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针刺伤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www.zhangdahai.com--思想汇报】

  [中图分类号] R4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t672-4208(2009)05-0045-02      随着医疗护理事业的飞速发展,护理程序中创伤性操作不断增加,这无形中增加了由血液引起的血缘性疾病的传播机会。
  针刺伤是一种累及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疾病最危险的传播途径之一。我国有八成以上的护士曾经被针刺伤,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危险之中。据估计,我国目前护士有126.63万名,每年要做注射操作约50亿次,由于我国尚未建立严格的报告制度以及对针刺伤重视程度不够,仅有10.2%的护士被针刺伤后向上级汇报。医护人员皮肤针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径。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日益加重,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道:每年至少发生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威胁最为严重。
  
  1 针刺伤的危险因素
  
  1.1 与针刺伤相关的工作行为 在临床工作中,据不完全统计,带有针头的注射器引起的损伤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导致护士针刺伤的工作行为有两大类:一类是护士未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在进行与病人日常治疗护理密切相关的行为时发生针刺伤,占针剌伤原因的40.0%,其中抽血、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指尖血糖试验、将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标本从注射器注入标本容器等行为占19.0%;另一类是与分离和处理针头相关的行为,其中分离或连接静脉管道占16.0%,毁形及浸泡针头占12.0%。40.5%的针刺伤害发生在病房,多数针刺伤的发生不是随机不可避免的,其发生与护士个人的认知、态度、行为和个性等因素有关。
  1.2 护理对象的不合作 护理对象的不合作是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之一,由于没有解释清楚或者没有固定好病人的体位,病人因为紧张或烦躁,而导致针刺伤。由研究报道病人的突然运动行为可导致29.0%的针刺伤。
  1.3 缺乏标准预防知识 标准预防是美国CDC颁布的一项预防血液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措施,在这个概念下,病人的血液、体液都被视为传染源,护士对标准预防内容缺乏依从性是发生针刺伤的一个危险因素。有调查显示:39.7%的护士对标准预防不很熟悉,甚至从未听说过;高达69.9%的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时从不戴手套,认为操作不方便、没有必要,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另外医院没有要求戴手套的占37.6%。这一结果暴露了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造成针刺伤的发生率相对增加。从调查中发现针刺伤与操作者防范意识淡薄、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关。
  1.4 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 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针刺伤发生的决定因素。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是导致针刺伤发生最常见的原因,尤其在工作忙碌时,仓促的针帽回套更易发生针刺伤。任小英等的调查结果显示:注射前的操作针刺伤率为14.3%,虽此时无感染性病毒,但留下了伤口,增加了感染的概率;注射时的针刺伤多发生在拔针时,其刺伤率为16.96%;注射后用具处理引起的刺伤率为62.68%。临床一线护士每天操作时由于接触了大量的注射器、输液器、各种锐利器械、玻璃制品等,发生针刺伤的概率极高,达75.0%,其中被污染的针头剌伤率占68.7%。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卫生部门关于一次性物品处理的要求,是避免针刺伤的重要措施之一。
  1.5 不良环境因素和工作繁忙 不良的环境因素与更多的锐器伤相关,如操作环境拥挤、嘈杂、照明及采光不良等;另外,护理工作量的大小与针刺的频率与针刺伤存在正相关;针刺伤的危险率与工作任务、形式和不同病区护理的复杂性有关。有资料报道,锐器伤的时间分布与护士的工作时间安排一致,在该时间段护士要完成一天中的绝大多数护理和治疗工作,超时工作与锐器伤也有一定关系。
  
  2 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2.1 建立健全针刺伤管理制度,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医院建立健全针刺伤的处理原则及报告反馈制度,制定一系列相关的防护措施,如:建立护士健康档案,建立针刺伤上报登记制度,建立针刺伤防范处理制度,建立针刺伤处理流程,追踪伤者健康状况,降低感染发生率,有助于减少针刺伤的发生,也有助于主管部门及时掌握针刺伤的信息,做好追踪监控工作。
  
  2.2 提高护理器材的安全性能,使用安全的医疗器具
  安全器具是一种设有安全功能装置的注射器或其他锐器,用来降低造成针刺伤的危险。目前,医院还可采用分级控制有效的减少针刺伤害的发生,如减少使用带有针头的器械、减少注射操作等。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特别推荐了一种无针的静脉注射方法来减少使用针头,降低注射操作中危险的发生,同时应尽量使用口服药物代替注射治疗。在分级控制中器械技术改进也是有效的,如新器械中的注射器、静脉穿刺针、采血针设计成钝头或有护套或使用后针头会立即回缩等。需要指出的是:安全器具仅仅是增加了安全的程度,降低了锐器伤害的危险,但不能保证操作者的绝对安全。
  2.3 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 加强针刺伤害的教育,组织护士学习自身防护技术及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使其重视和配合针刺伤处理,提高护士预防针刺伤的自觉性。通过普及标准预防知识来改变导致针刺伤害的行为,从而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标准预防中明确规定的在所有可能暴露于血液的过程都要戴手套,因戴手套可有效减少针刺伤后的血液接种量。有研究表明,一个血掖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可见戴手套的重要性。
  2.4 加强对病人的管理和筛查 给躁动或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时要格外警惕针刺伤的发生,应有同事协助。同时,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所接触病人的感染状态,对住院的每一例病人都进行HBV、HCV、HIV等血源性致病因子的检测,以便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提高警惕,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2.5 加强针器废弃物的管理,遵循安全操作原则 使用防渗透、防刺破锐器收集箱,是最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可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为避免锐器伤的发生,医院应提供足够的锐器收集箱。另外,医护人员应遵循锐器使用时的安全操作原则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锐器使用;不要将裸露针头器具传来传去;操作后及时处理场地.不要留给他人处理。用过的针头不要折弯或折断,尽可能将使用过的针头立即扔进锐器收集箱;锐器收集箱应放置在可靠的区域,3/4满时即停止使用。工作中严格无菌操作制度,送检活体标本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绝不徒手拾玻璃片,尽快正确的丢弃所用过的锐器。
  2.6 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及人力资源 目前,我国护理人员因床护比例失调,护士常超负荷工作,护理管理者应对护士的配备编制进行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调查,从护士安全的角度出发,按规定合理编配人员。护士长采取科学的弹性排班、轮班的方法,减轻护理人员的职业和心理方面的压力,从而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3 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
  
  3.1 处理伤口 ①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②用肥皂、流动清水清洗伤口;③碘酊消毒后用密封敷料包裹伤口。
  3.2 尽早报告 尽早向上级报告,由医院专门组织(如医院感染办公室)对受伤者进行指导处理,立即对受伤者及病人进行HIV、HBV及HCV抗体检测,并依据免疫状态和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减少护理人员血源性传染疾病的发生。
  3.3 后期处理 ①误伤者2 d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②感染HBV的针刺伤者应在24 h内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未接种乙肝疫苗者应同时注射第一针乙肝疫苗;接种过乙肝疫苗则应确认其抗体水平,不足的则应补充注射;③对于感染HCV的受伤者,目前尚无有效的补救预防措施,只能加强伤口的处理,定期随访;④确认感染HIV的受伤者,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在医师指导下运用抗病毒制剂或三种药物联合化疗,将感染率从0.30%降至0.06%,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⑤根据不同传染病最长的潜伏期,确定对伤者追踪观察时间;⑥主动免疫是预防锐器伤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3.4 心理护理 王红红等的调查发现,针刺伤后,52.4%的护士感到害怕,向别人诉说顾虑者占39.1%。这说明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后需要得到专家的心理咨询,护理管理者及同事应给予关心、爱护和帮助,做好心理疏导。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署在1991年就规定,医院必须上报医务人员血液暴露及针刺伤发生的情况,并制定了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流程,以达到对职业安全的控制与管理。目前我国已有医院应用“医疗锐器伤害登记表”进行管理,但并不普及。迫切希望建立并完善医务人员针刺伤报告制度,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预防锐器伤的管理组织。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针刺伤害是多因素的,需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研究,研制一套包括组织、技术及医学措施的综合方案,促进护理人员身心健康。

推荐访问:针刺 对策 防护 危险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sixianghuibao/2019/0401/4974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