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通针法”浅析及临证验案:气血温通养生仪

【www.zhangdahai.com--自传自我鉴定】

  [摘要] 本文以郑氏传统针法的代表――“温通针法”为切入点,通过阐述其理论基础、具体操作方法及临床典型案例的报道,希望大家对传统针法引起重视,并对其更为深入进行研究,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而不断努力。
  [关键词] 温通针法;温通论;案例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5―0013―02
  
  针灸临床疗效是针灸的生命线,而针刺手法是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针刺手法的关键在于补泻。“温通针法”是“当代中国针灸针法研究之父”郑魁山教授历经数十年临床经验所独创的特色手法。该针法临床用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每多获奇效,现简要叙述如下。
  
  1、温通论
  
  疾病的发生不外乎外邪侵入和内在失衡两大类,《灵枢・天年》说:“数中风寒、血气衰,脉不通,真邪相攻”,表明外因致病的病理关键是“脉不通”。《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上实下虚……以见通之”,表明内在失衡的调整也在于通。《灵枢・脉度》说:“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
  “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可见虚实的出现与经脉失于通利密切相关,因此临床施治的关键是通利经脉。
  郑老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疑难杂症以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多见,尤以肝郁、痰浊、瘀血、肾虚、血虚为致病原因。根据《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畏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灵枢・九针十二原》“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的论点,立固本清源、温通之大法。除了补益、调整脏腑功能以治其本,还要解郁豁痰祛瘀以治其标,在治疗上创用“温通针法”结合配穴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温通针法”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该针法突出“温”“通”的作用,补泻兼施,“温”为热之渐,“通”有疏通之意,“温”以振奋阳气,化痰瘀,祛阴邪;“通”以疏通经络,通调气血,欲温先通,以通促温,温通相合,最终达到补泻兼施,标本兼顾的目的。“温通针法”的最终目的是疏通,正如给打开阀门的池中注水,水顺阀而流。由此可见,郑氏“温通针法”独特简便,确有深意,值得细细品味。
  
  2、“温通针法”的操作方法
  
  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得气后,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转9次,使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转9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努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同时押手施以关闭法,以促使针感传至病所,产生热感,守气1分钟,留针后,缓慢出针,按压针孔。
  
  3、临床典型案例
  
  3.1 面瘫后溃症
  患者,男,70岁,退休工人,2009年12月18日初诊。左侧周围性面瘫6个月。半年前因劳累感受风寒,出现左侧周围性面瘫,曾用中西药及针灸治疗3个月,未见明显效果,于是来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科要求进一步针灸治疗。患者神清,精神尚可,左额纹消失,左上下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向右侧,左侧面肌间断性轻度抽搐,舌淡苔白,脉细涩。辨证为风寒侵袭,经络瘀阻,经筋失养。采用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法治疗。取双风池、右侧合谷,左侧地仓、头维、阳白、四白、迎香、下关、承浆。患者正坐位,先针患侧风池,针尖朝向鼻尖方向进针,行“温通针法”使针感达前额部及面部,守气1分钟,不留针;再在健侧合谷行温通针法,使患侧面部产生温热感,守气1分钟;余穴轻浅刺入,不施手法,留针30分钟。隔日治疗1次,共治20次痊愈。
  
  3.2 肩关节周围炎
  患者,男,40岁,个体,2010年4月12日初诊。两年前因受寒出现左侧肩臂部疼痛,未引起重视,两年来时轻时重,半年前在省某医院诊断为“肩周炎”,给予针灸治疗,症状有所缓解。近日病情加重,以夜间尤甚,遂来求治。患者神清,精神可,诉肩臂部疼痛,外展背伸受限,舌暗苔白,脉涩。中医辨证为风寒阻滞经络,瘀血阻滞。采用散寒化瘀,舒筋利节之法。取天宗、肩井、外关、合谷、阳陵泉、丘墟。天宗穴施温通针法,使针感沿肩胛传至肩关节部,针尖顶住感应部位守气1分钟,不留针;余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治疗10次后肩部疼痛明显缓解,现继续治疗。
  
  3.3 痉挛性斜颈
  患者,男,48岁,职员。就诊日期:2010年1月6日。因颈项不自主向右扭转歪斜5年,加重3个月就诊。该患者有饮酒史20余年,平均每天饮1斤左右,最大量时一天达2~3斤。查:颈项向右侧屈曲,右侧肩部前缘可视鹅蛋样大包块,触之质地柔软,表面光滑,轻度压痛,推之可移动,内科查体正常,神经系统正常。x线检查提示颈椎生理弧度向左侧侧凸,临床诊断为痉挛性斜颈。患者神清,精神尚可,舌暗苔白,脉细涩。辨证为气滞经络,瘀阻不通。采用行气化瘀、温经通络法治疗。取颈部病变夹脊穴、肩井、后溪、外关。夹脊穴常规皮肤消毒后,用28号1.5寸毫针直刺0.8~1寸,得气后行“温通针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治疗30次后患者病情明显缓解,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工作。
  
  3.4 系统性硬化病
  患者,女,36岁,农民,就诊日期:2009年7月11日,患者躯干部以及四肢部皮肤呈斑片状增厚、紧硬3年,伴胃烧灼感和吞咽困难。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手指、手背及前臂肿胀,2个月后皮肤逐渐增厚变硬,并扩及到胸部和腹部以及双下肢部,曾在省某医院诊断为“系统性硬化病”,西药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未见明显效果,故来求取针灸治疗。患者神清,精神可,肢体活动功能受限,无雷诺现象,无进行性呼吸困难,无心悸、胸闷、气促,无腹痛、腹泻,无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舌暗苔白厚,脉沉细。中医辨证为气血不足,痰瘀阻滞。治宜益气养血、温化痰瘀。取合谷、外关、血海、太白、三阴交、气海、关元、太冲、足三里、丰隆、气海、关元穴用28号1.5寸毫针直刺0.8~1寸,得气后行“温通针法”。余穴行平补平泻法,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30次后患者皮肤硬结症状明显缓解,肢体活动功能亦明显改善。
  
  4、结语
  
  上述病案是在选取主穴的基础上,运用“温通针法”作为主要操作手法,配穴手法依具体病情而进行治疗,所选均为难治病例,但疗效满意,足以说明“温通针法”的优点。
  
  参考文献
  [1]方晓丽,李金田,郑俊江等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2

推荐访问:证验 针法 浅析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zichuanziwojianding/2019/0331/4715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