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 CT诊断 [CT检查在肝囊性包虫病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探讨]

【www.zhangdahai.com--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在肝囊性包虫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96例肝囊性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CT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CT检查呈现囊肿表现43例,囊内囊改变者27例,钙化者19例,母囊破裂分离者7例,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确诊。结论:CT检查对于肝囊性包虫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方便、快捷、准确且能够分别囊肿大小、部位、形态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CT;肝囊性包虫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132-1
  
  肝囊性包虫病是流行于牧区的寄生虫病,是犬绦虫(棘球绦虫)的囊状幼虫(棘球幼)侵入人体肝脏所致,亦可侵犯肺、肾、脾、脑、肌肉、跟眶和脊柱。而肝脏的发病率为65~75%。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性别,以20~40岁最多见。临床上除根据相关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外,主要依靠CT等辅助检查进行确诊,下面就CT检查在肝囊性包虫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作出相关阐述,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96例肝囊性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68例,女28例;年龄7~72岁,平均34.8岁;本组患者均有牧区生活史或与狗、羊等动物密切接触史;临床症状包括上腹饱胀感者13例,食欲减退者16例,恶心、呕吐者4例,胆绞痛者17例,下肢浮肿者2例,发热者11例;临床体征检查发现右上腹可触及肿块者6例,其表面光滑、坚韧而有弹性。
  1.2CT检查方法采用日本东芝TCT―350S对本组96例患者均施行CT扫描,扫面范围包括膈下至髂前上棘处,扫描层厚10mm,层间距为5mm。必要时施行增强扫描。
  2结果
  2.1囊肿表现43例,其中单发者17例,多发者26例,CT检查可见圆形的低密度占位病变,边缘光整,和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其中29例囊内密度呈现均与一致改变,多为水样密度,14例囊内密度增高,表明可能伴发感染;CT增强后38例无明显强化,其中4例可显示菲薄的囊壁,5例囊壁增厚,说明可能伴发感染或钙化。
  2.2囊内囊改变者27例,CT示母囊内出现子囊,子囊的数目、大小不等,有12例母囊呈现多房状或蜂窝状改变,有3例呈现为车轮状改变。
  2.3钙化者19例,病变外囊壁钙化呈弧形或蛋壳状,厚薄不一,其中囊内容物也发生钙化者3例,呈片状或条状改变。
  2.4母囊破裂分离者7例,内囊完全分离并悬浮于囊液中呈现“浮莲征”者4例,外囊部分分离,表现为“双边征”者3例。
  3讨论
  肝包虫病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肝脏而引起,其发病率居人体包虫病的首位,患者多有牧区生活史或与犬、羊及其皮毛密切接触史,绦虫卵被吞食后在小肠内孵出六钩蚴,后者经肠壁血管随血流经门静脉入肝,逐渐发育成肝包虫囊肿。包虫囊肿的壁可分为内囊和外囊,内囊为棘球幼本身形成的囊,由内、外两层构成,内层为生发层,外层为角皮层。生发层可向囊腔生出生发囊、头节及子囊,子囊结构与母囊相同,漂浮于母囊中。囊内的每个头节均可发育成一个包囊,外囊为包围囊虫的肝组织所形成的纤维组织层,可以很厚,内、外囊紧密相帖,但可以分离,生长较久的外囊可以发生钙化[1]。
  在肝包虫病的临床诊断方面,CT检查具有重要价值,CT检查可以显示包虫囊肿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以及并发症等。常见的CT表现包括:(1)囊肿表现:肝包虫囊肿大小不一,单发或多发,呈圆形或类圆形,有时呈浅的分叶轮廓。病灶边缘光整、清晰。囊壁密度略高于肝组织,一般不易显示,除非钙化或合并感染囊壁明显增厚时。囊内密度均匀一致,CT值为-15~25Hu,单纯清澈的囊液密度呈水样,干涸或合并感染时密度升高,注射造影剂后密度不变(无强化)。而囊壁在增强的肝组织衬托下可予显示;(2)囊内囊:即母囊内出现子囊,为肝包虫病的特征性表现。子囊的数目和大小不一,而且无钙化的子囊密度总是低于母囊,近周边部新生的子囊密度常低于中心部较陈旧的子囊,因而易被CT显示。多个子囊充满母囊时呈多房状或蜂窝状改变,如主要分布在母囊的周边部分则呈车轮状;(3)钙化:也为常见表现,外囊壁钙化呈弧形或蛋壳状,厚薄可以不规则,囊内容物(母囊碎片、退化的头节和子囊)钙化常呈无定形的条片状或片状;(4)母囊破裂分离:因感染、损伤或囊液外漏,可造成内囊分离,有以下几种表现:①内、外囊部分分离,CT图像显示为“双边征”。②内囊完全分离、塌陷、卷缩并悬浮于囊液中,呈“水百合花征”,偶尔完全分离脱落的内囊撒开呈“飘带状”阴影[2];(5)并发症以感染最为常见,包虫囊肿内密度增高、囊壁增厚高度提示有感染存在,特别是气―液平面的出现是包虫囊肿感染的可靠征象。
  本组96例病例中,CT检查呈现囊肿表现43例(44.8%),囊内囊改变者27例(28.1%),钙化者19例(19.8%),母囊破裂分离者7例(7.3),说明处于肝囊性病变的中早期者占大多数(72.9%),而呈现钙化和母囊破裂分离者则为少数(27.1%),CT检查可以及时诊断肝包虫病的发生和发展,可以详细准确的判断病变的部位及形态,对于病变的阶段分期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杜翔.肝包虫疾病中螺旋CT的应用价值[J].西藏科技,2009,11(5):
  168-169.
  [2] 邓生德,魏铭.囊型肝包虫病的MR诊断与CT对照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11(9):267-268.

推荐访问:临床 诊断 探讨 意义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xuexipeixunxindetihui/2019/0401/4908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