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学的有效传播方式——评《中国文学常识》

【www.zhangdahai.com--中国梦征文】

在现代世界文化浪潮中,树立文化自信不仅是新时代中国文学的时代使命,也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道路的精神内核。它直接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及世界文学格局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语言文学传承的问题,而是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媒介,更是中国语言文化向世界发展的起点。因此,探索中国语言文学的有效传播方式成为必然要求与必经之路。中国语言文学无论是语音、语法,还是字形、词汇,乃至所承载的文化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在新时代的传播也面临诸多困难。中国语言文学既有古代的文言文,也有现代的白话文,但对普通民众来说,在理解相关知识时可能会存在困难。不仅如此,在中国语言文学传播的过程中,新的用语习惯也对汉语语言表达有新的影响,所以有效的传播方式非常重要。

从当前语言文学发展的情况看,新时代国内语言文化和国外语言文化都已经发生变化,对语言文学的影响也一直在持续;
从新时代的中国语言文学传播情况来看,语言、文学及文化是三位一体的。语言作为一种媒介,是连接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桥梁。中国语言文学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对中国文学、思想与物质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研究,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文学文本,其背后都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这在中国语言文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我们在探究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学发展的同时,不能只盯着语言文学与文化的传播,还要重视对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学背后历史根源的挖掘,从而实现文化的深度交流与理解。

由郑振铎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学常识》(2017年7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囊括了关于文学研究的经典之作《文学大纲》的中国文学部分。作者郑振铎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学史家、艺术史家、文物考古学家和翻译家。《中国文学常识》一书共有十三讲,内容上起公元前4世纪商代中叶,下至20世纪初新文学运动,主要讲了诗经与楚辞、古代的历史家与哲学家、汉之赋家、历史家与论文家、魏晋文学、中世纪文学、古代戏曲、古代小说、18世纪文学、19世纪文学、20世纪初期文学等内容。该书不仅涉及文学,还兼及史学、古籍、文字、绘画等,注重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用新的观点、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中国历代文学做了系统的梳理,脉络清晰,材料丰富。《中国文学常识》一书是读者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人文修养的理想读本。

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学面对的传播环境已经发生显著变化,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语言文学传播表现出新的趋势。尤其是文学译介的快速发展,在文学作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已经呈现欣欣向荣之势,中国语言文学在海外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外关于文学的交流已经呈现常态化态势。随着中国语言文学对外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增多,西方的读者也通过文学对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但随着信息传播格局日新月异,我们也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传播方式。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

一是传播载体要从文本转为媒介。在笔者看来,文学本质上属于一种传播艺术,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其根本在于文学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传播。在过去,中国语言文学的传播生态是基于文学文本构建起来的,而新时代的文学传播生态则是基于媒介构建起来的。纵观文学传播史,中国语言文学传播是许多要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而文学文本在过去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支配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文本具有稳定性和确定性特点。语言文学在传播的过程中,文本一旦形成,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里的稳定性既指其内容具有稳定性,也指文本对外传播过程的稳定性。文本产生后,虽然文本内容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出现某些差错,但一般不会出现根本性和整体性变化;
传播过程的稳定性,既包括承载文本的介质在某个时间段内是稳定的,也包括介质自身的变化并不会影响文本传播的情况。正因为文本具有这种稳定性,则使文本成为语言文学传播的最关键因素。与此同时,过去的文学传播以文本为核心还体现在传播技术具有稳定性。文本一旦形成,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而传播技术一旦问世,在短时间内也难实现突破,这不仅包括传播介质这一物质载体,也包括媒介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当中国语言文学传播进入新时代,文本的稳定性则变得非常脆弱,这是由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交互属性所决定的。新时代的传播交互行为并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语言文学传播过程中文本生成和修订活动中;
也包括人和机之间的:人与新媒体一起参与语言文学传播生态的建构。动态交互背景下的文学生产和传播,成为弱化文学文本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学传播活动是人与各种新媒体协作下的传播,但我们要注意到,新时代各种新兴传播技术的出现,也使得语言文学传播的文本形式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二是创新语言文学传播方式。当前是新媒体时代,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不仅可以便捷语言文学的传播方式,还有利于了解语言文学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在网上建立专门的语言文学传播平台,通过专门传播渠道,使更多群体认识语言文学,了解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改进。首先,充分发挥微媒体的作用,加强中国语言文学的传播。在移动互联网已经普及整个社会的背景下,移动终端已经在人民群众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并以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为主,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这些社交软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语言文学的传播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方面,更具有其他传播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微媒体传播语言文学知识,以拉近语言文学与普通民众的距离。譬如,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定期向人们推送文学作品和优美散文,使民众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来阅读这些文学作品,从而培养更多人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对语言文学感兴趣的民众,则可以寻找和挖掘更多的文学资源,并经常分享优质文章,可以使更多人感受到语言文学的魅力。其次,可以采用数字技术进行传播。随着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诞生了数字化阅读模式,并发展成为最便利的阅读方式。借助数字化技术传播语言文学知识,不仅可以提升语言文学的传播广度,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语言文学的传播深度。二维码因为其容量大、具有很强的辨识力等优势在社会中应用得较为普遍,如果将二维码技术应用到信息传播过程中,也必然有很大的优势。鉴于此,可以尝试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并生成相关的二维码,民众只需要利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够免费了解和学习语言文学知识。这是数字技术在文学传播领域的典型例子,但在构建数据库时,要对语言文学知识进行相应的分类,可以按照小说、诗词、散文、戏剧进一步细化语言文学的分类。这不仅能够显著增强语言文学知识传播的针对性,进一步拓宽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播范围,还可以促进语言文学传播更加规范。最后,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传播。虚拟仿真技术是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项新兴技术,因其能够创建和让人体验虚拟世界的优势,在社会各领域应用得非常广泛。因此,也可以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语言文学传播中,以语言文学知识为基础,开发语言文学APP,从而实现语言文学知识虚拟仿真的体验传播。我们可以利用APP,围绕语言文学开创虚拟空间,并采用演绎故事情节的方式,在虚拟空间里讲述语言文学的故事,并让观者参与进来,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语言文学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者可以在这种提前创设好的情境中体验虚拟生活,并借助视觉、听觉乃至触觉所受到的刺激充分感受语言文学身上的古典文化气息。同时,以这种方式来传播语言文学,不仅有利于突破年龄、职业以及知识方面的限制,还有利于激发各个群体对学习语言文学的兴趣。

三是不断加强自身的话语建设。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学的传播,除了在国内传播外,更多是指跨文化传播,通过海外传播,不断扩大中国语言文学的影响力。为此,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努力。譬如,为了实现中国文学“走出去”目标,2021年8月17日,“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正式在北京启动。这是由中国作协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学爱好者与组织者一起发起的旨在促进中外文学交流的平台,同时在英国、俄罗斯、法国等12 个国家启动。这一机构的成立,有效构建了中国语言文学的话语场域:向国外传播中国精品文学与影视,从而保证国外的受众能够及时阅读到中国语言文学作品;
通过开展相关的学术交流、阅读活动,不断强化外国读者对中国语言文学的了解与认知;
通过为外国学者提供考察交流、访学的机会,从而实现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中国是这个机构的发起者与主创者,也是话语议题的确定者,更是整个话语体系的构建者。俱乐部成功搭建了中外沟通的桥梁,使得中国文化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除了这一机构外,还有诸如“一带一路”文学联盟等其他非官方机构。这些机构对传播中国语言文学、构建中国文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不断增强话语传播优势。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学的传播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除了要重视在国内传播外,还要想办法让中国语言文学“走出去”,使中国语言文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传播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媒介,不断拓宽语言文学的传播渠道,努力扩大中国语言文学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和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语言文学文学文本我们需要文学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6-13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学科简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1期)2021-01-21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制造技术与机床(2019年10期)2019-10-26“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浅析英语语言文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小学教学参考(2015年20期)2016-01-15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锡伯语言文学)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如何快速走进文本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推荐访问:新时代 中国 中国文学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zhongguomengzhengwen/2023/0916/65527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