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猎人”袁廉民的美丽断章:刀剑神域虚空断章PSP

【www.zhangdahai.com--社会实践报告】

  一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用卞之琳这首《断章》来形容黄山、袁廉民、吴强三者的关系,似乎朦朦胧胧可以描绘出一个不可言喻的三者形态。
  黄山,亦雄亦险,亦奇亦峻,这大自然的造化,这世间的精灵。奇峰、怪石、苍松、云海,四美皆俱,何处可觅。
  那苍劲挺拔的青松、巍峨奇绝的山石、变幻莫测的烟云、清澈透明的温泉,历来称为“四绝”。
  而山石、流泉、云海、松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欣赏只感笨拙赞美只觉词穷的永恒意象。
  黄山,也是山们的老大,NO.1,唯一拥有三顶桂冠的山: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无法言说黄山的美,就用别的山来衬托,黄山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眉之清凉―这就像我们为了形容飞机与列车之快而互相比喻一样,这是语言的魅力,也是表述的无奈。
  至于用相反的语义来夸张强调,则是语言的极致:黄山,不仅美得不得了,而且美得一塌糊涂。
  在黄山面前,永怀“高山仰止”之慨,诗人可以激扬而沉思,画家可以激赏而添彩,但无可否认的是,由于对象过于完美深邃,灵感往往枯槁,挥毫饱含愧意,文字为之见绌,丹青也会失色―这就应了一句老话:在大自然面前,一切人为的努力,常常显得黯然失色、无可称道了!
  二
  不过,我们也不必悲观。
  看风景的人,总是有的。陶醉、感动之余,必然伴随再现、重塑、捕捉、描绘之系列行动。
  黄山万年,数万人、数亿人留下了赏爱、流连的足迹。当然,其中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是“到此一游”,带着“黄山归来不看山”的视觉满足浮浅而去。
  黄山美景年年在,讴歌赞誉代代有。主要是诗人、画家两大群体,高手如林,各逞其才,《历代咏黄山诗选》《历代黄山绘画精品选》等巨著,是其精华与积淀。尽管佳作辈出,卷轶浩繁,但能够与黄山共存、与日月齐辉者,则微乎其微。我们一方面渴望关于黄山的听觉震撼与视觉盛宴,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惊叹历史的严格与挑剔。
  既有极限,总有挑战,大师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早就欣闻艺术大师刘海粟从23岁一直到93岁,历经70年,创造了高龄画家上黄山的奇迹。画展轰动,余响不绝。但我们还是需要面对这样一种事实:上黄山、画黄山的画家千千万,我们至今记得乃至称道的,又有多少?
  
  三
  至于光影技术、瞬间留痕,与绘画创作而言,人们的评价不会太高,不会出现追捧轰动之象;而其难度,也难言高下,因为摄影,必须与对象吻合,真实之上予以提炼,与画家园中之竹、胸中之竹、笔底之竹的不断创造相比,有严格的限定。是创作,当然是创作,但不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必须源于生活又合于生活。
  摄影之术,成于西洋,清代早已引入。当其时,真实、原始、不事雕饰,其功能主要是历史价值,可以永久留存历史场景中的人与事。尽管其辅助性的审美功能暗含其间,但摄影效果的不足是明显的,刻板、单调、静止、平面,是不容回避的。
  从照相,到摄影,再到摄影艺术,光影技术进入造型艺术领域,短暂而迅捷,简直有点不可思议。甚至实践先行,理论的阐释与自圆其说,还在探索与争论之中。
  如今,摄影艺术,已经蔚为大观。据统计,2011年出版的,关于摄影技术、摄影艺术的书籍,多达500种以上,令人咋舌。教科书的定义为:摄影是一门随着传统摄影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摄影应用科学,它以摄影光学、摄影化学和电子技术为基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拍摄体系。
  
  四
  袁廉民,这个跨了几个学科之后我还不太陌生的名字,作为在“楼上”看风景的人,是幸运的。
  袁氏1932年出生于风景秀丽的浙江慈溪,17岁那年,浸润着浙东山水的点点滴滴的他,来到大都市上海,很快进入照相馆当学徒,开始了漫长而有韵致的摄影生涯。他的第一幅风光照《太湖夕照》完成于1954年,境界阔大之间,还是黑白的对比与选择。
  现在,袁氏从事摄影事业已达60年,而这60年正是摄影技术突飞猛进全面普及臻于完善的阶段,从摄影技术到摄影艺术,袁氏的创作实践与探索,见证了摄影史上的重大变迁;而他的作品,从黑白世界到五彩斑斓,也留下了中国摄影史的发展轨迹。袁氏正是利用自己的特长,与时俱进,不断掌握新技术,不断寻求新突破,利用最新的现代技术平台,驰才显能,展翅腾飞,将中国风景摄影艺术,尤其是黄山风景摄影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到了一般人、前代人难以企及的新境界。
  我想,袁氏的探索过程也是痛苦的。原来是少数人、个别人的特技,迅即成为“全民皆拍”的盛况。各种照相机、手机,到处闪现,无处不在。当年《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贵族般的待遇早已成为往事。
  更好玩的是,摄影在是不是艺术的激烈争论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成为艺术,成为国家、政府承认的艺术门类,中国文联旗下增设了“中国摄影家协会”,而且成员庞大,成果众多,各级各类摄影展也是目不暇接,进入寻常百姓家。
  可以想象,袁氏在这种全民竞争之中,在雅与俗之间,有着常人无法理解与想象的更高要求:一个专业摄影家的作品,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水准,人们不仅不会叹服,还会产生对一门艺术的怀疑以及亵渎。只有在名家辈出的竞争中、在佳作如林的比较中,袁氏才能超越前修近贤,显示自己魅力独具遥遥领先无法企及的艺术风格。
  最后,我理解的袁氏,还是孤独的。黄山摄影40年,上黄山160多次,恐怕可以上吉尼斯大全。黄山,是博大的、充盈的,是美不胜收、永远发掘不尽的,但长期的面对,不免生出疲惫、重复、大同小异不可捉摸的审美疲劳,克服这一点、战胜这一点,是非常不易的,是超越前贤的,如果不是精神偏执理性选择,如果不是毅力超常坚持不懈,那就是人山合一,融为一体,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喜欢陶醉投入,而是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言语他的追求,全部融合到黄山之中。他创作的黄山美景,岂止有画面、有对比、有境界、有意境,而且是自己主观情绪的流露、主体审美的凝聚,更是他个性的展现、心灵的袒露、风格的呈现、生命的延续。
  袁氏一生都在捕捉黄山之美,书中介绍了袁先生在晨昏、云雾、雨景、冬景、夜景五种黄山特殊气候下的拍摄经历及作品。其中“云雾”是黄山的灵魂,也是他的精华所在。“云雾”系列精选了八幅作品:《丹峰松涛》《苍龙出谷浴斜晖》《祥云瑞光》《前程似锦》《松影婆娑》《秋叶点点》《近繁远简》《云峰无处不自然》,艺术家抓住了云雾的通透、朦胧、渐变,这不仅是传统丹青无法比拟的,而且摄影与绘画可以各领风骚,共显黄山美景。至于《蒸蒸日上》《松魂》《云涌玉屏峰》《万壑松风》等作品,不仅生动地再现了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而且淋漓尽致地诠释了雄浑、壮阔、高峻、空灵、飞动、古朴、奇崛、静谧八大意境。每当欣赏这些杰作的时候,我总会由衷的叹服:袁氏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是实至名归理所当然的。
  
  五
  我是一个普通的摄影爱好者,居然煞有介事地介绍袁廉民的不朽成就,完全是由于“装饰了别人的梦”的装饰者―吴强。
  吴强称我为老师,我是有点惭愧的。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南通电大兼课,辅导两个班的《中国文学史》,吴强是听众之一;二是吴强在这个领域里已经很有成就,正式出版过《风光摄影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旅游摄影与拍摄技巧》(吉林摄影出版社,2001),担任过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本阜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而且是黄山道上的后来人、袁氏的追随者。
  在长期的耳濡目染、耳提面命的过程中,吴强酷爱黄山风光,更敬佩袁氏的为人与创作。吴强不仅能读懂黄山,也能读懂其师,于是,不厌其烦不辞劳苦地介绍评价推崇袁氏的创作历程与杰出成就。
  吴强是摄影的专家,又懂得古典诗词、中西文论,所以匠心独具地从摄影艺术意境角度,来解析袁廉民作品的风格特点,讲述它们的拍摄故事;通过国画、诗词、摄影三者相通的意境,来印证袁廉民探索的传统价值。如果说国画是水墨的产物、诗词是文字的组合,那么,摄影便是光影的抓取。自然界的光影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要么是漫长的等待,要么是偶然的瞬间。要想在小小的菲林上印上神奇的画幅,着实不易。
  吴强是懂黄山风光摄影史的。从郎静山、卢施福、黄翔,到袁廉民,再到吴强,黄山风光摄影代代传承、爝火不息。在黄山风光中,吴强渐渐体悟总结出黄山意境的品格:缘情、真实、自然、含蓄。一切景语皆情语。摄影家镜头记录下的永远是真实和自然。袁老先生先后160多次登上黄山,三次遇险。他在黄山上的每一次回眸、仰望、俯视、远眺,都是一次重新鉴赏过程,一次独立审美过程,一次逸兴遄飞、灵感捕捉的过程,一次品类万象、一按点睛的过程。从而,澄怀静虑、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与境浑。
  读吴强的文字是一种愉悦的享受。他是一个内行的从容的导游,介绍黄山,欣赏大师,也是展现自己,体现自己的审美情趣,阐述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在“装饰”别人的过程中也塑造了自身作为艺术家的不懈探索,对此,我们不仅期待,也极为赞同。
  书中共选用了100多幅作品进行解析,分为七大章。在此,我想用“断章”来统称这一幅幅佳作和专属于它们的解析,未尝不是一个角度。而且,在将来的日子里,“黄山猎人们”肯定还会用他们的“长枪短炮”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断章”!
  从杨丽萍的舞蹈中能看到雀之灵,从龚琳娜的歌声中能听出鸟之鸣。那么,你能从袁廉民的照片中看到黄山的庄重,从吴强的文字中看到袁廉民的黄山吗?
   (周建忠系南通大学副校长、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芙蓉系南通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阳丽君

推荐访问:黄山 猎人 美丽 断章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shehuishijianbaogao/2019/0319/2232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