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教授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探微

【www.zhangdahai.com--思想汇报】

摘要:李培教授继承东垣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体悟,活用补土之法,不拘于益气补中,重在调脾和胃,尊古而不泥古,衷中而不排西,形成了脾胃为本、重在平调、防治并重的学术思想,对于指导我们诊治脾胃疾病具有十分重要而宝贵的意义。

关键词:脾胃病;名医经验;李培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11-0011-03

李培,主任中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四川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潜心古典医著,博采众家所长,旁通现代医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理论和思想,擅长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医理精深,学验俱富。笔者有幸从师,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1熟谙经典,推崇《脾胃论》

李培教授谙熟中医经典和各家学说,精读《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等经典著作,对历代医家所长研究颇深。《脾胃论》是李东垣在师承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所著成的医学经典,李培教授极为推崇。在继承东垣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体悟,活用补土之法,不拘于益气补中,重在调脾和胃,尊古而不泥古,衷中而不排西,在治法用药上取得了较大突破。

1.1脾为元气之本脾为中州,系周身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气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1]的论点对后世医家具有深远的影响。脾胃病为元气之本,故脾胃一病,则元气损,元气损则周身之气亦病,致令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变证丛生,形成气逆、气滞、气闭、气陷、气脱等病理状态。李培教授论治脾胃病,从治法治则上,谨守顾护脾胃的基本思想。

1.2治脾以健脾固本为根本《脾胃论》有云:“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1]、“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1]历代医家在治病时都重视胃气的强弱,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2]。李培教授依据丰富的治疗临床经验,主张溯本逐源,从患者舌、脉、症之中,探求其病因病机。认为脾胃病与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劳役失度有关,治疗脾胃病之时,不仅需去除病因,且须时时顾护脾胃之气,以促进康复、预防复发。

2衷中参西,尊古不泥古

李培教授认为祖国医学基础理论是根本,辨证论治是其特长,但作为现代中医决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中西医各有所长,宜互为补充,中医药学应随着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中医理论才能有所创新,祖国医学才能发扬光大。他倡导中医为主,西医为辅,重视中西医结合,临证除依照“四诊八纲”辨证施治之外,也积极学习和借助现代医学的先进理论与技术,重视现代医疗设备的检查结果,结合舌脉进行全面分析、判断,从而得出准确诊断,避免误诊、漏诊。同时临床中注重中药传统药性与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例如,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连、桂枝、半枝莲、蒲公英等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故李培教授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常常选用。郁金、延胡索、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能够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改善黏膜微循环,增加黏膜血氧供给。李培教授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时,除了辨证处方遣药外,往往还会酌情加用,以达到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

3善用经方,用药灵活

李培教授于方剂深有研究,认为古方历多代传承,经多方名家,其选药之精当,非一人一时之经验可比。古方能广传天下者,无不是屡经验证、切实有效的。故李培教授常以经典方剂为基础,加减化裁,古为今用,将古方、经方,化为自身的经验用方,验之临床,皆有奇效。

李培教授临床选方用药十分灵活,注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甚至因社会背景与环境不同而有所创新。在现实生活中,脾胃病证候复杂且变化多端,故李培教授每每视其人、其因、其症、其时,加减变化,灵活化裁。

4治病求本,谨守脏腑生理病理

人之本有二,先天之本在于肾,后天之本在于脾。先天又有赖于后天的补充和营养,故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尤为重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与胃维系升与降、化与纳、燥与湿的平衡,脾胃康健,人即安和。故李培教授治疗疾病时,尤为强调后天之本在疾病进展与恢复中的作用。认为后天之本为正气之源,若脾胃康健、则水谷精微得以运化以复正气;若脾胃受损,则水谷精微失于布散,正气失于充养,则病情进一步加重。

如李培教授在治疗便秘时,常兼调脾胃。因便秘虽为大肠传导失常,但常与脾胃相关联。胃与肠相连,胃热炽盛,下传肠道,燔灼津液,大肠热盛,燥屎内结,脾主运化,若脾虚失运,气弱不能推动,糟粕内停,则大肠必失传导之功。又如治疗咳喘之时,治肺必兼治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3],脾主运化功能失常,水谷不能生化精微而反生痰浊,上贮于肺,一遇外邪侵袭,则外邪引动内生痰饮,阻塞气道,肺失宣降,发为咳喘。故李培教授除以宣肃肺气、燥湿化痰、止咳平喘等常法之外,常兼以益气健脾、运脾化湿、理气醒脾之法,治肺不忘健脾,补母以益其子。

5重视阴阳平衡、寒温并用

吴瑭云:“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4]。中焦脾胃,以膜相连,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相反而相成。脾胃共局中焦,一润一燥、一升一降,故过温过燥则伤胃,过凉过润腻则碍脾,过升则气壅于上,过降则气陷于下。故治疗中焦脾胃,重在平衡。李培教授治疗脾胃之疾时谨守脾胃生理特点,养胃阴不过于滋腻以防碍脾,常用百合、麦冬等甘寒、甘润之品;行氣不过于香燥以免伤及胃阴,常用橘络、佛手等辛平、辛润之物。

脾为太阴湿土,若素体脾阳不振,每易从阴化寒;胃为阳明燥土,乃多气多血之乡,易从热化火,故脾胃病常呈寒热错杂之势。李培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大多数脾胃病患者为本虚标实,“初病在经,多气虚气滞,久病入络,多气虚气滞血瘀”[5],且多寒热错杂、虚实并见。李培教授遣方用药时注重平调脾胃,不用大温大热之品,以免伤及胃阴,亦不用大苦大寒之品,以免损及脾阳。结合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的特点遣方用药,用药注重调和制衡,使阴阳平衡。

如清热药中佐以温中药,或温经散寒药反佐左金丸(据寒热情况而增减吴茱萸与黄连用量);单纯的湿热型胃炎常用半夏泻心汤加藿香、桂枝、吴茱萸;气滞血瘀者柴胡桂枝汤合左金丸、丹参饮加减,阴虚胃炎常用四逆散合一贯煎加减,兼有食积者常加建曲、麦芽;嘈杂吞酸者,加煅瓦楞、海螵蛸等;疼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鸡矢藤、乳香;嗳气、呃逆甚者常选用旋覆代赭汤合左金丸加减。

6气血同调,升降并用

中医学理论认为,肝属木,脾胃属土,肝和脾胃之间存在五行相克关系。若肝疏泄太过,横逆犯土,或疏泄不及,木不疏土,土壅失运,均可致脾胃功能失常。《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土而达”[2],根据“欲实脾土,必先运肝木”和“培土抑木”的理论,李培教授认为,现代社会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许多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心情抑郁的状态,以致肝气不得舒展,日久必致肝郁克土,土气虚弱,出现胃痛、痞满、腹泻、便秘、嗳气、反酸、纳差等病证。此类疾病可分属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便秘、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病。故李培教授强调治胃病时勿忘调肝理脾,培土抑木,治脾胃病常肝脾胃与气血兼调,所谓整体观念,此之谓也。李培教授临床喜用辛开苦降之左金丸,黄连苦寒泻火为君,吴茱萸辛热降逆止呕、制酸止痛,又能制约黄连之过于寒凉为佐,二者一清一温,苦降辛开,可收相反相成之效。秦伯未曾云:“吞酸而兼有痰湿黏涎的,酌加吴茱萸用量,效果更捷。”[6]临床中黄连、吴茱萸用量灵活,依病情而定。

脾主运化升清,藏精气而不泄,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降为顺,泻而不藏,脾胃一脏一腑,一升一降,相互为用。如果脾胃失职,可出现或痛,或胀,或呕恶,或嗳气,或大便不通。李培教授临床用药常升降并用,转运枢机,使人体气机调和,脏腑功能正常。若为腑气不通,则先通腑降气以开郁闭,郁结之气一散,则升降自复。常用药物有代赭石、旋覆花、莱菔子、枳殼、木香等。

7防治结合,注重饮食调摄

脾胃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内伤有关。陈无择曰:“劳逸饥饱、皆能致病”[7],李东垣认为“饥饿不得饮食者,胃气空虚,此为不足。饮食自倍而停滞者,胃气受伤,此不足中兼有余”[1],李培教授认为治疗脾胃病除药物治疗外,调畅情志,饮食有节,避免劳逸过度至关重要。嘱患者忌食辛辣肥甘厚味,生冷硬食物及烟酒、过酸过甜等食物以配合药物治疗,以防掣肘,确保疗效。对脾胃病患者在疾病恢复期,李培教授强调细、软、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在用药上多用党参、黄芪,少用大枣等甘腻之物。

总之,李培教授临证几十年,积累了无数宝贵的临床经验,他的理论认识和学术经验,对于指导诊治脾胃疾病具有十分重要而宝贵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杲,程传浩.脾胃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2]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8.

[3]李中梓.医宗必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3.

[4]吴鞠通.温病条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5]孔文霞.李培治疗慢性胃炎拾零[J].四川中医,2006,24(9):5.

[6]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7]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医经典文库)[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脾胃 教授 学术 思想 探微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sixianghuibao/2023/0406/58030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