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hcg正常值对照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观察】

【www.zhangdahai.com--爱岗敬业演讲稿】

  【摘要】目的:探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临床疗效。方法:74例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为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观察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对照组给予烯丙雌醇治疗。结果:观察组妊娠成功率为86.5%,对照组为81.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在流产、二次或多次治疗、新生儿体重、血清中P、E2 水平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24.3%。结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疗效好,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先兆流产;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临床诊断
  
  先兆流产是妇产科常见病,由于其常发展为不全流产或完全流产,而严重危害孕妇的身心健康及胎儿的生命安全。为探讨先兆流产的有效治疗方法和药物,我们于2008年6月~2010年6月间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治疗先兆流产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导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先兆流产患者74例均为我院住院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观察组37例,年龄21~34岁,平均25.11±2.14岁;妊娠时间35~59 d,平均56.31±2.74d;对照组37例,年龄20~34岁,平均(25.44±2.24岁;妊娠时间33~64d,平均53.74±2.41d。同时选择同期门诊正常早孕妇女的血清β - hCG、P、E2 值作为正常值,正常组32例,年龄21~33岁,平均26.11±2.42岁;妊娠时间34~60d,平均56.52±2.86d。三组患者在年龄、妊娠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同时给予叶酸、维生素E口服。观察组给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肌内注射2 000 U,1次/d。对照组给予烯丙雌醇5 mg,2次/d;疗程至阴道流血停止。
  1.3疗效评定标准:用药后症状和体征消失,妊娠继续,1个月内无反复为成功。用药后症状和体征消失,并发流产为失败。
  1.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输入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两组在妊娠成功、流产、二次或多次治疗、新生儿体重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妊娠成功 早产 流产 二次或多次治疗 新生儿体重(g)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
  观察组(n=37) 32 86.5 1 2.7 4 10.8 5 13.5 3512±141
  对照组(n=37) 30 81.1 2 5.4 5 13.5 6 16.2 3503±139
  χ2 或t值 0.4 0.34 0.15 0.1 0.28
  P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保胎成功者3周后血清中P、E2 水平 观察组保胎成功32例,对照组保胎成功30例,分别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保胎成功者3周后血清中P、E2 水平与正常组比较
  激素水平 观察组(32) 对照组(30) 正常组(32)
  血清P(pmol/L) 97.5±31.3 84.5±28.7 103.2±33.2
  血清E2(pmol/L) 812.4 ±213.6 794.5 ±207.4 845.7 ±217.4
  2.3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24.3%。随访观察,无新生儿畸形,无新生儿死亡发生。见表3。
  表3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组别 轻微头痛 恶心呕吐 新生儿
  畸形 发生率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观察组(n=37) 5 13.5 4 10.8 0 0.0 9 24.3
  对照组(n=37) 6 16.2 3 8.1 0 0.0 9 24.3
  3讨论
  先兆流产为临床常见妇科疾病,发生率为15%~20%,临床表现为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少量阴道流血或下腹痛,子宫增大与停经月份相符,子宫软,宫口未开,妊娠产物尚未排除。目前临床常用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患者,可降低妊娠头3个月流产的风险。
  先兆流产病因很多,其中性激素水平下降是原因之一。有报道,由于激素不足导致的自然流产占25%~60%[1]。黄体功能不全,引起E2、P激素水平下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不足,又使黄体功能不足,导致子宫肌肉应激性增强,子宫内膜准备不良或受孕后HCG的生物活性下降和分泌模式改变都可导致P分泌不足而引起早期流产[2]。目前由于黄体功能不全引起的先兆流产多采用激素替代治疗,且传统孕激素药物-HCG的保胎疗效已得到了临床肯定[3],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由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在妊娠早期,分泌很快,妊娠1~2.5周,血清中hCG迅速升高。妊娠10周,血清浓度达最高峰,持续2周后迅速下降,20周后分泌量减少80%,并维持到妊娠末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主要功能是刺激黄体,有利于雌激素和黄体酮持续分泌,以促进子宫蜕膜的形成,使胎盘生长成熟,并抑制淋巴细胞的活性,防止母体对胎儿发生排斥反应,以达到安胎效应。其作用机制是HCG与黄体细胞膜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进黄体激素分泌,增加孕酮合成,延长黄体寿命;并具有促胎盘功能的作用。绒毛膜促进性腺激素肌肉注射吸收完全, 6h后血浆浓度即可达峰值。且不良反应小,本组不良反应率为24.3%,为轻微头痛、恶心、呕吐等,随访发现,无致畸或新生儿死亡等严重不良反应。
  烯丙雌醇是新一代孕激素药物,为临床治疗先兆流产常用药物,促进胎盘分泌内源性孕酮及其他甾体类激素,使胎盘功能正常化,并有激素的替代作用,能增强催产素酶的浓度及活性,从而抑制催产素对子宫的刺激作用[4]。对胎儿对染色体无致畸作用;且不影响孕妇的产程进展及分娩功能。不良反应小,只有恶心、呕吐等轻微反应。
  本组资料显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妊娠成功率为86.5%,烯丙雌醇组为8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流产、二次或多次治疗、新生儿体重、血清中P、E2 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保胎成功者3周后血清中P、E2 水平均接近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烯丙雌醇治疗先兆流产,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有研究发现HCG 治疗先兆流产时,在流产率、新生儿出生率、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畸形或新生儿并发症方面优于单纯卧床[5],也说明先兆流产补充HCG是有效的。
  总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方便易行、治疗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柯国女,张娜,林维.地屈孕酮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先兆流产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 ,7(20):31-62.
  [2] 孙燕.大剂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配伍天然黄体酮针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观察 [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1):80-81.
  [3] 冯月儿,刘益金,林美娜.烯丙雌醇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观察[J].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3):,1962 -1963.
  [4] 韩玉梅.烯丙雌醇治疗先兆流产30例疗效观察[J].中华总和医学杂志,2006,7(3):249.
  [5] Harrison RF.A comparative study of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placebo,and bed rest for women with early threatened abortion [J].Int J Fenil Menopausal Stud,2003,38(3):160-165.

推荐访问:性腺 先兆 绒毛 激素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yanjianggao/aigangjingyeyanjianggao/2019/0328/4194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