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www.zhangdahai.com--思想汇报】

杨英姿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口 571158)

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近年来学界主要从以下视角进行了专门研究:一是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历史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价值论、发展观、现代化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国家治理观、国际治理观)的创新贡献[1];
二是从自然观、联系观、发展观、生活实践观等方面论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2]。此外还有学者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构成等视角进行了研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深刻回答,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洞察和历史选择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以构建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谋篇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发展回答了“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观念与行动、战略与战术的高度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价值观、发展观的原创性贡献。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作为对“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回答,是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发展,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积极回应。

(一)以史为鉴,确立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奋斗目标

以史为鉴,才能知兴替、谋未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考察和反思人类发展史上古今中外资源环境生态破坏事件的基础上指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代中国的楼兰文明等,其发源和繁盛均得益于草丰水美、树茂林盛、土壤肥沃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其衰落和消失则与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退化有着密切关联,“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3]4。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今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地位愈益凸显,如何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如何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成为必须予以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创新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对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遵循,是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选择。

“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是历史之问,“生态兴则文明兴”是历史回答,这一历史选择表现在国家、民族层面,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4]3。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和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在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中,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目标是重要组成部分,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5]28-29,到21世纪中叶,将实现生态文明等五大文明的全面提升。缺少美丽的中国不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态衰落的中华民族也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永续发展,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6],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千年大计和根本大计。

中华民族一向热爱和平,追求公平正义,尊重自然规律,“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3]5。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拥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哲理,对待自然资源具有“取之以时、用之有度”的生态智慧,在保护自然方面甚至制定了严格的国家律令和明确的国家管理制度。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和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将深刻影响其公正、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可以说,中华民族实现和平发展、永续发展具有强大的文化基因。拥有强大生态文化基因和十几亿人口的中华民族,选择建设生态文明、选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意义和影响重大且深远,它将创新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引领世界现代化前进方向,开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解决矛盾,不断满足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生态兴则文明兴”这一历史选择在社会主要矛盾层面,要求社会主义中国要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11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还包括对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则包括绿色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绿色产品生产分配不平衡不充分、资源环境生态地区间及人群间分布不平衡不充分等。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人们从求温饱到求环保的转变,就是鲜明而生动的说明。为此,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还人民以蓝天、碧水、净土、安全食品,就是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就是在满足人民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执政党使命所在。”[7]359绿水青山、良好生态环境本来就是人类生存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生活的重要基础、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迫切,而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积累也越来越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突出短板。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宗旨就是通过不断解决社会矛盾来为人民谋幸福,人民幸福生活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变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过程中,直面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中出现和积累起来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层层落实,扎实推进,千方百计补上生态文明建设短板,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突出体现。

(三)遵循规律,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兴则文明兴”这一历史选择表现在社会形态演进层面,意味着建设生态文明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在21世纪不期而遇,这不是历史的偶然和巧合,“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取向和社会主义的生态化复兴是一个历史进程中相辅相成的两面”[8],它们所要扬弃和克服的都是资本逻辑和工业主义,它们所要追求的是和解和谐被资本异化了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内在一致的,所以社会主义固有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维度和价值取向,生态文明必然以社会主义为制度依托和制度保障,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尊重自然规律、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生成。

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科学论断来回答“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赋予了生态文明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文明特质,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文明观的创新发展。一方面,这一论断指出了生态文明的实践特征和历史属性,揭示了生态环境兴衰与人类文明兴衰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和客观历史规律,指明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前进方向;
另一方面,这一论断“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文明观的形成。这一文明观的核心是把生态视为文明之基”[9]。这不仅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更是人类社会现在和未来文明发展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才是历史之问,“生态兴则文明兴”才是历史回答,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选择。

共同体是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凝结和载体,就像《共产党宣言》所宣布的那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在这样的联合体和共同体中,已经消除了由于利益冲突而产生的阶级和阶级对立,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每个人的发展才不会与他人的发展相冲突,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共同体发展的真实构成和助力。在这里,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瓦解私人利益是前提和关键,“瓦解一切私人利益只不过替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11]。私人利益本质上是相互对立和彼此冲突的,具体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不公正、不和谐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的发展进步逐步为瓦解私人利益创造条件。走向人与自然、人与人两大关系的和解和谐,形成具有共同利益诉求的联合体或共同体,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石,构建两大共同体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以两大关系和解和谐价值追求为核心的共同体思想的创新发展。

(一)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本来是一个事实判断,但在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处于被异化的对立对抗关系中,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成为一个价值追求,需要在历史发展中进行理论与实践建构。从中共十九大报告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再到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出了层层递进的深入阐释。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5]50生命共同体理念从本体论、存在论层面对人类实践活动提出了尊重自然价值、顺应自然节律、保护生态平衡的总体要求,不尊重自然内在价值、不遵循客观自然规律的人类实践活动,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会损害人类自身利益,即损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价值和共同利益,这也是无法抗拒的历史规律。换言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在尊重自然内在价值、遵循客观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和实践中建构起来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生成和现实存在提供了科学依据,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则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价值目标,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的‘生命共同体’概念和思想……廓清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哲学地平线,奠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体论基础”[12]。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指出,自然是人类的生命、生存、生产、生活之本源,人类与自然始终处在物质变换的互动中,既然是互动,那就是“礼尚往来”的——善待得到馈赠,征服遭到报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虽然是一个本然存在,但这个共同体的健康存在和良性发展却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在资本逻辑和工业主义条件下,它恰恰是千疮百孔的实然异化。因此,一个健康、繁荣的生命共同体是需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超越资本逻辑和工业主义的过程中构建的,这是一个坚持本然的应然实践活动过程,需要发展理念的绿色转变,需要治国方略的战略定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建共治,需要文明道路的创新发展,在全方位合力的推动下,努力构建一个生命、生态、生产、生活和谐共生的共同体。

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生态环境的珍惜性和不可替代性,在进一步强调生命共同体中人类与自然共存互动的基础上,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据,以战国时期都江堰为例,阐明和合并生、相养以成的生态理念。都江堰正是因为顺自然之势、循自然之理而因势利导,才在这个局部生命共同体中既保护了自然又造福了人类,也充分说明了构建生命共同体必须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前提和基础,合目的性是在此前提下和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不以合规律性为前提的人类实践活动是主观盲动,只有合规律性、没有合目的性的活动则是本能适应,主观盲动必然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本能适应将使人类湮灭于大自然中,二者所形成的人与自然关系都是异化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需要的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人类实践活动。

除了以上三种能量,你们还需要获得兴趣能量、榜样能量……虽然获得这些正能量的过程很艰难,但确实能让你们拥有无比明朗的初中生活,也让我无法再靠近你们。至于未来,你们还会不会遇见我,我会不会从你们心底“逃出去”,都取决于你们自己的选择。

(二)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解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以及网络媒体、医疗卫生健康、能源资源等各个方面,我们在这里讲的主要是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习近平2015年9月在联合国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大支柱”,其中就包含了生态支柱,即“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13],意味着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应该是尊崇自然的理念与绿色发展的行动的统一。中共十九大报告也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生态内涵。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既不是如西方“社会”概念那样的虚假存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总括实体,而是由现实的共同生态利益诉求所联结起来的、范围大小不一的各种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总和,如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绿色丝绸之路、中非合作论坛、中欧绿色伙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之所以需要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是因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4]131、“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4]138。共同的问题催生共同的需要,共同的需要意味着具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利益诉求则是结成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前提,而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治理、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人类共同正视、共同应对、共同推动的,需要通过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来协商和实现共同的生态利益。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通过打造中欧绿色伙伴、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具体行动和载体,来倡议、谋划和推动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是通过各种层次、范围的具体行动、方案、载体来推动的,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共识、共建下,把其建设成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这是美丽地球家园的组成部分,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就是这样由局部到整体逐步构建起来的。在推动局部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贡献、引领全球性可持续发展议程、协议和行动,“面向未来,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全面落实2030年议程,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为建设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14]。走绿色发展之路、筑生态文明之基,是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根本,这不是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能完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它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世界各国的持续推进。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力求在区域性、全球性行动中逐步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引领世界,使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形成国际社会广泛共识,促使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问题上采取共同行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是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进路。

历史地看,生态危机的产生源自资本逐利和粗放式发展,呈现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似乎只要发展经济,就难免破坏生态环境,如要保护生态环境,只能放弃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为破解这一矛盾而产生,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科学地表明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并非存在着天然的矛盾,揭示了“绿水青山”蕴含的生产力内涵,指明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路径。

(一)以高规格的顶层设计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意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部署,再到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和制度保障,我们党和政府以最高规格的顶层设计谋篇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发展,昭示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其一,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党的执政理念、制度内涵、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的有机统一。中共十八大首次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简称《党章》),中共十九大又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并将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纳入党的基本路线,这就使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党的执政理念,成为社会主义的制度内涵和要求,由此获得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保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2018年生态文明成功入宪,成为国家意志和国家行动,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宪法依据和根本法保障。无论是党的执政理念,还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内涵,抑或是宪法体现的国家意志,都是对人民意愿的根本回应。人民的意愿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追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战略,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一,且在阶段性战略目标中均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固有内涵,“就像我们无法声称建成一个存在着大面积社会贫困的全面小康社会一样,我们也无法声称建成一个存在着大面积城市雾霾和乡村环境污染的全面小康社会”[15]。

其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基本国策、总体布局、基本方略、发展理念、国家战略等的有机统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坚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这样环环相扣、层层衔接的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有效指导着、保障着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综上所述,关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最大中国特色,就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之优势和国家政权之力量,全面谋划部署、扎实引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二)以全面系统的六大原则加强和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础上,为加快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六大原则,这是自然观、发展观、民生观、系统观、法治观和全球观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六者的有机统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是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科学的认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观基础;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是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全新认识和历史破题,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环境民生观,是对新时代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积极回应,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选择;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观,是对中华文化整体观和现代科学系统论的创新运用,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把保护生态环境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和现象,运用制度予以规范,利用法律予以惩治,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和法治保障;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赢全球观,是对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全球性的深刻认识,是对应对生态危机需要全球共识、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积极倡导,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视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原则,从世界观到方法论,从经济发展到法治保障,从聚焦民生到全球视野,为加快推进中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全方位的实践遵循。

(三)以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的历史交汇期。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关键期,意味着需要全面、全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攻坚期,意味着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生产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处于窗口期,意味着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有条件、有能力、更有意愿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要抓住关键,全力突破,抓紧抓实,毫不松懈。为此,需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7]366,从文化观念到产业经济,从目标责任到制度保障,从良性循环到风险防控,构筑起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体系,形成全方位、整体性的推动力量。

生态文明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旨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性、整体性力量,在历史交汇期攻坚克难,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提升经济发展效益,按时按期、保质保量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人与自然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16],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判断,关于共同体构建的价值选择,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发展的科学谋划,核心指向均是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统一的动态发展,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现实发展、未来预期的系统阐述,体现了历史性、价值性、实践性的科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发展,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时代精神,是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实践指南。

猜你喜欢 共同体文明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6期)2021-09-12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人类第一杀手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0年2期)2020-02-06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意林·全彩Color(2019年6期)2019-07-24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

推荐访问:贡献 生态 思想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sixianghuibao/2023/0606/60794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