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法学”双学位课程质量提升策略——以河北大学为例

【www.zhangdahai.com--英语演讲稿】

叶慧君,韩红梅

“英语+法学”双学位课程质量提升策略——以河北大学为例

叶慧君,韩红梅

(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通过问卷对河北大学“英语+法学”双学位教育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以及课程设置的密度、内容、跨专业性和教师素养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英语+法学”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满意度较高,但仍存在高年级阶段课程繁重、轻基本技能训练和实践、两个专业课程的融合度不够、法律课程中文授课比例高等问题。应从打造跨学科复合型课程模块、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立体化自主学习平台和培养复合型教师团队等方面提升“英语+法学”双学位课程教学质量。

“英语+法学”双学位;
课程设置;
学生满意度;
河北大学

近年来,多位学者从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的角度论证构建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1-5]。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政策的提出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深入,“精英明法”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日益凸显,许多高校为培养复合型法律英语人才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从20世纪90年代法律英语本科专业设立以来,法律英语学科的发展初具规模。21世纪初进入法律英语教学的多元发展阶段,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依托本校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率先尝试“外语+法学”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模式。之后出现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设立的“法律英语”双学位班,山东大学的“外语+X”[6]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法学”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7],新培养模式有力推动了法律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的发展,高校探索法律英语人才培养多元化途径已初现成效。目前法律、英语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期,“主要问题是英语和法学两个专业课程设置未能真正有机融合,只是两类课程的简单叠加”[8]。在双学位课程的教学条件方面,课时、教材和师资力量还不能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9]。如何通过双学位课程教学提升法律英语人才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竞争力,已成为高校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2017年,河北大学开设“英语+法学”双学士学位试点班,成为外国语学院和法学院共同推进的双学士学位教育项目,符合“院院融合、协同育人”的新理念,对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及培养复合型人才意义重大。该班学制4年,学科门类为文学,在主修英语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兼修法学本科专业。

1.1 构建多元的目标体系

“英语+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受社会需求、高校办学特色和学生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法律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知识+能力’为目标,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10]。以国家提倡本科教育改革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策为出发点,结合交叉学科发展和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需要,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为“学院”)优化专业结构,设置“英语+法学”专业多元化目标体系。该专业的总体目标为:培养既精通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又掌握法学知识,具备在法律环境中英、汉语语言运用能力及交际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涉外、涉侨等部门从事法律工作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总体目标细化为5个具体目标:1)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
2)具有宽厚的英语语言文学及文化知识和扎实的法律文化基本知识;
3)具有较广泛的相关专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4)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核心竞争力;
5)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较高综合素养,通晓国际规则,了解国际社会法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动向,具有按国际惯例从事法律活动的能力。

在“英语+法学”专业的目标体系之下,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英语技能,具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学生要掌握英语语言文学及文化知识,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拓宽文化视域和国际视野;
另一方面,要精通法律知识和法律英语技能,培养法律英语交际能力和法律实务操作能力。“英语+法学”专业对学生有更为严格的专业化要求,不仅强调对学生语言文学专业素养的培养,亦强调对其法律专业知识的建构以及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法律事务交流能力的提升。

1.2 创新课程体系

定位明确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对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学和法学专业知识、获取语言交际和法律职业技能、培养文化和法治素养至关重要。学院根据本专业基本目标要求,将课程设置定位于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发展和集中实践四个课程模块。其中学科基础课包括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第二外语、现代汉语等系列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分为以下模块:英语语言技能类课程(英语语音、阅读、写作、视听说等);
法律专业知识类课程(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知识产权法、商法、国际私法等)和文学类课程(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美概况等);
专业拓展课程包括法律口译、合同法(双语)、跨文化交际、论文写作指导等。集中实践课程包括英语语言能力拓展实践课、法律实务讲座、校外社会实践等。

自2017年开设“英语+法学”专业以来,学院积极探索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调查学生对该专业课程与教学的满意度,笔者组织了“英语+法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状况问卷调查,从学生满意度视角分析该模式的可行性和培养效果。研究对象为河北大学2016级、2017级和2018级“英语+法学”双学士学位教育试点班的学生。截至2022年6月,共有104名学生获得英语和法学双学士学位,其中三分之一学生通过推免或统考进入国内外名校攻读(涉外)法律或国际法硕士。

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设计完成,并通过网络平台发放给学生。问卷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个人信息、专业水平考试通过状况和学习动机;
第二部分包括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师教学的看法,以及学生对目前课程教学状况的意见和建议。共发放问卷104份,收回有效问卷102份,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3.1 研究结果

3.1.1 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学习动机

问卷中关于英语水平和法律知识自我评价、专业选择动机等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关于选择“英语+法学”专业的动机,47.06%的学生选择此专业方向是为将来就业打基础,部分学生为学业深造做准备(22.55%)或出于个人兴趣爱好(26.47%),反映了学生比较注重专业学习对未来就业的作用。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课程设置的基础,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应考虑课程内容是否有助于学生就业和学业提升,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1.2 课程设置满意度

问卷中第4至12题就“英语+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学生满意度调查。总体看,多数学生(65.69%)对整体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较高。各类课程中平均分最高的是专业核心课程(4.30),其次为通识教育课程(4.26)、学科基础课程(4.26)和专业拓展课程(4.22)。

关于课程的学时、学分安排,56.86%的学生认为学时学分安排适中,39.22%的学生认为学时学分过多,少数学生(3.92%)认为学时学分过少。关于课程种类,69.61%的学生认为课程种类适中,30.39%的学生认为课程种类数量安排不够合理,说明课程开设的数量和种类比较符合学生的需求。就课程密度而言,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学生(28.43%)认为课程密度安排比较均衡,部分学生(34.31%)认为课程安排前紧后松,也有部分学生(34.31%)则表示课程安排一直比较紧密。开放性问题中学生的建议也印证了这一调查结果:“课程设置太繁重,例如大三上学期全部满课,导致没时间复习、预习,上课效果达不到预期”(问卷11)。可见,学生虽然对本专业课程学时学分和课程种类的安排满意度较高,但也认为不同年级阶段的课程密度安排不够均衡。因此,在进行课程结构优化时,应适当调整课程的密度,以利于学生更加合理地安排课内外学习时间,保证学习效果。

关于“你认为在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应加大下列哪种类别课程的比重”的问题,统计结果如下:78.43%的学生选择法律英语技能类课程(法律英语阅读、写作、听力、口译等),61.76%的学生选择法律专业知识类课程(知识产权法、商法、国际私法等),45.1%的学生选择英语语言技能类课程(英语阅读、写作、视听说等)。只有小部分学生选择文化类(26.47%)、文学类(16.67%)、学科基础类(9.8%)和通识教育类课程(9.8%)。以上结果在开放性问题中也有观点支撑。部分学生表示希望增加法学类课程内容:“可以多增加法律英语类课程”(问卷19);
“因为大多数学生最后选择的是法学方向,个人观点应当主修法学,法学的时间任务比例应当相对高一些,英语相对来说起到辅助性工具性的作用”(问卷20);
“英语的课程应当更加偏向于法律,多开设法律英语精读、泛读、写作等课程,而英语文学相关的英美文化,英美概况等应该去除,或者转换为英美法律文化等与法律相关的课程”(问卷42)。

关于学习本专业课程的收获,问卷结果详见表1,学生认可度最高的是法律专业知识(81.37%),其次分别是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65.69%)、利用法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4.9%)和法律英语语言应用技能(50%),选择这四项的人数比例均在一半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完成本科课程学习后,法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基础语言技能收获较大,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有待提高,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方面收获最少。

表1 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收获

3.1.3 教师教学满意度

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问卷结果表明,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式教学(91.18%)、合作式教学(71.57%)、案例教学(49.02%)和讨论式教学(46.08%)。在课程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为:在多媒体教室使用录音、网络及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94.12%),在语言实验室使用局域网或校园网进行听说读写译教学和训练(51.96%),使用移动英语学习平台(如超星、雨课堂等)进行课堂互动、作业布置与反馈、学习评估等(43.14%),使用微课、慕课,实施基于课堂和线上课程的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35.29%)。关于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54.9%),平时成绩占一定的比例(37.25%)。

学生对专业课程授课教师教学满意度较高,分别包含专业知识(93.14%)、教学能力(88.24%)、教学方法(83.34%)、教学手段(86.28%)和考核方式(84.32%)等五方面,问卷数据详见表2。

表2 学生对本专业课程授课教师教学的满意度

3.1.4 课程现存问题及建议

问卷结果显示,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按学生选择人数的多少,依次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63.73%),英语语言文学类课程和法律类课程比例不合理(39.22%),课程门类数量不合理(53.92%)或内容不合理(10.78%)。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次为:任课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有限(13.71%),任课教师教学方式单一(13.71%),教材选用不恰当(8.82%)等。学生对法律英语课的改进建议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数据分析得到佐证,详见表3。

表3 学生对法律英语课的改进建议

3.2 “英语+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不足与改进策略

目前河北大学已初步建立以英语语言文学知识、法律基础知识讲授为主,英语技能训练和法律实践为辅的课程体系。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发现以下问题:一是课程设置的密度方面,目前高年级阶段的课程比较繁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吸收内化的过程,对学习的深度和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二是课程内容方面,存在重专业知识建构、轻基本技能训练和技能运用实践的问题。虽然实践经验对于未来就业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同,但目前课程体系中语言实践与法律实务实践两方面的课程过少,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课程内容偏重于单一地传授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对学生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不够;
三是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法律英语与英语语言文学两个专业课程的融合度不够。除丰富和优化法律英语技能课程之外,急需开发更多能够体现跨专业性质的课程,提高学生将法律知识和英语技能有机结合的能力,这也是学生未来从事涉外法律相关工作必备的能力;
四是教师的专业和教学素养方面,虽然学生对本专业课程教师教学的整体满意较高,但调查发现很多法律专业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用中文授课的比例偏高,并未体现出“英语+法学”专业学生较之于法学院学生的课程学习优势。为提高外语专业内涵建设和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成效,本研究基于前期调查结果分析,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3.2.1 打造跨学科复合型课程模块

法律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相关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将英语和法律学科进行整合,形成跨学科课程模块。实现语言技能与法律内容的深度融合,需要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在语言课程中融入法律知识和文化,在法律专业知识建构基础上训练语言能力,最终提升学生在涉外法律事务中的实践能力。首先,将翻译、写作、演讲与辩论等单一语言技能与法律专业知识融合,丰富和拓展法律英语技能类基础课程;
其次,在优化英语语言文学知识课程和法律知识课程的基础上,设计符合“英语+法学”培养目标的复合型课程模块,例如英美法律文化、英美经典法律案例选读、西方法治思想史等,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再次,根据信息化时代对于复合型人才信息素养的要求,设立法律文献信息检索、文献阅读与评价等课程,增强学生获取和更新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为将来学生学习深造和进入职场奠定基础。

3.2.2 优化课程结构设置

课程比例和梯度设置在课程结构的优化中至关重要。首先,在“英语+法学”课程结构优化过程中,应注意优化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合理安排相关课程的学分和学时。在优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类必修课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例如,可以开设英语演讲与辩论、英美法律文学、法律案例选读等。学生有一定的选课自由,使课程学习更高效、更具针对性;
其次,课程设置应由基础技能课程向专业发展课程逐级过渡。学院应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语言技能类和专业知识类基础课程,大三、大四阶段开设专业知识高级拓展以及跨专业复合型课程;
再次,增加定位于职业素养提升的实践类课程,包括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讲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思辨实训,让学生自主探究和深入思考,培养法律思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2.3 构建立体化自主学习平台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师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优质的学习资源。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丰富语言教学内容和形式。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时间和场所完成自选课程的学习,包括多样化的慕课、名校的公开课等。这与“英语+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层次多元化和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十分契合。针对“英语+法学”课程内容广泛,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在线学习课程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和立体化语言实践平台,引导学生根据个人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增强学习动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2.4 培养复合型教师团队

“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法律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背景下,单一型教师必须要向复合型教师转变”[11]。英语专业背景和法律专业背景的教师,仅仅精通本专业的教学远不能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可通过国内外进修访学、教学法短期培训等途径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英语专业教师在扩大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储备之外,应定位于涉外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
法律专业教师在夯实本专业知识功底的基础上,主要定位于增强自身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双语教学能力。为此,两个专业背景的教师可通过跨专业合作教学和研究寻求专业发展。另外,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还应注重提升信息素养,以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法律英语课程教学的创新发展。

本课程以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融合英语和法学双专业优势,创新课程体系,构建“英语+法学”双学士学位教育培养模式。未来在信息化技术支持环境下,促进“英语+法学”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需要跨学科复合型课程模块的设计、课程结构设置的优化,同时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的开发以及复合型教师团队的培育,切实提升教师素养和教学成效,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端专业化人才。

[1] Baffy M.Shifting frames to construct a Legal English clas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7(25):58-70.

[2] Hyland K.Specificity revisited: How far should we go now?[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2(4):385-395.

[3] 戴炜栋,王雪梅.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建设思路[J].外语界,2014,35(3):2-11.

[4] 胡开宝.复合型、研究性和国际化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理念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外语,2010,7(6):8-16.

[5] 胡壮麟.对中国外语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J].外语教学,2015,36(1):52-55.

[6] 王俊菊.“外语+X”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山东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33(8):28-32.

[7] 石佑启,韩永红.论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基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办学实践的考察[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5,26(3):99-103.

[8] 王新博,董昊衢.新时代涉外法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43(1):37-49.

[9] 朱文雁.从“全知”到“聚焦”:法律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63 (4):113-120.

[10] 张清,史红丽.法律英语课程体系的内涵式发展与建设——以政法类院校法律英语专业为例[J].中国ESP研究,2020,11(2):1-9.

[11] 张清,商天然.法律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路径探究[J].语言与法律研究,2019(1):83-98.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nglish + Law” Double Degree Courses——Taking Hebe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e Huijun, Han Hongme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Hebei University’s “English + law” double degree education mode of cultivating compound English talents, as well as course density, content,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teachers’ qualit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tu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overall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effect, but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heavy courses in the senior stage, lack of skill training and practice,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the two majors, and high percentage of law courses taught in Chinese.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English + law” double degree courses, a few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forging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modules, optimizing curriculum structure, constructing three-dimensional autonomous learning platform and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faculty.

“English + law” double degree; curriculum; students’ satisfaction; Hebei University

10.3969/j.issn.1673-2065.2023.01.017

叶慧君,安徽黄山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韩红梅,河北定州人,教授,博士。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8GJJG005)

G642

A

1673-2065(2023)01-0087-06

2022-11-26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

猜你喜欢双学位法学专业课程地方高校双学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教导刊(2022年6期)2022-06-23《南大法学》征稿启事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南大法学》征稿启事南大法学(2021年6期)2021-04-19《南大法学》征稿启事南大法学(2021年4期)2021-03-23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福建开放大学学报(2019年2期)2019-07-10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年8期)2018-09-08双学位教育的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分析时代金融(2018年26期)2018-07-13我国大学本科双学位教育政策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5期)2016-12-09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中国音乐教育(2016年8期)2016-05-20法学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推荐访问:双学位 英语 为例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yanjianggao/yingyuyanjianggao/2023/0922/65783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