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故事歌曲【北京・春天的故事】

【www.zhangdahai.com--师德师风建设】

         1978 自产自销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在北京百万庄农贸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景,从郊区或者更远地方来的农民,坐在自己制作的沙发上等待着买主。那时候,北京仅有几家家具店,而且买家具还要凭票。家具品种只有大立柜、折叠桌、床等简单的几样。家具票很少,只能优先提供给那些要结婚的人,而且只能买一种。所以,农民们就自己打了沙发来城里卖。于健鹰还给记者展示了他当年用扁担做腿的茶几,在当时 ,木材是不许卖给私人的。
   1982 “老九”进城
  “臭老九”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名词。知识分子何以被称为“第九种人”,这要追溯到元代,元代将百姓分为一官、二吏、三僧(佛教僧侣)、四道(道教道士)、五医、六工(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七匠、八娼(妓女)、九儒(知识分子)、十丐(乞丐)。“文革”期间,极左思想的人把知识分子排在地(地主)、富(富农)、反(反革命)、坏(坏分子)、右(右派分子)、特务、叛徒、走资派的后面,名列第九。所以民间对知识分子谑称“臭老九”。那时候,买洗衣机都要票,能买到就不错了,更不管送。“老九也不富裕,只有自己背回家了。
   1979 继续教育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为了实现建设祖国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很多年轻人都在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图为 1979年,首钢工人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1980 上海车模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基本没有私家车。想到北京的郊区玩,除了坐公共汽车,就是骑自行车,那时候公共汽车也很少。于健鹰的一个朋友找关系借到一辆上海轿车,那是当时主要的公务车型。他们一行四人开车去西郊游玩。爱摄影的于健鹰让同行的姑娘在车前摆了几个姿势,看上去像今天的车模。事实上在那个年代,中国根本没有模特。人们一般也不化妆。看得出这位姑娘非常摩登,修了眉,留披肩发,这在当时已经算很大胆的装扮了。
  春,一年之计,更新之始。1979年的春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季风席卷天南海北,春风唤醒人心,万物复苏。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这股时代季风带来了希望和转机,使他们获得了新视野和新生活。刚刚走出干校复原工作的于健鹰就是其中之一。这位自称“半个专业户”的摄影“玩家”举起相机,边走边摄地记录下新生活的春意盎然。新事物的出现,新思想的萌发,或是新潮流的兴起,都是一个时代所特有的故事。在于健鹰眼里,这些新鲜的景象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希望用相机原原本本地还原和叙述这些故事。
  “我走的路和其他人不太一样,他们摄影是为了搞作品,而我是为了快乐。于健鹰谈及他的摄影观点,透露出一种怡然自得的洒脱。这种自然而然也许源于他的丰富经历。这位摄影玩家出道甚早,他从十二岁就开始拿着父亲的卓尔基相机当玩具,梦想着能成为一名战地记者。1963年参加革命工作后,他虽然没有成为一名战地记者,但却开始正式接触摄影工作,专职翻拍科研资料。“文革”在干校期间,他开过拖拉机、种过水稻、养过猪、做过炊事员,随后又当过工人、坐过机关办公室。摄影是伴随他一生的游戏,从未放弃和中断过。
  我不爱拍那些所谓的‘大片’,不喜欢故作深沉。” 低调朴素的于健鹰更善于捕捉生活中平实简单的画面。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他“自娱自乐”的创作风格――亲切真实,无拘无束,视角独特,耐人寻味。他只是一个敏锐的旁观者,不改变事物的原貌,也不做后期效果,有一说一地用镜头讲述故事。从春风略过的街头巷尾,到春意融融的公园庙会,他敏锐地端详着渐渐苏醒的众生百相。物欲萌生,求知若渴,爱美心切。春天的躁动与变化表现了人们对新鲜、丰盛和美的追逐。在这行走与把玩的过程中,青春作伴的于健鹰借助胶片,记录了每个时代所特有的生机绿意。
  【春醒】一辆洗衣机=半年工资
  上世纪七十年代,老百姓眼中的摄影作品基本上是家庭纪念照和领导劳模宣传照,于健鹰却拿着他的“玩具走街串巷,拍摄下如梦初醒的纪实瞬间。“在那个物资匮乏、信息封闭的时代,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就连买点心、手纸、肥皂都需要票。自由交易在计划经济时代是要被打压甚至定罪的。”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越来越开放,老百姓对商品的需求渐渐强烈。一台洗衣机大概三四百块钱,相当于一个知识分子半年的工资,尽管今天听上去有些奢侈,但在当时还是一抢而空。除了物质上的需求,封闭已久的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样如饥似渴。“已经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渴望充电,重拾
  文革时荒废的书本。”上夜校、读电大,参加继续教育成为年轻人竞相争渡的文化潮流。
  
  
  
   1988 彩排笑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业广告开始出现,服装表演也成了那个时代新兴的业态。那时对模特大赛争论很大,不仅老百姓的保守观点不易接受,社会舆论也将其上升到 “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选美,甚至是侮辱女性。马羚那时候刚十八岁,就大胆地推出了自己的服装设计,在和平宾馆做了几场演出,非常轰动。这是于健鹰第一次看服装表演的彩排,他拍摄到了时装模特们欢声笑语的一幕。
   1990 生活篇章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年轻人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了。青年情侣也可以大胆地在公共场所约会了。图为北京紫竹院里情侣约会的浪漫场景。柳阴下,倒木旁,一派清新自然和诗情画意。女孩穿的布拉吉是八十年代流行的服饰。值得一提的是,于健鹰当时拍照的胶片是河南南阳第二胶片厂的华光牌胶片,早就停产了,底片现在褪色很多。
   1985 跷林采风
   1985年是北京地坛从“文革”以后第一次恢复庙会,庙会上恢复了很多民间的文艺演出,其中高跷是最受欢迎、最热闹的一种,很多的民间工艺品也在销售,让老百姓大饱眼福。于健鹰看到这位扛着摄影机的老外非常执著,跪在那里拍摄,于是便扑捉到这个画面。
  【春风】“美国也有交响乐?”
  于健鹰回忆起“文革”时期的封闭与蒙昧,颇有些哭笑不得。1973年 9月,费城交响乐团第一次访华。热爱音乐的于健鹰好奇地问一位拉提琴的朋友,“美国怎么会有交响乐队?美国音乐不都是‘流氓音乐’么?”由于在此之前冰封的中美关系,中国年轻人所接受的教育是批判美国的摇滚乐和嬉皮士文化。像于健鹰这样热爱音乐的年轻人,能接触到的外国音乐也只有苏联音乐,所以对于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美国费城交响乐团闻所未闻。1979年,春风绿,万物生。年轻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新鲜的艺术形态开始备受瞩目。四月影会举办的第一届《自然・社会・人》摄影展在北京中山公园开幕,反响非常热烈。“我的一个同事看了影展非常激动,因为这些作品是真实地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在此之前老百姓看惯了家庭纪念照和“高大全”的新闻宣传照,从未见过纪实性的摄影作品。”
  于健鹰
  1944年 3月出生,山东龙口人。中国摄影函授学院一期毕业。三级摄影师。曾任建设部建设音像出版社业务部主任。现为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华侨摄影协会高级会士、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建筑与环境摄影创作委员会主任、加拿大摄影协会会员、四月风实名制摄影圈会员。
  从事摄影、摄像、电影、编辑工作 40余年,曾三次参加四月影会影展。至今已有二千余幅图片发表于国内外报刊、画册,并有 200余幅照片被国内刊物选做封面。其中有“现代家庭”、“国外城市规划”、“建筑”、“现代交际”、“青年时代”、“女友”、“中华文摘”、“北京纪事”、“青春潮”、“婚姻与家庭”等杂志。作品“甜美的梦” 1985年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幸福”摄影赛的亚洲文化交流中心奖,海洋摄影赛二等奖,作品“博”、“你好,红嘴鸥”等曾多次在国内外影赛中获奖并展出。
  作品“拔地凌空”――香港中国银行,曾获 1990年亚运会艺术节摄影比赛“福达”杯。其他作品获大小奖项 30余次。多年来,在《摄影与摄像》、《摄影艺术》、《摄影画报》、《今日民航》、《健康之友》、《旅行家》、《时尚置业》、《世界知识画报》、《读者欣赏》 等刊物发表论文及采访手记、游记 80余篇。已拍摄、编辑、出版建筑专题影片、录像带近百部,其中有《欧洲城建与园林》、《华夏建筑》、《优秀住宅小区》、《城市规划》等系列片,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影片《中国农村住宅》(任摄影)曾参加 1987年法国世界建筑电影节复赛。拍摄的《再创辉煌》、《世界各地》、《澳门回归》、《郁金香》等挂历计 20余种,曾由江苏美术出版社、西冷印社、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等出版。

推荐访问:北京 春天 故事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oxueziyuan/shideshifengjianshe/2019/0319/2231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