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偷走了学生的灵气

【www.zhangdahai.com--学生演讲稿】

近期读《中国教师报》看到了梁国祥的一篇文章《基础扎实与智力浪费》,里面谈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中国学生“基础”扎实,与“中国功夫”一样,堪称世界一流,甚至是一绝。不说别的,单说中国学生在世界学科“奥赛”中夺金摘牌的本领,就是别国学生难以望其项背的。然而,基础扎实又特别能考试的中国学生,却未能把优势保持下去。相反,他们在高考、“奥赛”之后整体上呈未老先衰之态,在社会实践能力及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与欧美等国的学生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笑到最后、笑得最美的不是我们。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这涉及灵气问题。按理说这灵气似乎应是天生,不是人人都有的,其实不然。《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本来是一块石头, “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感乾坤宇宙之灵气,成为古灵精怪的齐天大圣。石头都有灵性,更别说人这个“天地万物之灵”了,而且灵气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其实还漏了关键的一句“但那1%灵感是很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一个有灵气的人,才是具有创新力创造力的人。那么,是谁偷走了学生身上的灵气呢?

首先,传统的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灵气的发挥。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主要还是一种应试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口号在上个世纪就唱响了华夏大地,但真正落实下来的地方不多。特别是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一考定终身,分数决定命运,唯“分数论”还明显存在。何况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更激起中学生向名牌大学进军,“非二本不上”“非名牌不上”的现象出现了。要上就得有分数,于是大搞题海战术,试卷雪片般飞来,资料堆积如山。学校为提高升学率也不断加压,考试不断:期中考试,阶段性考试,月考;白天考,晚上考。学生除了作业还是作业,整天过的是三点一线的生活,他们身上的灵气还能保有多少呢?因此许多学校的学生走出来都是神情暗淡,目光呆滞,题目做得越多,灵气丢得越尽,你说这教育还有什么生命力?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现在的一些学生,一毕业就像一个小老头,没有童真,没有灵气。但这不能怪孩子,是我们的教育体系把他们训练成这样的。”

其次,是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灵气。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了许多教书匠,是灌输型的教师,他所能做到的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它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些教师对所教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完全吃透和内化教学内容,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来讲授知识,这叫传授假知,也称照本宣科。这样导致了学生机械模仿,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唯书唯师,学生学到的只是一大堆机械的、孤立的知识。教师对所教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教师理解消化了教学内容,并达到了熟练的地步,可谓成竹在胸,了然于口,但却是“匠气有余,灵气不足”。因为熟练可以靠简单的重复而获得,无需更多的智慧。这样很容易使教师按部就班地运作,而不能升华为熟能生巧的境界,让自己的思维一次又一次在旧有的轨道上运行,成为一种形式上的教: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获得知识本身,轻获得知识的方法。其结果最多只能是学生对教材获得封闭性理解,即就事论事的简单理解。在此情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有多少灵气,还有多少创新力和创造力?

总之,学生没有灵气都是传统应试教育惹的祸。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表示,高考指挥棒不改变,“唯分数论”的培养人才模式不改变,中国的素质教育将成为一句空话,“一张再好的试卷也无法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所以,教师要把目光放长远,不仅关注目前的成绩,更关注学生将来的成就,怎能为了取得暂时的分数而扼杀了其灵气呢?所以说,题目不一定要做很多,但是一定要让学生保持积极、自信的心态,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笔者相信二十一世纪是我国教育大变革的时代,而培养有活力、有灵气、有创新创造力的学生也该是改革的目标。这样,我们民族才有希望,我们才能笑到最后,笑得最美!

(责任编辑 黄 晓)

推荐访问:走了 灵气 学生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yanjianggao/xueshengyanjianggao/2023/0330/57743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