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和工作对策研究

【www.zhangdahai.com--爱国演讲稿】

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和工作对策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课题通过对上海市8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和现场访谈,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所具有的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对诚信道德范畴认定不清、选择诚信时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诚信意识与行为失衡以及把不诚信的原因归结为外界因素等现状。针对这些现状,课题组提出了科学评价大学生诚信道德、深化大学生诚信道德实践教育、设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以及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道德  实践教育  诚信档案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为深入了解目前上海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状,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状况,课题组对上海同济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出版高等专科学校等8所高校的学生,选取一定的样本,进行“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调查。调查中我们发放问卷420份,回收问卷389份,其中有效问卷367份。学生分布各个不同学历层次,涉及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层面。与此同时,我们还对部分学生作了现场的访谈。调查内容涉及了与大学生诚信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如考试作弊、求职履历、就业签约、论文剽窃和助学贷款等。现根据调查数据,以及访谈的反馈信息,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
1、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高
诚信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当前社会上对于大学生的诚信的评价并不高,而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自身群体诚信道德的认同度也不高,他们普遍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水平一般,与大学生应具有的素质不相符。当被问及“您认为当前大学生诚信意识状况如何”,认为“强”的和“很强”的学生只占了13.08%;
认为“一般”的学生占了68.66%,超过半数以上;
认为“不强”和“一点都不强”的学生占了18.26%,超过了认同学生诚信意识强的比例。访谈的结果也大致如问卷所反映,其中15个被访学生有10个人认为大学生诚信意识一般,占总人数的66.66%。可见,大学生对于自身群体诚信道德的评价并不高。
2、对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
调查显示,虽然大学生们对群体道德规范的认同度不高,但对自己的行为却予以充分的认可与肯定。在调查的最后,我们设问,“总的看来,您认为您是不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了”。在调查中有76.57%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仅有3.81%的学生明确承认自己不是诚实守信的人,有19.6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完全是”诚实守信的人。在访谈中所接触的大学生尽管他们也大多表示当前大学生群体诚信道德水平不高,但最后让他们对自己做个评价时,仅有一个人承认自己“不完全是”诚实守信的人,其余的人都说自己诚信道德水平较高,这与他们对群体诚信认同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认为大学生诚信意识状况“一般”的人中有74.60%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诚信的人;
而认为“不强”的人中也有70.90%持此观点;
选择“一点也不强”的学生有75.00%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而认为大学生群体诚信意识“不强”和“一点都不强”的学生只各有3.64%和8.33%承认自己不是诚实守信的人。可见,大学生在对于所属群体和个体的诚信道德的认同上出现了矛盾的心理。造成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我们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诚信的行为认识不清,不知道哪些行为是属于诚信范畴,哪些不属于诚信范畴;
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在作调查时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虽然本次调查是不记名的,但可反映出他们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不诚信的。
    (二)对诚信道德范畴认定不清
调查发现,承认自己在大学期间作过弊的学生有66.99%认为自己是“诚信学生”,仅有3.88%的学生承认自己“不是诚实守信的人”;
赞成作弊的同学居然高达95.24%的人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选择这一项的没有人表示自己不是诚信的人;
表示会在履历上造假的学生有66.67% 认为自己是诚实守信的人,选择这一项的也没有人表示自己不是诚信的人;
而选择“会毁约、跳槽”的学生有82.05%的人说自己是“诚信”的人。可见他们所谓的“诚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信,也表明了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于什么是“诚信的行为”认定不清。
    (三)选择诚信时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
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视情况而定”、“无所谓”“不知道”,当被问及“你会伪装自己的履历”有27.52%的被调查者“视情况而定”;
当被问“如何看待履历造假现象”40.33%的认为“无奈之举,但也是不诚实的表现”也反映了被调查者的中立态度,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可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选择是否“诚信”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在不损害到切身利益时,他们会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当诚信不能维护自身利益时,他们可能会选择放弃。
    例如在被问及“在与一个单位签约后,有一个条件更优越的单位要招聘你,你怎样选择”,数据可以看到,不足1/4的学生会“遵守合同,到先签约的单位”;
绝大多数学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选择“视情况而定”的高达一半以上。可见,当大学生在涉及到自身利益选择的问题上,就会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即只有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基础,讲诚信才是有效的。从求职签约这个问题讲,由于高校体制改革,大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就业、签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加上青年自身带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等不成熟因素,致使在择业时更多的是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
    (四)诚信道德意识与行为失衡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与诚信道德行为不相协调,出现知行背离的现象。课题组就“如何看待助学贷款履行与个人的道德品质之间的联系?”和“假如您申请了助学贷款,但毕业后收入不高,按期还款会增大生活压力,您会怎样做?”的答案进行了分析。对于助学贷款的还款问题表示“能不还则不还”、“当然不还”、“还未考虑”大学生中,除了一部分表示“助学贷款是经济活动,与道德无关”,其余的调查对象分别有20%的“能不还则不还”、50%的“当然不还”以及78.94%“还未考虑”表示“个人贷款与道德品质有关”。说明尽管这些学生认识到贷款与道德品质的相关性,但他们却是知行背离,有相应的诚信道德意识,却没有应有的诚信道德行为,明知涉及自己的道德品质,但仍然逃避还款。
    (五)大学生多数把不诚信原因归结为外界因素
在被问到“如何看待毕业生在求职履历造假(如篡改学习成绩,捏造自己的经历)现象”。只有6.54%学生认为毕业生在求职履历上造假是个人品质不端正引起,更多的人把造假原因归结于社会不良风气、求职压力等外界因素。在看待求职履历造假现象只有7.90%的学生明确认为这种行为“与道德品质无关”。从这两种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的矛盾心态。一方面学生对于“履历作假”这种行为大都认定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但另一方面折射出大学生在对于自身一些不诚信行为的发生,更多的是寻找外界的客观因素,而不是从自身的道德品质追寻原因。不可否认,外界的客观因素也是存在的。从调查数据来看,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道德。
学生群体中明确表示会在求职履历上作假的比例随着学历的升高而减少,而不会在求职履历上作假的比例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升高。这也反映出了至少在求职履历的不诚信行为是与竞争激烈紧密相关的。因为竞争激烈,所以学历相对低的大专生就比拥有较高学历的研究生更有可能会在求职履历上作假。在访谈过程中,被访谈同学认为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太大,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不当,是造成了一些毕业生在履历上造假的主要原因。而从考试作弊的访谈来看,被访同学表示有时作弊是“为了让成绩单‘好看’一点,因为到时找工作要给用人单位看”。可见,作弊与求职又是有所联系。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状,我们认为应该通过一定的途径提高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改善当前的不容乐观的现状。
    (一)端正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基本评价
教育者应端正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基本评价。要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总体诚信道德水平还是比较好的,占据发展趋势的主流,并且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的“储备军”,其诚信道德水平应该也可能成为整个社会的表率。要看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同诚信品质是大学生的基本品质之一,大学生中诚信品质极差的人只占据一小部分。对此教育者要发挥教育的功能,以点带面、拉动中间群体促两头,正视大学生诚信的功利倾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观,让他们明白道德的诚信应该是出自内心的、自愿的不计功利的诚信,而不是以是否“利己”作为出发点的诚信。即要把诚信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自己的操守、作为立人之本、作为自己的道德人格的品质之一来追求。教育者只有端正了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基本评价,才能真正实施诚信道德教育的功能;
而大学生只有确立了正确的诚信道德观,才能从道德上保障自己个体的诚信行为。
    (二)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
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大学生诚信实践,通过诚信道德实践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学校和社会可以建立大学生诚信实践机制,设置诚信践行的模拟情景,组织大学生到一些金融机构切身体验经济信用行为。特别是对于某些专业如会计、金融、经济的大学生更应加强实践教育。每个大学生只有从自身做起,自觉的实践诚信行为,才能增进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信任。如曾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的华东师大二十一世纪人才学院的学员,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也是向社会做出承诺:“我们的求职履历绝不造假!我们将用自己的诚实履历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以自己的行为重塑新世纪大学生的诚信形象。”大学生诚信道德观念的确立与道德实践是分不开的,只有在反复的道德实践中,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的要求,修正不符合诚信的思想、行为,才能使自己真正具有诚信的道德品质。
    (三)设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在高校中,引入社会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设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以防止更改。对于诚信品质差的学生,则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惩罚措施,如把不守信的学生记录在案,提供给社会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阻止其申请助学贷款,并相应进行道义和行政上的“制裁”。设立学生信用档案,可从年满16周岁及以上的学生开始。通过对个人诚信包括身份证、户籍、家庭情况、居住地、就读情况、助学贷款、就业情况(履历写作、合同履行)、工作单位、社会保险、信用简史、曾获得荣誉和处分、基本经历、学习成绩等建立类似贷款证的通用档案,由学校某一部门统一管理,供所在院校、就业单位、以及各金融机构查阅,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信用风险。
    (四)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
引进经济领域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首先要确定诚信度测评的主要要素,可把诚实、信用、正直、友善等其它道德品质列为测评的主要因素;
其次,确定诚信度测评体系各级指标,即确定出几项能反映大学生诚信度要素的具体项目;
再次,确定诚信度测评的标准,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对每一项指标定出不同级别的标准,以便参照定位;
最后,选用诚信度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通过诚信度测评体系可以考核学生过去、现在的诚信状况,进一步预测大学生个人诚信道德未来的发展趋势。
    (五)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
要通过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营造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在培育诚信道德文化中,社会诚信制度的建设和个人诚信品质的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诚信制度建设是他律机制、诚信品质修养是自律机制,只有在两个机制的良性互动中,才能完善社会诚信文化系统。诚信制度的建设强调的是诚信他律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失信”行为机会成本的付出要远远高于“守信”行为,使失信者受到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惩罚,使守信者得到精神和物质的褒奖,促使诚信行为的良性循环。个人诚信、信用的建立,不仅需要社会舆论监督,还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诚信服务中介机构提供诚信测评、管理、监督的服务。要尽快完善和健全社会的诚信制度,建立由诚信管理系统、诚信评价系统、诚信监督系统组成的诚信监管体系,还可以建立个人的诚信查询系统,让信用指数不高的个人无法从事相关的一些行为,最终把社会建立成一个人人都讲诚信的诚信系统。

 

推荐访问:现状 道德 诚信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yanjianggao/aiguoyanjianggao/2021/0320/19222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