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方治疗外感病经验总结(之二)】 咳嗽的经方辩证经验总结

【www.zhangdahai.com--爱岗敬业演讲稿】

  【摘要】本文作者临床应用经方治疗脾虚气滞腹胀证、热痞证、风寒表实兼水饮咳喘证, 疗效显著,现将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点滴经验进行总结,以便与广大同仁交流。   【关键词】 经方治疗;脾虚气滞腹胀证;热痞证;风寒表实;兼水饮咳喘证
  
  伤寒论是在《内经》、《难经》的理论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以及作者的临床经验,重点探讨了人体感受风寒之邪以后所引起的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证候的特征,创造性地总结了一般外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变化规律、治疗原则,以及药剂的配伍方法,始终严密而系统地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有效地指导着外感疾病及其他杂病的辩证施治,为后世医学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现将笔者在临床中运用伤寒论中的方药辩证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脾虚气滞腹胀证
  
  王XX,男,20岁,系广宗县国营旅馆服务员,初诊日期:1975年4月6日。患者素来脾胃虚弱,5天前因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经某医诊治,急给汗、下二法,表证虽解,但脘腹胀满尤甚,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等症未减,前来我处求诊。诊得:脘腹胀满,按之柔软,且喜按压,重按也不作痛,或即痛也很轻微,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四肢酸楚,舌淡苔白,脉缓。
  辨证:脾虚气滞腹胀证。治法;温运脾阳,宽中除满。方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处方:厚朴15克、生姜10克、半夏10克(姜汁炒)、甘草6克、人参6克(先煎)。煮、服法:上五味,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渣,温分三服,一日1剂,2剂而病愈。
  按:本证为素来脾阳不足,复感外邪,因汗、下太过,耗损脾阳,以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机不畅,故壅而胀满。《伤寒论新义》余无言曰:“――因发汗之后,脾胃气弱者,再因汗后体表津伤,不足于此者,取给于彼,脾胃津液,为体表所借,则热力必较微,热力较微,则脾胃之气,不能上下斡旋,滞于腹中而为胀满矣,此即俗所谓脾虚气胀也。”脾胃虚,则饮不化,故用姜朴、半夏以温运水饮,脾胃虚则气不充,故用人参、甘草以大补元气,饮化则下行,气充则腾达胀满自除矣。
  体会:在应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这张方子时,首先抓住太阳病,发汗太过,以造成气虚壅滞为辩证要点,不能单纯的见虚补虚,见表解表,以图收效,然可变成坏症,贻误病情,延长病期,给病人造成精神痛苦和经济损失。应用本方治疗泄后腹胀及胃、十二指肠溃疡属虚者甚效。
  
  2热痞证
  
  贾XX,男,18岁,系巨鹿县楼张镇公社贾街大队社员,初诊日期:1983年6月28日。时至芒种季节,体力劳动繁重,患者连续5天中午去地里逮鸽子,烈日当头,奔跑不息,后出现口咽发干,胸中烦闷,呼气发烫,遂鼻衄二次约60余毫升,未曾介意,其昨日又跟亲戚去老漳河炸鱼,中午未归,下午衄血三次,约400毫升,色鲜红,质粘稠,每次衄血方用井水浸毛巾反复冷敷前额即止,急前来我出求诊。诊得:鼻衄血色鲜红、口唇燥裂、口干咽燥、胸闷烦渴、喜冷饮、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数而芤。
  辩证:热痞治法:泻热消痞。方剂: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处方:大黄1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小蓟30克、白茅根30克(去皮、毛)。煮、服法:先煎白茅根、小蓟过滤,将大黄、黄芩、黄连杵碎,用过滤之汤浸泡上三味,即可服用,不必煎煮,其目的是取其轻清宣泄之气,以消痞热而衄血自止,连服上方2剂而病愈。
  按:本证是天气炎热,劳动繁重,午间加班逮鸽、炸鱼、津液耗伤过多,无形热邪壅滞于心下,气机不畅所致。汪琥曰:“以手按其痞处,虽濡但纯是邪热壅聚,故用此汤,以导其热,而下其邪也。”故方中大黄泻热开结,泻火下行;黄芩、黄连清热泻火消痞;加白茅根、小蓟凉血止血,五药相配,使热邪得泄,则痞满可除,诸症自愈。
  体会:1、凡阳性疮疡肿毒,应用大黄、黄芩、黄连各三两为散,洗疮净将药末撒患处,未破者以香油调涂之,一日3次,5―7天愈。2、多种原因所致的出血,属实证者用本方共为细末,开水冲泡,服之亦效。3、胃出血、食道静脉怒张破裂出血,服本方降胃气以达到止血的目的,每能收到满意的效果。4、黄疸、身体面目皆黄,用大黄、黄芩、黄连,共为细末,每用五钱开水冲服,服之15―20天,大便通畅,食量增加,黄疸迅速消退。5、三黄泻心汤治慢性气管炎、哮喘,属痰喘急迫者。6、三黄泻心汤倍用大黄治疗精神分裂症属狂症者效。加青礞石30克、竹沥30克、沉香10克以祛痰浊、降逆气更效。7、本方治经血错出口鼻者,(逆经、倒经、错经)效果良好。
  
  3风寒表实兼水饮咳喘证
  
  张XX,男,50岁,系广宗县医院内科医生,初诊日前:1974年1月28日。患者患咳喘病已5年余,每逢秋、冬季节咳喘加重,活动劳累时气喘更甚,5天前因夜间出诊,感受风寒,咳喘加重,前来我处求诊。诊得:咳喘气急,畏寒发热,痰涎清稀,喉中有水鸡声,恶心呕吐,心悸,胸闷不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辩证:新感引动伏邪,水气凌心。治法:解表化饮,温阳利水。方剂:小青龙汤。处方:麻黄6克、白芍9克、干姜9克、甘草9克、五味子9克、制半夏9克、细辛3克、桂枝6克。煮、服法:上九味以水5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煎至300毫升,温分三服,每日1剂,连服2剂。
  1月30日复诊:服上方后,咳嗽已平,寒热亦除,活动尚有气喘,唯腰酸腿软,余知伏饮与外寒已解,诊其脉象两尺较弱,则知肾气已虚,摄纳无权所致。拟培补肾气已纳气平喘,处方:山药10克、核桃仁30克、沉香2克、山萸肉10克、杜仲15克、桑寄生15克、水煎服,6剂,每日1剂,而症状基本控制。
  按:本证为素有水饮内停,复感寒邪,停饮与寒邪相博,壅塞于肺,肺失清肃,而发生咳嗽喘息,痰多稀白,《伤寒论新义》引周扬骏曰:“素常有饮之人一感外邪,伤皮毛而闭肺气,则水饮停于心下,而上下之气不利,于是喘满咳呕相因而见。”本证为外感风寒,内有水饮,故方中麻黄发汗平喘;桂枝助麻黄增强发汗解表之力;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散水饮;半夏降逆化痰;五味子敛肺止咳;甘草和中为外散风寒,内除水饮之剂。
  体会:小青龙汤对百日咳,肺炎,流行性感冒,气管炎等水毒停蓄于内,外感风寒者疗效亦佳。
  
  参考文献
  [1]《伤寒论今释》人民出版社1957年
  [2]《郑润身临床经验选》1987年

推荐访问:外感 之二 治疗 经验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yanjianggao/aigangjingyeyanjianggao/2019/0326/3653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