调补,能使无汗或多汗的病理状态趋于正常。两穴相配互用,各施其不同的补泻手法,更能增强对汗液的双向性调节作用。
  1 发汗法
  发汗法一般适应于外感风寒,卫阳被郁所致之表实证,法当先补合谷,后泻复溜。补合谷可先使卫阳焕发,皮下温度增高,汗孔疏松,为排汗疏通道路,随之泻复溜,可激发经气,推动体内津液随所疏通之道路(汗孔),汗出表解而治愈[2]。汗出法亦可对体内水液代谢失调所致之水液内聚,或阴液亏损不能输布于周身而出现的无汗之证,通过针刺其穴,可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已趋正常,是汗孔开阖适度。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说:“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诚为见地之谈。
  例一:刘××,男,26岁,农民2005年7月15日初诊。
  主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头痛眼胀,全身似捆绑难忍五天,加重两天。患者曾于发病当日在西医门诊求治,注射安痛定,柴胡注射液四次后,头痛似轻,但余症尚存,后又转中医门诊,投银翘散加减两剂后,不但仍无好转,而且头痛加重,故又转我科要求针灸治疗。检查:体温38.8℃,脉紧数,舌苔白,质干,少津。辩证:为寒邪束表,腠理闭合,经络被阻,汗窍不通,里阳被郁之证,法当汗之,以输其太阳经脉。主穴:合谷(双)先补(烧山火),复溜(双)次泻(透天凉)。配穴:京骨(左)后补(烧山火),列缺(双)再泻(透天凉)。先补合谷可散表寒,开腠理,振奋卫阳达表;次泻复溜以发汗。而清里热,京骨为足太阳之源,施以后补,协助合谷增强其效,列缺乃手太阴之络,施以泻法者,以沟通表里两经,促其宣发。针后自当汗出身轻。竖日复诊,上证皆除,唯有身疲头晕。取足三里(双),内关(双),均施以捻转轻补手法,以调理扶正。
  2 止汗法
  止汗法可适应于人体阴阳脏腑偏盛偏衰所致之各种汗证。如邪入阳明气分,阳热蒸腾,体内阴津外泄之蒸蒸大汗,亦可适应于病变在发展转归时正邪相争所出现的战汗,并且对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所致之头汗,以及经络被阻之半身汗、手足心汗等。虽然病变性质上有寒热虚实之不同,阴阳表里之各异,但均以先泄合谷,后补复溜之法调治之。先泄合谷可激发诸经之气,增强祛邪能力,调节汗孔开阖;后补复溜能调补肾阴,益气生津,护表固卫[3]。邪祛津回,卫气外固,汗孔收闭,偏盛偏衰的机能恢复正常,其汗自止。如元代王国瑞在《玉龙歌》中说:“无汗伤寒泄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针灸大成》亦说:“多汗:先泻合谷,后补复溜。”皆为有得之言。
  例二:周××,男,28岁,农民,2006年3月27日初诊。
  主诉:手足心出汗半余年,加重一月。患者曾于半年前在田间劳动,偶遇一蛇惊吓,当即全身冷汗,心慌气短。嗣后,常有手足心汗多,上肢战抖,口干少眠,便秘尿黄等证。先后治疗2~3个月,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给于谷维素,六合维生素,鲁米那之类;中医以朱砂安神丸,牡蛎散,补中汤等药投治,均未取效,后转我科治疗。检查:精神尚好,体型胖实,手足心肤色正常,多汗,若两手握拳少顷,即手心汗出如淋,足心之汗常湿透鞋袜,额面部亦出汗较多,上证每于精神紧张时加重,脉沉稍数,舌质红少津,苔淡。辩证:此乃惊恐后阴阳失调,经脉阻滞,导致阴经郁热熏蒸津液,从手足心等处外泄,而为手足心汗证,法以调阴阳,通经脉,清泄在里之郁热以止汗。主穴:合谷(双)先泻(透天凉),复溜(双)次补(烧山火)。配穴:内关(双)后泻(透天凉)。内关为手厥阴之络,又与阴维脉相交会,以联络和疏通表里诸经,并助其主穴以解内在之郁热。上穴1次/d,十次后手足心之汗证大减,余证亦随之而减轻,效不更穴,又按上法针刺15次而愈。两年后随访,未在复发。
  3 自汗、盗汗调治法
  阳虚自汗,阴虚盗汗,均为机体抗病能力低下的虚弱反应,法当调补阴阳,使低下的机能旺盛起来,宜取合谷,复溜,合谷宜轻泻,复溜宜轻补,何以使然?乃因一为手阳明之“源”,“源”者本源,原气之意,其本质具有能反映本脏腑气血盛衰,邪正消长的病理变化。故在临床上原穴的经气亦能直达脏腑而起治疗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五脏之疾,当取之十二之原”之说,以原穴主治各种内伤杂病;一为足少阴之“经”。“经”者是经之气所行径部位,故两穴相配,轻补轻泻,激发经气,直接导源于肾间动气,以输津于全身,调补于内外,宣导于上下,使阴阳和谐,水津四布,自汗,盗汗乃止。
  例三:沈××,男,46岁,教师,2007年6月15日诊治。
  主诉:周身汗出,以额面部更甚,约十余天。患者以支气管炎,肺气肿收西医内科住院治疗50余天,经用青、链、卡那霉素等抗菌素后,临床症状缓解,嗣后额面及周身出汗甚多,医以补中、桂枝、归脾等汤剂治疗数日未效,故请余会诊,专治其汗。检查:额面部汗出溱溱,周身之汗浸湿衣衫,活动后汗出更甚,面色萎黄,语气低微,气短懒言,胸闷喘促,脉浮缓,重按无力,舌质淡红,少津。辩证:此乃气虚卫阳不固,腠理开阖失司所致之自汗。法以补气固卫以止汗,施以针刺。主穴合谷(双)先捻转轻泻,复溜(双)次捻转轻补。配穴足三里、内关(均左右交替),最后捻针轻补,每日针刺二次,连针三天后自汗减少,针刺十天后精神转佳,自汗已愈。
  例四:贺××,男,45岁,干部,2007年7月12日诊治。
  患者每于午睡及夜眠时出汗,醒后衣被皆湿约两月余,加重20余天,伴有手足心热,眼干颧红,脉细数,舌苔淡、质红、少津。体温:37.8℃,胸透、血常规化验均正常。辩证:此为阴虚阳亢、蒸发阴津外出所致之盗汗,法以滋阴降火,调理经脉以止汗。施以针法,主穴合谷(双)先捻转轻泻,复溜(双)后捻转轻补。配穴三阴交(双)捻转轻泻,均留针20 min,每5 min施用手法一次,1次/d。7 d后盗汗减,继续治疗,20 d后痊愈。
  4 讨论
  针合谷、复溜对汗液有影响,并会产生性质不同的临床结果,即采取不同的补泻手法,能使无汗、多汗的病理状态趋于正常的双向性调节作用,其实质在于通过针刺手法来激发经气的功能,调动机体本身的调节作用,使低下的机能旺盛起来,使过亢的机能恢复正常,但临床治疗必须把有汉无汗、穴位手法作为整体看待,才是治病愈疾的关键所在。
  
  参 考 文 献
  [1] 长春中医学院.针灸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15:78.
  [2] 康忠山.应用原穴为主治验四则.中医杂志,1986,(4):53.
  [3] 范光忠.针刺补泻浅析.中医杂志,1989,(3):28.

推荐访问:针灸 临床 体会 治疗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tuozhanxunliantihui/2019/0413/7297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